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社会主义--论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_经济全球化论文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社会主义--论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_经济全球化论文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社会主义——五论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全球化论文,历史进程论文,进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正在迅速发展。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催化作用下,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以越来越大的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各个国家的经济被越来越深地卷入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以至相互依存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面对这一汹涌奔来的世界潮流,我们中国这样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应当怎样审时度势、从容应对,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这是关系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重大时代课题。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经济全球化不是天上飞来的怪物,也不是个别人奇思异想的结果,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趋势,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的产物。

如所周知,封建主义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闭关自守,人们的生产活动是狭窄的、分散的,生产社会化和商品化程度很低。资本主义的生产则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它具有一种不断扩张的本能——追逐剩余价值以满足资本增殖的需要。这个本能,就是经济全球化之最深刻的历史动因。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76、277页)如果说18世纪中叶以前,资本主义的触角就向世界各地延伸,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包括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众多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在内的资本主义市场体系,那么,到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即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以后,资本的国际化就达到了更深、更广的程度。

二战以后,以信息革命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加快了以美国为首的国际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进程;而独立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不少第三世界国家则相继进入工业化阶段。一方是大量的资本急于寻找进一步增殖的出路,一方是广泛的工业化运动需要大量的资金,于是引发了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资本的扩张从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的国际化发展到产业资本的广泛国际化,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覆盖了全球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为资本的进一步国际化消除了壁垒。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成为一种举世瞩目的汹涌潮流。截止1999年底,全世界有6万多家跨国公司,其对外投资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控制了世界生产的40%,国际贸易的50%-60%,国际直接投资的90%以上。

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以美国为首的国际资本主义通过不平等交换,把广大发展中国家变成它们的廉价资源的供应地、获取高额利润的投资对象和推销剩余产品的市场。资本流遍世界,利润流向西方。正如江泽民同志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所深刻指出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各国的地位和处境是很不相同的。在发达国家尽享全球化‘红利’的同时,广大发展中国家却仍饱受贫穷落后之苦。发展资金匮乏、债务负担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以及技术水平的落后,使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关于经济全球化问题的发言》,《人民日报》2000年9月8日)随着这一进程的发展,南北发展差距越来越大。一边是北方发达国家财富的不断积累,一边是南方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不断加剧。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全世界有13亿人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日平均生活费用不足1美元。发达国家拥有全球生产总值的86%和出口市场份额的82%,而占世界人口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仅分别拥有14%和18%。据有关统计资料,40年前,全世界最富的人口和最穷的人口人均收入是30:1,而今已上升到74:1;20年前,联合国成员国中最不发达国家仅20有余,而今却增加到48个。事实表明:所谓经济全球化,实质上就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资本主义剥削的全球化。

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没的深入发展,我们与世界经济的整体联系日趋紧密。可以肯定,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建设和发展必将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既有积极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利的一面;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

前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有利于吸引外资。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中国的发展为它们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资直接投资国之一。从1979-1999年底,我国实际利用外资达4595.6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3059.2亿美元,批准建立的外资企业达21.2万家,外国直接投资存量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经超过了20%。外资的大量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现代化建设急需的资金,促进了产业结构的改善和生产力的发展;与外资同时引进的一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也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经过20多年的努力,对外经济贸易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1999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3606.3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4%。近年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额中,靠对外贸易拉动的部分约占两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每年约1/4左右的经济增长是靠对外贸易实现的。

——有利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我国是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人口大国。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巨大的农村人口和剩余劳动力始终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乡镇企业的崛起和“三资”企业的发展及对外贸易的增长,给我国转移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契机。到1999年止,外资企业吸收劳动力达600多万人。遍及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对外贸易加工带,则吸收了近两亿农村劳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的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

同构成机遇的方面相比,构成挑战的情形显得更为复杂,其中有的已经显现出来,有的还未充分暴露。依据我们目前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从产业、行业来看,外资投入首先集中于利润率高和外向型的门类。引进外资虽然可以带动少数产业或行业的发展,却不能带动产业的整体发展,无助于国内产业链的自然延伸。在这方面,许多国家已有严重的教训。例如韩国,确有若干以外向型为主的行业实现了“现代化”,也有一些大企业进入了“世界五百强”,但大量的以内需为主的行业和企业还是相当落后的,处于所谓“半现代化”状态,国民经济内部结构失衡,外向型产业或行业过度膨胀,内需产业或行业发展不足。这种经济结构是相当脆弱的,一旦国际市场发生波动,就会造成结构性的过剩危机。从地区来看,外资投入大都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基础设施较好且进出方便的地方,条件差、不赚钱的去处一般来说它是不肯光顾的。这种集中很有可能造成受资国地区经济的畸形发展和社会差距的不断拉大,并带来环境污染、资源破坏以及过度城市化等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经济活动从来都不是孤立进行的。国际资本主义在输出资本的同时,从来没有忘记和放弃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其一是以雄厚的资本挤压、削弱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特别是金融、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其他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部门;其二是在所谓的经济、科技“援助”中附加政治条件;其三是通过基金会之类的所谓“民间组织”,用金钱收买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敌对分子,培植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势力;其四是以资本输出附带和推动意识形态渗透,兜售西方的“民主”政治模式、私有化的发展道路和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价值观等等。总之,以经济全球化推动政治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又以政治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来保障经济全球化,就是国际资本主义主导经济全球化的全部战略。所有这些,都对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构成了严重的现实威胁。

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那么,怎样应对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复杂局面呢?

