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北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常州 213000)
【摘要】目的:评价牙体牙髓病患者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牙体牙髓病患者,奇偶法将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多次法根管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疗。对比两组牙体牙髓病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咀嚼功能变化情况(包括咀嚼效率、咬合力、牙龈指数和出血指数)优于的对照组,P<0.05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牙体牙髓病患者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疗可以取得显著成效,可以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关键词】一次性根管治疗;牙体牙髓病;治疗效果
为了评价牙体牙髓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我院选择80例牙体牙髓病患者进行对比治疗研究。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80例牙体牙髓病患者,研究时间在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使用奇偶法将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40例,采用多次法根管治疗)和观察组(40例,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疗)。对照组,男性牙体牙髓病患者25例,女性15例;年龄最小18岁,年龄最大62岁,平均年龄(34.54±6.65)岁。观察组,男性牙体牙髓病患者26例,女性14例;年龄最小19岁,年龄最大58岁,平均年龄(34.65±6.15)岁。两组牙体牙髓病患者的资料进行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1)患者符合《口腔科学》对牙体牙髓病的诊断;(2)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3)患者无其他合并口腔疾病。排除标准:(1)合并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2)合并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3)合并传染性疾病的患者;(4)合并精神类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两组牙体牙髓病患者治疗前均行x线检查根管弯曲度及根尖周情况。治疗过程中进行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每次根扩后冲洗润滑。对照组采用多次法根管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疗:用10号(或5号)根管锉疏通根管,测量根管长度,预备根管,冲洗根管。采用螺旋输送器输送根管充填剂冷牙胶进行根管充填[2]。患者被要求在一周后返回检查根管充填情况。
1.3 评价标准[3]
(1)对比2组牙体牙髓病患者治疗有效率。
(2)对比2组牙体牙髓病患者咀嚼功能变化情况(包括咀嚼效率、咬合力、牙龈指数和出血指数)。
(3)对比2组牙体牙髓病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咬合不适、牙龈肿胀、疼痛、感染等)。
1.4 统计学分析
80例牙体牙髓病患者数据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20.0处理,患者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采用卡方检验,予以%表示。患者的咀嚼效率、咬合力、牙龈指数和出血指数采用t检验,予以(均数±标准差)表示。2组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 对比2组牙体牙髓病患者治疗有效率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对比差异性存在统计学意义。数据见表1。
2.2 对比2组牙体牙髓病患者咀嚼功能变化情况
观察组咀嚼功能变化情况(包括咀嚼效率、咬合力、牙龈指数和出血指数)优于对照组,(P<0.05)组间对比差异性存在统计学意义。数据见表2。
3.讨论
牙髓病主要是指牙髓组织疾病,包括牙髓炎、牙髓坏死、牙髓退变。患者的主要症状为牙齿异常、溃疡和疼痛。多次性根管治疗术需要对患者多次返院进行根管观察,易出现感染物,提升并发症发生率。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疗,医生在治疗中将消毒、拔髓和填充一次性完成,可以降低患者的治疗时间,防止根尖系统遭到破坏,还可以帮助患者快速恢复牙齿健康,促进患者咀嚼功能的恢复[5]。
综上所述,根据本文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咀嚼功能变化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对照组,由此说明牙体牙髓病患者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疗可以取得显著成效,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黄杏,江红娟.多次法根管治疗与一次性根管治疗牙体牙髓病临床疗效观察[J].养生保健指南,2019,(20):25.
[2] 郭玮.多次与一次性根管法治疗牙体牙髓病的 临床效果比较[J].健康前沿,2019,28(4):135.
[3] 缪燕.探究多次法根管治疗与一次性根管治疗牙体牙髓病的效果[J].养生保健指南,2019,(15):332.
[4] 金卫星.多次法根管治疗与一次性根管治疗牙体牙髓病临床效果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9):99-100.
[5] 张耀祖.奥硝唑合剂联合一次性根管填充治疗儿童牙体牙髓病的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11):76-77.
论文作者:朱达军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6月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3
标签:牙髓论文; 病患者论文; 患者论文; 统计学论文; 对照组论文; 有效率论文; 发生率论文; 《医师在线》2019年6月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