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与中国钢铁产业发展——引致需求结构变动视角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发展论文,视角论文,变动论文,中国钢铁论文,需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转型阶段,在产业层面,结构转型是其核心内容。而从产业结构变化的视角来看,如钱纳里(1991)所言,经济发展可被视为持续增长所必需的经济结构的一系列互相关联的变化,它们涉及需求、生产和就业的构成以及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外部结构等因素。总之,这些结构变化表明了传统经济体系向现代经济体系的转换。中国经济经历了三十余年的快速发展,但尚未完成向现代产业体系的转换和升级,并已面临重大的转型压力。在当今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与钱纳里所研究的20世纪60~70年代末相比,所谓“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及其诸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联系等均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因此,如何应对当今环境下的各种挑战,顺利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提出了新的课题。对于政府政策和企业战略制定来说,则需要在更深入的理论研究的指导下,来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
林毅夫(2012)试图以“新结构经济学”为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发展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理论框架。但是一方面,产业转型和发展问题需要更专门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对这一理论框架本身也已出现不同意见。因此,选择一个典型产业作为切入口进行案例性的研究可能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研究思路。考虑到在迄今为止的中国产业体系的发展中,特别是在2002年以来的重化工业快速发展中,制造业具有核心地位,而钢铁业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材料产业之一,其发展具有典型意义,本文以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
整体经济转型为产业发展提供基本的环境条件,而产业发展的转型则是整体经济转型的核心内容之一,两者相辅相成。从发展模式转变的要求来看,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要从传统的严重依赖于投资和出口的拉动转向以内需为主的需求拉动,这应是中国产业问题研究所具有的独特背景,也应成为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导向。
然而,近年来发布的政府规划和产业政策似乎并未充分顺应这一基本方向,而针对钢铁产业的诸多政策也大量落实于供给面,关于适应需求结构转变的政策引导则相对薄弱。另一方面,从需求侧的政策制定来说,也更需强调市场机制的主导地位。无论短期还是长期,产业的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对该产业产品的需求的发展。相对而言,政府政策可能在短期内影响部分需求,但市场需求的增长归根结底来自于消费者收入水平的上升和相应的消费结构的转变。对于钢铁产业这一典型的中间产品行业来说,鉴于其所具有的引致需求特性,其成长的需求拉动则需特别关注其诸多下游产业的最终需求的成长和变化。
基于这一思路,考虑到钢铁产业作为基础材料产业的特性,其下游产业覆盖广泛,我们不仅需要分析钢铁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更需要分析其下游产业在经济转型背景下的未来发展趋势。按照投资、出口和国内消费需求这三大驱动力量划分,则需要分析下游各个产业各自所受这三大驱动力量的影响。
现有文献很少从发展转型的角度来分析和预测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①。国内大多数文献所做的实证研究,主要分析了一些关键的宏观经济变量对我国钢铁产业发展的影响。宝良等(2006)、窦彬(2007)和高铁梅等(2004)采用的解释变量主要包括GDP增长、工业生产总值、基本建设投资、房地产投资和钢铁出口等;赵珊迪等(2008)基于经济周期理论的视角进行了分析;张群(1994)和黄波(2009)则分别分析了轻重工业比重或三次产业结构等综合层次的结构因素对钢材需求结构变化的影响。
