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中国学术的原始时代_哲学社会科学论文

呼唤中国学术的原始时代_哲学社会科学论文

呼唤中国学术的原创时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学术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着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伟大变革,我们见证了中国用一两个时代完成西方两三百年发展进程的大时代,使世界震惊的是中国走的是不同于西方主流发达国家的一般发展道路与模式。如何用中国的话语体系向世人说明中国道路、总结中国经验、解读中国模式、思考中国问题、探索中国价值乃是当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神圣使命之一。

告别中国学术的模仿时期

尽管当代中国的发展举世瞩目,但是学术文化的发展仍然与经济的发展不平衡或者说不匹配,特别是中国学术的原创性研究堪忧,表现在:

1.中国学术话语系统的缺失

虽然近百年来各种学术思潮兴盛,但是大多匆匆而过,深度明显不够。这一方面是因为学术思想原创性不足,另一方面,除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之外,在学术思想建树方面,始终没有很好地建立起中国的话语系统,更不用说“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思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近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大多是模仿或引进西方模式。以哲学为例,“哲学”这一学科从名称到范畴再到体系,无不烙有西方哲学模式和方法的印记,所谓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讨论即是由此而起。历史上,佛学传入中国后,经过汉宋之间近千年的磨炼才融合成为中国化的禅宗。要使我们这个唯一没有断裂的古老的文明雄风再起,当务之急仍然是一方面要真正吸收、融合西学;另一方面,则要更多地关注我们的生活世界,因为它是精神世界和中国话语系统的源泉。

2.中国现代学术流派的空白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经历了各种学术思潮的洗礼:进化论思潮、实用主义思潮、唯意志论思潮、科学主义思潮、自由主义思潮、无政府主义思潮、社会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文化激进主义思潮、现代新儒学思潮、新左派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而上述诸种文化与社会思潮,如果以学术思潮归纳之,则可以归结为西学思潮、现代新儒学思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三种学术思潮或学术方向。这种学术思潮的多元化原本应该带来中国当代学术与思想流派的繁荣,遗憾的是我们仍然很少看到当代中国原创性学术与思想流派的兴盛。

3.中国学术原创能力的匮乏

当代中国学术的一个大问题是缺乏原创性。尽管近百年来产生了一些学术大家,也出现过创体系的时代,但是相比较中国学术原创时期的那种思潮激荡、学派众多、哲人辈出的景象,当代中国学术的最大之“失”在于原创性思想的不足和学术大师的缺席。

探究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原创性思想缺乏的原因大约有二:一是时代使然。中国文化与学术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过一个伟大的原创时期。然而,也许是先哲的思想过于精深,加上历代统治者的作用,使得具有原创性的思想不复再现。虽然也有宋明几代大儒的涌现,但是和先秦诸子相比,毕竟诠释远远大于原创。宋明如此,清代更是注释的时代。这种局面直到清末民初,西学蜂拥而入之时才得以改变。当代中国学术原创性缺乏的第二个原因是职业的分工所引发的,由于近代知识分工的原因,学术越来越成为一种“训练有素”的专业,职业哲学家或思想家虽然有时也具有超越性,但却缺乏将哲学视为生活理想的那种时代精神和使命感。缘于此,孔子和苏格拉底的传人似乎绝迹已久。当然,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也有一些“为学术而学术”的大师,虽然寥若晨星,但却是我们时代学术文化薪火相传的象征。

反思中国学术的原创精神

中国学术的传统分类,是目录学上按照部类结集形式之不同所做出的区分,主要有“经”、“史”、“子”、“集”。直到晚清时期,中国并没有形成独立的哲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的学科体系与门类,自然科学和逻辑学也相对比较薄弱,连“哲学”这个名称也是通过日本学者转译至中国,意指传统的儒家思想。西方的学科分类是根据研究内容及对象性质不同所进行的学科分类,它大致分为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等学科门类。西方社会科学体系的初步建立大概始于19世纪中叶,西方学术界在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影响下,开始探索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移植到对人和社会的研究之中,人们进而能够像控制自然那样规划并控制人类社会。经济学与统计学便是在这种设想的驱动下产生的,它们的产生乃是现代社会科学诞生的标志。在此后的大约一百年间,人们界定了一系列的学科,这些学科共同构成了被命名为“社会科学”的诸多学科体系,与传统的有着悠久历史的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所谓“西学”就是指以上的学术系统。

近代中国西方现代学术体系的引进和建立大约是在19世纪中叶以后开始的。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人开始大量进入中国,他们以各种媒介带来西方的新知识。而由于经历了鸦片战争之后的多次失败,清朝政府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推行洋务运动,客观上导致了西方现代学术体系进入中国。

