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与可持续发展_可持续发展论文

论教育与可持续发展_可持续发展论文

试论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试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人类反观工业时代以来在物质文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探索、寻求人类新的发展出路的产物。工业生产的极大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带来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负面效应,以及富裕与贫穷并存和社会不均衡发展等社会问题,这就促使人类不得不对传统的社会发展观进行反思,从而提出可持续发展思想。

可持续发展,1987年联合国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表述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我国于90年代开始组织专家学者研究可持续发展理论。1996年3月,江泽民在谈话中指出:“所谓可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首先,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观。传统的社会发展观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追求经济增长中不仅带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还造成了社会问题如贫富悬殊、发达与落后并存等问题。世界上有3/4以上人口生活在发展中国家,他们只享有世界财富的16%;另有11亿人口生活于贫困之中,缺乏教育,其潜力得不到发挥。一切为了经济增长幅度已不再被视作可以使物质进步与公正、尊重人的地位、尊重我们应完好地传给后代的自然财富和谐一致的理想途径。新的发展观是一个三维结构的复合系统,即经济、社会、自然三个维度,其最终要达到的是一个整体性的目标,即世世代代的经济繁荣、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的这种新的发展观包含着保证人类具有长远的、持久的发展能力这一重要内涵,也是可持续发展区别于传统发展观的重要特征。新的发展观,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以持续的、整体的、协调的发展为原则,调节、调整社会的经济活动和其它实践活动。教育一方面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内涵之一,另一方面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和途径之一。因此,对教育的地位要有一个新的认识,教育也有必要对自身进行深刻的反思,立足于可持续发展,进行改革。实际上,世界各国在本世纪的“二战”结束后,纷纷进行教育改革,不仅改革次数多、间隔时间短,而且有反复、摇摆的情况。反复多次的教改,暴露了改革缺乏长远的战略考虑,不仅无益于教育的发展,而且使人们对改革失去信心。教育改革本身的必要性是不容置疑,但其指导思想却必须更新,即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

其次,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人类伦理道德。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未来发展的保证。从全球看,冷战的结束并没有带来人们所期盼的世界和平,国家之间、种族之间、宗教团体之间的紧张关系成为新战争的根源;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均衡性,阻碍着和平发展的进程。各国国内的暴力问题、道德堕落问题,以及由于国际网络形成带来的国际性非法活动、犯罪活动和暴力、恐怖活动,都促使人们对发展进行反思。发展不应以经济为唯一内涵,应重视发展的伦理、文化内涵。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是对当代人行为的重新规范。可持续发展原则,其一是持续性,也即“发展”包含制约因素,是约束、规范当代人的行为,以保证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其二是公平,即发展不是部分人的需求,不是以部分人的落后和被掠夺为代价。因此,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伦理,这种新伦理是建立在对整个人类的关怀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基础上。综观人类教育史,教育实践总是不能逃避价值抉择的问题,人们在教育实践中往往就是追求着某种价值,就是人类伦理道德的追求与体现。新的人类伦理思想,必然以社会文化的形式影响教育内容、教育者、受教育者。

