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旱作稀植的技术问题及对策_水稻论文

水稻旱作稀植的技术问题及对策_水稻论文

水稻旱育稀植技术问题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水稻论文,对策论文,技术论文,旱育稀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是相对于水育密植技术而言的一项全新的水稻栽培技术,是水稻栽培技术的重大革新,也是对水稻传统旱育技术的部分创新。由于该项技术具有“省种、省水、省肥、省秧田、省工和增产”特点,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目前,该项技术已成为水稻单产持续增长的主要措施之一。

然而,在旱育秧的推广普及中,由于种种原因,至今还存在一些技术问题未能解决,有的还比较突出,严重制约着该项技术到位率的提高及其功效的完全发挥。

存在问题

1.旱育水管 旱育秧遇到的最大问题在于青立枯病危害,如不经过预防或防治不力,十之八九造成大片秧田死亡,严重影响成秧率。在试验示范初期,有的农户因完全按浇水的技术规程操作,易出现浇水不透,导致青立枯病突发,加之防治乏术,在百般无奈之时,允许群众灌水保苗,无意中倡导了“旱育水管”不正确育秧法。在个别示范初期旱育旱管搞得好的村,亦因受惰性心理影响,在发生青立枯病时,简单地采取灌水保苗办法,使“旱育水管”面积有所扩大。

经过多年观察,“旱育水管”秧苗整体素质较差,与水育秧苗无甚差异,基本没有培育出矮壮敦实的带蘖壮秧。此类秧苗移栽本田以后,根本起不增产作用。

2.覆盖期过长 在旱育稀植技术推广中,另一个难以纠正的问题是覆盖期过长。由于稻农习惯于传统薄膜育秧的覆膜要求,对旱育秧覆膜期的新要求很不理解,总以为覆膜时间越长,秧苗越长得好。平盖延迟揭膜一般2~3天,拱盖延迟揭膜则最少5天,最长10天以上。揭膜过迟,秧苗不是被灼伤,就是出现徒长,既影响育成率,又影响分蘖及秧苗素质,培育不出矮壮敦实的带蘖秧苗,最终影响产量,特别是徒长苗因第一节间伸长,低位分蘖减少,对产量影响很大。

3.秧龄过大 在旱育稀植技术推广中,较难解决的是秧龄过大问题。在生产中,有相当部分的稻农忽略了栽插适龄秧的科学性,一味按传统育秧节令育秧,以至出现旱育秧苗的移栽秧龄到了,可大田还未腾出来,或还不到插秧最佳节令,不能或不想适时移栽本田,致使秧龄过长,有的达到两个多月,少的也有40多天。在示范推广期间,技术人员虽也反复强调过栽适龄秧的重要性,但没能引起足够重视,秧龄过长问题一直未能解决。

4.稀植不稀 推广旱育稀植技术的关键在于旱育秧苗和适当稀植,与传统栽培技术的要求大相径庭。特别是在提倡合理密植,依靠主茎夺高产、保证每亩有相当数量的基本苗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提倡稀植,充分利用分蘖夺高产的做法,很难让稻农完全相信。其结果,不论是在试验示范初期,还是在大面积推广中,都未能严格按照稀植要求移栽,一般都要超过20%~30%。

旱育秧分蘖力较强,如果过于密植,移栽本田后,分蘖过多,成穗率低,穗粒数少,产量反而上不去,严重时还会减产。

5.浅插不浅 旱育稀植技术能够大幅度提高水稻单产与要求浅插、充分利用水稻低位分蘖成穗率高、穗大粒多特点有很大关系。

旱育稀植技术要求培育的是矮壮敦实的带蘖秧苗,苗高不超过13厘米,一般在10厘米,相当于水育法秧苗而言,属于小苗。如果深插,不仅未能充分利用低位分蘖,更难逃水淹厄运,严重影响秧苗生长。加之,传统插秧方法为提高插秧速度,使用食指和中指夹住秧苗直往下插,也很难保证栽插深度不超过2厘米的要求,客观上造成了旱育秧浅插不浅现象的普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项技术的增产效果。

6.青立枯病危害严重 旱育秧的大敌是青立枯病。在生产实践中,由于对敌克松或含有敌克松农药的新产品的施用技术没有完全掌握,或对必须选用敌克松防治青立枯病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更有甚者出于怕麻烦,没有完全按要求用敌克松对土壤进行处理,或根本不进行土壤处理,造成青立枯病危害十分严重,旱育秧苗死亡率居高不下。

由于存在上述制约因素,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的增产效果大受影响,没能达到设想的平均产量。因此,如何解决推广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是提高旱育稀植技术到位率,进一步提高水稻单产的关键。

主要对策

在严格按照水稻旱育稀植技术规程操作基础上,应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1.坚持旱育旱管,推广旱地育秧模式。为使旱育稀植技术发挥最大的增产效果,应加强技术指导,坚持旱育旱管,加大行政措施力度,彻底杜绝使用旱育水管育秧法。其最佳措施就是在强化土壤处理及按剂量施用壮秧剂的基础上,断其漫灌水后路。

2.大力推广适时栽插,确保栽插适龄壮秧。其技术要领是:以最佳栽插秧节令为基准,灵活掌握育秧时间。从根源上杜绝栽高龄秧或老龄秧的可能性,效果很好。

3.严格土壤处理,重点防治青立枯病。旱育秧的成秧率高低,关键在于是否控制住了青立枯病的发生危害。要控制住青立枯病发生危害,必须在播种之前对床土处理。实践证明,应用壮秧剂或床土调理剂,均能有效控制青立枯病发生危害。应严格按照技术要求,切实做好床土消毒处理,加大示范推广力度,努力提高壮秧剂或床土调理剂的应用率。

4.推广覆盖物加平膜技术,确保秧苗安全生长。为解决覆膜期过长,容易出现灼苗徒长,影响成秧率与秧苗素质的问题,有的稻农试验出了在播种覆土及喷足水后,先用麦秆覆盖秧床一薄层。这样做,既可延长平盖覆膜时间2~3天,加快幼苗生长,又可防止薄膜紧紧压在刚出土的幼苗上被阳光灼伤,还可防止覆膜期遇雨,压死幼苗,可谓一举数得。而等到秧苗长到麦秆层高度时,已到了习惯揭膜时间,秧苗不会出现徒长。

5.科学栽培合理稀植,确保最佳栽插密度。合理稀植是相对于合理密植而言的一种对水稻栽插密度的要求。每亩栽2.5~3万丛,基本苗8~10万苗/亩。分蘖力强的品种适当稀点,分蘖力弱的品种适当密点;肥力高的稻田相对稀点,肥力低的稻田相对密点。切忌千篇一律,统一株行距和基本苗数。

6.充分发挥低位分蘖的增产作用。浅插是确保旱育稀植技术增产的关键措施之一,必须下大力解决“浅插不浅”问题。彻底杜绝深插,充分利用低位分蘖成穗率高、穗大粒多的优势,确保增产。

7.科学管理,确保增产增收。在水稻生产中应用单项技术虽然也能取得一定效果,但运用综合技术效果更佳。

联系电话:0871-3126725

标签:;  ;  ;  ;  ;  

水稻旱作稀植的技术问题及对策_水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