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农村学校课程改革的问题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部地区论文,课程改革论文,对策论文,农村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政府没有专项经费投入,课程改革困难重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需要巨大的经费支撑。但是,西部农村由于经济落后财政困难,没有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专项投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取的杂费又非常低,财政又没有投入生均公用经费,因此,学校也没有经费投入到课程改革实验中去,给课改实验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1.由于学校经费紧缺,教师收入又普遍偏低,所以学校和教师购买的有关课程改革的书报杂志都很少,导致教师对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知之不多,特别是偏远乡镇的教师,对课程改革知道得就更少了。笔者调查了进行课改实验的5个县(市、区)的100所小学的1000位教师,有一本课改读物或一种刊物的占23.7%,有两本课改读物或两种刊物的占4.9%,没有这方面读物或刊物的占71.4%。
2.由于学校经费紧缺,实验教师参加省、市、县级培训的人数很少。某县20所学校的485位实验教师,参加省级培训的有7%左右,参加市级培训的约26%(市级有些学科没有搞培训),县教育局对实验教师举行全员培训,但实际到位参加培训的教师只有75%左右。今秋开学之后,暑假参加培训的教师又有相当部分没有到实验年级任教。
3.为了减少经费投入,有的实验区对小学教师编制进行了压缩,使小学教师人数大大减少,学校不得不安排每位教师把每个班的所有学科的教学任务全部承担。结果教师所有的工作时间都花在上课和批改作业上。研究教材的时间没有保证,教学的科目又多,研究的对象又是全新的课程,教师的备课只能是囫囵吞枣甚至没有备课。所以进行“包班”教学,教师没有时间精力研究教材和备课,只会导致教学过程穿新鞋走老路,最终使课程改革失败。据调查,部分实验区70~80%左右的班是实行“包班”教学。
4.由于学校经费紧缺,教学设备装备不足。在某实验区内120所学校中,信息技术设备的装备情况是:5%的学校能基本满足正常教学的需要,30%左右的学校装备数量很少,能满足教学活动的半数需要,65%左右的学校没有装备。这就难以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来,就没有办法将课程改革走在前面的实验区开发出来的优秀案例,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再现出来,就没有办法使我们在实验过程中能站在先行者的肩膀上,少走弯路,节约时间,提高效率,保证质量。这将导致西部农村的县域教育和大城市以及其它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的差距更大,在一定范围实现均衡教育的目标将更加困难。信息技术教育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但绝大多数学校基本的设备设施都没有,无法进行正常教学,信息技术教育将受到极为严峻的挑战。
(二)传统观念的制约,给课程改革造成了很大的阻力
我们国家现在是以工业经济为主体,农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并存的社会形态,需要大量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所以,我们的教育就必须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要实现这种转变就必须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但是,由于应试教育影响较深,教师、校长的教学观、学习观、学生观是应试教育的,家长和社会人士的知识观、人才观是应试教育的,这为课程改革的实施造成了强大的阻力。
(三)校点太多又分散,不易进行校本研究
专家认为,教师个人、教师集体、校外专家是校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他们构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位一体的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校外专家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同伴互助,它是指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同伴互助的基本条件是,一个校点一个年级一个学科的任课教师要有两个以上。据调查,西部某县60所中心校所辖的村小或教学点,共有360多个。这些村小或教学点,一个年级只有一个任课教师,每一个村小或教学点就没有可能进行校本研究,并且他们都远离中心校,步行时间要30分钟至1个小时左右,甚至超过1个小时,所以,要把同一个年级的教师集中到中心校搞校本研究较为困难。
(四)农村学校进行教育科研问题多、困难大
农村学校进行教育科研的环境较差。一是基本没有经费投入,后勤保障较差;二是从事教育科研的教师没有得到基本的劳动报酬,积极性较差;三是教师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知识欠缺,素质较差;四是没有资料没有设备缺少实验场所,条件较差;五是少数人干部分人看,多数人既不干也不看,氛围较差。
(五)小学实验教师群体的基本素质较差,严重制约着课程改革的进行
通过对某县60所小学1408位实验教师的调查表明,在年龄、学历、职称和代课教师人数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问题,严重制约着课程改革的进行。
1.在年龄方面,在1408位教师中,30岁以下的383人,占实验教师总数的27.20%;30~50岁的705人,占实验教师总数的50.07%;50岁以上的320人,占实验教师总数的22.73%。在20~30岁这个年龄段,大多数人都要忙于恋爱结婚,用于学习和钻研业务的时间较少,加上刚从学校毕业不久,积累的经验较少,业务还不很熟悉。50岁以上的教师多数是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文革”时期的高、初中毕业生,是从代课教师转成民办教师,再从民办教师转成公办教师,所以他们中的绝大多数知识功底较差,知识结构老化。因此,参与课程改革实验的近一半的教师适应起来非常困难。
