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部县第三小学 南部 637300)
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而任何创新发明都始于问题。之所以有万有引力定律,是因为牛顿产生了“苹果为什么会掉在地上”的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十分重要。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呢?下面,我谈谈自己多年来的一贯做法。
一、组织游戏导入新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求知求是问题意识,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答问。老师在教学中巧妙设障布疑,充分做好提问的铺垫工作,把学生置身在数学问题的包围中,可组织学生做游戏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四位数的写法》时,我设计了游戏导课。一开始让四个学生站成一排,每人手里拿一个硬纸板,写上一个数,并告诉他们,这个数代表的是多少。然后让他们自己说出来,并且四个人连起来说一遍。学生对四位数有个初步概念,然后再提醒孩子们自由组合后,看看数字的变化。这样一来,学生的问题汹涌而来,教学气氛异常活跃和富有启发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思维,提高了教学效益。
二、结合生活实际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问题教学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教学中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进而引发生活问题。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本人通过故事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小头爸爸与大头儿子的故事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今天,老师再给同学们讲一个有关他们父子俩的故事:有一天,小头爸爸正在书房看书,忽然,大头儿子哭哭啼啼地跑进来,边哭边说:‘爸爸,人家小东每年都过生日,可我今年都12岁了,你才给我过了3个生日,我也要年年过生日嘛。’小头爸爸听后哈哈大笑:“傻儿子,不是爸爸不给你过生日,而是因为你不是每年都有生日呀。”咦,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一回事吗?问题情境的设置目的是要促进思维,而《年、月、日》这部分知识比较通俗易懂。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本人用讲故事的形式创设生活式问题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大脑中就会产生很多问题:为什么大头儿子12年才有三个生日?是不是这几年日历上没有这一天?这时学生就会想学、乐学,同时伴随着的是猜想结果的产生与继续探究的强列欲望,理所当然的培养了学生问题意识。
三、训练提问方法,培养学生提问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提问方法要进行长期训练,要创设机会让学生提问,以培养学生提问习惯。我在教学中,实行小组学习方式,在小组内提问题,然后大家共同讨论,再得出结果;还可以事先设计问题,让学生参考模仿提问。比如学完了《比较数的大小》时,我出了“51岁的海龟比15岁的海龟大多少岁?学生开动脑筋,问题不断,海龟是长寿动物,你还可以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喜欢什么动物就说什么。学生提问兴趣盎然,思维得到拓展。通过长期的训练,学生都非常善于和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问题提得相当有分量,从愿学、乐学到会学,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小主人,追逐问题学习,学习效果好,并且在这种训练中,逐渐转向主动提问,逐步养成质疑习惯。
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提问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应从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学会提出疑问开始,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还要有所发现甚至有所创新。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一课,认识量角器时,让学生自己观察量角器,问:“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通过观察思考,有的说:“为什么有两个半圆的刻度呢?”“内、外两个刻度有什么用处?”“只有一个刻度会不会比有两个刻度更方便量呢?”“为什么要有中心的一点呢?”等等,学生提出各种不同的看法。在度量形状如“ V”的角时,有的学生提出不必要用其中一条边与量角器零刻度线重合的办法,只要将角的一边与某整刻度对齐,再看另一边与第一条边之间所夹的度数就可以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鼓励、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而且要创设条件,提供质疑的机会。教师要有意识地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去理解知识,产生种种疑点,并诱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从而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针对学生不会问的现象,教师要适当给予鼓励和表扬并加以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个问题为什么提的好?如:在讲解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中的例3和例4时,学生理解了试商要先求出除数的近似数,用近似数(即相近的整十数)试商比较快。针对这个方法有的同学就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除数是25或26呢?没有相近的整十数,怎么试商比较快?听完之后,我马上肯定这个问题提的好,并说明这是下两节要解决的问题。这个同学现在就想到,说明他非常爱动脑筋,思维比较超前,并表扬这个同学不局限于理解和掌握教师讲的内容,而是积极思考,想到了它的特殊性,说明他学习主动,思维敏捷,能举一反三,希望同学们向他学习。再如:讲一位数乘法估算时,有位同学提出估算896×3时,把896看成900来估算的结果接近准确数,但如果不是896而是856呢?也看成900来估算,相差这么多,已经很不准确了,还有意义吗?等等,只要提出好的问题我就给予肯定,并分析这个问题好在哪里,逐步引导学生会提问题。
五、进行激励性评价,培养学生提问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是重要的,而对过程的及时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公正的评价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生在交流时教师最好能给予他们鼓励和欣赏。比如“你们的想法与众不同,真不错!”“你能用这样的方法解答真好!”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老师则以宽容的心对待他—“没想好,没关系,再想想”“能大胆发言,本身就是对自己的挑战”。这样的语言,能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使他们学会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他人。
这样教学,使学生逐步具有评价的意识和习惯,从中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从而培养问题意识。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一堂好的数学课应当是每一个学生都敢问、会问、善问。在教学中,只要我们教师努力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数学问题意识,有效地增强学生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我们就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代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论文作者:李晓碧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7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3
标签:学生论文; 意识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刻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教学中论文; 教师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7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