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价值形式的基本含义及其与价值和价格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形式论文,试论论文,含义论文,价值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 要]通过对马克思的价值形式理论的进一步分析,指出传统认识中的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对价格的一种偏差的认识。价值形式的双重等式证明了价格是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综合表现。忽视这一结果,就必然削弱马克思经济理论对现实的说服力。
[关键词] 价值;价格;价值形式
[分类号] F014.3
价值形式,是马克思价值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通过对商品内在矛盾及其运动的分析,来阐明货币起源的一个独到的理论创建。正象马克思本人所说的:“指明这种货币形式的起源,……货币的谜就会随之消失。”〔1〕然而, 马克思的价值形式理论所包含的一些其他的重要内容,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而这些内容对于揭示价值与价格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1价值形式的基本含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价值形式的阐述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对价值形式内在的两种对立表现形态的分析,即对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分析;另一方面是对价值形式的历史演变形式的分析,即对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的分析。也许,由于马克思没有对价值形式本身作明确的定义,因此,人们往往将价值形式包含在价值的比较宽泛的理解之中。然而,从《资本论》的有关论述来看,价值形式与价值是有区别的。
我们都知道,《资本论》的第一章第三节是对价值形式理论的系统分析,不过,它的标题却醒目地告诉我们,价值形式与交换价值是等同的。此外,马克思还将交换关系作为交换价值的同义语,如“在商品的交换关系或交换价值中……”〔2〕, “我们实际上也是从商品的交换价值或交换关系出发”〔3〕,因此,价值形式,即交换价值, 即交换关系。显然,我们很难将价值形式=交换价值=交换关系归属于价值的范畴。尽管价值的体现是必须通过交换来完成的。
那么,我们如何来比较准确地把握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呢?马克思指出:“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 ”〔4〕从马克思对交换价值(即价值形式)的最初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交换价值(价值形式)是一个等式,而等式的两边是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同时,马克思还强调,一种商品“有许多种交换价值,而不是只有一种”〔5〕。也就是说, 每一种商品都有许多个等式与其他商品相连,而不是只有一个等式。这进一步证明,价值形式不属于价值的范畴,因为一种商品的价值只有一种,即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但是作为交换的等式该商品却可以有许多。不过,交换的内容并不表现在等式两边的使用价值上,而是要抽象掉具体的使用价值形式,挖掘出一个内含的隐蔽等式,即价值的等式。在这个等式的两边不再是不同的使用价值,而是无差别的劳动凝结,即价值等于价值。由于价值的等式是无形的,不能捉摸的,马克思将其称之为“价值对象性”〔6〕。 这实际上构成了价值形式的第二层含义,即在不同使用价值建立的交换等式中,还内含着一个同质的价值建立的等式。然而,这还不是价值形式的全部含义。因为,价值的对象性中“连一个自然物质原子也没有”〔7 〕,它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它“只能在商品同商品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8〕。也就是说, 价值对象性的表现还要回到可感觉的使用价值的等式中。这样,我们就获得了一种比较完整的价值形式的含义,即:价值形式就是两种交换商品的交换等式,它具有二重性,它是使用价值等式和价值等式的统一。在这个统一体中,使用价值比较的等式是以无差别的价值比较的等式为基础的,同时,无形的价值等式又是通过有形的使用价值等式来表现的。由此可见,价值形式(交换价值)实际上就是交换关系,它不仅反映着价值的对等,也反映着不同使用价值的比较。
2价值形式与价值和价格的关系
价值是生产商品的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价格则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从价值到价格的过渡必须经过交换行为才能完成。因此,价值形式(交换价值)对正确理解价值和价格的关系,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价值同价值形式的关系。前面,我们虽然指出了价值形式(交换价值)与价值的区别,但却没有分析无形的价值怎样通过价值形式转化为有形的表现的。
我们都知道,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尽管它的性质是具有社会性的,但在交换之前它是隐含在商品的内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那么,它是怎样显现出来的呢?马克思是通过对人类早期的简单交换行为的揭示来阐明这一过程的。马克思指出,在一个简单的交换关系(价值形式)中包含着两个对立的不同形式: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这是一个等式的两极,它们的地位是互相排斥的。如A=B,A 就是相对价值形式,B就是等价形式,A不能既作为相对价值形式,又作为等价形式同时存在,B也同样如此。不过,马克思又同时强调, “这种表现也包含着相反的关系”,〔7〕即B=A,B作为相对价值形式,A 作为等价形式。两种商品的这种互为表现在我们的分析中是十分重要的。当然,尽管这两种商品的表现可以相互颠倒,但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位置却是固定的,即一种商品“在同一个价值表现中,不能同时具有两种形式”〔9〕。