“五四”以后,1925年清华国学研究院的设立和1928年中央研究院的成立乃是中国近现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两个里程碑。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的旨趣是要研究高深学术,培养通才硕学。此后,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如日中天,新的学术规范开始形成,基本学科以及经典的著作不断面世,一批大师级的学者业已崛起。而在抗日战争时期,虽然时代生活异常艰难,却反而激发了知识分子的研究热情,在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哲学社会科学创体系时代。

新中国成立初期,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和学科设置主要是以哲学、文学、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等学科为主。改革开放以后,根据世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潮流和当时中国发展的需要,建设起一批有较高理论水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以及立足学术前沿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一级学科就有20多种。与之相应的是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涌现出了一批海内外知名的学术大家,他们树立起的学术风范引领着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产生世界性影响的大师仍然缺乏。

毋庸讳言,尽管我们已经引进并建立起了相当完备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但是,比较古代中国学术原创时代,当代中国原创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却相形见绌。当今时代我们太注重于学术的功用,在课题申报、学科建设、研究方法诸方面着力太多,而忽视了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人类文明传承的根本精神。

当近代欧洲工业革命如日中天、科学发展一日千里之际,清代学者却只知在古籍中寻章摘句,考证校勘。胡适感叹:“这三百年中,几乎只有经师而无思想家;只有校史者而无史家;只有校注而无著作。”

中国近代学术创造力衰败的根源在于清政府政治上的专权、文化上的闭锁、科举制度及文字狱等原因。虽然民国以后所引进并建立起来的社会科学体系实质上是西方诸学科的模仿,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够听到对其西方文化侵略本质的怀疑。但是,我们还是应该看到,西方哲学社会科学进入中国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文明、思想、学术和理念,还有改变中国命运的马克思主义。只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生动实践亟须我们以创新的哲学社会科学来总结与解读,这无疑要求我们尽快告别模仿的时代,以开启当代中国学术的原创时代。

中国学术的旗帜和灵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为理论创新和学术进步提供了举世罕见的广阔天地和时代场域。中国马克思主义以其对中国国情的深刻体验与对中国发展的整体担当而无可置疑地成为当代中国学术的旗帜和灵魂。

1.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构

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当代面临三方面的重大挑战。一是来自于教条主义和苏联模式的挑战,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或者说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战胜了挑战,赢得了胜利;二是来自于西学思潮特别是自由主义思潮的挑战,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回应并破解了“历史终结论”的挑战;三是来自于中国传统学术特别是现代新儒家的挑战,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以创新与发展着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来回应现代新儒家的挑战,建构起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

从学理方面来说,中国马克思主义之所以需要深入的历史与逻辑的建构是因为中国马克思主义不仅仅只是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它有着自身学术思想发展的历史与逻辑的脉络: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兴起、论争、创建的各个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都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有待深入的发掘。中国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近现代学术与文化的主潮、引领20世纪中国走向繁荣的主流思想,从学术论战的角度而言,乃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学术思潮的比较与论战的结果。“问题与主义讨论”、“唯物辩证法论战”、“科学与玄学论战”、“关于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一直到绵延近一个世纪的“东西文化论战”,在与各种思潮的相争与相融中,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近现代学术上逐渐成为主流。所以,成就当代中国复兴伟业的既不是西学思潮,也不是现代新儒学,而是中国马克思主义。

2.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构

在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建构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获得了成功,它成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其基本经验就是建立了一套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话语系统。从“实践论”、“矛盾论”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中国式阐发,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表现形式,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成为引领20世纪中国学术文化的主潮。因此,发掘和阐述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也是我们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仅是一个外在形式的表达,而且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深刻内涵的彰显。

3.开启中国学术的原创时代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呼唤中国学术的自主创新,这实质上要求我们去揭示和切入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一方面,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亟待我们总结;另一方面,中国问题、中国发展需要我们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着如此重大的历史使命。

为了这个重大的历史使命,我们首先要做的无疑是开启思想,陈寅恪在《王国维墓志铭》中写道:“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其次,告别模仿的时代,呼唤中国学术原创时代的到来。中国当代伟大的实践为我们开启了一个崭新的历史之门,使我们在成就自己的时候也同时在创造着历史。这是当代中国学术原创时代的根基所在。学者不同于其他社会职业从事者之处在于,他并不单纯是基于谋生的考量,而是有着更大、更高远的精神指向。知识分子除了献身于专业工作以外,同时还有着深切的家国情怀。这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所面临的职业、事业和人生的抉择。

最后,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创新的重大使命还基于在批判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创一种新型的文明和社会类型的可能性。换言之,当代中国学术的原创可以揭示出中国经验和中国道路,对于破解“历史终结论”、为人类社会开辟新的未来和历史愿景等重大理论问题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意义。

标签:;  ;  ;  ;  ;  

呼唤中国学术的原始时代_哲学社会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