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野中的李白与苏轼(五篇)--诗歌生存的精神传统及其现代意义_苏轼论文

文化视野中的李白与苏轼(五篇)--诗歌生存的精神传统及其现代意义_苏轼论文

文化视域中的李白与苏轼(专题5篇)——诗意生存的精神传统及其现代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域论文,李白论文,诗意论文,苏轼论文,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今天技术理性主宰而市场规则膨胀的生存境域中,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呈现出产业化的思维轨迹,人的生存的诗意境界和诗意的人生价值,似乎已经是一个不合时宜的话题了。钟情于网络虚拟世界,而淡漠于诗意世界,浮躁而夸诞的当代心态似乎已经不再适合于来谈论我们的李白和苏轼了。但恰恰在这时我们来谈论李白和苏轼,其意义也就非同寻常!

李白和苏轼是不同的。

李白的童心与仙心,交织成一派清纯而又浪漫的审美风景线,几乎透明的精神世界被诗人象征性地提炼为一尘不染的清水碧波和千里随人的青天明月。诗意世界里的李白是清纯而透明的,其“欲上青天揽明月”的“逸兴壮思”带着童心的天真和痴迷,而不光是大胆的夸张和肆意的想象。诗意中的李白象征着某种完美。

与李白相比,苏轼的魅力似乎在那种徜徉于此岸与彼岸之间的特殊智慧。苏轼被视为通才,其“通”与其理解作多能,不如理解作会通,与其理解作会通,又不如理解作通透。通透,即向所谓“通脱”之“透彻”,完全看破了人生,那是“透彻”而不能“通脱”,完全放任自己,那是“通脱”而不能“透彻”,苏轼兼有两者,所以他是诗意世界的智者。怎样把富有宗教深度的人生理念与诗意的美丽和快活结合起来,苏轼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李白和苏轼是相通的。

这不仅因为历史上的苏轼本来就承传了李白的许多品质、情趣、风格和技巧,更因为在现代生活意义的投射屏幕上,李白与苏轼的精神世界和艺术世界格外凸显出其彼此重合而立体化的特质。李白的清纯透明与苏轼的通脱透彻,经过历史本身的积淀和人文阐释的推导,已经大体建构起一种富有中国特色的按美的理想塑造人的人生理念与艺术理念。没有这种理念作基础,我们对人生意义的领悟就会是有欠缺的,尤其是欠缺那种孩童天真与老成淡泊相兼容的生活智慧。没有这种理念作基础,我们就将缺乏一些艺术的悟性与生活的灵性,就将缺乏一些能使生活总是充满情趣的性情与素养。一言以蔽之,为了使生活之树常绿,我们不能没有李白与苏轼之同构所形成的精神传统。

李白和苏轼对我们来说是一种稀有的精神能源。当今的人们尽可以强化自己作为“经济人”的“趋利”本性,但这同样不妨碍那本性中应有一片如清水明月的诗意天地。而李白与苏轼,就是能让我们常常念及这一片天地的精神向导。尽管李白、苏轼在当时也不免于世俗讲求,但在经过历史与审美的双重提炼之后,其人、其文、其诗、其书就具有超越世俗的特殊价值了。

超越世俗不等于脱离现实,因为超越的真正意义在于跨越和超过,亦即精神追求上高于所要超越的对象,而所有高人一筹的追求都将意味着必须全面涵盖众人之所讲求,这就等于说,真正的经典,不是与当下流行相对立,它本身不仅应有永久的流行性,而且应该成为独立于流行趋势之潮涨潮落之外而被视为基本标准之所在。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李白与苏轼的诗意人格与艺术风格,是极富现代意义的。

作为汉语文学历史上两个里程碑式的作家,李白和苏轼的作品以及关于他们的评说,早已成为现代人正常精神生活的必需,就像先祖的基因使我们成了永远的黄皮肤一样,除非我们不再以汉语为母语,否则,汉语文学的传统就是一种必须珍爱的精神财富。尤其是古典的诗情画意和诗境哲思,惟其古典,最合流行,惟其传统,是为现代:李白诗意中的明月,明月意境里的李白,能有这样一份心思的现代人真是有福了!而那懂得以丑为美的苏轼,那能随处发现美与真的妙谛的苏轼,又给予现代的我们多少灵魂的启迪!毕竟,我们对李白、苏轼的阅读是现在时的。

尽管作为文学研究对象的李白和苏轼,并不就是作为阅读对象的李白和苏轼,但谁又能说研究本身不就是另一种阅读呢?于是问题就在于:我们为什么阅读——研究?文学的、艺术的、审美的研究,从对象的确认到方法的选择,甚至于研究行为本身,若离开了诗意生存境界的人文追求,还能自圆其说吗?

标签:;  ;  ;  ;  ;  ;  ;  

文化视野中的李白与苏轼(五篇)--诗歌生存的精神传统及其现代意义_苏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