有一种答案肯定是错误的,这就是全面拒斥的观点。这种观点视经济全球化为洪水猛兽,因而主张坚壁清野、敬而远之。必须肯定,对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威胁和挑战保持高度的警觉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由此而发展到这样的偏颇则是十分有害的。在世界经济的整体联系空前紧密、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资讯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把自己孤立于世界潮流之外,势必要窒息自身发展的生命活力,恰如因为害怕污染而封闭自己的呼吸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历史进程。

另一种答案肯定也是错误的,那就是全面迎合的观点。在这种观点看来,经济全球化既然来势汹汹,就应当随波逐流,有的甚至公开主张去“傍美国这个大款”。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这种观点都在客观上长了国际垄断资产阶级的志气而灭了我们的威风。依了这种观点,我们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就必然要断送社会主义。断送了社会主义,也就断送了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

以上两种偏颇貌似针锋相对,其实却有着共同的思想意识形式:一样的形而上学,一样的意志软弱,一样的自信力阙如。说到底,这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小生产狭隘意识在当今时代的典型表现。

必须看到,中国虽然落后,却是历史悠久、潜力无穷的泱泱大国,既能吸纳百川,又能化掉一切污泥浊水。中国虽然落后,但是经过50多年的艰苦奋斗,已经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发展经济、抵御各种风险的物质技术基础已经化较雄厚。中国虽然落后,但是具有100多年反对外来侵略、50多年自立自强、20多年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这是我们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历史前提和现实基础。更重要的是,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具有资本主义不可比拟的制度优势、政治优势、思想优势。这就决定我们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完全可以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因此,唯一正确的选择是既不回避也不盲从,而是以高蹈豪迈的姿态勇敢地踏入这一大潮,在冲波激浪中把社会主义的航船驶向胜利的彼岸。

在这一艰难的实践进程中,要特别注意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决定着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力量对比。“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酉”。(《列宁选集》第3版第4卷第16页)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靠的是劳动生产率;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也是要依靠比资本主义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56页)我们必须树立高度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奋发图强、锐意进取,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生产力,千方百计地把国民经济搞上去。这是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和大局。除了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这个中心;哪条战线、哪项工作,都不能干扰这个大局。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扎扎实实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是我们在新世纪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重要方针。

二、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在经济建设中,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不能依赖它,更不能指望别人的施舍。一部近代史证明:任何一个国家的真正工业化,都是建立在自己力量的基础上的。当今世界,在怂恿发展中国家依附于西方大国的鼓噪声中,调子最高的当推美国的一些御用学者。什么国界消失论、主权过时论之类,大都出自他们之口。但是,美国为什么不依附英国而要进行独立战争呢?为什么要长期实行高关税政策,保护本国产业的成长呢?为什么要一边推行霸权主义一边高喊“保护国家的经济安全”呢?事实上,美国在独立后100年间的崛起,正是坚持了独立自主的结果。可见这些垄断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心口不一、心地不善,惯以诱人上当为能事。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曾被迫实行100多年的门户开放,按西方“规范惯例”运作,西方跨国公司自由出入中国沿海和内地,但是为什么经济不见发展反而日渐凋敝呢?根本原因就是失去了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这里的历史教训无疑是深刻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这样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绝不能像一些国家那样完全依靠对外贸易发展自己,也不能像有些“新兴工业化国家”那样,受制于经济全球化中的西方战略,甘居国际垂直分工体系的底部。事实证明,依附于西方经济,既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也不符合我国的国情。我们不能无条件地接受西方制定的游戏规则,而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而且我们也有条件、有能力这样建设好自己的国家。

始终把扩大内需作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以此来保证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重要内容。21世纪将是科学技术进一步迅猛发展的世纪。我们要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国际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强自主研究开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力求在某些领域占领科学技术的制高点,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优势产业结构和经济体系。同时要考虑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以及整体仍然落后的状况,继续发挥后发优势,扬长避短,力争在降低消耗、提高质量、减少污染、扩大就业方面走出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路。

