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生而变,因需而谋论文_朱光敏

因生而变,因需而谋论文_朱光敏

——我与课程的故事

朱光敏 重庆市开县河堰镇中心小学 405400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课程开发实施之路可谓是雄关漫道,崎岖坎坷,但我们河小人本着“为文明社会育人,为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以“从头越”的气势负重前行,力争开辟一条课程开发实施之新路。下面,将为各位讲述我在学校课程开发实施中所经历的那些事儿。

一、课程开发初体验——实施教材整合

在课改专家组的引领指导下,我校开始了教材整合的探索。专家定期走进课堂听汇报课,勉励我们再接再厉,攻克教材整合这一新课题,包括:在纵向上深入挖掘国家课程的内涵,通过文本定位、文本细读,深入挖掘文本的朗诵价值、阅读价值、写作价值、人文价值等;在横向上加大语文补充课程、活动课程的开发力度,开发“演讲与交际”、“经典诵读”、“时文阅读”等。在创编教材中实现整合教学。

这些作业新奇而富有挑战,网上基本没有成功的范例,困惑让我们心力憔悴,但在专家的引领下我们咬牙坚持下来了。通过潜心学习、同伴帮助,我对教师与课程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教师应提升自我的课程意识,不只是课程的实施者,还可以根据学校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成为学校课程的开发者。

二、苦涩后的转变——校本课程生本化

2013年,我校将校本课程的实施制度化,开发实施的校本课程近20门。

我上的是《语文》补充课程《演讲与朗诵》。第三节课,教室里赫然出现6个空位置,一问才知道,被我批评发音川味太重的几位同学害怕又被我抽读字词,已转入他班。照这样下去,3周后将人去室空、教师下课。我决定静下心来听听孩子们的心声:课太难,要记的字词太多;学得太枯燥,总是反复的读记字词;老师太严厉,爱批评人。

我陷入了深思,专家的话启迪了我:最好的教育不是塑造,而是对学生的唤醒。怎样唤醒孩子们对课程的需求?我必须二度开发教材,改变教学方式:

1.激发学生兴趣是我的首要任务。我对课程重新定位,通过随文指导纠正读音;同时将教材重新包装,增设爱情诗、朦胧诗、爱国诗歌的鉴赏与朗诵,并趣味化命名为“品品爱情的味道”、“朦胧之魅力”、“震撼人心的呐喊”。

2.在活动中提高诵读能力,增加学生活动时间和形式,如给诗歌配乐、表演式诵读、班级PK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以发展性评价为主,关注学习过程,鼓励学生的进步,尊重学生的创意,激发学生朗诵热情。

在这一系列的改变之后,课堂开始生动有趣,孩子们参与更积极,甚至还有学生过来蹭课。这段苦涩后的转变让我深深地意识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要唤醒学生,以生为本。要以学生的实际为本,认同学生的差异;以学生的学习为本,找准学生的兴趣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用发展的视角,多元评价。

三、感动河中——德育活动课程化

我有幸参与了德育活动课程《时代最美,感动河小》的开发实施。为了更好地实现学校“健康、自主、智慧”的育人目标,改变常规教育那副冷冰冰说教的面孔,让学生乐于接受,我们将新闻热点人物、河堰本地的普通人,特别是本校涌现出的优秀师生、优秀班级编入教材之中,展示学校文化。

实施时我们注重教材学习与活动实践相结合。利用晨会课、主题班会活动,固定时间开展《时代最美,感动河中》学习活动;整理学习体会,搜集身边典型故事,组织投稿校园广播站;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实践活动,践行最美;在评价环节,关注过程,关注变化,并在升旗仪式中展示班级的最美形象,在学校表彰大会上增设“最美少年”奖项。

随着课程的开展,校园、学生悄然变化。寝室更整洁有序,很有军营的味道;食堂更安静清洁,餐后同学们纷纷加入帮助工人洗碗的行列,最令人感动的是,有同学向全校呼吁“自带碗筷,自己洗碗,让食堂阿姨欣赏河中美”,仅在一周内就实现了。这小小举动反映了德育课程实施的成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根据学校育人目标,整合社会资源、生活资源,实现社会生活课程化的巨大力量,让学生由反感走向接受、由被动走向主动,让常规教育由零碎走向整合、由随机走向常态。

四、满满的幸福——班级文化课程化

所谓班级文化课程化,即是指依据班级实际、发展规划,提炼班级文化而开发的属于班级特有的课程。下面介绍的是班级课程——《硬汉是怎样炼成的》的开发实施过程。

这源于一次主题班会,王琴美滋滋地炫耀:“裁判老师都喊我们班的女生女汉子。”原来,在测试仰卧起坐时,我班女生像汉子一样拼命要强,力争更快更多。王琴一讲完,教室里就响起了山呼海啸般的掌声。这真是唤醒学生的好时机呀!当即,我和学生约定:“汉子精神”是我们5班最核心的价值观。随后,我和班干部将“汉子精神”的贯彻上升到课程,命名为《硬汉是怎样炼成的》,商议了课程实施的相关事项:1.名著熏陶,使用《老人与海》、《热爱生命》、《鲁滨孙漂流记》等名著为教材;2.活动践行,每周举行一次全员参与的“硬汉挑战”活动,如3000米长跑、平板支撑极限赛等;3.自省提升,每周交一份读书心得或实践日志,每周一次全班交流总结,互评得失。

我想:如果班主任能树立班级文化课程化意识,主动构建适合学校育人目标、班级实际的文化体系,以课程的方式系统化实施,那么班级一定能收获满满的幸福之果。

论文作者:朱光敏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7月总第24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0

标签:;  ;  ;  ;  ;  ;  ;  ;  

因生而变,因需而谋论文_朱光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