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意识:《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多维解读论文

问题意识:《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多维解读论文

问题意识:《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多维解读

常晨晨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摘 要] 《历史与阶级意识》被视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开端之作,卢卡奇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的批判性特征。作为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奠基者,其思想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要深入挖掘其思想的理论渊源和内在逻辑,运用问题意识的多维角度去解读卢卡奇独特的思维逻辑与研究范式,以重新解读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文本中理论的科学性与实践性。

[关键词] 问题意识;方法论;卢卡奇;阶级意识;历史地位

本文试图通过问题意识的五大维度进入到卢卡奇的思想世界来重新解读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历史与阶级意识》的主要论题就是物化与阶级意识,卢卡奇通过新的问题审视视角与问题思想范式,立足于当时欧洲社会问题存在的内在无序、发展和壮大对原有社会秩序合理性的破坏,强调并提出物化概念与阶级意识,从新的角度开展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他书中提到并批判诸如教条主义、批判主义、修正主义等等,表明卢卡奇认为关于正统的马克思的解释并不仅仅是忠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而是指方法——不仅是将这些概念和原理与具体的历史的实践相结合从而正确地引导社会历史实践进程,更是将这些原理与方法用于指导社会与改革社会并且把社会改革实践引导到合理有效、公平和谐的社会体系当中。在《历史与阶级意识》的译序中有这样一段话“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深刻地详尽地阐释和论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以及辩证法的本质等一系列他所认为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围内的问题,提出了他对历史、历史主客体以及关于物化问题的理解与解释,表明了他的无产阶级立场以及阶级意识的历史地位与作用。”[1]历史的事实和经验证明凡是正确的、科学的、有指导意义的理论都是立足于历史与现实并将着眼点置于解决社会问题和社会危机,卢卡奇理论的科学性就在于此,他保持着强烈的问题与批判意识,对不合理的社会秩序进行了分析。

一、问题是什么

首先我们对问题进行界定,问题就是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矛盾、冲突、不协调等等,需要得到回答和解决。问题包括问题的生成、问题的起源、问题的作用、问题的发展、问题的解决这几个必要的方面和程序。问题的内容又包括自身的一定生成机制,问题生成具有一种客观的规则、规律和机制;问题起源的原因,例如起源于跟诸多方面观念的不协调;问题的作用和幅度是由隐性到显性的过程,由孤立走向完整、由单一化走向系统化的过程。将问题放进社会存在的领域当中,从社会主体来看问题是混乱无序的状态;从问题自身来看问题又显现出一种内在的规律性,由内在的混乱转变为外在的显现;从问题的运演方式来看,问题是逐步扩张和逐渐扩大并有其缓慢的形成、发展和壮大的过程。

问题的基本概念,取决于认识问题的社会主体对问题的审视方式和研究范式,社会主体的审视方式和研究范式又决定了问题是否直接面对现实和实践的真实问题,亦或是远离现实生活世界而抽象概括出来的假象问题。社会主体通过在社会现实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对客观对象的观察、审视、怀疑等产生的困惑和疑虑促使主体积极地探寻问题的真实答案的完整过程才能真正给问题下定义,人们的现实生活是问题的真实性以及问题存在的价值来源,理论回归于现实生活本身是思辨哲学中思维与存在的本质问题,也是问题生成的本质要求,但是往往由于认识主体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提问方式,最终演变成问题的实在与虚幻、真相与假象。

辨别问题的真假可以通过下面几个方面来进行:自我问题他在化、内在问题外在化、隐性问题显性化、表象问题本质化。辨别问题的真假要回到从问题的“原型学”和“本体论”出发,社会主体在对问题的本体论研究上做了各种自觉不自觉的设定与解释,而这个特定的对问题的审视视角决定了问题的发现、程度、范围、功能的不同,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的过程中对积极探讨和思考甚至对问题本身的界定、关照方式不同产生极大的影响,进而导致研究问题的思想范式和研究范式不同。只有对问题进行原型学思考和本体论思考才能从问题杂乱无章的表象中发现和探求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本质属性以及未来趋势,从而实现对真知的追求。