研究可持续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已有的研究多把着眼点放在研究教育对可持续发展的适应上,更多地视教育为社会发展的手段,把教育摆在被动的位置,这将使教育的发展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既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教育自身的发展。我们认为,必须客观地、准确地认识教育的地位,在这一前提下再进一步思考可持结发展思想指导下的教育的发展。旧的发展观以经济发展为唯一目标,对教育地位的认识更多地局限于为经济服务的社会功能;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的发展观使人们在反思教育的种种失误时醒悟到必须重新认识教育的地位。社会的经济、文化无论是何等的发达,缺乏高素质的人,其发展不是可持续的。世界银行把与教育密切相关的人力资源作为衡量各国和各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之一。我国的《中国21世纪议程》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制定出来的,其中也指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均应是可持续的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控制人口的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大力发展教育、重视人力资源开发等。教育不再单纯是社会发展的手段,更重要的还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目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把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纳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之中,确保教育受到与社会其它方面发展同等的关注,并进一步明确教育的发展是社会发展整体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一个更高的角度来规划教育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新的伦理,为社会的发展确定了方向;而社会是否以及能否按这种新的模式发展,则取决于人。人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可持续发展的实施,首先要靠人。一是要改变旧的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二是要提高人的素质,保证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实施。而人的观念改变和素质提高,教育是最重要途径。我国开放改革以来,特别是80年代中期进行的教育改革以来,已取得了一定成效。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使教育从一个更新、更高的角度来思考改革、深化改革,以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实现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在思考这一问题时,在观念层面上应把握好“适应与超越”、“整合与差异”、“传统与现代化”这些关系。教育的发展一方面要适应社会的需要,一方面又要超越现实,具有超前意识和前瞻性。仅仅停留于适应社会这一层面,教育难以获得发展,只有在适应的同时又找出教育的新生长点,教育才能持续发展。整合和差异是两种不同的驱动力,当前的教育研究中过多强调与国际接轨,偏重于“同化”;而“同化”又在相当程度上是“西方化”。由于主要西方国家的影响,其教育模式为其他国家所模仿,很可能引致世界教育同一化的趋势,其后患不喻自明。实际上,随着社会的扩大和日益复杂,文化的差异日益明显,教育也应具有差异,在整合和差异这两种驱动力下致力于建设一种新教育,既不囿于本国教育的模式,又广泛吸纳了世界各国(而不仅仅是西方国家)的先进教育思想,并加以本土化。在建设这种教育时,还应恰当的处理好传统现代化的关系,对传统要以科学态度加以扬弃,并充分思考现代化可能带来的一切问题。

在实践中,还应处理好几对关系:

1.数量与质量。查尔斯·卡林指出,“质量”指教育的有效性,“数量”指教育的覆盖面。我国建国初期,为了实践教育“大众化”、“平等”的原则,学校曾急剧增长,但没有达到相应的教育质量。这种情况发展到“文化大革命”期间,更造成极大破坏,导致教育内部和外部效能的严重损害。普及义务教育开始以来,数量与质量这对矛盾又暴露出来。某些地区在实施义务教育中,为完成义务教育任务,以牺牲质量为代价,追求数量上达标,在设备不足、师资不足、经费不足情况下依然扩大招生;一些地区为了保证升学率,只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教育单纯追求数量,只能是教育外部的发展;教育还应重视质量,保证其内在的同等发展,这种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发展。

2.规模和速度。教育的发展规模与速度,是衡量教育发展的一对指标。适度发展教育规模,有利于推动教育发展的速度。当发展规模过小会妨碍教育的发展速度。我国在基础教育的发展上进展较大,但基础教育仍存在不少问题。随着基础教育办学权力下放,学校数量增多了,但也出现了大面积存在班级容量不足的情况。农村出现了村村办学校的现明,存在办学规模偏小情况;另外高校办学规模也存在同一问题。发达国家高校平均4000-6000/校,而我国学生人数平均在4000人以下。以上情况影响着教育发展的速度,不能保证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尤其在我国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办学没有效益,实质上就是浪费教育经费,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国家要实施一定程度的宏观调控,减少小规模重复办校,合理控制办校规模,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

3.独立性与开放性。教育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还须改革教育制度。现代教育制度包括现代教育结构的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方面,包括学校教育的机构系统和幼儿教育的机构系统、校外儿童教育机构系统、成人教育机构系统;一是教育的管理机构系统方面,包括教育行政机构系统、教育督导机构系统、教育评价和考试机构系统等等。从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来看,我国基本获得较好发展,但仍需完善。从纵向看,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尚未完全打通,多数中等职业教育具有终结性,既不利于学生个体的持续发展,也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成人教育机构系统在向终身教育方向发展较慢,继续教育体系、回归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仍未建立完善,妨碍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从横向看,正规教育体系以外的各种教育形式还应进一步发展,如社区教育、社会教育等。教育概念要扩大,既认识到教育是一个独立系统,又认识到教育与社会其它系统的交叉日益扩大和复杂。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教育本身的独立性,又考虑教育与社会其它子系统的关系,保证教育具有开放性。

