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胎头旋转法治疗枕后位难产的临床疗效论文_赵桂花

湖南省辰溪县妇幼保健院 湖南怀化 418000

摘要:目的:探究胎头旋转法治疗枕后位难产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枕后位难产患者8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将其利用电脑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胎头旋转法治疗观察组。比较两组分娩方式、产后出血、产伤率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顺产率为85.0%(34/40)与对照组60.0%(24/40)相比显著较高,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产后出血、产伤率、新生儿Apgar评分等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显著较好,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胎头旋转法治疗枕后位难产的临床疗效非常显著,即能有效提升产妇顺产率,并减少各种并发症,还能改善新生儿Apgar评分,因此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胎头旋转法;枕后位难产;治疗;临床疗效

在产妇妊娠的过程中,难产是一种常见的妊娠障碍,而导致其发生的原因最常见的即为胎方位异常【1】。在临床难产产妇中,枕后位难产的发生率约为5%,所以严重威胁到了母婴的生命安全。近些年,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临床枕后位难产的发生率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2】。已有临床研究表明,针对经阴道检查表明证实为枕后位,且产妇活跃期阻滞或延缓者,需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加以处理,以促使胎头旋转至正常方位,从而确保产妇能够顺利分娩【3】。因此本文选取我院2014年7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枕后位难产患者8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即对胎头旋转法治疗枕后位难产的临床疗效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现具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7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枕后位难产患者8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将其利用电脑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年龄为22-38岁,平均年龄为(27.12±3.18)岁。观察组年龄为21-37岁,平均年龄为(26.23±4.2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对照组,即指导患者采取同囟门方向相同的侧卧位,使得胎头枕部向前。注意密切观察产程,注意维持宫缩状态,且分娩期间待胎头自然旋转进行分娩。采用胎头旋转法治疗观察组。具体方法为:指导患者采取仰卧位,常规外阴消毒,仔细检查胎儿大小以及胎位,当胎膜已破、宫口开大>6cm,且胎先露到达或者接近坐骨棘平面下。胎儿体重<4kg,情况良好,且宫缩处于理想状态时,则五指并拢,手心朝上入阴道,拇指置于胎头侧前方,其余四指置于胎头后侧方,用力适度,根据逆时针或者顺时针方向旋转胎头,旋转胎头的方向与左手推送腹部胎背的方向相同。旋转胎头后引导其下降。将左枕后、横逆时针方向,向左枕前位进行旋转;将右枕后、横顺时针方向,向右枕前位进行旋转,然后仔细观察胎头。操作期间严禁用力过猛,且第一次操作失败后可于30min后在实施一次。但总次数<3次。胎儿经阴道由枕前位分娩,则表明成功。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分娩方式(顺产、剖宫产、产钳助产或者胎吸)、产后出血、产伤率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7分)等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t值检验,计数资料卡方检验,组间差异经P值判定,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分娩方式对比

观察组顺产率为85.0%(34/40)与对照组60.0%(24/40)相比显著较高,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两组分娩结局对比

观察组产后出血、产伤率、新生儿Apgar评分等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显著较好,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1 两组分娩方式对比[例(%)]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在难产类型中,枕后位难产较为常见,其一般由于胎儿头部枕骨出现在母体骨盆后方,且分娩期间导致头盆不称,使得产程延长,从而导致产妇难产。在枕后位状态下,胎儿胎头俯屈不良,且影响到宫颈扩张,阻止了胎头下降,从而延长了产程。同时当盆底压迫胎头时,还会造成胎儿宫内窘迫、胎儿缺氧以及新生儿窒息【4】。针对此种情况,临床常规治疗方法处理,且使胎头枕部朝前,产妇向胎背对侧侧卧,但其成功率相对较低。而通过手法对胎头旋转方位加以选择,确保胎儿顺利娩出。因此这种方法即称之为胎头旋转法,其优点在于能促使宫颈扩张加速,从而确保胎头以最小径线沿骨盆轴下降,从而达到提升顺产率的目的【5】。

本文的研究中,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胎头旋转法治疗观察组,结果显示:观察组顺产率为85.0%(34/40)与对照组60.0%(24/40)相比显著较高,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产后出血、产伤率、新生儿Apgar评分等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显著较好,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可以看出,采用胎头旋转法治疗枕后位难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采用胎头旋转法治疗枕后位难产的临床疗效非常显著,即能有效提升产妇顺产率,并减少各种并发症,还能改善新生儿Apgar评分,因此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尹丽娜. 胎头旋转法治疗枕后位难产29例临床分析[J]. 中国疗养医学,2015,24(03):294-295.

[2]包春燕. 探究胎头旋转法治疗枕后位难产的临床效果[J]. 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0):271-272.

[3]勾玲会. 胎头旋转法治疗枕后位难产的临床疗效评价[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07):1285-1286.

[4]黄永群. 浅论胎头旋转法在处理枕后位难产中的应用效果[J]. 当代医药论丛,2016,14(17):80-81.

[5]梁秀琴. 探究胎头旋转法治疗枕后位难产的临床效果[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45):71.

论文作者:赵桂花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8

标签:;  ;  ;  ;  ;  ;  ;  ;  

探究胎头旋转法治疗枕后位难产的临床疗效论文_赵桂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