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人民医院 湖南永州 425700
【摘 要】目的:探讨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塞介入治疗过程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11到2017-11共9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对照组:单独实施经皮冠状介入治疗。观察组:实施经皮冠状介入治疗联合抽吸导管。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TIMI血流分级不存在明显差距(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的TIMI血流分级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一定差距(P<0.05)。观察组患者在介入治疗后慢流血情况以及复发情况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进行比较,存在一定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塞实施介入治疗过程中增加抽吸导管,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不适症状,提高预后效果,而且安全可行性强,可有效减少复发率,提高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抽吸导管;介入治疗
冠脉出现斑块破裂后或者形成急性血栓后,会出现血管堵塞的情况,继而中断血流,导致心肌出现缺血的情况,心肌坏死是导致急性心肌梗塞的主要因素。在临床中,对心肌梗塞应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但是单纯介入治疗无法将冠脉内血栓清除,血管开通后,会使血栓受到挤压进而出现破碎或者掉落的情况。医学技术不断提高,血栓抽吸导管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有效提升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我国老龄化的加剧导致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率呈递增模式,由于此疾病死亡率非常高,从而得到医学研究者的重视[1]。所以,本文就针对急性心肌梗塞介入治疗中实行抽吸导管,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11到2017-11共9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根据就诊先后顺序,将其划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46例。
对照组:男25例,女21例,年龄35至69岁,平均年龄(50.34±0.96)岁。
观察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36至70岁,平均年龄(51.44±0.99)岁。一般资料方面进行对比,两组患者差异非常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与剔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确诊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②家属或者患者自愿签订知情同属;
剔除标准:①中途退出者;②血液传染性疾病;③肿瘤;④凝血障碍;⑤肝、肾功能异常。
1.3方法
对照组:单独实施经皮冠状介入治疗。
观察组:实施经皮冠状介入治疗联合抽吸导管。对患者应用氯吡格雷600mg,阿司匹林250mg,让患者采用咀嚼方式。手术过程中,根据患者体重情况适当应用肝素,初期剂量为100U,应用静脉推注的方法,若手术时间每超过1h可追加肝素。对患者皮肤做好消毒措施后,对患者进行穿刺,把6F鞘管送入,根据导丝的引导把造影导管置入,同时开展冠脉造影,医师对存在心梗的血管仔细寻找,查到后把导丝送至到血管远端,顺着指引导管送抽吸导管到病变位置,让尾端和30ml负压吸引器连接,慢慢控制抽吸导管前送以及后撤,在负压作用下对冠脉内完整的血栓以及破损的血栓抽吸,一般抽吸4-5次后,根据造影将狭窄情况显示出来后,选择正确的球囊,实施扩张后,置入支架。
术后,对患者给予应用氯吡格雷70mg/d,阿司匹林250mg/d,采用口服的方式,可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适当调整剂量。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IMI血流分级情况,同时观察两组患者介入术后漫流血以及复发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IMI血流分级情况
术前,两组患者的TIMI血流分级不存在明显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的TIMI血流分级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一定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IMI血流分级情况(n,%)
3 讨论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预后的效果,根据相关研究得知:部分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可有效改善冠状动脉血流情况,但是无法达到理想的心肌组织灌注效果[2]。而且会产生冠状动脉内血栓碎片,容易出现远端血管微栓塞的情况,这也是导致术后出现无复流、心肌组织灌注不良的主要因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过程中,出现斑块以及血栓脱落的发生率较高,容易诱发远端血栓栓塞同时产生无复流、慢复流等情况,导致心肌处于缺血状态,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进步,抽吸导管在临床中应用率越来越广,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尤其是血栓出现病变后形成的心肌梗死效果非常理想[3]。应用血栓抽吸法可将病变部位的血栓有效清除,这对病变位置和远端血管情况非常有利,初期医师对冠脉远端血液充分了解,利于医师看清远端供血情况,达到降低多次应用球囊的目的,可减少对血管损伤以及控制斑块脱落情况[4]。
本次研究中:实施血栓抽吸导管可有效降低病变部位血栓负荷情况,让术后冠状动脉血流、ST段回落比例得到改善,从而减少无复流、慢血流现象的情况。还可改善机体的心脏功能[5]。
此次研究得出:术前,两组患者的TIMI血流分级不存在明显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实施血管抽血导管联合介入治疗患者的TIMI血流分级优于单独应用介入治疗;血管抽血导管联合介入治疗患者在治疗后的慢流血情况以及复发情况方面优于单独应用介入治疗,这充分表明了血管抽血导管联合介入治疗的优势性,不仅安全可靠性高,治疗效果理想,而且还能获得医师和家属的认可。在治疗时,可减少血栓破裂情况,心肌再堵发生率也明显下降,从而调整患者的心肌梗塞心肌组织水平,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针对急性心肌梗塞实施介入治疗过程中增加抽吸导管,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不适症状,提高预后效果,而且安全可行性强,可有效减少复发率,提高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吕绍昆.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塞介入治疗中应用效果[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2013,(4):23-25.
[2]李宝寅.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医药与保健,2015,(2):11-12.
[3]江宏飞,王 焱,黄卫斌,等.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中的使用[ J]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0,19(1):68 -70
[4]雷建新,王 钊,戴晓燕,等.血栓抽吸装置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对心肌再灌注的影响[ J]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0,19(4):416 -418。
[5]江宏飞,王焱,黄卫斌,等. 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中的使用[J].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0,19(1):68-70.
论文作者:王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6
标签:患者论文; 导管论文; 心肌梗塞论文; 介入治疗论文; 血栓论文; 情况论文; 抽吸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