开放运行容易遇到的问题 专业实验室在开放模式下面对的教师和学生人数多,容易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如仪器故障问题、试剂使用管理问题、实验室安全卫生问题等。这就要求制定有效策略来应对这些问题。

所谓问题意识,就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在认知活动与实践活动过程中关于社会历史进程、社会生存模式、社会运演秩序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对社会环境存在的无序、混乱、冲突和危机的内在意识。换言之,问题意识就是要在关注、研究、解决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社会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的一种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审视视角和研究范式,并且坚持在对实践的批判和反思上进行着不断地追问和科学地创造,显示出理论创新的深度、广度、厚度和力度。

二、问题意识的五个维度

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问题与意识是从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头脑和思维中同时生发出来的,这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观求知欲上升,但是问题意识不是主体本身从主观上自觉发生的,而是具有客观实在依据;在这个阶段理论尚未形成,理论就是问题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回到认识的循环往复的大系统中形成的意识的升华和凝练。

首先,问题是与具体的历史的特定时期的社会现实相关联,因此问题意识一定是从实践中提炼和总结形成系统的理论从而用以指导和解决现实生活世界存在的社会问题和社会危机。其次,问题又是与社会主体相关联的,在对问题的认识过程中社会主体的认识活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要在实践中转变的,康德认为人的认识只有通过感性、知性、理性三者相统一的认识过程才能构成一个从低到高的严密的、系统的认识逻辑,感性认识是先天直观的、被动接受的认识能力;知性认识的功能就在于将感性认识活动和过程中的直接的客观对象在思维中综合和统一从而构成具有客观规律性和普遍性的科学理论体系;理性认识就是对经验对象进行判断,对在经验基础上形成的知性认识进行推理,感性提供对象、知性思维对象、理性推理对象,只有认识主体到达理性认识的阶段才能在实践中证明思想的现实性和真理性。再次,问题又有其内在的逻辑运演机制,问题意识的生成必然呈现出对社会现实问题、对社会特定领域、对社会历史的特定时期社会秩序运演趋势的干扰和打乱;表现为对长期以来社会运演机制缓慢的改变以及社会运演客观规律的干扰和打乱;凸显出一定的逻辑关联性和规律性从而对问题的趋势、规律和本质进行描述和揭示。第四,这个问题的提出必然有其特定的意义与价值,并在上述问题本身的基础上继续派生新的问题,在这种接续不断的系列问题中使上一个问题得到意义并得到解答再思考下一个问题,这样的问题意识是人们站在实践范畴的角度转换思维范式从而为解决现实问题进行的不懈努力。最后,问题最终必然要升华和抽象成为具有方法论特征的理论,回到主体与客体的本质,从理论上超越和建构并将问题完整地展现与述说出,最终指向人类社会历史实践。

(2)预合金粉FeCrBSi与304L发生了液相共晶反应,即超固相线液相烧结,液相的增加有利于烧结致密化,但当添加量增至7%时,过多的液相会使晶粒长大,烧结试样出现变形.

1.问题的现实维度:问题在现实中发生,是一种社会历史过程中的对象性存在,社会历史运演过程中出现的混乱、危机、无序等,关照问题的思维范式和研究范式不同就会对问题产生不同的看法,换言之,可以称之为对象关联性和对象发生学。

在这小城里,商店究竟没有多少,到后来又加上看不到绒绳鞋,心里着急,也许跑得更快些,不一会工夫,只剩了三两家了。而那三两家,又偏偏是不常去的,铺子小,货物少。想来它那里也是一定不会有的了。