其次,教育不仅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要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人的可持续发展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保证人的可持续发展,应坚持几个原则。一是发展性原则,即保证每个人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教育的各方面均应有助于人的发展。二是持续性原则,即发展应注重各种能量的调动,尤其要重视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传统教育的某些做法应加以规约。三是公平性原则,即发展应是公平的、普遍的,不应以个别人的不发展为代价。

在改革教育中,应注意几点:

1.更新人才观。21世纪是一个崭新的时代,社会需要的是既掌握科学知识与技术,具有科学精神,又同时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新型人才。把科学与人文结合起来,以科学为基础,以人文主义价值观为方向,才能保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只重视科学技术,抛弃人文主义思想,只会导致社会物欲横流、道德败坏。而只有人文主义思想,轻视科学技术,则失却了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现代是一个科学技术的时代,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本因素。美国的“2061计划”,提出要把“科学文化”作为“教育的中心目标”,把科学教育作为一重要的教育内容。因此,新时代的人才培养,应该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任何一部分的残缺,都会导致人的片面发展,妨碍个体的全面持续的发展。

2.变革课程。人才观的更新,必然要求教育内部也进行改革,首先是课程的改革。课程设置要以人为本,有弹性,具可发展性。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的发展既有层次上的差异性,又有方向上的差异性。课程的设置应充分适应人发展的这一特点,使课程有利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课程内容应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中国21世纪议程》要求“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初等到高等的整个教育过程中。”在中小学中应进行控制人口生育教育、资源持续利用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在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中应开设有关可持续发展理论课程。可持续发展课程还要超越具体课程范围,渗透在一切教育活动中。

3.公平地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中应体现可持续发展原则,即以促进每个人的公平发展为目标。公平的发展并非指取得相同的成就,而是每个人的最大限度的发展。在教育中充分体现公平原则,不片面的关注尖子学生,培养尖子学生不以少数学生的学业失败为代价,不损害任何个体的发展权益。

4.评价开放化和多层次化。把评价领域从知识领域扩大到学生获得的一切经验以及表现自我的所有领域。即包括学习经验和生存经验、社会经验等,其范围从课内到课外、校内到校外、家庭、社区。改变以往唯一标准的作法,实施多层次的评价方式,注重评价对学生的行为的促进作用。

5.注重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方法上应一改满堂灌的做法,提倡启发式教学法,促进学生智力和心理的可持续发展。教学方法个别化,注重促进个体的不同发展。

正确认识教育的地位,树立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还要使教育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教育除了本体功能外,还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教育在自身获得持续发展的同时,还要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教育要提供人才为经济服务。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的确仍是第一位。我国经济要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在可持续发展原则下,经济发展要尽量减少、减轻资源消耗与浪费,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保护自然,保护生态。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依靠科学技术。教育要从培养人才、提供高科技成果等方面促进经济发展。科教兴国是正确国策,但这一国策要突出以人为本,教育要认识到不能把人视为经济工具,而是要把人作为发展的目标加以对待,把人作为发展的最后受益者,这样才能既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促进人可持续发展。其次,可持续发展要改善社会生活,实现社会公平的、普遍的发展。教育通过提供平等教育机会,提高人口素质,保证人们具有长期的、持续的发展能力,改进人们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素,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最后,教育要有助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有责任提高人们保护自然、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不具备可持续发展意识,自然和生态安全就受到威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整体性的目标,教育既是其中之一,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保障。

总之,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新的指导思想、新的伦理,必然要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教育也不例外。教育在新的世纪既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又要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标签:;  ;  ;  

论教育与可持续发展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