也有文献分析了一些主要行业的增长对钢铁产业发展的影响。高铁梅等(2004)利用变参数模型分析了建材、汽车、机械和家电四个行业对我国钢铁业增长的传递效应及各自的贡献程度;杨合湘等(2004)分析并预测了汽车、机械、石油和船舶工业发展对我国钢材需求的影响;马力(2006)注意到2004年建筑、机械、汽车、家电、铁道、石油、造船和集装箱八个行业的钢材消耗量占我国钢材总消耗量比重达到约80%,对这些行业的用钢需求特点和未来趋势作了概要分析;谢锐等(2011)利用投入产出方法分析了我国钢铁产业的产业间关联效应并进行了国际比较,发现投资需求是诱发我国钢铁产出的最重要因素,且该诱发效应明显高于日本、美国、印度和巴西等国。
总体上看,中国的钢铁产量在2002年以来以远高于预期的速度增长,回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包括近至2008年、2009年国内关于钢铁消费量的预测,大多严重低估了我国钢铁消费量的成长规模。中国经济在传统模式下的高速增长对钢铁需求带来的拉动作用超乎预期,投资拉动、房地产发展和私人汽车的快速普及都对钢铁需求产生极大的刺激效应。即使在金融危机冲击显现的2008年末,我国政府的四万亿元投资计划也主要落实到基础设施项目等投资上,使得对钢铁的巨大需求得以维持甚至保持较高增长。
然而,在以GDP增长为核心指标的激励机制下,产能增长超越需求增长最终导致严重过剩,成为我国诸多产业发展的痼疾,且在钢铁产业表现得更为突出。按照中国钢铁协会副秘书长李新创2012年4月的估计,我国钢铁现有产能可能已超过年产9亿吨水平②。因此,一旦需求衰减,产业总体绩效下滑就迅速凸现。2011年的GDP增长率降至9.2%,2012年上半年进一步降低为7.8%,钢铁产业即呈现全行业亏损。面向未来,若以GDP增长率为依据来判断,钢铁产业需求前景不容乐观。根据《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GDP年均增长率目标为7%,因此,钢铁需求还将进一步衰减,但按《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预测,2015年我国国内粗钢消费量将为7.5亿吨,按2011年我国粗钢实际产量6.8亿吨测算,未来数年共将有超过10%的增长,但仍远低于现有的产能水平。
淘汰落后产能无疑是一个关键选项,但即使对于行业内的主导厂商来说,也需要特别关注其产品结构是否需要进行战略性调整③。这就要从需求角度出发,对未来中国钢铁产业发展转型的趋势作出判断,就需要回答中国钢铁产业的引致需求主要来自哪些产业,以及终端需求中的投资、国内需求和出口各自发挥了多大的作用。一般而言,总量判断和结构判断具有同等重要性,但在结构转型趋势为主导的情况下,结构判断具有更重要的实践价值,并可为政府产业政策制定和相关企业的决策提供方向性引导。为此,本文特别强调,钢铁产业引致需求的特性及其下游产业覆盖的广泛性是相关研究所需考虑的基本因素,而结构性分析的关键是要抓住对钢铁引致需求具有主导地位的产业,且这些产业应是对未来中国发展转型具有特征意义的。
二、投资、消费与钢铁引致需求的结构特性
为分析终端需求的结构及其变化对钢铁产业引致需求的影响,首先需将两者之间的关联特性梳理清楚。作为基础性材料,钢铁产业的发展受到诸多其他产业从需求侧的拉动,而钢材种类繁多且用途广泛,同类钢材可被用于不同行业,因此,要在钢材需求和投资、国内消费和出口之间建立直接的对应关系具有较高难度。为此,本文从引致需求的“需求链”角度,将对投资、国内消费需求或出口到钢铁产品的需求分析按照两个步骤来展开,即首先廓清投资、国内消费或出口与各个产业需求之间的联系,然后再分析各个产业生产所引致的对不同钢材的需求。按其特性,前者为直接需求,后者则为间接需求或引致需求。本文按这两个步骤对钢铁引致需求的结构特性进行梳理。
需指出,由于钢材的出口主要由进口国的需求以及全球钢铁产业的布局和竞争关系所决定,同时受到我国外贸政策和资源能源政策的重大影响,难以在本文中加以深入分析,因此,后文主要对三大驱动力中的投资和国内需求这两个部分进行分析。
1、投资、消费与钢铁下游产业
首先,在三次产业层面上,本文聚焦于第二产业,即不考虑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对钢铁的需求。容易理解,尽管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是国内消费不可或缺的,但在农业和服务业的生产活动过程中,其对于钢铁的消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作为其生产活动投入要素的资本设备包括房屋设备等则均是通过固定资本投资形成的,因而相应的对钢材的需求是一种因投资带动的需求。