那么,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呢?马克思认为,相对价值形式就是指自己的价值不是通过自己,而是通过交换等式的对方的商品体来表现的。即在A=B的交换等式中,以B来相对表现A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这种相对价值的表现不是以B的价值,而是以B的使用价值来相对表现A的价值的。同样,A的价值量也是用B 的使用价值量来相对表现的。相反,作为等价形式,它虽然也具有价值,但它并不要求表现自己的价值,而是用自己的使用价值和使用价值量来相对表现对方的价值和价值量,即在A=B中,B只用有形形态和相应的数量来反映A的无形形态和相应数量。于是,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A=B的交换等式中,A和B是以无形和有形的交叉方式来反映A的价值表现的。然而, 这仅仅是问题的一半。 正如马克思在分析简单价值形式时指出的, “20码麻布=1件上衣,或20码麻布值1件上衣,这种表现也包含着相反的关系:1件上衣=20码麻布,或1件上衣值20码麻布。”〔10〕虽然马克思强调等式的两极是固定的,但相反的表现仍是成立的。这意味着, A=B的交换等式还可以表现为B=A的等式。在B=A的交换等式中,B的价值和价值量是通过A的使用价值和使用价值量来相对表现的, 它们也是以无形和有形的交叉方式来反映B的价值表现的。这样, 我们综合两方面的分析,就得出了这样一对等式:
X量的A商品=Y量的B商品
(1)或
Y量的B商品=X量的A商品
(2)
在上面的两个等式中,等式的左边都是相对价值形式,等式的右边都是等价形式。然而,上面的等式仍然没有反映出价值相对表现的交叉关系。因此,我们仍然需要对等式作进一步的改动。我们说,相对价值形式是以其价值和价值量来借助等价形式相对表现的。而价值是抽象劳动的凝结,价值量即劳动量。所以,上面等式还可以表现为:
L[,a]=Y量的B商品(3)或
L[,b]=X量的A商品(4)
在上面的等式中,L[,a]代表A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L[,b]代表B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尽管我们将上面的两个等式分别表现,但实际在现实的交换中,它们只是一个交换行为。因此,我们也可以将上面两个式子综合起来,即
或者我们表述为
在上面的综合等式中,如果我们在观念上从左边去理解交换行为,它就是前面的等式(1)和等式(3);相反,如果我们在观念上从右边去理解交换行为,它就是前面的等式(2)和等式(4)。现在,在这个综合等式中,我们可以看到价值形式与价值的不同:价值反映在这个等式的下半部分,虽然它必须通过交换来实现,但它主要表现为商品内在的劳动量的比较;然而,价值形式则不同,它表现为等式的全部内容,它不仅表现为有形的使用价值等式,而且还隐含着一个无形的价值等式,更需要强调的是,全部等式的确立是以交叉表现来完成的,否则,则不能成立。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价格与价值形式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价格是商品的货币形式,“商品在金上的价值表现——X量商品A=Y 量货币商品——是商品的货币形式或它的价格。”〔11〕而商品的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中的一极——等价形式发展的结果。当等价形式从简单价值形式发展到一般价值形式时,它就具有了相对稳定的地位,它可以作为一般等价物来任意地表现不同使用价值商品的相对价值,从而使它的自然形态成为了“这个世界的共同的价值形态”〔12〕。当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等贵重金属上时,价值形式就从一般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这时,价值形式的交换等式就成为
X量的A商品=一定量的货币(价格)(或Y量的B商品=一定量的货币) (6)
根据我们上面对价值形式等式的分析,等式(6)也可以写作
(7)
由于货币的出现,它只是行使固定等价形式的作用,它以自然的形态来代表对方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人们只注重它是财富的抽象代表,而忽略它本身所花费的劳动和使用价值,所以,等式(7 )中的无形等式L[,a]=L货币可以忽略不计。如果我们在等式(5 )中考虑到出现货币为媒介的因素的话,则等式(5)就可以表现为下面的形式
(8)
在等式(8)中,货币的劳动量我们可以忽略不计。
上面的分析向我们表明,一种商品的价格是对该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综合反映,它不仅相对表现了该商品的价值及价值量,而且还直接表现了该商品的使用价值及使用价值量。这是因为,作为交换等式成立的基础,等式两极的无差别人类劳动(抽象劳动)使等式具有可比较性,然而,作为交换行为的目的,人们是为了获取不同商品的有用性,因为人们不可能用无形的劳动来进行消费,而只能对商品的有用性进行消费。这样,我们就可以解释,在同一种商品的购买行为中,它的劳动量并没有变化,但不同的消费者却能够以不同的价格来进行购买。这其中显然是因为不同的消费者出于对同一种商品的偏好不同而导致对其有用性的理解不同,因而所给出的价格不同。显然,使用价值对价格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13〕
3正确理解三者关系的现实意义
价值、价格和价值形式三者存在着紧密的逻辑联系,特别是价格,它不仅是价值形式历史演变的结果,而且它还包含了价值形式所赋予的多种经济调节功能。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往往只注重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这个单一的结论,而忽视马克思价值形式理论的丰富内含,结果,削弱了马克思经济理论对现实的说服力。
那么,价值形式赋予了价格哪些综合调节功能呢?
