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新生英语词汇磨蚀个案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个案论文,高一论文,英语词汇论文,新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高中后,不少学生感到困惑,自己初中英语很好,为何高中英语学得很吃力,成绩大幅下降,甚至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消极的学习态度。究其原因,英语词汇磨蚀可能是其未能做好初高中英语衔接的原因之一。外语磨蚀(attrition)指外语学习者由于外语使用的减少或停止,其运用该语言的能力发生减退的现象(倪传斌,2007)。Tomiyama(1999)曾对比过语音、语法和词汇的磨蚀程度。她的研究结果表明:磨蚀程度最明显的是词汇,其次是语法,语音的磨蚀最小。外语磨蚀首先从词汇层开始,而且词汇磨蚀研究方法操作性强,因此本研究尝试了解高一新生的词汇磨蚀情况。正如曹鸿娟(2014)所说,如果只重视语言学习,而忽略学习能力的保持,大规模的学习伴随的是大规模的磨蚀,那无疑是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笔者希望通过研究不同水平学生的词汇磨蚀程度,分析影响词汇磨蚀的因素,以便采取更好的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策略。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外语磨蚀进展 国内外语磨蚀研究只有十年左右的历史,2003年钟书能(2003)对Tomiyama(1999)的个案纵深研究进行了详尽介绍,这是国内首次对外语磨蚀研究进行引介。自2006年起,倪传斌教授对外语磨蚀现象展开研究,在2012年撰写了《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研究》一书,为读者展现了外语磨蚀研究的全貌(赵国栋,2013)。倪传斌(2012:38-47)归纳了可导致外语磨蚀的八类影响因素,其中外语接触量对外语磨蚀的总体影响强度最大,其次为磨蚀前水平和受蚀时间,最小的为情感因素。 (二)术语界定:受蚀时间 Gardner(1982,转引自倪传斌,2012:39)采用三个时间段来界定外语受蚀时间。T1:外语学习开始时间;T2:外语正式学习结束时间;T3:外语水平评估时间。其中,T1-T2为习得期,而T2-T3为磨蚀期,即“受蚀时间”。外语磨蚀研究中涉及的受蚀时间跨度主要有3个月、1—4年、25—35年和50年,但国内也出现了历时2个月左右的实证研究。2007年,曹鸿娟选取年龄因素为变量,在两个月的寒假后,以口试的形式,围绕“年龄小优势论”进行外语磨蚀现象研究。2010年,于中根和马来西亚学者以性别因素作为变量,选取了300名大学生,在两个月假期后,从阅读、听力、写作三方面进行了研究。文燕(2014)提到,我们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外语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即使短时间不接触语言,也存在着一定的磨蚀现象。有的学生前一周在课堂上已经掌握的知识,很快就会出现运用能力下降的现象。她的实证研究显示,在高考结束后到大学开学期间的三个月时间,学生的词汇磨蚀就出现了。以上研究大多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初中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受蚀时间跨度为1个月到2个半月。 三、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8位英语水平不同的高一新生为研究对象。初中毕业生参加完中考后(6月中旬),脱离英语课堂正式学习,而且考试后他们处于完全放松状态,放假期间几乎不接触英语。语料收集时他们已经有一到两个月没有学习英语了。数据收集为不同磨蚀期的词汇测试成绩。测试卷是从学生学过的牛津初中英语教材词汇表(2330个)中等距抽取100词的前测、后测测试卷2份,每份包括英文、中文单词各50个,测试学生的接受性和产出性词汇能力。两份试卷具有一定的信度。前测进行半个月后,对其中6人进行了后测,以了解学生词汇变化情况。其中3人经过半个月的初中词汇复习和高一新教材学习,另外3人仅学习了高一新教材,没有刻意复习初中词汇。本研究试图通过个案研究指导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具体研究问题如下:(1)不同水平的高一新生词汇磨蚀程度有何差异?(2)高一新生词汇磨蚀是否存在性别差异? 四、研究数据 从表1学生的中考英语成绩来看,6号学生成绩优秀,除了1号学生成绩中等外,其余6位成绩都在百分制的80多分,属于良好。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8bef196743128bca2c920f96.jpg)