按国家统计局给出的统计指标解释,固定资产投资活动按其工作内容和实现方式分为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工具、器具购置和其他费用三个部分,其中,建筑安装工程指各种房屋、建筑物的建造工程和各种设备、装置的安装工程,在安装工程中并不包括被安装设备本身的价值;设备、工具、器具的购置则指购置或自制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设备、工具、器具的价值。因此,在固定资产投资中,不仅包括了城镇和农村的房地产开发,也包括了所有三次产业的投资活动。
另外,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的标准,制造业被划分为31个两位数行业(13~43),其中除去钢铁行业本身之外,其他以钢材为主要投入之一的行业应包括金属制品业(33),通用设备制造业(34),专用设备制造业(35),汽车制造业(36),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37),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38),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39),仪器仪表制造业(40)等共八个行业。在这些行业中,其产品主要用于消费的行业包括汽车制造业(36)和少数几个行业中的细分行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中的家用电力器具制造业(385),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中的计算机制造(391),以及视听设备制造(395),而其他行业和这几个行业中的其他细分行业则基本上均是为固定资产投资提供设备或工具的。
这样的对应关系总体上是比较严格的,但仍存在一定的交错现象,其中,部分行业实际上同时生产投资用设备和生活用产品,因此,只能以其主要的投向进行划分。如金属制品业中包括了一些具有消费品特性的产品如手工工具等,但其大量产品仍主要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如集装箱制造);汽车业中也包括了较多数量的被作为固定资产设备的重型车和大型客车等,特别是自2002年以来的私人轿车的普及成为其增长的主要动因,且大型客车需求的增长又直接受益于旅游业的兴起。
由此可判断,在制造业中,除了大量轻工行业之外,受到消费直接拉动的主要是汽车业、家用电器制造业、计算机制造业和视听设备制造业,而金属制品业和其他设备制造行业则均主要受到投资的拉动。
2、钢材需求的结构特性
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2010)按实际消费的测算,在2009年的我国钢材消费中,房屋、住宅、交通、能源及工业建设的土木工程所用钢材比重达到57.8%,比上年提高约3个百分点;机械、汽车、造船、轻工家电、五金制品等工业生产用钢比重为34.2%。但该测算进一步指出,后者所列行业的工业产品中仍有约70%~80%也被用于建设需求,因此,其结论是,建设需求总计带动钢铁消费的比重达80%以上。上述测算反映了钢铁需求结构的基本特性。相对说来,不同种类的钢材被应用于何种用途,主要由下游产业的特性所决定,因此,在钢材品种和下游产业之间存在较强的对应性,这是本文分析的实证基础。
钢材品种的分类一般先按其成型不同而分为线材、型材、板材和管材四大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细分则可能从不同的维度出发,如型材又可细分为工字钢、重轨、碳工钢、轴承钢、不锈圆钢等十多种不同品种,板材则可细分为薄板、中厚板、厚板、冷轧板、热轧板、不锈钢板、彩涂板、带钢等。在上述对于投资和消费各自拉动行业的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划分的简单方法就是,首先确定汽车、家用电器和计算机行业的生产主要采用哪些种类的钢材,在由此确定了主要受到消费需求拉动的钢材种类之后,将所余其他种类钢材的引致需求增长均归因于投资拉动。
然而,要给出理想的划分仍然具有较高难度。事实上,每一种钢材如板材(更细分为薄板、厚板等,还可进一步细分为冷轧板和热轧板等)或管材,其用途仍然较为广泛,从而很难将一种钢材的需求增长完全归因于某一个产业或某一大类产品的增长。就此而言,并不存在一个完备的完全相互独立的钢材品种和下游产业应用之间的对应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本文采用以主要用途和统计准则相结合的方法作为判断依据。先根据钢材品种及其用途特性作出基本判断,之后进一步做描述性统计,考察在初步分类基础上进一步细分情况下不同品种的钢材与下游哪些行业产出的相关性最高,然后以此为依据进行划分。这在方法论上应具有合理性,在不存在严格对应关系的情况下,统计分析的结果应可作为判断的主要依据。