从问题意识的研究范式和理论模型角度来看,将问题意识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我们能够在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解读和分析中获得完整的理论意义和实质的理论价值的一种有效方式。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卢卡奇、葛兰西、柯尔施、布洛赫的经典文本无不是对当时第二国际中所谓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以及当时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并未延续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而接连失败的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和完整谱写。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运用问题意识这五大维度去探讨与解读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文本,阐释卢卡奇高水准的学术理论水平,将问题意识的五大维度嵌入到卢卡奇的经典文本中重新解构和认知卢卡奇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批判的新维度,对我们现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超前单动双管钻具方面,根据现场描述,取心钻具经常会出现钻进0.3 m左右就会出现钻压有所升高,但是泥浆泵压力还是很稳定的情况。因此,大致可以判断取心过程中岩心在取心内筒中出现了堆积、堵塞的情况。这是因为取心过程中随着岩心进入取心筒中高度增加,筒内的岩心与取心筒内壁的摩擦阻力增加,当总摩阻力达到一定数值时,取心筒下部的岩层受力达到极限状态,不再进入取心筒内。进入取心筒的岩心像“瓶塞”一样阻止下部的岩层进入岩心筒,就出现了“桩效应”[3]。对于松软泥砂地层来说,由于岩层本身相对松散,产生“桩效应”后机械钻速变化很小,不易被发现,容易造成岩心丢失。

5.问题的理论维度:问题之所以为问题是因为问题的理论生成性,从理论上铺垫和叙事最新的发展现实和既定事实的解读过程才能展现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性获得真正的创新,获得创新性研究范式和方法论,并在概念和特征上对问题进行重新定义称为问题的理论关联性和理论发生学。

3.问题的逻辑维度:问题的产生、发展必须呈现为对社会整体或者社会特定领域的运演规律和趋势的扰动,对社会长久以来合乎历史的客观运演规律已经不符合实体事物发展的质疑,对社会运演趋势方向的改变和社会运演本质深入的挖掘,称之为问题有其逻辑关联性和逻辑发生学。

如上所述,一般我们从下面五个维度作为界定问题意识的标准:

卢卡奇在他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提到人类社会实践是在历史中发生的,本质是社会的、实践的、现实的,而历史又是人作为主体创造和发明的,因此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本身实现了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要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必然要回到人这一主体上来,必然要从主体的角度来探讨卢卡奇关于人的主体性的理论旨趣。通过问题意识视角深入分析和把握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对物化与阶级意识理论中的主体性维度的描述,了解卢卡奇物化与阶级意识理论中的主体性思想对我们更好地理解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倾向具有深刻的意义,进而理解在现实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由于主体性的丧失而造成革命失败的后果,欧洲无产阶级革命中的主体关联并没有形成有序关联而处在一种混乱无序当中,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统治机构的统治下服从意志、服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已经不是主体性的行为,而是物控制下的行为即物化行为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

三、文本解读

(一)从现实的角度来看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以“总体性的辩证法”的概念对人类社会生活进行了全面的整体的系统的理解,卢卡奇认为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关于社会历史的哲学,关注的是社会现实问题,因此卢卡奇不仅仅以单纯的自然观去理解历史与现实,而是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相互之间的联系以及社会实践、历史运演等等作为了解历史的基础和前提,从而突出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性和现实性。换言之,就是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这一过程显示的是一种由社会到历史的过程,当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达到这一阶段时,这一过程就达到了高潮,成为历史的同一主客体。”[2]卢卡奇认为问题的出现、发展与壮大是与人类社会生活与人类社会实践紧密相关联在一起的,尤其是当下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社会危机、观念危机、意识形态危机更与社会历史的主体息息相关,这些危机的运作不当引发社会问题进一步造成革命的主体性危机、革命的实践危机,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也与革命的实践脱离的危机使理论与革命的愿望与诉求进一步分离,在他看来,无产阶级革命不仅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更取决于无产阶级的革命观念与革命意识,只有从无产阶级的观念意识危机中摆脱出来形成自身真正的无产阶级阶级意识才能争取革命的胜利。

