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委党校文化与科技教研部 陕西 西安 710061
摘 要: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网络的飞速发展,使网络和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深度融合,和国家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成为促进传统产生升级的新引擎。网络突破时空限制,成为信息传播的新渠道、文化繁荣的新载体;成为政府现代化治理的新平台;成为继陆地、海洋、天空、太空之后国家主权博弈的第五疆域,网络成为全球资源流动合作的新纽带。但是,网络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安全风险和挑战,因此网络安全受到全世界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网络安全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研究国家总体安全观视野下的网络安全很有必要。本文从国家总体安全提出背景出发,在厘清国家总体安全和网络安全的概念和二者关系后,分析了目前网络安全面临的挑战,最后给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国家总体安全 网络安全 技术 人才
一、国家安全概述
虽然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当今世界发展主题,但是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尚未根本改变,不公正、不合理、动荡、战乱事件仍此起彼伏。中国周边热点问题持续发酵,安全局势严峻。国内自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日渐丰富,但是积累了复杂的社会问题,腐败、分配不公、地区发展不平衡等严重影响着政治安全和经济繁荣。群体性事件、台独、藏独、疆独、邪教等不时煽动闹事,政治安全压力巨大。经济发展进入增速换挡、结构调整,运行中不确定、不平衡和脆弱性凸现,对国家安全产生了复杂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国家总体安全观应运而生。
2014年4月15日,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提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习总书记明确提出,“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并且为国安委确立了“集中统一、科学谋划、统分结合、协调行动、精干高效”五项原则。这是我们国家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并首次系统提出“11种安全”,首次全面阐述了中国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内涵,并指出“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1.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2.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3.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4.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5.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打造命运共同体,推动各方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11种安全”的内容是要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总体国家安全观具有五位一体的安全架构,即人民安全是宗旨,政治安全是根本,经济安全是基础,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是保障,促进国际安全是依托。
二、网络安全概述
过去网络安全只涉及到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昨天的网络安全主要指信息安全,而今天的网络安全指的是信息保障。网络安全不仅涉及到物理环境的安全、硬件和软件系统的安全,而且包括信息安全(信息安全主要追求三性,即所谓的 CIA:保密性(confidentiality),指信息不被泄露给未经授权者的特性;完整性(integrity),指信息在存储或传输过程中保持未经授权不能改变的特性;可用性(availability),指信息可被授权者访问并使用的特性。也就是,数据安全保障的是信息或信息系统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使用、披露、破坏、修改、销毁等。
三、国家安全与网络安全的关系
网络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观的深入和细化,对国家总体安全至关重要。维护网络安全是我国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国家各个重要领域的基础设施都已经网络化、信息化、数据化,各项基础设施的核心部件都离不开网络信息系统。如果网络安全没有保障,这些关系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都将暴露在风险之中,从而面临被攻击的可能,国家安全就无从谈起。
反过来,国家安全是网络安全的强大后盾和有力支撑。只有国家整体安全,信息化、现代化才不是无源之水,网络安全的发展才有生存的土壤。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不可分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网络安全面临的挑战
1.网络渗透破坏政治、文化安全。近年来,敌对分子利用网络干涉他国内政、煽动社会动乱、颠覆他国政权,以及大规模网络监控、网络窃密等活动严重危害着国家政治安全和用户隐私、知识产权安全。自媒体、移动媒体兴起,网络上充斥各种思想、文化、杂音、虚假信息、暴力色情内容、欺诈行为、低俗直播等,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冲击。
2.信息泄露依然严重。互联网+在各行各业深度融合,单位、企业大部分数据资产在线,对以往的数据防御体系提出挑战。因信息泄漏导致的人身安危、个人经济损失、企业重创、国家利益受损的事件层出不穷。整个社会的关键基础设施一旦遭到破坏,交通、医疗、能源、金融等基础设施就会瘫痪,对国家经济利益和公共安全的损失将不可估量。
3.网络违法犯罪依然猖獗。互联网的自由、开放性,互联和资源共享性,使其快速普及。物联网通过传感器使得万物互联,使得城市更加智慧有序;但同时,物联网也给犯罪分子提供了更多的入侵接口。很多行业进入大数据监管时代,智慧城市的决策来自于底层物联网收集来的大量的数据。大数据中大量敏感信息的安全存储、传输也时刻成为黑客和敌对势力攻击的主要目标。
五、网络安全的对策
1.要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习总书记指出,“《联合国宪章》确立的主权平等原则是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覆盖国与国交往各个领域,其原则和精神也应该适用于网络空间。”网络空间主权是国家主权在网络空间的自然延伸和体现,国家对内独立自主地发展、管理、监督本国互联网事务,不受他国干涉;对外,一国能够平等地参与国际互联网治理,有权防止本国互联网受到外部的入侵和攻击。打击网络霸权,捍卫本国网络空间主权,是维护本国网络安全的根基和前提。
2016年4月19日上午,习近平在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时提出:“要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加快构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网络安全态势,增强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和威慑能力。”此次讲话,深刻阐明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鸟之两翼,机之双轮”,其战略地位无可替代。
2.用技术为安全保驾护航。习近平强调:“树立网络强国,要有自己的技术,有过硬的技术。”维护国家网络安全,必须网络核心技术先行。而要具有核心技术就必需展开网络技术创新,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互联网产品,才能不受制于人。我国网络安全的软肋是信息化和网络设备关键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受控于人,网络安全技术和西方大国美国还有一定差距,棱镜事件深刻地暴露了发展中国家在网络时代的困境。习近平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发展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要建设网络强国、数字强国、智慧社会。这些都需要创新科技发展,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企业为主,市场提供导向,高校提供人才,政、产、学、研紧密结合,促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
3.依法治网,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网络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要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网络空间发展迅速,传统的法律不能同步,网络空间中的很多行为有待法律明确规范。因此,要加快网络的立法进程,明确网络主体的权利义务,规范网民的网络信息行为,依法治理网络空间。
4.提升网络安全意识,共治共享。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应该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提升网民的网络安全意识,增强基本防护技能,在全社会营造人人重网络安全的良好氛围。网络安全一直在每个人身边,其宣传教育应该成为常态,平时也应该通过短信、群组等方式向网民推送,全面共筑网络安全防线,全面共建网络强国。
网络安全不仅关系到国家安全、社会安全,更关系到每个网民的切身利益。构筑安全有序的网络环境,需要我们的网络社会治理体系、法律规范、行政监督、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和社会教育更加完善,需要多方共同参与、多举并措、齐心协力。网络安则国家安,网络强则国家强,国家强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梦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时政,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420/c1001-28291543.html。
[2]《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全文,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6-12/28/c_135937504.htm。
论文作者:王小红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10月总第28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6
标签:网络安全论文; 网络论文; 国家安全论文; 国家论文; 总体论文; 互联网论文; 重视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8年10月总第28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