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现代化对人口结构的影响分析_性别比论文

人口现代化对人口结构的影响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口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2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29X(2007)02-0003-06

一、问题的提出

从人口学角度考察,目前世界各国所遇到的社会问题大多与人口有关,是因为人口结构的“不合理”而引起的。那么,实现人口现代化,是否能使人口结构的主要方面趋于合理,从而有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我们还是来看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人口现代化推进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西欧国家在人口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出现了出生人数不足、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短缺等问题,人口数量潜藏着下降的内在动力,长此以往,人类将难以为继,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等因此而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而中国、韩国等具有传统性别偏好的国家在人口现代化推进过程中也出现了人口的快速老龄化与出生性别比异常升高等问题,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这些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将面临严峻挑战的同时,严重的男性婚姻挤压将不可避免。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现代化的必然结果,而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不总是积极的,过度的人口老龄化会带来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现代化、其中包括人口现代化是否意味着一切?这是一个非常棘手与难以回答的问题。这里牵涉到合理人口结构理论问题,更牵涉到对人口现代化的价值判断,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由于目前世界各国所遇到的社会问题大多与人口有关,是由于人口结构的“不合理”而引起的。因此,研究并提出合理人口结构理论,并对世界各国人口结构发展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变动趋势进行必要的考察与分析很有必要。

人口结构由人口的自然结构与社会结构两部分组成。人口的自然结构指人口的性别与年龄结构两者;而人口的社会结构则主要指人口的城乡结构、职业结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家庭结构与社会阶层结构等。本文的着重点在人口的自然结构方面,尝试建立合理人口性别年龄结构理论,在此基础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国家——中国与德国,通过对这两个国家人口性别年龄结构历史演变过程的考察与分析,对在人口现代化进程中人口性别年龄结构合理程度及其变化做出明确的判断。进一步地,通过对人口现代化概念本身的逻辑推理与对实际人口的考察,指出人口现代化所具有的正负两方面的社会功能。最后,就人口数量控制问题进行了必要的讨论,以期加深对人口现代化问题的全面理解与认识。

二、合理人口性别年龄结构理论

伴随社会经济发展、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与期望寿命的一再延长,首先是西方发达国家、进而蔓延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性别年龄结构发生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急剧变化,出现了诸如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人口和社会问题。这就使人们产生这样的疑问:人口性别年龄结构是否因人口现代化的向前推进而变得越来越合理?这里牵涉到对人口性别年龄结构的合理性及其判别标准问题。

1.如何看待当前人口性别年龄结构的急剧变化?

由于现在与未来所遇到的很多问题牵涉到世界目前正经历的人口性别年龄结构的急剧变化本身。因此,如何认识这种变化、它将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等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认清这种人口现象在人类发展历史进程中所处的阶段与所起的作用是正确认识它的基础与前提条件。

一方面,虽然人类预期寿命一再延长,但总是有一个限度的。即使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都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由于自然衰老,作为个体的人总是要走向死亡。由生到死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

另一方面,妇女生育率不可能无止境地下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无论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要求妇女生育率最终稳定在更替水平上,世界人口也将随之趋于静止。虽然这中间也有反复,但总的说来目前世界人口性别年龄结构的急剧变化只不过是人类自身生产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与出生率和死亡率大致相等的原始静止型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与出生率和死亡率大致相等的现代静止型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暂时人口现象。向现代静止人口类型转变是人类自身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1]

2.标准人口的选取

人类社会对许多事物的描述、研究与分析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参照物或参照系基础之上的。对同一事物而言,因研究目的不同,所选用的参照物(系)或标准可能是不一样的;同时,因考察角度与认识上的不同,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描述与分析所选用的参照物(系)或标准也可能是不同的。即使同一个人由于认识上的变化,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事物的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系)或标准也可能不同。但无论怎样,对某些事物的描述、研究与分析是借助于参照物(系)而存在的。人口分析也不例外。例如,人口学中的标准化分析方法就是建立在这一思想基础之上的。