2.从学历来看,在1408位教师中,大学本科3人,占实验教师总数的0.21%;大专234人,占总数的16.62%;中师744人,占总数的52.84%;高中256人,占总数的18.18%;初中171人,占总数的12.14%。在专科生中,有10%左右的是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加上30%左右的高、初中毕业生,就有40%左右的实验教师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教育理论知识比较匮乏,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实施。
3.从职称来看,在这1408人中,小学高级职称有220人,占实验教师总数的15.63%;小学一级有670人,占总数的47.59%;小学二级有406人,占总数的28.84%;未评职称的有112人,占总数的7.95%。小学二级和未评职称的教师占了实验教师总数的37%左右,说明在参加实验的教师群体中,缺乏经验的教师还比较多。
4.在实验教师群体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代课教师。在1408位实验教师中,代课教师有280多人,占实验教师总数的20%左右。其中,只有高、初中学历的占90%左右,其余10%左右的主要是近几年非师范专业毕业的专科生。代课教师没有经过师范院校进行专业培训,教育理论知识比较欠缺。
(六)农村初中某些学科教师的整体水平欠佳,部分学科教师人数和教学班数的比例与教育三管部门规定的比例不匹配,导致学科教学要达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十分困难
1.英语教师的基本情况不容乐观,英语教学要达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十分困难。据调查,某县共有县办中学和乡镇初中70所,初中生4.2万人左右。在290人左右的初中英语教师中,从学历来看,大学本科毕业生5人,占总数的1.72%;专科毕业生245人,占总数的84.48%;中师生40人,占总数的13.79%。本科生和专科生中,函授和电大毕业生210人左右,占总数的72.41%。另外,有非英语专业毕业生110左右人,占37.93%;代课教师21人,占7.24%。
2.部分学校某些学科教师人数和教学班数的比例严重失调,给课程改革的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某学科教师人数和教学班数比大于国家规定比例,导致该学科教师过剩,剩余教师就只能教学和在师范院校所学专业不对口的学科,比如在大学学习的体育专业现在上英语课等,这种情况在乡镇初中占任课教师总数的15%左右。二是某学科教师人数和教学班数比小于国家规定比例,导致该学科教师不足,教师兼课现象比较严重,据调查,有27%左右的教师兼着其它学科的课。
(七)学生班额过大,给课程改革的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城镇中学和中心校,教育资源较好,大量的学生涌入,造成班额过大。据调查,城镇中学85%以上的初一学生班额都在65人以上,一般都在70人左右,部分80多人,少数甚至有90多人。90%左右的中心校一年级学生班额都在70人以上,少数也有90多人。班额太大导致师生互动难以开展,组织教学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加大,教师无法兼顾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教学媒体和设备无法使用,教师大量的时间都用在批改作业上去了,研究教材和备课、参加教研活动的时间太少。
(八)教研员量少质低,难以承担繁重的指导任务
在西部农村,由于教师数量不足,为了保证教学第一线能正常开课,县级教研部门和片区教办,都没有分学段按学科配齐配足教研员。据了解,西部农村的县级教研室,教研员人数多的不足20人,少的10人左右或者只有7、8人,其中还有一部分业务水平不高社会关系好的照顾对象。在这种环境下,这种教研员队伍,很难承担起课程改革这个艰巨任务。
(九)现行的评价和考试体系不能促进课程改革的进行
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应该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价,其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现行的评价和考试体系,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产生的,在多数教师和学生都进行非课程改革教学的情况下,还有其强大的生命力,不可能一下子推翻。在进行课程改革实验的初期,建立一套完整的适用于课程改革的评价体系。但在现行考试和评价体系下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校长和教师都徘徊观望,对课程改革实验有很大的约束和抑制作用。
(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课难度大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在西部农村,因为只有少数教师能独立或与他人合作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能按正规格式写出经验文章、论文、调查报告,所以多数教师就没有办法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对于劳动与技术教育,多数教师除了对传统农业技术有一定了解以外,对现代农业的理论知识和经营管理技术也是知之甚少。对于信息技术教育,乡镇初中和小学中心校有少部分装备了少量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室,村小或教学点都没有装备计算机,大多数教师对计算机知识也了解不多,因此,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难度也非常大。
二、西部农村课程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适合西部贫困地区的投资管理体制,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