根据专业报道,几乎所有的家电产品都要用到钢材,包括空调器、微波炉、电冰箱/柜、洗衣机、电热水器、油烟机、燃气灶、烤箱等,其中空调器、微波炉、电冰箱/柜、洗衣机和电热水器是主要的钢材消耗产品,而具体到钢材品种,家电用钢主要为普通冷轧板、硅钢片、热镀锌板和电镀锌板,其他还有不锈钢板、彩涂板、耐指纹板和覆膜板等④。而对于汽车生产来说,汽车钢板是其消耗的主要钢材品种。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梳理了钢材类别和不同种类钢材和主要下游产业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进一步明确了投资和国内需求与钢铁下游产业之间的对应关系,具体归纳如表l所示。
三、钢材需求与汽车和家电产量的关系分析
除了经济理论的定性分析前提之外,实证分析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数据的可得性及其与经济分析要求的匹配性。本文的数据处理和相应的分析思路如下:
对于第一部分的消费需求拉动的分析,首先根据可得数据的钢材分类及其产品的主要用途,将归于板材类别的各种细分品种的产量加总⑤,减去钢材的净出口数量,由此获得钢材中消费拉动型钢材的产量,它包括了板材中的主要部分,然后分析该类钢材和汽车产量、家电产量之间的关系。
对于第二部分的投资拉动分析,首先在钢材总产量中扣除第一部分的消费拉动型钢材产量,得到投资拉动型钢材产量,然后进一步分析其与固定资产投资和主要机械设备产量之间的关系。
需说明的是,从近年来的钢材贸易情况来看,为了更准确地估计国内各类需求对钢材的影响,必须考虑钢材的进出口因素,因此,应将国内的最终钢材消费量作为分析对象。国内钢材消费量的计算公式为:国内钢材消费量=钢材产量+进口-出口。但本文的这一处理仅对第一部分的分析进行,即隐含假定在投资类产品的生产中不使用进口钢材⑥。
1、变量的选择和数据的处理
本文选取2005-2011年的钢材产量季度数据,选取汽车和家电产量作为钢材需求解释变量⑦。分别以STE、CAR和APP表示钢材产量、汽车产量和家电产量。在家电产品中,考虑到不同产品结构中所含钢材数量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将家电产品中的主要类别纳入分析,包括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冷柜、洗衣机、吸尘器和抽烟机,略去了如家用音响设备等。相关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
考虑到季度数据存在的季节性因素可能对长期均衡关系的检验结果带来影响,本文对数据进行了X12季节性调整。进而为消除时间序列中的异方差和防止部分系数值过大,对变量进行取对数处理,这将不会改变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协整关系。将新序列分别记为LSTE、LCAR和LAPP,再作一阶差分后分别记为ΔLSTE、ΔLCAR和ΔLAPP。从图1显示的经一阶差分的序列可以看出,所有变量序列均呈现出平稳性,并有相似的变化周期。这是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的典型特征。
在进行协整分析之前,对各个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普遍应用的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LSTE、LCAR和LAPP均存在单位根,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如表2所示。
2、协整分析和因果关系检验
进一步,检验需求拉动型钢材产量与汽车和家电产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假设其间存在的函数关系如下:
对方程进行EG协整分析,得到的参数估计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回归结果显示,调整的为0.9285,F统计量为176.1915,D-W统计量为2.159,表明残差不存在一阶自相关。进一步对回归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所估计的模型为:
从回归结果可直接得到钢材产量关于汽车和家电产量的长期弹性系数。显然,汽车产量和家电产量对于钢材产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钢材需求关于汽车产量和家电产量的弹性分别为0.27和0.59,且家电产量对钢材需求的影响更为剧烈。
