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旅游业生产率的时空差异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率论文,旅游业论文,差异论文,时空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近十几年来,我国旅游业获得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日趋守将,产业带动愈加明显。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占服务业增加值的9.6%,旅游创汇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33%,旅游消费对住宿业、民航和铁路客运业、文化娱乐业、餐饮业的贡献率分别超过90%、80%、50%、40%,旅游业直接或间接就业人数相当于全国就业总数的7.8%,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4%[1]。旅游业由于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已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战略性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作为现代服务业的典型代表,加快旅游业发展,对于扩内需、稳外需、调结构、保增长、促就业、惠民生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2]。正因为如此,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国务院在2009年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我国许多地方省份也都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或优势产业,提出建设“旅游大省”、“旅游强省”的战略目标。
而对于任何一个经济实体而言,保持较高的生产率都是其走向长期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条件。从中长期来看,正是生产率水平上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经济实体在发展绩效上表现出来的巨大差异。基于此,本文选择2000~2009年期间,我国除港澳台以后的31个省级地区旅游业为样本,运用建立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基础上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我国地方旅游业生产率进行测算,以此作为基础,分析我国地方旅游业生产率及其空间差异。本文接下来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对文研究方法的说明,第三部分介绍了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第四部分是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最后是结论与启示。
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算方法
DEA方法是评价多投入与多产出的多个同类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s,DMU)生产效率的有效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线性规划求解出最优生产前沿面(Best Practice Frontier),并把每一个DMU的生产可能性集同这个最优前沿面相比较,从而得到各个DMU的效率测度[3-6]。但通过DEA方法得到的效率值只是静态反映某一特定时间截面各个DMU的效率表现,未考虑到最优生产前沿面会随时间变化这一事实,因此在不同时间截面得到的DEA效率值缺乏有说服力的可比性[7]。Malmquist生产率指数以DEA模型为基础,但辅助于距离函数的概念,可以用来测算多个同类决策单元的生产率表现,即跨期效率的变化。假设共有K个DMU,它们都有N种投入和M种产出,根据Fre et al.[8],基于投入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技术变动表示生产前沿面移动,TC大于(小于)1分别表示第t期到第t+1期间DMU技术进步(衰退)。效率变动表示DMU管理资源的进步或衰退幅度,EC大于(小于)1表示第t+1期相对于第t期DMU与生产前沿面的距离变近(远)。
三、投入与产出变量选择及数据说明
选择DMU和建立投入产出指标体系是DEA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的基础工作。选取的DMU应有如下几个特征[9]:具有相同的任务目标,具有相同的环境,具有相同的投入产出。而投入项与产出项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1)影响DMU的因素并非DMU所能完全控制,因此只要与DMU衡量有关即可选择;(2)选取能使DMU趋近效率边界的因素及达到较高效率值的因素;(3)DMU个数至少应为投入项与产出项个数之和的两倍;(4)投入项与产出项应符合同向性假设。
根据旅游业的特点,本文选择的投入项包括固定资产与从业人员,产出项则包括营业收入、旅游外汇收入和上缴税金。资本和人员是旅游业最重要的投入要素,营业收入反映了旅游业总体创收能力,旅游外汇收入反映了旅游业国际化水平与创汇能力,上缴税金则反映了旅游业对国家税收的贡献。
本文以我国除港澳台以外的31个省级地区为分析对象,DMU的个数大于投入项与产出项个数之和的两倍。分析的时间段为2000年至2009年,一共是310个观察值。所有投入与产出变量数据均来自相应各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投入与产出变量的相关系数及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从中可见,所有投入项与产出项之间,均呈现高度的正相关性,符合同向性假设要求。固定资产与从业人员的平均值分别为1829035万元和79541人,营业收入、外汇收入和上缴税金的平均值分别为998903万元、83700万美元和38043万元,但所有投入项与产出项的标准差都相对较大,说明不同地方旅游业发展差异相当明显。
四、我国地方旅游业Malmquist生产率测算结果
1.我国地方旅游业2000~2009年生产率总体情况
通过线性规划OnFront软件包进行运算,可求出31个省级地区旅游业生产率。我们首先关注的是2000~2009年这10年间各个地方旅游业生产率的总体情况,Malmquist生产率及其分解项测算结果列于表2,并整理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2000~2009年,整体来看我国地方旅游业生产率有明显改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全国平均值达到1.62,但地区差异较大。生产率进步最大的是西部地区,生产率平均值达到1.99;东部地区次之,为1.48;中部地区最差,为1.35。这是有趣的一个发现。东部地区乘改革开放的春风,旅游业发展相对较早,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例如,2000年广东省旅游业营业收入和外汇收入分别达到560亿元和41亿美元,而青海则分别只有7725万元和7百万美元。但初始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西部地区旅游业生产率却明显比东部地区更高,说明我国落后地区旅游业发展存在明显的后发优势。
