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我国农民收入状况的经济分析与政策建议_农民论文

现阶段我国农民收入状况的经济学分析与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阶段论文,农民收入论文,经济学论文,状况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农民收入状况的经济学分析

(一)从恩格尔系数看农民收入状况 联合国粮农组织用恩格尔系数作为制定生活水平发展阶段的一般标准,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40%以下为富裕。目前欧美发达国家的恩格尔系数一般为20%—30%。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1990年为54.2%,1995年为49.9%,1999年为41.9%。1999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2.6%,比1995年降低6个百分点。由于恩格尔系数与农民农产品收入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恩格尔系数的加速下降导致农民农产品收入增长率加速下跌,特别是以生产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农民收入增长率下降更为明显。这是因为恩格尔系数下降意味着居民对农产品的边际消费倾向下降所致。

(二)从基尼系数看农民收入状况 国际上通常认为,收入基尼系数在0.2以下为绝对平均,基尼系数在0.2—0.3时为比较平均,基尼系数在0.3—0.4为合理范围,基尼系数在0.4以上为极度不平均。由表1可看出,1978年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接近绝对平均。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居民的收入基尼系数基本上在0.3—0.4之间,为合理范围。同时可以看到,1996年以来基尼系数均在0.4以上,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偏大,表明农村居民的贫富差距偏大,应当引起重视。

表1 不同年份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

注:根据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计算

1986—1999年按照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考察,总的来看,1986年以来,三大经济地带农村居民在收入增加的同时,分配的不平等程度也在扩大。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程度最高,基尼系数也最高。1999年东部地区农民收入基尼系数达到0.42;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次之,基尼系数达到0.36;经济发展最弱的西部,收入基尼系数达0.39,高出中部0.03。以上数据表明,东部地区农民收入差距最大,西部地区次之,而中部地区农民收入差距最小。

(三)从农产品需求弹性系数看农民收入状况 一般认为,农产品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即需求弹性是小于1的。在产量等于销售量等于需求量的前提下,产量增长的幅度会引起价格下降更大的幅度,从而导致农民收入总量下降。目前我国农产品普遍存在供给的相对过剩情况,由于农产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农产品产量增加相反会导致农民收入的减少,即所谓的“谷贱伤农”。下图,AC表示农产品需求曲线,B点为AC的中点,其需求价格弹性为1,BC段为农产品需求缺乏弹性区域。产量增加会导致农民利益受损,但对消费者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则是受益的。在需求缺乏弹性BC内,农产品产量由E点增加到F点,消费者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企业得到的农产品显然增加了,但他们付出的货币总量却减少了,即消费者和企业受益,而农民则受损。所以,在农产品供给相对过剩的情况下,政府应该对农民利益给予一定的保护,即通过一定税收转移政策和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使社会绝对受益部分转移到农民手中。因此政府应加强对农业的保护。

(四)从投资率看农民收入状况一般来说,投资率越高,虽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但将严重影响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造成市场需求不旺,进而影响企业产品的销售和经济的增长。进入90年代,我国的投资率在“越高位”运行,年平均投资率突破了历史“高点”,达到39.7%,远远超过了“九五”时期计划确定的固定资产投资率为30%的水平。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下降正是与长期高投资率有着必然联系。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从1984年到1996年连续13年都低于GDP的增长率。造成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除农产品生产过剩、价格全面走低之外,长期过高的投资率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1)由于长期高投资率,造成工业品过剩,使一些有希望的乡镇企业失去发展机会,农民从乡镇企业获取收入的难度增加。1995—1999年,乡镇企业经济增长率连续5年下降,由33.6%下降到14%。1997—1998年两年间有200万家乡镇企业倒闭,共减少劳动力997万人。这使农民靠乡镇企业发展增加收入的路子受到阻碍。(2)过高投资造成生产规模膨胀导致生产过剩的企业破产、职工下岗,使就业压力增大。不少地方和企业开始辞退、限制使用民工,使农民在非农产业中的就业渠道减少。1995年,农民外出打工达8000万人,近年来逐渐减少。1999年估计只有约6000万人。按平均每个农民一年在城里净赚2000元计算,农村就要减少400多亿元的现金收入。(3)由于过去的高投资侧重于工业化发展,对城镇化发展重视不够,造成了小城镇发展缓慢,阻碍了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非农产业收入是农民家庭收入结构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非农产业中找不到就业岗位,就难以提高农民家庭收入。

(五)从城市化水平看农民收入状况 城市化进程加速是20世纪世界范围内社会经济生活的奇迹之一。1900年世界城市人口仅为总人口的13.6%,据有关专家推断,2000年这一比重已超过了55%。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显示,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有密切的联系。为考察城市化水平对我国农民收入状况的影响,这里选择了全国各省199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以及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经整理得出各省城镇人口占其总人口的比例进行比较。(2000年城镇化水平与1999年城镇化水平相差不大)从表2中各省的情况可以看出,城市化水平较高的有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浙江,城镇化率分别为88.31%、77.54%、71.99%、55%、48.67%;其对应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5409.11元、4226.59元、3411.11元、3628.95元、3948.39元。城镇化水平处于较低的省分别是西藏、云南、贵州、甘肃、四川,其城镇化率分别为18.93%、23.36%、23.87%、24.05%、26.69%;其对应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309.46元、1437.63元、1363.07元、1357.28元、1843.47元。通过这几组局部数据大致可以推断出:城镇化水平越低的省份,其农民人均纯收入就越低,城镇化水平越高的省份,其农民人均纯收入就越高。