为了进一步确定其相互之间的因果联系,对其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因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滞后的阶数非常敏感,运用普遍采用的FPE最优滞后准则:FPE=(T+K)×SSR/[(T-K)×T],其中,T是样本个数;K是被估计的参数个数;SSR是残差平方和,按此准则所确定的滞后阶数为l。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表4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序列LSTE与LAPP,LCAR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从统计意义上来说,汽车产量和家电产量确实是需求拉动型钢材产量的Granger原因。这一结果完全符合经济理论分析的结果,也对本文所采用的结构分析方法和基于钢材用途的类型划分提供了充分的实证支持。
四、钢材需求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关系分析
从钢材总产量中剔除了消费拉动型钢材产量之后,本文假设其余钢材均主要受投资活动的引致需求拉动,并假设这一部分的钢材产量与进出口无关。
国民经济中的投资发生在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的每一个行业中,但对于具体的投资活动而言,其主要体现在房屋施工、土木工程建设和投资所需的各种机械设备的购买上,并将首先带动建筑业和机械设备行业的产出增长。为此,本文以全社会建筑施工面积(综合考虑了房屋施工面积和土木工程建设)和主要机械设备产量为解释变量来分析其对投资拉动型钢材产量的影响。
鉴于数据的可得性和适用性,在诸多的机械设备种类中,本文选取作为其主体部分的工程机械总产量为解释变量,其中包括金属切削机床、挖掘机、铲土机、压实机和混凝土机械等。以STE表示投资拉动型钢材产量,CONS表示全社会建筑施工面积,MAC表示主要机械设备的产量。钢材总产量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解释变量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⑧,并选取2005-2011年的季度数据为分析范围。
遵循与上述消费拉动型钢材分析类似的程序展开统计分析。根据数据的季节性波动的特点,对呈现季节性波动的数据进行X12季节性调整并取对数,将新序列记为LSTE,LCONS和LMAC。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的结果如表5所示,可以发现其服从单整序列的条件。
对于投资拉动型钢材的需求决定建立方程如下:
进一步,对方程进行EG协整分析,回归结果显示,调整的为0.9183,F统计量为152.72,D-W统计量为2.618,表明残差不存在一阶自相关。所得参数估计和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
再对回归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估计的模型如下:
可以发现,其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可拒绝原假设,即残差序列是平稳序列。由此可判断,投资拉动型钢材产量与全社会建筑施工面积和主要机械设备产量之间存在长期动态均衡机制,可得到其函数关系为:
回归系数反映了投资拉动型钢材产量对国内投资活动增长的敏感程度:全社会建筑施工面积上升1%,钢材产量增长将被拉动0.57%;而主要机械设备产量增长1%,则钢材产量增加将被拉动0.21%。对比之下,对于投资拉动型钢材的需求,房屋施工量和土木工程建设具有更重要的影响。
进一步对上述关系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从表7显示的结果可以发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全社会建筑施工面积和主要机械设备产量都是投资拉动型钢材产量的Granger原因,相对而言,主要机械设备产量的这一关系相对较弱。这一结果完全符合经济理论分析的结果,也再一次对本文所采用的结构分析方法和基于钢材用途的类型划分提供了充分的实证支持。
五、钢材引致需求结构变动与钢铁产业发展转型
在上述实证检验结果的基础上,可以从引致需求结构变动的角度,对中国钢铁产业在过去若干年的发展实绩进行分析,并就未来结构转变趋势下的钢铁产业发展转型给出概要判断。
根据表1所显示的钢材品种—下游产业—投资和消费拉动的对应关系,可利用经上述处理后的数据对我国钢铁总产量中所受需求侧拉动的结构特性做出判断。本文仅对年度数据进行考察,以消费拉动型钢材在钢铁总产量中所占比重大致反映其结构特性,具体结果如表8所示。
