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创新与创新实践--20世纪人类实践史与人类实践规律分析_世界历史论文

实践创新与创新实践--20世纪人类实践史与人类实践规律分析_世界历史论文

实践的创新和创新的实践——人类实践史及二十世纪人类实践规律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类论文,探析论文,二十世纪论文,规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践是人类最根本的活动。实践是人和动物分化的标志,是人类产生和进步的基础。人类主体的实践创造性经历了自发创造、自觉创造和自由创造三个阶段。二十世纪人类主体的实践活动加速了人类主体由自发到自觉、由自觉到自由的历史进程,并以浓缩的形式再现了人类创造性实践活动中历史和逻辑的高度的一致。回顾二十世纪人类进步的历史足迹,反思其复杂多变的变迁画卷,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类主体创造活动的基本环节和形式

人类主体在实践创造性和创造性实践中确立和展现自己的生存发展活动。实践是人和动物分化的标志,是人类产生和进步的基础。人类的实践活动确立了人类独特的生存方式和生存手段,特别是劳动生产实践活动,不断重新创造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在这种意义上,实践是不同于动物的特殊生命形式。人类特有的生命活动的显著特征是人类主体活动是区别于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创造性活动,“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注:《列宁全集》第38卷,第229页。)人类实践活动中并非仅仅接受客观世界及其规律, 而且要根据自己的目的利用客观规律去改变客观世界的现存状况,使它成为符合人的目的要求的新的状态。人类世界不能脱离自然界,它要以自然界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但人类毕竟不同于自然界,也不是自然界的自发延伸。从根本上说,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人类通过主客观世界的相互转化,自然界和人类世界的相互转化,达到改造自然服务人类的目的,不断创造着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美好世界。

1.模仿复制形式的自发创造

人类史表明,人类主体展开实践创造性活动之初,主要是模仿复制自然界的现成物,达到改变环境服务人类的目的,这种活动尽管是幼稚原始的,却蕴含着人类创造智慧的萌芽。历史上的原始人类和现存实践的低层次实践形式,便是自发创造的典型形态。人类主体在实践中对客体的自发创造,是指尚在形成中的人类主体以受动性、盲目性为特征的,受本能和萌发意识支配下的感性活动。其突出表现是主体意识尚未生成,主体更多的是再现、复制客体的形象和外在联系的信息,同时在行动上进行模仿、再造和变形复制。自发创造的创造本质体现在创造性地适应外在客体属性和外部环境。这同动物的本能适应自然环境具有本质的差异。人类主体对客体的自发创造是实践创造性的童年时代和嫩芽形式,又是实践创造性的不断发展的必经环节。

2.人类主体对客体的自觉创造

如果说实践形成时期或实践低层次形式是自发的,或者说其本质是盲目的创造;这不是指实践主体没有任何意识和目的,而是指没有系统的经验知识和科学理论作为实践的根据。跨过这一历史阶段和实践环节,实践主体就进入了对客体、对主体自身及其相互贯通的自觉创造阶段,是实践创造本质实现的关键环节。

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自觉创造,是说主体已经摆脱了偶然随机因素的干扰,大量地纳入了更大范围的客体信息,掌握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作为主体创造客体的根据,是在顺乎客体属性、遵循客观规律基础上的主客体必然关系。自觉创造活动的突出特点是主体活动受到必然性、客观规律的制约和支配,主体要求更大程度得到满足,实践效果更加显著和理想。这种自觉创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人类主体对客体创造的历史自觉。即实践主体在实践展开的历史过程中,通过自发创造环节积累起了一系列实践经验,随着实践的发展,主体就会从经验中觉醒,自觉地反观经验,反思已获得的认识和科学理论,并获得在历史上掌握必然规律的自觉。

主体对客体创造的历史自觉,实质是对于实践活动所遵循的客观规律的自觉。它表明,一方面,主体观念地掌握客体的规律以实现认识的自觉,即思维中通过实践形成了内容庞杂的感性材料包括客体概念、符号,又经过主体的再制作加以条理化、系统化和理论化,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从而揭示出客体的某些属性和规律。同时又成为我们进一步自觉实践的前提和科学根据。另一方面,主体效用地掌握客体以实现主体创造能力和运用工具的自觉。因为物质的感性活动在自觉的认识指导下增强了主体的创造能力和对能力发展的自觉性,扩大了主体的作用领域,在现实地为人类提供物质生活资料的同时,又掌握了劳动资料的功能和效用,尤其将劳动资料转换为身外器官、生产工具和物质操作手段并自觉地纳入实践中去。于是,人类作为实践主体,从经验中觉醒开始自觉创造,创立科学理论体系,建造一定规模的生产工具系统,构成了实践的自觉活动的历史。

第二,主体对客体创造的价值自觉。是指主体掌握了自身与客体构成的关系及其演化机制,在主体内在价值尺度和外在客观规律相统一的基础上的自觉。实质上是主体根据自身内在需要和自身同客体的关系,在自身特定的知识结构、思维模式和价值目标制约下共时性上的利害选择。这种利害选择,首先是主体对适应客体的方式选择;其次是主体面对无限丰富的主客体价值关系,在现实实践展开过程中的即时选择。