西部的农村地区,财政基础非常薄弱,很多县每年财政赤字比较大,在这种财政环境下,能够保证教师的基本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是不易的,靠县级财政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根本不可能。只有靠中央和省级政府,设立对基础教育长期投入的专项基金,才能确保基础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浙江师范大学刘尧教授提出对基础教育实施非均衡投资战略,他建议中央政府应该将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投资列入教育财政经常性投资规划和计划,其中就包括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经常性补助,并以专款的形式直接下达到县。我完全赞成这个建议,希望有关部门认真调查研究后尽快建立长期有效的教育财政体系,加大对西部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使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和经济发达的基础教育逐步缩小差距,实施非均衡投资来促使均衡教育的实现。西部基础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是义务教育,义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是小学教育,特别是村小和村级教学点的教育。同时,在一定的时间内,还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投入专项经费。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进行结构调整
针对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只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进行学科结构调整,才能使课程改革扎实有效地开展。
1.加强校本教研,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校本教研分为常规教研和教育科研,常规教研应以县域教研和省、市级教研为动力,学校主动配合为基础,结合学校教师业务素质的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教育科研应围绕课程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
2.积极进行职前职后培训,提高教师适应新课程的能力。让教师把课堂延伸到生活,把生活融于课堂,能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多元的学生评价体系,逐渐开发和运用各种课程资源,把教学、生活和学生个性特长结合起来。
3.加强布局调整,减少分散校点,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校点太多又分散,数量有限的优秀教师和有限的资金投入就比较分散,通过布局调整减少校点,优秀教师就可以集中使用,经费投入也可以集中用来创设优良的教育环境和条件,把优秀教师和优良的教育环境条件整合成优质教育资源。
4.分流部分学校的富余教师,调整部分学校教师的学科结构,缓解教师紧缺的矛盾。城区和城边的学校富余人员较多,应调整到教师缺少的学校去;学校领导和部分有能力上课的后勤人员应按规定上课;部分学校某些学科的教师较多,应调整到缺少这些学科教师的学校去任教。
5.聘用非师范专业毕业的本、专科生从事教育工作。这能缓解教师编制不足的问题,为逐渐解聘代课教师,解决因教师数量不足在小学进行“包班”教学,城镇学校和中心校存在的大班额问题创造条件。
(三)加强教研队伍建设,提高业务指导水平
县级教研工作在课程改革中有不可替代的推动和指导作用,但是,目前大多数县级教研机构的教研员都存在量少质低的问题。要提高县级教研员的业务水平和指导课程改革的能力,一方面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有关规定配齐各学段各学科教研员;另一方面,国家和省级课程改革中心以及教研科研部门,应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和教研活动,让教研员积极参加;第三,县级教研机构要经常组织教研员开展调查研究和教学研究,在实践中学习并得到锻炼,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第四,聘请县内经验丰富的教师当兼职教研员,缓解教研员量少质弱的不能承担课程改革的指导任务的矛盾;第五,聘请师范院校的课改专家当顾问或客座教研员,并定期到学校和教师共同研究。
(四)以县域教研为动力、校本教研为主体,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进行
由于经费紧缺和参加课程改革的教师人数较多,所以,把所有教师都派出去参加省、市、县级培训和教研活动是不现实的,只有通过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促进和加强校本教研,逐渐把学习和研究培养成教师的自觉行动,才能大面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县级教研机构要在对学校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教育科研能力的基础上,要求各校对课程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立项研究。对围绕课程改革的教育科研工作进行规划,对立项选题进行指导,确保教育科研的有序进行。同时,通过开展全县性的说课、评课、上研究课和优质课,通过挑选城镇学校和重点学校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上示范课,通过组织县课程改革学科指导小组成员深入学校和教师共同研究怎样备课和上课、对焦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讲座,通过对优秀教案的征集遴选和论文评比,通过每期对各校的常规教研和教育科研进行考核评估等方式,促进和指导校本教研的开展。学校对校本教研还应制定切实可行的促进和保障措施。
(五)充分发挥城镇学校和重点学校的辐射作用,增强全县学校进行课程改革的功能
城镇学校和重点学校一般都具有规模较大,学校的实验、信息技术教育、文娱体育等设备设施比较完善,优秀教师人数较多,常规教研和教育科研能力比较强,教育教学质量比较高等优点,还有学生人数多等特点。城镇学校和重点学校的课程改革按高起点高要求达到高质量高水平,不仅使这些学校的大量学生接受了新课程的教育,还能为全县或周边学校起到示范和促进的作用。因此,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应把城镇学校和重点学校作为实验示范基地进行规划,把它们的课程改革作为重点进行指导,把它们作为全县、片区、学校三级教研网络中的重点进行建设,使城区学校和重点学校在全县发挥示范和指导作用,使镇属学校在片区发挥示范和指导作用,让它们在课程改革中取得的经验和成果辐射全县和片区的各个学校,带动全县课程改革实验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