首先,我们已经看到价值形式就是交换关系,简单价值形式体现了最直接的供求联系,交换双方是互为因果的。虽然,价格作为价值形式发展到货币形式的体现,使得这种物物交换行为的实现可能中断,即甲出售物品换回货币后可能并不立即去购买乙的物品,但是甲不论是在以后的购买或投资行为上,都会再发生一次变换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货币只不过是把原来互为因果的物物交换行为(或称互为因果的供求联系)变为两次不互为因果的交换行为(供求联系)。因此,价格最突出的功能就是联系供求,传统体制下,企业生产不依据价格信号,物资的获取又用调拨来取代价格,结果必然是价格的供求功能丧失,从而使企业根本无法准确获得社会需求的信息。
其次,由于价值形式的相对价值表现是交叉反映出来的,如我们前面所分析的那样,因此,一般等价物的表现是双重的,它既相对表现了对方的价值,又直接表现了对方的使用价值,因而就使价格的功能具有了双重性,它既要衡量生产中所消耗的劳动量,又要衡量劳动产品的有用性。这种综合比较的功能,就会激励生产者全面考虑生产,他所生产的产品既要注意耗费,又要针对需求。价格的这种功能,我们可以称其为有效生产的激励功能。传统体制下的指令性计划指标并不具备价格的这种双重激励的作用,因而也就无法获得较好的效率。
再次,货币一旦成为价格形式的一般等价物,便成为了一般财富的抽象代表。一定量的货币(价格)便等同于一定量的一般财富。这就意味着拥有一定量的货币,便拥有一定量的收入。于是,价格便成为了人们追求的对象,人们以竞争方式来追求它,如以更低的耗费更优的品质来获得更高的支付价格。价格成为了引导资源流动的诱饵,人们在追求高价格收入的过程中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可见,价格还具有决定人们收入的功能。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价值形式所赋予的价格的这些综合性功能,能够对经济生活产生有效的调节作用。如果我们仅仅将价格看成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就会只注重劳动耗费量的比较,而忽视价格的其他重要作用,结果以此来指导实践,还会产生许多不良的后果。可见,正确理解价值与价格及它们与价值形式的关系,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和问题都是十分有益的。
On the Fundamental Implication of the Value Form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Value and Price
Ning Zequn
(College of Tourism of BUU,Beijing 100101)
[Abstract] It centers around the analysis of value formtheory of Marxist Economics, and tries to point out amisunderstanding that price is a currency reflection form ofvalue in traditional ideas.The double equation of the valueform shows that price is the comprehensive manifestation ofcommodity value and its usefulness. Ignoring this resultmeans weakening the convincing power of Marxist Economicsover social economic phenomena.[Key words] value; price; value form
收稿日期:1996—10—21
注释:
〔1〕〔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61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1页。
〔4〕〔5〕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49页。
〔6〕〔7〕〔8〕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61页。
〔9〕〔10〕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63页。
〔1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13页。
〔1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82页。
〔13〕现代经济学的需求理论对使用价值的规律作了较为系统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