从具体省份来看,绝大多数省份的旅游业生产率都有明显进步。有26个省份的旅游业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大于1,其中排名前五的是青海、贵州、新疆、广西和福建,依次达到5.03、3.05、2.46、2.37和2.16,说明这些省份的旅游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海南、西藏、甘肃、湖南、河北这5个省份,旅游业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均小于1,最小的是河北,只有0.71,这说明这几个省份的旅游业生产率在2000~2009年期间总体是衰退的。
从技术变动指数(TC)看,全国平均值为1.39,除山西只有0.99外的其他30个省份技术变动指数均大于1,说明几乎所有省份旅游业的生产技术都取得明显进步。这与最近十几年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技术等新技术在旅游业的广泛使用有关。但从效率变动指数(EC)来看,只有20个省份大于1,另有11个省份小于1。其中生产率衰退的河北等5个省份平均只有0.61,说明这5个省份生产率衰退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管理效率的巨大滑坡。
分区域看,东部地区技术变动指数和效率变动指数平均值分别为1.50和0.99,表明东部地区旅游业的技术进步较为明显,但管理效率出现微小退步。中部地区技术变动指数平均值为1.26,效率变动指数平均值为1.13,说明技术和效率都有明显改善。西部地区技术变动指数平均值为1.40,效率变动指数平均值则达到1.49,说明技术进步与管理效率改善都非常明显,甚至相对而言,效率变动对生产率进步的帮助更大。西部地区本身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一旦生产技术和管理效率得到改善,将对生产率进步起到重要作用。
图1 我国地方旅游业2000~2009年Malmquist生产率排名情况
2.我国地方旅游业生产率随时间演变情况
为更好地掌握我国地方旅游业生产率随时间变化情况,我们按年度测算了31个省级地区旅游业发展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结果整理如表3和图2所示。从中可以发现,在2000~2009年间,无论是整体还是个别,我国地方旅游业生产率基本上均随时间呈波浪式变化。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全国平均值在2001年为1.18,到2003年因非典巨大冲击下降到0.95,但2004年又迅速恢复到1.21,到2006年下降到1.05,但2008年又上升到1.22,2009年则因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降到1.06。可见,在整体上,因旅游业本身特点,非典和国际金融危机这些外部环境冲击对旅游业生产率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同时,这种波浪式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国各个地方旅游业发展的脉冲式特征。
分区域来看,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的旅游业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平均值与全国整体的变化情况几乎是同步发展,也是随时间呈波浪式变化。但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旅游业生产率相互之间没有明显差异,高低互见,只是在细节上存在一些区别:其一,在2003年,生产率最低的是西部地区,平均只有0.86,这说明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受到非典的冲击是最大的;其二,在2009年,生产率最低的是中部地区,平均只有0.92,这说明中部地区旅游业发展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最为明显;其三,从旅游业生产率波动的激烈程度看,东部地区最小,西部地区最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东部地区旅游业发展更为成熟,更不容易受内部和外部因素变化的冲击。
五、结论与启示
运用Malmquist指数,本文测算并分析了2000~2009年间我国大陆31个省级地区旅游业生产率的时空差异。综合起来,主要得到以下结论与启示:
(1)在2000~2009年这10年期间,我国地方旅游业生产率总体上有明显改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平均值达到1.62。但这在区域上表现出明显差异,西部地区旅游业生产率明显高于东部与中部地区,说明落后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存在明显后发优势,这或许将有助于地方旅游业发展趋于收敛。
(2)在2000~2009年间,除山西以外几乎所有省份旅游业的生产技术都有明显进步,但有11个省份的管理效率出现衰退。相比效率变动的影响,技术进步对我国地方旅游业生产率改善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但与东部和中部地区不同,技术进步与效率提高对于西部地区旅游业生产率的推动作用都非常明显,其中管理效率的改善甚至作用更加突出。
(3)从具体省份来看,在2000~2009年间,绝大多数省份旅游业生产率都有明显改善,其中生产率进步最大的依次是青海、贵州、新疆、广西和福建。但海南、西藏、甘肃、湖南、河北这5个省份的旅游业生产率在衰退,而其中关键原因在于管理效率出现巨大滑坡。
(4)随时间变化上,无论是整体还是分东部、中部与西部三大区域来看,我国地方旅游业生产率均呈波浪式变化,其中,非典与国际金融危机对旅游业生产率的影响很大。另外,三大区域旅游业生产率的变化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同步性,但在各个年份相互之间高低互见。
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和促进国际交往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在我国不同区域或不同省份,旅游业生产率及其推动力有共性之处,但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这意味着不同地方应从不同方面来挖掘潜力,各个省份应客观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充分发挥长处,大力改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地方旅游业,实现建设“旅游大省”或“旅游强省”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