可以看到,总体来说,在迄今为止的中国钢铁产业发展中,投资拉动对国内钢材消耗总量所作出的贡献在80%左右,而消费所作贡献仅为20%左右。特别是,2008年年底的4万亿元投资刺激计划对2009年的钢材引致需求结构变动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使得投资拉动型钢材产量增长率急剧上升到22.33%,比消费拉动型钢材高了16.59个百分点,其比重相比2008年大幅提升了3.66个百分点。然而,这种效应却是十分短暂的,仅仅一年之后,该比重就回落到80%以下。由此可见,尽管政府在金融危机后的“救市”政策使得投资推动对钢铁产业的引致需求带来较大影响,但这种影响的效应是相当短暂的,钢铁产业长期成长的结构特性归根结底取决于整体经济发展的阶段特性,政府政策很难从根本上改变产业演变的趋势。
对于钢铁这样的基础性材料行业来说,其引致需求的结构受到经济增长三大驱动力相对贡献大小的影响,特别受到投资和消费的相对贡献大小的影响。本文将钢材需求区分为消费拉动型需求和投资拉动型需求,并验证了这两大类型的钢材分别与汽车、家电行业及投资活动之间所存在的长期均衡关系,这种长期均衡关系所反映的这两类钢材关于下游产业和投资活动的弹性具有重要的政策涵义,我们将这些结果如表9所示。
表9显示的弹性之和对于我们分析经济转型下的未来钢铁产业发展具有启发意义。结合表8显示的结构特性,可以得到的基本结论是,从实证角度来说,2005-2011年,汽车产量和家电产量每各增长1%,消费拉动型钢材产量就会增长约0.85%,按其所占钢材总产量的20%估算,即拉动钢材总产量增长约17%;而全社会建筑施工面积和主要机械设备产量每各增长1%,则投资拉动型钢材产量就会增长约78%,从而拉动钢材总产量增长约62.4%。
面向未来,从引致需求的角度,中国经济的转型对钢铁产业的发展可能带来两种不同的效应:一是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将使得钢材需求总量增长速度将放缓甚至导致其绝对规模的下降;二是当国内消费在三大驱动力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的时候,钢铁的引致需求结构可能产生重大变化,从而导致对不同钢材品种的引致需求发生重大变化。比较表9显示的弹性之和,消费驱动力的增强或许有利于钢铁产业引致需求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但考虑到第二种效应的影响,钢材品种的结构性调整更应受到业内厂商的重视。
从2012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增长速度回落的趋势已经显现:GDP增长率从2011年的9.2%下降到7.8%;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18%,比上年同期回落5.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2%,比上年同期回落2.4个百分点;汽车产销量分别为952.92万辆和959.81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仅增长4.1%和2.9%,而2009年和2010年汽车产量曾分别高速增长超过50%和30%,2011年即快速回落到0.8%。在这一背景下,多省市地方政府再次撇下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目标,纷纷提出中长期巨额投资计划,并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的投资方向⑨。地方政府的这一政策如果得以实施,将有利于钢铁产业的短期稳定增长,但恰如2009年所发生的,这种政策效应很可能只在短期内有效,从长期发展来说,无论是投资需求还是消费需求的增速的回落将无可避免地导致钢材引致需求的增速下降,而其绝对需求规模的下降也可能会在不远的未来出现。因此,无论是政府的产业政策,还是行业中厂商的产能、产量和产品结构政策,都需要尽早对其应对性调整策略进行谋划。
六、结论及政策启示
作为制造业中的核心产业之一,作为基础性原材料产业之一,钢铁产业在若干年来的传统发展模式中获得了超预期的高速发展,在经济转型和结构转变的未来趋势下,钢铁产业面临严峻挑战。从需求侧拉动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目标是要从严重依赖于投资和出口的拉动转向以内需为主的需求拉动模式,产业目标应服从于总体目标,因此,产业发展的转型也应以此为基本方向。基于这一思路,本文对2005-2011年中国钢铁产业发展中投资拉动和消费拉动的相对贡献进行实证分析,并由此对经济转型背景下其未来的变化作出趋势性判断,对政府产业政策和厂商策略的调整方向提出建议。
鉴于钢材种类繁多且用途广泛,其发展受到诸多产业从需求侧的拉动,且同类钢材可被用于不同行业,本文从引致需求的“需求链”角度,首先廓清投资、国内消费或出口与各个产业需求之间的联系,然后再分析各个产业生产所引致的对不同钢材的需求,由此建立了钢材品种-下游产业-投资和国内消费拉动的对应关系,并将钢材区分为消费拉动型和投资拉动型两大类别。
数据分析发现,尽管2008年年底的政府大规模投资计划的推进使得投资拉动型钢材产量在2009年出现短至仅仅一年的增长率和比重的明显上升,但总体而言,在传统发展模式下,投资拉动型钢材和消费拉动型钢材的产量之比得以长期稳定在80∶20。这一结构特性迄今仍相当稳定,但在未来,随着经济转型和三大驱动力结构的变化,它可能发生重要的变化。