3.主体对客体的自由创造

人类主体对客体的自由创造,是指主体对客体实现了充分掌握,同时,引导实践的科学理论日益超越经验,主体作用于客体的物质手段已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超越了自然界的局限,产生的结果同实践目的获得了高水平的一致,“主体效应”异常卓著。显然,这是实践的最高本质,是人类主体与客体世界构成实践运动的最理想形式和最高形态,即是实践创造本质最充分实现的最后环节。在这种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自由创造,不是随意创造,不是对客体的随心所欲地幻想和拼凑;它是主体自觉创造客体的超越,是对客观规律的超越(不是摆脱)。这种形式的实践居于实践的最高层次,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信息时代后才可窥见一斑。

二、创新是二十世纪人类实践活动的显著特征和基本经验

人类主体经历了自发创造、自觉创造和自由创造的历史性飞跃,其主体地位一步步高扬,改造客观世界的水平空前提高。特别是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世纪以后,经济发展飞速,科技进步迅猛,社会变迁剧烈,观念更新深刻。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知识经济已见端倪,人类主体的创造性得到了充分显现。创新成为二十世纪人类实践活动的显著特征和基本经验。

1.美好理想的创新实践

社会主义在人类大地上诞生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之一。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是在实践中创生并在实践中发展着的事业。当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在世界大地上萌生的时候,社会主义实践迈开了她稚嫩的一步。没有经验,没有榜样,只有求助于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设想的理解。其萌生的过程类似于原始人类的初生。所以,当社会主义摆脱了理论的设想而现实来到之时,她身上明显印迹着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式理解的踪影,从而偏离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对现实的背离束缚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活力和创造性。而中国在取得社会主义胜利之后,则基本“模仿复制”了苏联模式,形成了高度集权的经济和政治体制,也使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陷入僵化和迟缓之中。尽管社会主义中国和前苏联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同,经历的曲折和困难不同,但有一点是相似的,那就是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还处在非自觉状态,自发创造特征浓烈。

经过实践的经验积累和教训反思,社会主义在实践中获得新生,对社会主义新生事物的认识逐渐由自发走向自觉。由计划到市场,由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绝对不相容到两者共生、共存、共竞和共变,由僵化到解放,由封闭到开放,由保守到进取,社会主义经历了一场深刻的革命性变革。社会主义不再是先天铸就的,而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创生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变化发展的;不是天生完美的,而是不断改革完善的。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从自发走向自觉,向着自由发展的目标迈进。

通过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透视,我们发现,在人类二十世纪的伟大社会变革中,社会主义实践也经历了由自发到自觉、由自觉到自由创造性的历史性飞跃,才真正迎来了社会主义实践的明媚春天。特别是由邓小平同志开创的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真正是一部创造创新的实践史,是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的伟大创造史。没有非凡的创造智慧,社会主义不可能在世纪之末写出那样宏伟的改革开放篇章,从而使社会主义显示出了无与伦比的活力和生命力。

2.二十世纪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透视

无论是考察美国新兴资本主义国家赶超英国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家史,还是德日两国二战后经济巨人的出现;无论是考察新加坡、香港、韩国和台湾东亚四小龙的崛起,还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不难看出一个共同的规律:落后国家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下完全可以赶超先进国家,从而屹立于世界之林。而这个不平衡规律表明,谁适应世界发展的大趋势越快,谁赢得的发展机遇就越多;谁的创新能力越强,谁就会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反之,落后将被历史所淘汰。这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辩证法,并为二十世纪世界变迁的历史所证实。

创新能力即创造能力,是指在特有的文化根基、性格指向、知识素养和经验等因素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富有新意的发明或发现能力。创新能力意味着不因循守旧,不循规蹈矩,不固步自封。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看,从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到以产品、资金、能源为主要生产要素的工业社会乃至以知识、信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社会,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如影随形,不可分离。从科技史看,每一次理论的突破和技术的创新都带来经济的重大变革和高速增长。自然经济主要的经济特征是自给自足,政治上表现为专制和集权,文化上比较封闭,造成人身依附关系严重,无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不利于人的创造性的发挥。正如马克思所说,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而现代市场经济所孕育的文化,对人的进取和创造精神进行了充分的培育和张扬,人的独立性增强,开拓创新意识浓烈。

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美国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内部封建文化影响甚微,独立意识强烈,远离欧战的便利条件使其容纳了世界各地的科技人才;同时融合各民族的特质又使美国具有兼收并蓄和自由发展的良好文化氛围,发明创新能力浓厚,使它很快在经济和各个领域赶超了英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登上了资本主义霸主的地位。而与之有鲜明反差的德日两国经历了战后“美式”改造之后,内部的封建残余受到荡涤和冲击,开放和国际化步伐加快,创新和创造能力显著增强,促进了本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纵观德国发展史,它在理论创新方面的领先地位成为德国复兴的智力条件和决定因素;而日本则善于接受外来文化,加以改造创新,融会贯通,使其产品质量和主要科技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在经济较为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东亚四小龙的崛起也遵循着同样的规律。它在现代化过程中,都经历了产品、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原始引进”、变形复制、消化改造和创新创造的过程,经过模仿复制、自觉创新和自由发展三个阶段,浓缩了实践创造性的全过程,完成了它的经济和技术领域的革命性变革,创造了东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奇迹。

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性的民族。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出现开始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迈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然而中国经济改革起步较晚,封建文化积淀较深,经济改革和社会变迁的阻力和困难更多。世界各国特别在东亚四小龙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经验启示我们,要想赶超发达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粗放型向效益型转变,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变刻不容缓。解放思想、积极进取、大胆改革、实现创新,应该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新的时代精神风貌。

标签:;  ;  ;  ;  ;  ;  

实践创新与创新实践--20世纪人类实践史与人类实践规律分析_世界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