表2 各省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及农民人均纯收入

省份各省城填 各省农民省份 各省城镇各省农民

人口占总人口人均纯收入

人口占总人口 人均纯收入

的比重(%)(元) 的比重(%)

(元)

全国

36.092210.34

河南23.2

1948.36

北京

77.544226.59

湖北40.22 2217.08

天津

71.993411.11

湖南29.75 2127.46

河北

26.082441.5广东 553628.95

山西

34.911772.62

广西28.15 2048.33

内蒙古 42.682002.93

海南40.11 2087.46

辽宁

54.242501.04

重庆33.09 1736.63

吉林

49.682260.59

四川26.69 1843.47

黑龙江 51.542165.93

贵州23.87 1363.07

上海88.315409.11 云南23.36 1437.63

江苏

41.49 3495.2

西藏18.93 1309.46

浙江

48.67 3948.39 陕西32.26 1455.86

安徽

27.81 900.29 甘肃24.01 1357.28

福建

41.57 3091.39 青海34.76 1466.67

江西

27.67 2129.45 宁夏32.43 1754.15

山东38

2549.58 新疆33.82 1473.17

资料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0)》,《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为更全面考察城镇化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关系,利用表2数据,可以建立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化水平的函数模型:Y=a+bX;其中,Y为农民人均纯收入;X为城镇人口比重;a,b为参数。根据实际资料,用最小平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得出回归直线结果和检验结果如下:Y=370.66+4998.15X

(2.4989)(8.6169)

R[2]=0.719 F=74.25

括号内为t检验值。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城市化率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719),说明城市化水平对农民人均纯收入有重要影响。可见,要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必须提高城市化水平。

二、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建议

(一)制定合理的价格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的相对稳定 在当前粮食市场价格低的情况下,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民积极性的有效措施是完善粮食购销政策,最主要的是坚持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的余粮。增加农民收入,单靠政府的价格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这方面的潜力也会越来越有限。目前粮食价格已达到或超过国际市场水平。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国内农产品市场的逐步开放,国外一些廉价农产品的进口会相应增加,这对增加农民收入也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

(二)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素质和效益 一是跳出长期以来片面重视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圈子,把提高农产品品质放到第一位。二是把畜牧业发展成一个有竞争力的产业。三是打破农产品自求平衡的圈子,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发展不同类型的专业化生产区、区域性产业带,提高农业商品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四是改变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三个环节相脱节的状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五是改变过去催种催收的老办法,把工作重点转到为调整农业结构提供指导和服务上来。大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体系。此外,要处理好国家粮食安全和结构调整的关系。在结构调整过程中,要保护和提高国内粮食生产能力,防止出现全局性的粮食结构紧张局面。

(三)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扩大农产品需求,增加农民收入 首先要解决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专用化优质原料的供应问题。要加快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鼓励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工艺,提高加工能力和产品档次,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金融机构要按照农产品加工业的要求合理调整贷款结构,适当增加贷款总量。制定相应的税收政策,降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增值税率,对加工企业进口农产品加工设备和引进技术,在关税和增值税上给予优惠。支持和鼓励国内农产品加工品的出口,对有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给予自营出口权。

(四)改变投资结构,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 目前,应主要加大对农村水利、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投入,这样既可以增加农业发展的后劲,又可使农民得到实惠,使农民收入有个稳定的增长。同时应加强对农业投资的立法,激活农民的投资行为。农业投资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农业的稳定和发展,因而规范农业投资行为,加强农业投资管理尤为重要,国家可尽快把农业投资纳入法制轨道,制定专门的农业投资法律,依法用好用活有限的农业资金。同时,在短期内要想方设法放宽投资领域,改善投资环境,使农民成为投资主体,允许民间投资建立投资保险公司,为民间融资提供担保,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五)发展乡镇企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农民致富 从今后的方向看,要实现农村现代化,乡镇企业的历史使命还远没有完成,新世纪必须加快发展乡镇企业,进一步加大非农产业在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中的比重。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乡镇企业会有更大更快的发展。目前,乡镇企业应调整发展战略,立足农业,面向农村带动农民致富。除部分实力较强的乡镇企业应提高资本和技术含量外,大部分中小企业在现阶段仍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这样既能降低成本,又能较多的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农民致富。

(六)改革城乡分割体制,加快城镇化进程以城市为中心,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服务性产业,以增加劳动力就业数量。允许一部分农民进入大、中城市就业,并使一部分具备条件的农民由常年外出打工转变成稳定性移民,应成为今后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之一。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转移的重要保障。要完善和规范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建立一整套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市场组织,建立保障就业者权益的法规和制度体系。

标签:;  ;  ;  ;  ;  ;  

现阶段我国农民收入状况的经济分析与政策建议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