通过表2可知,在中考后1个月左右的7月中旬,1、2、3号学生的初中词汇保有量只剩45%—62%,7、8号两位学生两个半月后的词汇保有量大约在4—6成。学生自己也感到非常惊讶,解释自己中考后没有学习英语。4、5、6号三位女生在两个月后的词汇保有量在71%—95%之间,特别是6号学生中考英语成绩优秀,词汇量磨蚀程度很小。 1—6号学生都参加了暑期英语衔接教学。由于A组学生(1—3号男生)的初中词汇磨蚀较多,在半个月的衔接教学中,一边学习高一新教材,一边复习初中词汇。研究者每天对学生进行初中8A至9B教材中的词汇按单元顺序默写检查。对于B组(4—6号三位女生)学生,由于她们的初中词汇量磨蚀不多,只进行高一新教材衔接教学。A、B两组都分别在15日后进行了初中词汇量的后测。A组学生15日后,进行了两次后测,后测1为前测原卷,后测2也是从学生学过的牛津初中英语教材词汇表(2330个)中等距抽取100词测试卷,包括英文、中文单词各50个。B组学生因为前测词汇磨蚀不大,后测没有进行原卷再测,而是使用了后测卷,即A组学生使用的后测卷2。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163316fcf13cc90df49e292f.jpg)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9fbfbd91fa349bc2646dafe7.jpg)
从A组三位学生的两次后测成绩来看(见表3),两份试卷成绩很相似,可见两份试卷具有一定的信度。A组学生经过半个月的衔接教学和复习,初中词汇量成绩都有了提高,提高幅度达到了10%—30%。B组学生只进行了高一新教材教学,没有复习初中教材词汇,她们的初中词汇量没有进步,但也没有退步,因为她们平时也在学习英语,与英语有接触量。 4、5、6号学生的后测时间是在中考后两个半月,与7、8号学生词汇测试时的受蚀时间相同。除了6号学生外,4、5、7、8号4位学生的中考英语成绩相差不多,但由于7、8号学生在2个半月时间里与英语没有接触量,特别是8号学生,英语词汇磨蚀较多。 五、分析与讨论 (一)高一新生的词汇量 依据牛津初中英语教材2330词的单词表,等距各抽取50词测试接受性词汇量和产出性词汇量,每个认识或拼写正确的词汇代表46.6个词。在中考结束后的一到两个半月后,本个案研究的学生的词汇量在1025词到2237词之间,差距较大。学生的接受性词汇量和产出性词汇量差异不大,这可能由于初中学生大都为2000左右的词汇,通常学生被要求会拼写每个单词。 虽然词汇磨蚀不是词汇量的简单下降,而是表现为三项统计指标的综合下降:词汇本身的计数、词汇间的联系强度、词汇在语境中所处的状态数(Meara,2004,转引自倪传斌,2012:104),但绝大多数研究者仍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词汇量变化的直接监测上(倪传斌,2012:104)。因此,本研究考察学生的词汇量磨蚀程度也是依据学生的词汇测试成绩。根据表2,1号和8号学生,在高中学习开始前,初中词汇的磨蚀已经达到一半。因此,及时的复习和一定的英语接触量是很有必要的。 (二)词汇磨蚀与语言水平 从上面的研究数据可以看出,6号学生中考成绩优秀,在磨蚀时间为2个月和2个半月的测试中,词汇磨蚀很少。早在1932年Kennedy就发现,磨蚀前的外语水平是影响外语磨蚀最明显的因素之一。到了1990年,Vechter等将这一现象归纳为“倒置假设”(inverse hypothesis),意为:磨蚀前外语水平与磨蚀的量或速度成反比(转引自倪传斌,2012:38)。本研究与很多研究者的结论基本一致:磨蚀前外语水平高的被试,磨蚀后保留的词汇也多。 Neisser(1984,转引自倪传斌,2012:39)在研究中提出了外语磨蚀“关键阈值”(critical threshold)概念,即外语水平临界于某分界线的学习者,其外语磨蚀的速度和数量区别较明显:外语水平在关键阈值以下的外语学习者磨蚀速度较快且遗忘数量较多,而在关键阈值以上的学习者,外语磨蚀速度明显减慢且遗忘数量相对较少。李艳红和田巍(2009)认为,对我国二语习得者来说,外语磨蚀的关键阈值应该比二语习得的阈值水平高一个等级,其对应水平应该是大学英语六级、专业英语四级和公共英语三级或四级水平。