既然向现代静止人口类型转变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人类自身生产的终极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并建立合理人口性别年龄结构理论、并进一步构建有关的度量指标与衡量标准时一定要以现代静止人口为参照。对于一个现代静止人口,无论该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如何,我们都有理由认为它的性别年龄结构是最合理的。

但是,真正以现代静止人口为参照,又会遇到现代静止人口的确定问题。现代静止人口是一种生命表形式的人口,而目前实际人口所对应的生命表人口可以看作是向现代静止人口类型转变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或发展过程。曾经有一些人口学家在现代静止人口的确定问题上做过尝试,但都不是很成功。其原因是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在医学上的应用,使人类预期寿命的提高速度和已达到的水平大大出乎人们预先的想象。正如同对生育率、死亡率与迁移率急剧变化的今天对人口预测结果的把握性不大、以至于常常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对人口预测的结果进行必要的调整一样,目前情况下对现代静止人口的推测也是不太有把握的。但不管怎样,有一点则是肯定的:目前世界各国人口与现代静止人口之间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世界人口要实现现代静止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此,以现代静止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作为研究目前世界各国人口性别年龄结构时的参考,有时只有理论上的价值,而对实际问题研究的帮助不大。所以,选择目前预期寿命水平下的生命表人口:一种静止人口作为其研究世界各国人口性别年龄结构时的参考可能更合适一些。鉴于目前世界各国人口预期寿命差异悬殊,死亡模式千差万别,因而世界各国普遍适用的标准人口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们在分析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不同时期人口性别年龄结构的合理性时应选择该国当时预期寿命水平所对应的生命表人口作为参照。[1]

三、中德两国人口性别年龄结构分析

陈友华[1] 在上述合理人口性别年龄结构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人口性别年龄结构的分析方法,本文利用该方法对中德两国人口性别年龄结构做一简要的分析。分析所使用的指标分别为性别比正常波动范围、性别结构指数与年龄结构指数。

出生性别比不是固定不变的,死亡率也存在着性别年龄差异。因此,总人口性别比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如果这种变化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由性别比正常波动范围的上下限所围成的区域),可认为该人口性别结构正常,但如果总人口性别比超出了上述范围,则可认为该人口的性别结构异常。人口的性别与年龄结构指数的取值范围均为0-100。性别(年龄)结构指数越高,则可认为该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越合理;反之亦然。因此,性别与年龄结构指数是人口性别与年龄结构合理程度的度量指标。

1.德国人口性别年龄结构分析

德国是世界第三经济大国,同时也是欧洲的人口大国。与西方大多数国家类似,在20世纪人口现代化进程中,德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战后的婴儿热、1960年代中期开始的出生率急剧下降、期望寿命延长以及人口老化的发展过程,人口性别年龄结构也因此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可以说,德国的情况在西方国家具有普遍性,因此,选择德国作为分析研究的对象具有典型意义。现在的问题是:在人口现代化进程中人口性别年龄结构的变化是否有助于德国人口性别年龄结构的改善,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根据合理人口性别结构理论对德国人口性别年龄结构的合理性及其变动趋势进行必要的量化分析。

(1)性别结构分析

为了对德国各年度人口性别结构状况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我们计算了1966-1998年德国总人口的性别比及其正常波动范围(见图1)。从中我们可以看到:1966-1998年德国总人口性别比均低于正常波动范围的下限,这表明在此期间德国总人口性别比明显偏低,人口的性别结构异常。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人口性别比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并与总人口性别比正常波动范围下限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这表明德国人口的性别结构不断趋于改善。

为了对德国的性别结构状况有一个总体的印象,我们计算了1966-1998年德国人口的性别结构指数(见图2)。从中我们发现:20世纪60年代以前德国人口的性别结构指数很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尽管性别结构指数起伏波动,但总体上还是呈上升趋势。这再一次证明,尽管初始时德国人口性别结构的合理程度很低,但随着时间推移,德国人口性别结构已不断得到改善。从这里我们已看到:人口的性别结构一旦失调,要经过数十年的时间才有可能恢复。因此,人口性别结构的改善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2)年龄结构分析