在这种现实背景下,卢卡奇提出了要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恢复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即关于总体性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不是一种教条、不是一种封闭,而是解读历史、面对现实的一种批判的方法论体系,而当时的第二国际的一些理论家将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机械的经济决定论和宿命论,在革命的实践中完全抛弃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的作用。“经济决定论在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实践中产生的最主要的最重要的影响就是忽略了对工人阶级的主体精神的培育和培养以及他们自己的自觉能动性的发挥,被动的等待着资本主义自然走向灭亡和崩溃以及社会主义自然的产生与胜利,经济决定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可以引发社会主义革命并且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3]“经济决定论导致了社会历史进程中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背离,是造成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认识论根源。”[3]卢卡奇在总结无产阶级革命在欧洲屡遭失败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批判第二国际这种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封闭的倾向,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问题,运用问题意识的历史视角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具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总体性与辩证法的实践革命的本质属性。

2.问题的主体维度:主体就是指在特定历史时期当中特定的人,具有特定知识背景和特定社会担当,对人类的生存与社会的境遇有其特定职责所在,能够用自己的责任准确地把握到问题的本原和实质,这样问题才能凸显出与主体相关联的特征,没有主体相关性的事件不构成为问题,又可以叫做主体关联性和主体发生学。

(二)从主体的角度来看

适宜河套灌区节水灌溉技术评价……………………………………………………… 霍轶珍,王 霞,王文达,刘 勇,贾宏伟(76)

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社会运行中最普遍和最基本的现象就是物化,物化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与经济形式下的商品形式的普遍性决定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直接现实和普遍命运,物化起着对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消解作用。卢卡奇这样描述道:“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和活动,这种不依赖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东西,这种劳动和活动作为客观的事物,通过与人的自律与自觉相对应的方面与人本身相对立。”[4]P152-153换言之就是指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统治下的人在如此这般的物与物的关系所组成和决定的现实世界中丧失了完全的主体性,不能自觉能动地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已经形成了脱离人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社会逐步向着机械化与合理化方向发展,而作为主体的人变成社会系统运行中的一个机械的原子,失去了作为人的本质难以逃离物化的命运。

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普遍的物化命运造成的直接后果以及其实质就是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占据统治地位的同时在无产阶级革命中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在不断地流失和瓦解,“阶级意识是一个整体,不是个人的意识、个人的感觉、个人的思想所机械组成和综合起来的。阶级也是一个整体,而阶级的行动仰仗于这样的作为整体的一个阶级意识,而不是由个人来决定的,只有将这种意识整合成完整的阶级意识才能发挥作用。”[4]P109卢卡奇已经深刻地意识到无产阶级必须从总体上认识和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和本质,必须突破、克服和消除掉无产阶级本身的物化才能获得自身的解放,才能将无产阶级革命意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阶级属性决定了无产阶级被历史所赋予的革命使命,无产阶级必须超越和挣脱物化的命运并洞见到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统治的本质才能发挥无产阶级作为革命的主体作用,实现无产阶级革命中历史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卢卡奇运用问题意识在分析无产阶级物化命运与阶级意识的过程中揭示了无产阶级的主体性是从被动走向主动,强调主体危机并提出主体之间形成合理有序的互动才能形成无产阶级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主体性,卢卡奇对主体性危机的认识和探讨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

4.问题的价值维度: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就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和历史条件下重新去诉说最本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结论,运用全新的审视目光、思想范式和研究视角可能会对原特定的部分主体利益与需求产生某种失落感而对另一部分主体获得新的满足感。而问题的旨趣从根本上是对社会现实更科学的解释从而获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学等方面的意义,称之为意义关联性和意义发生学。

