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推进以及可利用土地资源的日益减少,高层建筑成为了目前最主要的建筑模式,究其原因在于该建筑模式可以显著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然而,高层建筑在带来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问题,在发生火灾、地震等危险事件时由于楼房与地面距离较大,人员难以及时地疏散、逃离,可能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本文在此背景下解析论述了该类建筑的在消防安全的疏散通道的构建中的缺陷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疏散设计;问题;对策
引言
在经济发展日渐加快的今天,城市中的人口由于外来人员的加入逐年攀升,可使用的城市内用地资源也越来越少。为增加现有土地的利用资源,目前的建筑行业多采取高楼的建筑模式,在缓解土地资源压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安全隐患。由于楼层距地距离较大,如果发生火灾、地震等消防安全灾害,居民难以及时逃离发生现场,增加人员伤亡。因此,优化该类建筑的事故紧急逃离通到对于保证人身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特此研究论述了目前的逃离通道的设计中存在的缺陷,并提出针对性地解决方案,以期为行业内的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一、紧急逃离通道设计的缺陷分析
(一)通道出口不足
高层建筑的开发建设人员为了节约建设成本,会有意的缩小逃离通道的出口面积,从而增加其余实用面积。此外,建设人员还会减少紧急逃离楼梯的宽度、紧急逃离通道的数量以及楼梯之间的平台面积,这些都会引发在大量人员紧急逃离时的通道堵塞,减少单位时间内的逃离人数,而且容易引发踩踏等危险事故,增加人员的伤亡。且一旦发生逃离通道的破坏,如在地震灾害中通道塌陷,而该建筑又没有设有其它通道,楼内人员就相当失去了逃生的机会[1]。
(二)消防类电梯设计不足
高层建筑的设计人员由于不具备相应的消防安全风险知识理论体系,无法对消防类电梯的重要性有明确的认识,同时为了节省建筑成本,常常会用普通的电梯进行替代。除此之外,为了节约建筑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常常将建筑内的空气排放出口与电梯出口设置在同一空间内。当发生严重的着火灾害时,楼内人员除了无法正常地使用消防逃生电梯外,楼内的烟雾还会与人员的逃离路线重合,容易导致逃生人员迷失方向[2]。
(三)报警系统设置不足
高层建筑由于楼层较多,如果逐层安装报警设备如烟雾报警器等,则建筑成本会急剧增加。故目前多采用间隔设置,如每隔2-3层设置一个报警装置。这样的报警系统的灵敏度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无法对楼内的消防安全状况做到细致检测,如果发生意外灾害的楼层内恰好没有安装警报装置,则楼内人员无法及时接收到警报,会导致错失最佳逃离时间段,增加人员伤亡[3]。
(四)逃离通道标示不足
在意外灾害发生时,人员往往处于惊慌失措的焦急状态,对于标示的判断能力急剧下降,多会凭借直观感觉选择逃离路线。如果逃离通道的标示不明显、不醒目,或者根本没有设置标示,亦或是在事故发生时人员无法正确辨别标示,如火灾时烟雾阻挡,则人员在慌乱的情况下无法迅速地找到正确的逃离通道,延误逃离时机,增加人员伤亡。
(五)逃离方向标示不足
高层建筑由于功能更加多样化,在各类通道的数量、种类设置上也比普通建筑更加的复杂。而发生灾害时的警报系统大多仅仅通报灾害的类型,对灾害的发生地点以及楼内人员的逃离方向没有明确说明,这就有可能导致人员逃离时的逃离路线其实是趋向于灾害事故发生地点的,无法保证人员的逃离过程的安全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六)逃离通道的强度设计不足
