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年谱(1975-1997)》学习笔谈——集体经济:农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谱论文,笔谈论文,集体经济论文,方向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通读《邓小平年谱(1975-1997)》,其中,关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思想非常丰富。虽然《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卷的部分文章已经对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思想有所阐述,但年谱给我们展示了更清晰、更系统的思想脉络。
1.“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
“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这是邓小平在1980年5月31日,与胡乔木、邓力群谈话时,所讲的一句非常重要的话。邓小平指出:“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风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641页)
邓小平提出,随着生产的发展,随着农村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他特别提出四个条件:第一,机械化水平提高了(这是说广义的机械化,不限于耕种收割的机械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适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情况的、受到人们欢迎的机械化。第二,管理水平提高了,积累了经验,有了一批具备相当管理能力的干部。第三,多种经营发展了,并随之而来成立了各种专业组或专业队,从而使农村的商品经济大大发展起来。第四,集体收入增加而且在整个收入中的比重提高了。
邓小平上述讲话,除了谈论农村集体化的组织形式,还特别谈到因地制宜问题。这篇讲话,已被收入到《邓小平文选》第2卷,篇名为《关于农村政策问题》(参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5~317页)。
众所周知,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从农村的包产到户伊始,到普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掀起了中国改革和开放的热潮。1981年9月9日,邓小平会见日本公明党委员长竹入义胜,谈到在经营管理上实行多种形式的责任制——联产计酬时说,中国农村实行这个政策以后,普遍好起来了。过去,人民公社建立以后,我们已经感到“一大二公”的目标不能很快实现。“我们现在正在研究公社制度问题,这还是一个探索的问题。现在的中心问题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概括起来就是建立责任制,在建立责任制的基础上真正体现按劳分配”(《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770页)。1982年1月11日,邓小平阅读胡乔木来信并作出批示,同意在年内有准备、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全国农村恢复乡政府、恢复村长(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仍作为经济组织不变),并普遍在乡级设立派出所(参见同上,第797页)。1982年11月15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前驻中国大使伍德科克时指出:“农业问题的解决,农民自己总结:第一靠政策,包括因地制宜,实行自主权、责任制这些政策;第二靠科学。现在看来,我们的政策是对的。”(同上,第868页)1983年1月12日,他在谈到农业发展规划时说:“农业文章很多,我们还没有破题。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农业搞承包大户我赞成,现在放得还不够。”(同上,第882页)1983年5月22日,他在会见毛里求斯总理阿内罗德·贾格纳特时说:“当前,我国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实行因地制宜、多种经营的方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仅仅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农村面貌就大大改观”,并说:“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特点与我国农村目前很低的生产水平不相适应”(同上,第909页)。1984年3月14日,他与胡乔木、邓力群谈话时说:“农村政策很见效,农村状况确实很好。我们要继续采取措施,使形势更好。在农村,我们终归还是要让农民搞集体经济。”(同上,第967页)1985年11月24日,他在与薄一波谈话时指出:“农村形势是好的,这一点必须肯定,不承认不对。……将来还是要引导到集体经济,最终要引导到集体经济。”(同上,第1096页)
邓小平的上述谈话,明确地指出了中国农村发展的方向,这就是发展集体经济。
2.“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要有两个飞跃”
从上述思想出发,邓小平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要有两个飞跃”的思想。“两个飞跃”的思想是在理论上对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的高度概括,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0年3月3日,邓小平在与江泽民、杨尚昆、李鹏谈话时说:“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同上,第1310~1311页)这次谈话的主要内容,被收入到《邓小平文选》第3卷,篇名为《国际形势和经济问题》(参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53~356页)。
1992年7月23日、24日,邓小平在审阅十四大报告稿时指出:“关于农业问题,现在还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我以前提出过,在一定的条件下,走集体化集约化的道路是必要的。但是不要勉强,不要一股风。如果农民现在还没有提出这个问题,就不要着急。条件成熟了,农民自愿,也不要去阻碍。……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农业也一样,最终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不仅有国有企业那样的全民所有制,农村集体所有制也属于公有制范畴。现在公有制在农村第一产业方面也占优势,乡镇企业就是集体所有制。农村经济最终还是要实现集体化和集约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49页)
“两个飞跃”的思想的提出,在邓小平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意义重大而深远。
3.理论思考
从年谱上述的一些谈话,可以简略地看到邓小平关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思想脉络。笔者认为这个思想脉络既脚踏实地,又高瞻远瞩,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其中1990年关于“两个飞跃”的谈话至今已有14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取得越来越大的成就,邓小平提出的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在一些条件好的地区已经成为现实。
