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清 李丰 张利萍
(保定市第一医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中图分类号】R542【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压力的增加,生活习惯的改变,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越来越多,采用溶栓治疗,尽量缩小患者的梗死面积,减少致残的情况,是目前公认的较好治疗方法。阿替普酶是一种既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而且,还能对神经损伤小的治疗药物。选取保定市第一医院急性脑梗死患者106例进行治疗,分别采用阿替普酶溶栓后介入治疗和单纯溶栓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患者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科2013年1月-2015年5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共106例。年龄最大者78岁, 最小者43岁, 平均年龄68.6岁; 其中男68例, 女38例。高血压85例, 房颤32例, 糖尿病26例, 吸烟57例, 高脂血症29例, 高同型半胧氨酸30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3.1, 溶栓平均时间窗168.6min。溶栓前脑CT均无早期梗死表现,溶栓后24 h 内均完成脑CT复查。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纳人溶栓病例及剔除排除病例。
1.2方法 106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3例两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并应用应用阿替普酶进行治疗,其用法是:根据体重计算用量,以0.9mg/kg(最大剂量为90mg) 加人100ml0.9%Nacl静脉滴注, 其中10%在1min内静脉推注, 其余持续l h静滴。治疗组输完后即刻进入介入室进行造影显像,未溶开或部分溶开的进一步处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后血管再通以及1、7天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
1.4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1995 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NFDSneurological functional deficit scores(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标准)评定本研究中患者的临床疗效。
基本痊愈:患者的病残程度为0级,NFDS 评分减少91%~100% ;显著进步:患者的病残程度为1~3 级,NFDS 评分减少46%~90%;进步:患者的NFDS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患者的NFDS 评分减少17% 或
不足17%;恶化:患者的NFDS 评分增加18% 或18% 以上;死亡。
显效率= 进步率+ 显著进步率+ 基本痊愈率。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的数据全部应用SPSS13.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 2 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2.1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分析在为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治疗后第1 d 、第7 d 为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后第1 d 、第7 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详情见表1 :
表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分析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1 天
对照组 54 22.3±4.4 17.5±6.3
治疗组 54 22.1±4.7△ 9.1±1.1★
注:△P >0.05;★P ﹤ 0.05
2.2治疗组患者血管再通情况对照分析,治疗组53人溶栓后介入治疗,其中造影后完全再通19人,部分再通21人,完全闭塞13人,经介入治疗,再通人数30人,仍有23人留有部分功能障碍,无完全闭塞患者。而单纯溶栓治疗未作血管造影,根据CT、症状推测完全再通18人,部分再通22人,完全闭塞13人。两组对照,P ﹤ 0.05
3.讨论
急性脑梗死致残率和致死率都较高,脑梗死发生后一部分脑细胞出现坏死的情况,一部分则出现缺血损伤的情况。如果能够对患者进行早期的血液灌注,缺血损伤的细胞能够得到较好的恢复,使患者能够得到较好的治疗,因此,对患者进行超早期的溶栓治疗显得至关重要。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是目前最重要的恢复血流的措施,包括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动静脉联合溶栓和机械取栓。1996年美国FDA批准rtPA溶栓治疗, 10年来,rt一PA是经循征医学验证、对发病4.5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唯一有效的治疗药物。2004年我国开始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显示脑梗死发病4.5 h 内静脉使用rtPA有效。介入下动脉溶栓效果好,但是由于入选条件严格,患者需要治疗前完成很多项目的检查,导致患者失去治疗的时机。
课题组对患者先进行静脉溶栓,随后进入介入室造影观察治疗结果,对静脉溶栓效果不明显或治疗不完全的患者进一步采用治疗,显著提高了治疗效果,大大改善了患者的预后,降低了家庭、社会负担,为临床提供了很好的治疗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12): 379-381.
[2]王万铁,陈寿权, 王卫,等. 醒脑静注射液对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氧自由基水平的影响[ J] .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3, 19( 11) : 1580-1582
[3]姚苗苗,董仲才,任爱农.羟基红花黄色A 的研究进展[J].中南药学,2009(12):93-96.
[4]金鸣,臧宝霞,李金荣,等.羟基红花黄色素A 热稳定性的初步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12):1 197-1 198.
论文作者:刘秀清, 李丰,张利萍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年6月第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5
标签:患者论文; 溶栓论文; 评分论文; 静脉论文; 两组论文; 造影论文; 脑梗死论文;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年6月第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