为保证人员在逃离过程中不再增加伤亡,逃离通道的建筑材料应采用更加坚固的建筑材料,具备更多功能如防火等。而一般的建筑材料无法保证通道的稳定性,如果发生地震灾害,楼层的逃离通道就很有可能发生塌陷,对处于通道内的逃离人员造成伤害。
二、完善措施
(一)科学合理地设置逃离通道
高楼的人员密集程度较高,发生灾害时首先应当进行人员的分离,而后进行分流疏散,为此,设计人员在增加逃离楼梯数量的同时要对其设置位置进行仔细的思考。设计人员要仔细考察建筑周围的街边环境情况,选择交通状况较好的地点作为楼梯的出口,并将该楼梯设置在人员分布相对较为集中的场所;可以采用多楼梯入口、多楼梯通道、同一出口的通道设置模式,在保证不会发生拥挤的前提下将慌乱的人群引入统一的、正确的、高效的逃离方向;除了加强逃离楼梯的建设强度与逃离空间,还可以在楼梯转角平台内设置储物柜,在其中存放有人员在逃离时可能会需要的装备,如针对火灾的湿毛巾、防火垫、防烟面具、护目镜等,以及针对地震灾害的头盔等;在逃离楼梯内部设置通知设备,随时向楼梯内的逃离人员通知事故的情况并对其逃离计划作出指导。此外,为加快人员的逃生效率,可以引进灾害专用的逃生电梯。
(二)增强报警装置的设置
高层楼房由于物质基数较大,发生灾害时如不能在早期及时逃离,灾害的影响范围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例如在火灾发生时,由于高楼的纵横比例高于一般楼层,火势向上蔓延的速度极快,而且在这类建筑中容易发生烟囱现象,即火焰导致空气温度升高,流动加快,在密闭的纵向空间中形成向上气流,鼓动火焰上窜,增强火势不利于高楼层人员的向下撤离。因此高层楼房更应该增加警报装置的设置密度,及时发现存在的灾害隐患,提前通知疏散人员;还应该加强报警装置的智能程度,让其在播报灾害情况的同时告知灾害发生的具体地点,避免人员失误逃向该出,给出合理的逃离路线,提高人员的逃离效率。
(三)做好事故处理的设置
在面对不同类型的事故时,及时地指导人员疏散逃离确实是首要目标,但如果事故发生的极为迅猛以至于短时间内无法完成逃离工作,则需要使用相应的装备减缓事故发展态势。例如在发生火灾时,人员可以使用灭火装置来对火势进行控制,争取到更多的逃离时间的同时也可以减少灾害的损坏程度。此外,还应使用耐火性能较高的建筑材料,以避免由于材料受损引起塌落事故。在发生地震灾害时,如果由于逃离通道堵塞而实在无法迅速逃离楼层,人员可以逃向事先设置的高强度安全屋,以保证其可以在灾害中生存下来,同时高强度安全屋内应设有必须生活物品如饮用水、食物,并配备有独立的电力供给系统与外界联络装置,以是幸存人员可以与外界救援人员取得联系,早日获救。
(四)做好事故预防的设置
最好的问题处理模式是预防问题的发生,高楼事故也是如此。该类建筑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就应该综合考虑建筑容易发生的灾害事故,并进行结构的优化设置以发挥建筑本身的灾害预防作用。对于火灾,除了设置警报设备意外还要配备相应的灭火装置,例如自动一体化烟雾敏感洒水器,亦或者通过优化楼房的电力供给通路,避免通电线路的缠绕,及时检查更换线路,以及减少明火的使用等途径,从源头掐断灾害事故的发生。
三、结束语
本文在目前高楼建筑模式盛行但相应的安全逃离通道设计并不与其匹配的背景下,从通道出口、消防楼梯、逃离标示、报警系统、通道强度等方面进行了缺陷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主要包括逃离通道的合理排布、报警系统的增强优化、事故的预防与处理的相应办法,以期提高高楼的安全系数,保障人员安全,为相关行业人员的工作开展提供相应的借鉴资料。
参考文献:
[1]吴正飞.高层建筑电气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20):97.
[2]谢锟.高层建筑火灾防控及监督管理办法[J].山西建筑,2018(30):255-257.
[3]刘宁.高层建筑设计中有关安全设计问题的思考[J].建材与装饰,2018(42):112-113.
论文作者:陈慧琼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7
标签:人员论文; 灾害论文; 通道论文; 发生论文; 建筑论文; 事故论文; 楼梯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