在1966-1998年间,德国人口的年龄结构指数尽管有所波动,但总的趋势是缓慢下降的(见图2),这意味着德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已不断趋于恶化。

2.中国人口性别年龄结构分析

近几十年来,中国的人口现代化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同时也暴露出许多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下面对中国人口性别年龄结构演变历程进行考察与分析。

(1)性别结构分析

受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在1982-2000年间中国总人口性别比理应稳中有降,但由于受到1980年代出生性别比持续升高的影响,中国实际观察到的总人口性别比非但没有下降,反倒呈现出稳定上升的趋势(见图3)。从图3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总人口性别比不但高于正常波动范围的上限,而且距离正常波动范围上限越来越远。这表明1982年时中国人口的性别结构就不合理,而且这种不合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不断恶化的趋势。

作为性别结构合理程度的综合衡量指标,1982-2000年间中国的性别结构指数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见图4),这再一次表明中国人口的性别结构不断趋于恶化。

(2)年龄结构分析

与性别结构指数的变化趋势完全相反,1982-2000年间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指数呈现出稳定上升的趋势(见图4),这预示着在此期间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不断趋于改善。

四、喜忧参半的人口现代化

1.人口现代化——来自对概念的考察

尽管学术界对人口现代化有着各种不同的理解,[2] [3] [4] [5] 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生育率实现由高到低的转变,即生育率转变是人口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之一,而生育率转变完成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实现低生育率。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什么是低生育率?在这一问题上人们的认识趋于一致,[6] [7] 低于更替水平的生育率为低生育率。

但人口学常识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口的生育率长期地保持在更替水平以下,这意味着该人口的规模将不断趋于缩小,并最终趋于消亡,该人口年龄结构的合理性也就无从谈起。因此,从这一点上说,人口转变也好、人口现代化也罢,都不应是人类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人类的理想应该是在实现人口现代化、进入后人口现代化社会后,如何使妇女的生育率长期稳定地保持在更替水平上,从而使人口实现现代静止。

2.人口现代化——来自对实际的考察

人们习惯于从正面来理解人口现代化,[8] [9] 并将实现人口现代化确定为我们为之努力实现的人口目标。那么,人口现代化是否真的如人们想象的那般美好呢?关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已经实现人口现代化的西方国家(如德国)和正在实现人口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那里寻找到部分答案。

通过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现代化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笔者发现:西方发达国家在实现人口现代化后出现了一系列新的人口问题,并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某些不利的影响,而发展中国家在人口现代化推进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新的人口问题。例如,通过上述对中国与德国人口性别年龄结构的分析,笔者发现:伴随着人口现代化的进程,德国人口性别结构在趋于合理的同时,其人口年龄结构却出现了不断恶化的倾向;中国的情况则完全相反。

透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已经比较清楚地看到:人口现代化具有正负两方面的社会功能,只不过与人口现代化的负面功能相比,人口现代化的正面功能可能还是主要的。笔者在此通过对中国与德国人口性别年龄结构的分析,揭示了中国与德国在人口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在人口性别年龄结构方面所出现的某些问题,其目的并不是要据此来否定人口现代化,更不是要否定人口现代化的诸多正面功能,而是想提醒人们:人口现代化是一种人类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它具有正负两方面的社会功能,以期加深对人口现代化问题的全面理解与认识,从而采取必要的措施,在中国人口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努力减少、甚至避免阻碍人口、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某些问题的出现。