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初高中学生来说,他们的英语水平远未达到外语磨蚀的“关键阈值”,停止学习一段时间后,词汇出现磨蚀是必然的。所以要重视语言能力的“维护与保养”,否则可能会事倍功半,甚至前功尽弃。 董延彪(2011)认为我们应该充分考虑教材衔接,针对学生寒暑假后、各年级之间、不同学段过渡阶段可能出现的外语磨蚀,新学期的教材起始水平很有可能与学生的真实语言能力脱节,所以每一阶段教材的编写都要考虑到学生上一学期结束后可能出现的外语磨蚀,以使得教材与教材,教材与学生的真实水平都充分衔接。学生假期之后的真实水平与新学期大纲所期待的初始水平如果脱节,可能会对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新学期学生应该进行复习,重新激活上一学期所学过的知识。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初高中英语教学,一定要做好词汇衔接。 (三)与受蚀语的接触 一般来说,外语学习者的正式学习结束后,如果不处于外语环境,随着外语接触的减少或停止,即可认为他们已进入外语的磨蚀阶段(倪传斌,2012:42)。根据上面的词汇测试数据,1号学生中考成绩中等,在考试后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没有学习英语,初中词汇测试成绩为45分(总分100分)。经过半个月的复习和衔接学习,初中词汇成绩提高到75分。8号学生中考英语成绩比1号好,但两个半月没有进行英语学习,词汇成绩为44分。4、5、6号学生的衔接学习也表明,有一定的英语接触,词汇水平磨蚀程度不显著。特别是6号学生,在中考结束后两个月进行的词汇前测中,词汇磨蚀很小。通过访谈得知,虽然两个月期间,她没有进行正式的英语学习,但她喜欢英语,假期中经常看美剧、读英文小说,并有志于大学学习英语专业,所以与受蚀语的接触以及情感因素都是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倪传斌,2010)。 (四)性别与外语磨蚀 很多研究显示,外语学习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外语学习成绩明显好于男生。本研究的参与者为2014年南京市中考学生。南京教研部门的数据也显示,男生的中考英语成绩低于女生约10分。作为外语学习逆过程的外语磨蚀,是否也存在性别差异?倪传斌(2009)调查了704位毕业时间不超过30年的国内大学本科毕业生,男女人数分别为383人和321人。调查发现男女磨蚀程度的均值分别为2.72和3.97,均值差为-1.25,P=0.03<0.05,表明女生的外语磨蚀程度明显高于男生。外语易蚀群体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表现为:男性的决策因素为磨蚀前水平,而女性为外语接触量。本研究没有得出同样的结论,可能由于本研究是个案研究,样本太小,而且学生磨蚀前水平较低,磨蚀时间太短,只有1到2.5个月。本研究发现,初中毕业生在高一新学期开始前,男生的词汇磨蚀程度高于女生。 通过个案研究发现,高一新生词汇量差距较大。经过两个多月的暑假,不同水平的学生的词汇磨蚀程度不同。英语成绩优秀的学生,词汇磨蚀很少,但英语水平在良好及以下的学生都出现了词汇磨蚀,而且成绩中等的学生,在初中毕业后一个月的时间里,词汇就出现了较大磨蚀,词汇保有量在4成左右。如果不进行衔接教学,英语成绩在良好及以下的学生的词汇保有量大约会在6成以下,所以衔接教学很有必要。对于英语成绩在中等及以下的学生,还有必要进行词汇复习。经过一定的衔接学习,学生的词汇水平可以有一定的提升。研究还发现男生的词汇磨蚀程度高于女生。基于以上发现,笔者建议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师应鼓励他们加大英语接触量,因为与受蚀语的接触以及情感因素都是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对于英语成绩在中等及以下的学生,特别是男生,要适时进行初中英语词汇的复习,以减少其词汇磨蚀程度,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高中英语学习。 致谢:衷心感谢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倪传斌教授的指导。
标签:英语论文; 词汇量论文; 中考成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