笔者以为,理论界过去对邓小平关于农业改革和发展“两个飞跃”的思想,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在熟知和认同“第一个飞跃”,即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但不熟知甚至不认同“第二个飞跃”,认为邓小平似乎不主张发展集体经济,而农业的规模经营,似乎还很遥远。这实在是严重的误解。笔者在农村调研时也发现,不少农村基层干部甚至不知道邓小平关于农业改革和发展“两个飞跃”的思想,特别是“第二个飞跃”的思想。因此,需要把邓小平关于农业改革和发展“两个飞跃”的思想搞清楚。
关于“第一个飞跃”,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已经解决,没有太大的争议。这是因为,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效。这种实践形式在我国广大农村比较普遍。它比过去的“一大二公”的单一所有制形式,的确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就不同了。因为目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比较缓慢,还没有形成普遍的规模经营,要成为主流还需要长期的过程。
邓小平为什么提出农业改革和发展要有“第二个飞跃”?笔者认为,提出农业改革发展要有“第二个飞跃”的思想,是极具战略眼光的。
邓小平始终从战略的高度思考农业问题,他把我国的粮食基本过关,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部署。邓小平在1983年同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和农业部门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农业要有全面规划,首先要增产粮食。二○○○年要生产多少粮食,人均粮食达到多少斤才算过关,这要好好计算。二○○○年总要做到粮食基本过关。这是一项重要的战略部署。”(《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23页)他还说:“农业翻番不能只靠粮食,主要靠多种经营。农业文章很多,我们还没有破题。农业科学家提出了很多好意见。要大力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切实组织农业科学重点项目的攻关。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同上,第23页)邓小平主要从三个方面强调农业的战略地位:第一,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第二,农村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第三,农民富裕是全民富裕的基础。“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的思想贯穿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之中。此外,他多次指出,农业搞不好,工业就没有希望;农业要发展,就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工业要支援农业等等。
邓小平关于农业改革和发展“第二个飞跃”与“第一个飞跃”的思想是互相关联的。应该说,从第一个飞跃到第二个飞跃是一个前进、发展的过程。第一个飞跃是基础,第二个飞跃是目标和方向。两个飞跃都贯穿着“调动农民积极性”和“因地制宜”的思想。
事实上,邓小平关于农业改革和发展“第一个飞跃”的思想,是在总结我国农业发展在生产关系问题上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早在1962年7月7日,邓小平在谈到怎样恢复农业生产时就说:“农业本身的问题,现在看来,主要还得从生产关系上解决。这就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现在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如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到田’、‘五统一’等等。以各种形式包产到户的恐怕不只是百分之二十,这是个很大的问题。怎么解答这个问题,中央准备在八月会议上研究一下。现在‘百家争鸣’,这样的问题应该‘百家争鸣’。大家出主意,最后找出个办法来。”(《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323页)这次谈话中涉及到人民公社所有制问题。在谈到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时,邓小平指出:“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同上,第323页)
邓小平主张恢复农业生产,要从实际出发。一切要视情况而定。正如打仗一样,打得赢才算数。邓小平在谈话中幽默地举例说,正如刘伯承经常讲的一句四川话:“黄猫、黑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所谓邓小平著名的“猫论”,就是在这个时候讲的。后来又被人们传为“不管黑猫、白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实际上,邓小平在这里主要是讲要看群众的积极性,要看效果。在生产关系问题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看哪种形式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采取哪种形式。他指出,不论工业还是农业,非退一步不能前进。
邓小平关于农业改革和发展“第一个飞跃”的思想,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适应群众的积极性和需要提出来的。对“一大二公三纯”的单一所有制形式来说,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表面上看是“后退”,但实际上“退”是为了“进”,这是一个飞跃。而这个飞跃,还将导致另一个新的飞跃,这就是发展集体经济,走规模经营之路。
邓小平多次强调发展集体经济。他指出:“总的来说,在全国,要巩固集体经济,也就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根本方向。……在农村,还得要调整基层的生产关系,要承认多种多样的形式。照我个人的想法,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形式比较好。”(同上,第324页)
邓小平指明了农业发展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他说:“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实行包产到户的地方,经济的主体现在也还是生产队。这些地方将来会怎么样呢?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5页)
邓小平关于农业改革和发展“两个飞跃”的思想,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第一个飞跃打下基础,为第二个飞跃开辟道路。第二个飞跃是前进的方向、目标。两个飞跃都是生产关系的调整及其在农村的不同表现形式,是生产本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那么,顺理成章的问题就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何以可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趋势如何?这些问题,需要用改革开放的实践来回答。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实例,证明邓小平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思想的预见性和真理性。近几年,笔者曾专门调查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大量的事实和实例证明了,邓小平关于“两个飞跃”的思想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标签:集体经济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年谱论文; 经济论文; 农村改革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三农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