五、启示——对人口数量控制问题的重新思考

德国等西方国家在人口现代化过程中出现了出生人数严重不足等新人口问题,其对社会经济的不利影响也逐渐显露出来。那么,西方国家在实现人口现代化后所出现的某些问题对中国是否有警示作用呢?答案显然是肯定的。这里,笔者仅就目前中国在人口数量控制方面所存在的一些认识上的问题谈一谈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饱尝人口过快增长之苦的中国民众,自然会比他人多一层对计划生育重要性与紧迫性的理解与感性认识,以至于计划生育在中国被确定为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再加之经过数十年的宣传教育,目前已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出生人数越少越好,政府主管部门的部分领导同志甚至也抱有这样的想法。这里牵涉到两个基本的问题:一是计划生育的原有之意究竟是什么?二是少生是否意味着一切?

计划生育的原有之意究竟是什么?这个在某些人看来简单、甚至不值一提的问题,在笔者看来很有深究的必要。笔者认为:计划生育绝不是生得越少越好、更不是不让生育,而是要求按政策生育。这里实际上至少应包含三层含义:首先,生育权是最基本的人权。任何情况下夫妇都有生育孩子的权利;其次,夫妇生育的孩子数量不应超过政策所允许的范围;第三,夫妇也有义务完成政策所赋予的职责,生育规定数量的孩子。但大多数人只认识到政策的前二层含义,而根本没有意识到还会有第三层含义。目前,西方社会流行的终身不育的做法,实际上是将生育和养育后代的责任转嫁给他人和社会的一种只谋求自身发展、甚至贪图个人享受、而不愿承担人类繁衍任务的一种自私行为,根本不应予以提倡。让人吃惊的是:在3年前,作为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的某特大城市的计划生育主管部门甚至还提高了对独生子女夫妇自动放弃生育二孩的奖励标准,“四二一”家庭结构似应看作他们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一种典型意义上的“出生人数越少越好”思想的真情流露。

并不是因为独生子女好才推行独生子女政策,而是因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中国才选择推行独生子女政策的。从任何角度考察,独生子女及其家庭都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弱点,因而中国在推行独生子女政策之初就明确指出独生子女政策是一代人的政策。与一代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相比,“四二一”家庭结构(两代独生子女)显得更加脆弱不堪。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如果成千上万个细胞都出了问题,相信这个社会必将出现大的问题。因此,无论是从人类自身发展、还是从人口、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角度考察,“四二一”家庭结构不应成为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恰恰相反,这是我们力图回避的。因此,着力于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的重建应该成为生育政策调整时优先考虑的内容。

出生人数是否越少越好?或者说少生是否意味着一切?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在未来的数十年时间内生育率保持在1.9左右对中国的人口、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是最为有利的,从长期看,则要求中国的生育率最终回升并稳定在更替水平。[10]

六、结束语

人口现代化是与社会经济现代化紧密相连的,在人口现代化和社会经济现代化进程中两者可能出现时间上的不一致(不同步)。人口现代化可以超前于、同步于、也可以滞后于社会经济现代化而实现。人口现代化可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但也可能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某些不利的影响。世界人口现代化的发展历史表明:人口现代化在努力推动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即人口现代化并不一定都是从积极的方面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而且,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人口现代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可能是很不一样的;反之亦然。

应该看到中国在人口现代化推进过程中,人口数量控制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其他一些人口问题也相伴而至,如人口老龄化加速、对女孩的歧视增加、男性婚姻挤压严重等。人口数量控制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必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我们的目标是寻求净收益的最大化。如果净收益为正,则这种做法可能是值得推崇的,但如果相反,净收益为负,则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深思。人口数量控制不是最终目的,寻求人口、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才是我们的目标。因此,城乡生育政策上的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方向发展、允许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夫妇生育两个孩子、照顾再生育向计划生育户倾斜等应该成为中国未来生育政策调整时优先考虑的内容,同时也是中国在人口现代化推进过程中要避免出现过多其他人口问题的必然选择。

标签:;  ;  ;  ;  ;  ;  ;  ;  ;  ;  

人口现代化对人口结构的影响分析_性别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