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创新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创新论文,中国论文,高新技术产业论文,开发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 引言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实施这个战略决策,就要把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引导到依靠科技进步、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发展道路上来,就是要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作者以科学发展观,评价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创新现状与良性运行机制和健康发展规律,对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作了初探。
1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创新现状
1.1 高新开发区科技创新现状
目前,国家级开发区的范围是54家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包括享受经开区待遇的其他开发区)和5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截至目前,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已经审核并公告了5批国家级开发区名单和7批省级开发区名单,国家级开发区数量达到205个。有关人士预计,最终通过审核的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开发区数量肯定将超过1500个。
国家高新开发区实施“二次创业”以来保持了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近30%的高速增长,产业集群效应明显增强,技术创新能力逐步提升,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地位更加巩固。
2003年,国家高新开发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0939亿元,工业总产值17257亿元,上缴税金990亿元,出口创汇510亿美元。区内企业2003年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企业增加值的7.1%,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工业增长幅度20.2个百分点。2005年,中国开发区循环经济规模达554亿元,预计2006年这一数字可达685亿元,4年的综合增长率约为18.4%。与此同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孵化器)已成为一个耀眼的亮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不完全统计,2003年全国创业中心达到489家,仅次于企业孵化器最发达的美国,居世界第二。目前,全国创业中心在孵企业31385家;在孵企业申请专利万余项,其中发明专利3589项;创业中心毕业企业实现营业总收入达851.7亿元,在孵企业的营业总收入892.8亿元,在孵企业创造就业机会55.34万个。国家高新区取得的成绩,主要得益于体制创新能量的释放和土地、优惠政策、投资等要素的投入,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这些优势势必将逐步弱化,对国家高新开发区的持续增长提出了严峻挑战。
1.2 总部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现状
发展总部经济,最活跃的就是总部基地建设。2003年,中国第一个总部基地在北京丰台园区开始建设,规划中的总部大楼为500栋,3年来已建成400多独栋总部楼,160多家中外企业签约入驻。预计再利用8~10年左右的时间,1.8平方公里的总部基地上,将产生1000亿~2000亿的技工贸总收入,以及50亿~100亿的税收收入。上海总部经济凸现,截至目前,共引进跨国公司总部146家,外商投资公司205家,外资研发中心140家。武汉共引进跨国公司企业117家,总部经济占全市GDR约四分之一。北京、上海都把发展“总部经济”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为了适应总部经济的发展,沿海其它开放城市也纷纷出台政策,为总部基地建设提供优惠条件。
1.3 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现状
去年5月,经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审定,我国确立了22家国家大学科技园。近10年的实践表明,大学科技园的建立对于国家高新技术的发展——特别对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到2003年底,北京地区创建大学科技园14家。其中由北京市科委推荐,经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6家,由北京市认定大学科技园8家。
14家大学科技园建筑面积已达214万平方米;入园企业达到1022家;解决就业人数26730人;入园企业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176亿元,纳税总额10.2亿元。其中入园企业销售收入上亿元的大学科技园有11家,销售收入上100亿元的有1家。大学科技园已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和高科技企业孵化的重要基地,为深化高等学校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培养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新鲜经验;大学科技园同时也为中关村科技园和北京经济开发区增强技术创新和持续发展能力创造了良好条件。
在短短的两三年间,一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大学科技园正在迅速成长。到2005年底,全国22家大学科技园建设累计投入资金近100亿元,其中政府投入3.2亿元(97%的资金来自学校和社会)。
总之,大学科技园与高新区形成资源互补、创新互动。大学科技园建立在大学周边,形成大学与社会的过渡带,可以充分依托大学的资源、信息、技术、成果、人才、装备等优势。其中在高新区里设立大学科技园的分园或研发机构,更是充分发挥大学资源优势的有效途径。大学科技园已成为我国创新体系中最具活力的创新源头,它将在我国的创新体系中发挥更大更深远的作用。
2 高新开发区科技创新模式、环境和制度
科技创新对国家和地区的作用已经不容置疑,甚至被认为可以决定一个企业、一个区域、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命运。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也成为实践的热点。美国“硅谷”的辉煌发展开创了各界对区域凝聚经济效应的研究。在国家确定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下,开发区作为地区科技和经济发展龙头,通过产业集聚效益,对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时,开发区的综合实力,已经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开发区科技创新五大模式