(三)从逻辑的角度来看

卢卡奇是在总结和反思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失败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物化理论与阶级意识理论,他认为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欧洲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成功范例,那么欧洲工人运动的相继爆发和开展也应该是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而胜利,欧洲社会历史的主轴和方向是应该向前发展而不是倒退,但是欧洲无产阶级革命接连失败造成了社会运行逻辑上的混乱。这种逻辑的混乱外在表现为资本主义经济与政治不断的发展壮大,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各种危机、矛盾和冲突不断发生的现象,内在表现为虽然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但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牢固地统治着人们的思想,深入地渗透到人们的思维方式中,“人们的思想、观念、意志被整理和综合成一种普遍认同和遵守的大众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时候,意识形态就在一定意义上形成并且发挥着它对社会现实的反作用。发挥了社会功能的意识形态才是真正的意识形态。”[5]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统治下的物化使人与人的关系变为物与物的关系,物化导致人无法掌握和把控自己的命运,导致了人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主动性与意志的丧失,更无法认识与理解社会历史进程在前进中的本质,归根结底造成了阶级意识的丧失。

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竭力维护统治阶级的地位并将资产阶级的思维方式强加于人,在资本主义社会运行系统内牢牢控制着人们的思想,具有虚假性与遮蔽性的特征,从而使社会主体丧失批判的能力。卢卡奇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的科学性立场上提出了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必须超越资产阶级物化意识,实现社会历史的运演并向前发展。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这样写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是必然要进行阶级革命的,但是阶级觉醒和阶级革命必然要有阶级意识,只有进行革命与斗争才能实现无产阶级社会,这一场斗争不仅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斗争,更是与自身的斗争,只有通过这样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才能取得真正的胜利。”[4]P147卢卡奇运用问题意识在社会运演的逻辑上分析和强调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是对社会现实的正确判断与未来方向的正确选择,完善无产阶级自身并发挥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对资产阶级的物化意识进行否定和抛弃并生成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否定性力量,他认为当无产阶级变成社会革命运动与历史运演的主体力量时,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才能摆脱资本主义危机决定社会历史运演的进程,使思想上与现实中的逻辑上顺畅起来,形成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对社会历史总体的科学认识,才能运用自身的阶级意识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外在危机与内在矛盾,揭露物化意识的虚假性,在总体上达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从而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完整的变革,实现资本主义社会在内在逻辑的运演上真正的统一。

世俗生活里,他需要一个女人,需要钱。在视频访谈节目中,他说要找个身高相仿的江西老乡。最终命运却给他安排了一位微博上的粉丝,因为女方的照片足够“法相庄严”,梁璐主动示爱,并表示自己有发达的那一天。

(四)从价值的角度来看

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是否定的、消极的,正如前所述在逻辑上是发生了倒退和混乱的,没有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取得成功,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并未实现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跨越。卢卡奇从当时无产阶级革命的实际需要出发,为扭转当时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命运与纠正当时第二国际的庸俗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深刻的研究与探索,他将黑格尔的辩证法传统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他曾在1967年新版序言中这样说道:“《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写作表明了他当时想要通过重新梳理和辨别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方法论对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以及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本质所进行的突破性尝试。”[2]P16卢卡奇将辩证法引入到社会历史领域中并把关于总体性的辩证法当作解决革命实践问题的方法论,他认为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才是革命的、实践的,只有如此这般地运用主客体统一的观点和方法重新恢复无产阶级的主体性才能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的直接现实和普遍命运,并发挥无产阶级对现实世界的能动性作用。“因此,如果对于每一个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来说,物化是必然的直接的现实的话,那么打破物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只能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努力与现实社会带来的具体的矛盾相结合相联系,通过矛盾的不断运动变化发展,从社会实践上消除物化的影响及物化本身。”[4]P300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必须坚持客观的、发展的辩证法对社会运演秩序当中存在的危机和矛盾进行本质的认识才能成长和转变为具有历史的主体与客体统一的阶级意识主体。“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占统治地位时期最有利的救命稻草,能够帮助无产阶级重建社会重建文化,历史唯物主义是这个时代最自然的产物,也是最正确的道路。”[4]P316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最终都会进入到具有自觉意识的行动中,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归根到底而言是一种具体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而革命问题也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这是社会运演与发展过程的客观必然。

CNN的输出Y(标签值)为下一时间片内多节点间组成区域内各节点间连接状态的组合,每种组合对应唯一一个状态编号,如式(3)所示.