三、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社会主义作为崭新的社会制度,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积极扬弃。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既是资本主义的对立面又是继承者。因此,它从来不排斥而是天然地要求吸纳人类包括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在经济技术上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差距,更应该广泛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的技术、资金、知识和管理经验,以发展壮大自己。正如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的:“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40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和成功的经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要发展、要进步、要富强,就必须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和合作,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封闭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能否不断地了解世界,能否不断地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的东西,能否不断地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是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衰成败的大问题。在新的世纪,我们更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领域: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的渠道,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积极吸收外资特别是跨国公司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参与我国企业的改组、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努力在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有新的突破。在对外开放中,要把国家之间的正常交往、合作与政治分歧和意识形态的斗争分开,把生产、技术上的学习、借鉴与社会制度分开。总之,警惕和防范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不应该成为发展国家之间关系的障碍,更不应成为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中借鉴、利用资本主义发展壮大自己的障碍。当然,在对外开放中,难免要有风险,要走弯路,要有这样那样的负作用,但是我们绝不能因噎废食。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所以我们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四、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一方面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一方面要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一方面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一方面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方面要实现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只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才能保证国家的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只有有效地实现国家对国民经济有计划的宏观管理,做到全国上下一盘棋,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在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形成战役上的优势,由局部上的以强胜弱,最终实现全局上的以弱胜强;只有坚持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才能保证劳动者的根本利益、社会的政治稳定、内需的不断扩大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从而增强防范外来风险的能力。

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对于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人民民主具有决定意义。只有坚持和完善这样的根本政治制度,才能保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广大劳动人民的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利都得到了保障,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就失去了市场,我们就能在与西方敌对势力颠覆与反颠覆的斗争中稳坐钓鱼船;广大劳动人民的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利都得到了保障,他们就会迸发出巨大的创造热情和力量,推动生产和建设的迅猛发展,就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与党风雨同舟、和衷共济、乘风破浪、胜利向前。

要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方向。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它着力于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全面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它是一个既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又有坚定的自主性的文化体系。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只有牢牢地把握这个方向,才能既广泛地吸收和借鉴人类包括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又有力地抵制和消解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成功地挫败西方敌对势力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政治图谋;只有牢牢地把握这个文化方向,才能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增强综合国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方向,构成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全部内容。这是我们在经济全球化中掌握发展生动权的根本保证。历史已经证明而且将继续证明:只要我们坚持走这条光明大道不动摇,就能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五、高举和平与发展的旗帜,促进经济区域化

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8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总的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们要顺应世界潮流,高举和平与发展的旗帜,在国际上树立维护和平和致力共同发展的形象。

中国与亚非拉、东欧的众多发展中国家同属第三世界,共同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西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经济社会的发展举步维艰。团结就是力量。广大发展中国家只有加强合作、患难与共,才能在经济全球化中渡过风险、击退挑战,求得生存和发展。合作的一个重要领域,就是共同促进经济区域化。经济区域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另一种结果,是世界多极化的重要一翼。它有助于消除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消极作用,增强民族经济和地区经济抗御全球化浪潮冲击的能力。目前,包括一些发达国家在内的遍布全球的区域性经济合作方兴未艾。完全可以预见,经济区域化将成为21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必须看到,我国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和经贸往来,正在受到不断增长的内外不利因素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西方发达国家盛行贸易保护主义,以苛刻条件不断对我施加压力,我国对西方初级产品市场的开发不断受到限制;二是我国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和经贸往来,虽然取得转化部分农业人口的重要收益,但是这种国际循环无助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短缺问题。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可以预料,自然资源和原材料短缺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继续走扩大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出口的路子,不仅解决不了这一日益突出的矛盾,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这一矛盾。这种客观趋势要求我们调整对外开放的格局,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特别是同周边地区的区域性经济合作。如今,我国已具有较高的加工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同时又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有着很强的经济互补性,进一步向发展中国家扩大开放,加强彼此之间的经贸关系,具有极其广阔、光明的前景。进行这样的调整,不但可以增强我国经济的独立自主性,还可以进一步扩展对外开放的空间,使对外开放更加健康、持久地向前发展。

经济全球化虽然为国际资本主义所推动、所主导,但是它作为一个历史进程,却有着自己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全球化。既然已经全球化了,还能化到哪里去?这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地域极限。为了追求高额利润,西方的资本进入无政府状态的世界市场,疯狂地进行生产投机和金融投机,必然引发全球的经济动荡和金融危机。资本主义剥削的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激化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垄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与广大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北方发达国家与南方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全球化,造成了冲突、战争、瘟疫和死亡。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还有生态破坏全球化、资源破坏全球化甚至犯罪、饥饿、堕落的全球化。所有这一切,严重阻碍了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因而必将从根本上剥夺资本主义存在的历史依据。“据说,历史喜欢作弄人,喜欢同人们开玩笑,本来要进这间屋子,结果却跑进了那间屋子。”(《列宁全集》第2版第25卷第335页)以企图消灭社会主义始,以为社会主义准备充分的物质条件终;以寻求长生不老的药方始,以丧钟轰鸣终,这就是资本主义主导经济全球化的规律,就是资本主义无论怎样挣扎都无法摆脱的客观规律。

当然,实现这一伟大的历史转变,需要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付出长期的、艰苦的努力。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社会主义的中国应当有较大的贡献。毫无疑问,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历史使命是: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三个代表”为强大思想武器,信心百倍、团结一致地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力争在本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将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一座伟大的历史丰碑,它“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5页)

标签:;  ;  ;  ;  ;  ;  ;  ;  ;  ;  ;  ;  ;  ;  ;  ;  ;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社会主义--论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_经济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