近年来,保定、张江、长春、大连、西安、广州、苏州、天津、青岛等国家高新开发区坚持把推进区域自主创新作为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大力营造自主创新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热情,吸纳聚集国内外创新资源,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了以自主创新为特色的主导产业持续高速增长,有力地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在实施“二次创业”中(见图1),开发区科技创新的实践,总结出如下五大模式:①规划在前加强引导;②自主研发积极合作;③转变观念引进人才;④政策先行加大投入;⑤全面服务促进孵化。
图1 开发区科技创新实践的五大模式
总结开发区的创新实践经验。事实上,十强开发区几乎都拥有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产业配套能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以北京为例,北京是全国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也是国家科研投入最多的地区,所以,中关村科技园选择以计算机和软件产业为突破口,联想、中星微等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屡有突破。
2.2 开发区科技创新环境优化
首先,选择重点产业突破,培育产业集群。科技创新竞争力突出的开发区所依托的城市拥有科技创新的先天资源,在此基础上开发区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特点,选择适合的产业进行重点培养。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后,竞争优势也随之建立。
对开发区进行分产业评价发现,竞争力综合十强的开发区几乎都拥有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产业配套能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例如,依托首都所在地带来的总部效应,中关村科技园区在计算机和软件产业方面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有很多重要突破,这是开发区发展的最佳战略路径。
其次,升级产业创新环境,提升服务水平。由政府的创新政策、创业服务、金融、法律等共同构建的软环境已经成为开发区创新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甚至决定着开发区未来的发展潜力。
软环境中最重要的是开发区的服务能力和孵化能力。开发区在孵化器建设方面不断创新,特别根据孵化企业的类型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孵化培育手段,孵化能力日益成熟。例如,西安高新区“专业孵化+经验辅导”的创新型企业培育模式、天津高新区的“三级孵化体系”等。
2.3 制度创新和资源整合是方向
制度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企业制度的创新,企业是开发区经济有机体的细胞,是开发区活力的微观经济基础,企业制度的创新对于开发区的经济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和作用。开发区的企业制度创新应从产权制度、资本的组织形式、管理体制、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激励和约束机制等方面同时着手,从实际出发,分类型、分阶段实施改革。制度创新的另外一个方面是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这是开发区扩大开发和开放、增加发展动力的重要保障。应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管理模式,科学地构筑适应开发区发展需要的精干高效、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新型行政管理体系,以体制的最大活力,求得开发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最大动力。
“中国的开发区要用全球的眼光打造自身的竞争优势,综合战略规划、环境建设、制度创新和资源整合等多种手段,将打造自身科技创新竞争力这一系统工程不断深入。”业内专家认为,进行制度创新和加强开发区资源整合能力,将成为加强未来开发区科技创新竞争力的另外两大手段。
3 高新开发区核心竞争力是成功的关键
在激烈的全球经济竞争中,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开发区,欲取得竞争优势,培养并取得核心竞争力是成功的关键。
3.1 科技创新竞争力中关村居首
中国社科院《2006年中国开发区科技创新竞争力研究报告》显示,依托北京市密集的科技资源、强大的自主研发实力、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数量领先的科研成果,中关村科技园区位居开发区科技创新竞争力首位;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以优越的创新环境和良好的创新氛围居于其后。其他列入科技创新竞争力综合十强的开发区包括苏州高新区、西安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南京高新区、长春高新区、深圳高新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青岛开发区(见图2)。
今年,从“政府与政策”方面进行比较,在投资环境竞争力方面评出“五星级”开发区17家,中关村科技园区位列第5名。苏州高新区、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苏州工业园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4个开发区在政府态度、政府办事效率、政策落实、政策连续性等方面分列前4名。
图2 开发区科技创新综合评价前十名开发区
从科研机构、科研人员以及专利数量上进行比较,中关村科技园区等10个开发区进入2005年中国“十佳创新环境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得分远高于第二名的广州开发区、深圳高新区和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成为全国创新环境竞争力最强的开发区。
此外,由排行榜可以看出,中国开发区的科技创新竞争力体现出非均衡性。长三角和京津地区的开发区整体竞争实力较强。就具体的城市而言,上海、苏州、北京、天津、深圳、广州、西安、长春等城市占据了五星级开发区的主要名额,表明开发区所依赖的城市及该城市的科技创新基础与开发区的科技创新竞争力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3.2 开发区投资环境与机制