本文的实证检验发现,在消费拉动型钢材产量与汽车和家电产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而投资拉动型钢材产量则与全社会建筑施工面积和主要机械设备产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实证结果揭示,2005-2011年,消费拉动型钢材产量关于汽车产量和家电产量的弹性之和为0.85,而投资拉动型钢材产量关于全社会建筑施工面积和主要机械设备产量的弹性之和为0.78。结合钢材引致需求的结构特性,可以分析其各自对钢材总产量的拉动作用的相对程度,这对于我们分析经济转型下的未来钢铁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能源和环境约束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具有相当程度的刚性特征,钢铁产业作为高能耗行业和高排放行业之一,这一约束甚至具有更强的刚性。值得强调的是,对于钢铁这样的基础性原材料产业来说,能源和环境的约束并不仅仅来自于供给面,而且将来自于需求面的各种变化。从长期发展来说,无论是投资需求还是消费需求的增速的回落,将无可避免地导致钢材引致需求的增速下降,而其绝对需求规模的下降也可能会在不远的未来出现。因此,无论是政府的产业政策,还是行业内厂商的产能、产量和产品结构相关策略,都需要尽早谋划应对性的策略调整。
本文通过“需求链”的分析,提炼出钢铁产业引致需求的结构特性,并以实证方法验证投资和消费对不同产业的增长的影响,进而分析其对不同类型钢材的需求拉动的贡献,这一分析思路框架应可推广到其他类似产业的研究。但需要强调的是,本文所得结论总体上是趋势性的。面向未来,一方面,经济转型和结构转变对某个产业发展究竟将带来怎样的影响,产业政策和厂商策略该如何进行调整,都需要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另一方面,产业的长期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其市场需求,对钢铁产业来说则取决于其引致需求,因此,政府的产业政策制定需要更多关注需求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有效作用,从而保证产业政策的有效性和政策目标的实现。
①国外文献中很少见对一国钢材需求的分析和预测,故本文仅对国内文献作概要综述。
②因缺乏正式统计数据,这里引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2010)的数据。
③宝钢湛江项目的产品定位是一典型案例,其战略的制定需建立在对未来华南地区钢材需求分析判断的基础上。
④参见东方钢铁在线,http://www.bsteel.com.cn/bsinfo/jdyg/201008/t20100819_1291058.html。
⑤本文主要根据其用途分类,属于消费板材的主要包括:中板、冷热轧中板、冷热轧薄板、冷热轧拨款钢带、窄钢带、镀层板、镀锌板、镀锡板、涂层板、无缝钢管等,而板材中的厚板和中厚板等主要被用于投资活动,因而归类于投资拉动型钢材。
⑥从数据看,我国钢材出口中板材占比超过50%,其他细分品种的数据也反映出投资所引致的钢材需求主要来自国内。
⑦根据表1,板材的下游行业还应包括计算机行业,但经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计算机产量和家电产量之间存在高度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9,且考虑到相对中国居民消费来说,目前阶段家电普及率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故选用家电产量作为解释变量,舍弃计算机产量。
⑧鉴于《中国统计年鉴》中缺乏钢材细分类别的数据,而Wind数据库中的数据来源为中国钢铁协会,但其钢材总量数据与《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差异较大,本文不得以而采用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对消费拉动型钢材需求的分析不存在这一问题,因而这一因素对其没有影响;对投资拉动型钢材需求的分析来说,因采用了总产量减去消费拉动型钢材产量来确定其数量的方法,这一因素应该不会对实证检验结果产生实质性影响。
⑨参见报道:“地方版四万亿投资冲动欲出”,《第一财经日报》,2012年8月8日。
标签:经济转型论文; 钢材品种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消费投资论文; 拉动增长论文; 经济学论文; 中国钢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