卢卡奇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所提出的关于历史的统一的总体性辩证法、物化、阶级意识等概念范畴的意义和价值是肯定的、积极的。卢卡奇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功能变化一文中明确提出“历史唯物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科学方法,能够从本质上对社会历史作出正确的解释,对社会现实进行正确的考察,不仅考察表象,更能使我们从本质上正确地看待过去与现在,深刻地挖掘出能够推动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深层动力。”[4]P317我们必须承认卢卡奇站在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立场上对革命的生发、革命的展开、革命的动力、革命的走向以及无产阶级如何摆脱物化、获得阶级意识从而获得自身解放与革命胜利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思考与看法,并且他的问题意识理论视角与思维范式在之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上具有着持久的影响力和借鉴作用。

(五)从理论的角度来看

卢卡奇具有着马克思主义深厚的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他的思想与理论反映了时代前进的需要和历史发展的诉求,卢卡奇的问题意识思维所形成的全面思考并没有被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与俄国共产国际的领导人所把握,而现实的问题在于马克思恩格斯理论上所说的社会主义应该首先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取得胜利,但实际上却在落后的俄国率先完成,这是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要解释和回答的问题,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与俄国共产国际的领导人甚至并未意识到当时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危机中存在的问题,卢卡奇在他的文本中对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庸俗马克思主义、教条马克思主义等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并在当时的思想界和理论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卢卡奇的问题哲学与问题方法论暗藏在他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本中,时代的具体的历史的问题意识本身只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才能称之为问题,才能展开对问题的探讨与研究。

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体现了他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刻的理论洞见,他的问题意识使他始终关注在对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统治下的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以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在当时其他马克思主义者们宣扬的经济决定论、宿命论无法超越庸俗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背景下,主张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综合性、开放性、科学性,并致力于回归和重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传统。“经济动机在决定历史和解释历史的过程中并不是首要的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同资产阶级科学的根本区别在于马克思主义总体性的观点。总体概念是马克思继承黑格尔的哲学传统并创造性地提出的一个全新的科学的方法论,并且是占统治地位的、决定地位的、首要地位的。”[4]P79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领域哲学,马克思的哲学与资产阶级科学在原则上和本质上的区别就在于关于总体性的方法论,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卢卡奇完成了自己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即独特的关于社会历史、社会存在、社会实践、社会主体、社会意识等完整的一套理论体系并为人本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后继者坚持了黑格尔辩证法的传统、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立场并全面深化和发展了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不仅如此卢卡奇的思想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当中众多其他流派和思潮也起到了重要影响,例如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对立,再到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对于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以及卢卡奇关于人的物化的一脉相承。卢卡奇的思想与理论体系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成果时至今日仍然具有着长远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卢卡奇,杜章智等译.历史与阶级意识·译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2]卢卡奇,杜章智等译.历史与阶级意识·新版序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3]刘卓红,石德金等.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9.

[4]卢卡奇,杜章智等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5]李俊文.社会存在本体论:卢卡奇晚年哲学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70.

ProblemConsciousness: MultidimensionalInterpretationofHistoryandClassConsciousness

CHANG Chen-chen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China 430072)

[收稿日期] 2019-01-20

[作者简介] 常晨晨,女,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B 08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597( 2019) 01-0086-07

DOI: 10.16161/ j.issn.1008-0597.2019.01.014

[责任编辑:李春辉]

标签:;  ;  ;  ;  ;  ;  

问题意识:《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多维解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