对于开发区,特别是中国的开发区来说,投资环境就是第一生产力,是开发区在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中国开发区建设二十多年的经验和教训证明:只有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才能吸引到高质量的投资者,才能促使入区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才能使开发区不断的向更大规模、更高规格、更好强实力发展。
以清华科技园为例,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一批金融机构和各种中介机构入住园区。园区内有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商业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有清华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中关村青年科技创业投资股份公司等多家风险投资机构;园区内还有资产评估、会计、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此外,清华科技园还与一批国内外中介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撑服务体系日渐完善。
以清华同方、清华紫光两个上市公司为骨干的近三十家校办高科技企业率先座落清华科技园区,此外,还吸引了美国宝洁、香港永新等外资企业和北京、江苏、山东、上海等100多家科技企业进驻。
《研究报告》以政府态度、产业氛围、要素供给、开发区服务、创新环境和社会与自然环境作为基本要素,建立中国开发区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体系,并对上述开发区进行评价,得出各开发区的综合投资环境竞争力水平和各分指标竞争力水平,结果如下:
1、本次投资环境竞争力共评出五星级开发区17家。广州、北京、上海、深圳、天津、苏州等6城市包揽了综合竞争力前10名(见图3),西安高新区、成都高新区、大连高新区、杭州高新区等为新晋升开发区;四星级开发区40家;三星级开发区41家,其中东莞经开区和廊坊经开区为省级开发区。其他的国家级开发区则未能进入三星以上级开发区;
图3 综合评价前十名开发区
2、在政府与政策方面,苏州高新区、张江科技园区、苏州工业园、天津经开区等4个开发区在政府态度、政府办事效率、政策落实、政策连续性等方面得分最高,成都高新区、深圳高新区紧随其后,长春高新区、西安高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和北京经开区分别处于5~10名;
3、张江高科技园区、上海漕河泾经开区、广州高新区(经开区)在产业特色、产业配套、交通与物流、市场需求等方面都表现得最为出色,在产业氛围竞争力方面优于其它开发区;
4、在要素的供给方面,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充足的人力资源供给、较充足低价的土地供给等因素,在开发区要素供给方面处于各开发区领先地位;
5、在服务环境方面,上海的三个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天津经开区在服务能力、公共设施等方面表现突出,居前三位;
6、从科研机构、科研人员以及专利数量上进行比较,中关村科技园等十个开发区进入2005年中国“十佳创新环境开发区”,其中中关村科技园以0.5的得分,远高于第二名的广州开发区、深圳高新区和张江高新区,成为全国创新环境竞争力最强的开发区;
7、在社会与自然环境方面,张江科技园区、漕河泾经开区、虹桥经开区、闵行经开区等四个上海开发区位居前四强。
3.3 开发区可持续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
国内国家高新开发区把基地建设作为可持续发展,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依托,通过大力推进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积极鼓励和引导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和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
宁波科技园努力建设宁波科技创业基地、技术创新基地和科技产业示范基地。2005年还根据创新的需求安排1亿元财政专项资金,在市科技园区启动了宁波研发园区建设,把分散在各个企业的研发中心整合集中在一起,借助政府在园区搭建的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大大降低了研发成本,增强了研发效率。到2005年宁波科技园已集聚科研研发机构120家、科技型企业7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115家,目前正在全力争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杭州高新开发区把引导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块状经济”作为推动传统产业创新的基础与可持续发展来抓。并坚持围绕“块状经济”搞研发平台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快速发展。如引导丝绸和服装行业集群化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定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采用数码嵌入式等技术,实现了产品档次、品种和质量的多方面创新,大大增强了产业竞争力。杭州桐庐以制笔业为核心,形成600多家制造企业,200多家配套企业的集群规模。在此基础上,依托浙江大学成立了行业研发中心,去年,又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省级测试中心,检测水平达到了国际领先。由于具备了较好的技术保障和质量检测保障,目前,那里的圆珠笔产量已经达到61亿支,其中60%出口。在这种“块状经济+特色产业研发中心”模式推动下,杭州在造纸、螺丝刀生产、汽轮机生产等行业也已经实现了令人感叹的重大突破。一些行业核心企业已经开始参与制定新的国内甚至国际行业质量标准、对外输出技术,正在实现由“卖手”到“卖脑”的转变。
如何使开发区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是当前一个最现实的课题。目前,深圳高新开发区做法是把已经形成了一批能够掌控创新机会的本地企业家队伍,成为识别市场机会,并将技术创新转化为产品和利润的主要群体,成为技术创新和市场转化的“中间人”。如今,深圳高新开发区的自主创新,已经形成了技术研发方向由企业家依据市场选择,而不是政府和科学家选择;创新路径从市场出发逐步向创新链的上游推进,以市场为导向形成对自主创新的需求,通过满足这些需求达到技术能力提升的良性循环。通过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使深圳高新开发区可持续发展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目前,深圳高新开发区形成了“四个90%以上”的格局,即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出自企业。2005年底,全市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生产的企业有3万多家,其中产值过亿元的28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