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认识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客观必要性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充分认识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客观必要性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充分认识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客观必要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必要性论文,充分认识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客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并指出为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两个根本转变”是党中央在对我国四十多年来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尤其是改革开放十八年来的经济发展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必须提高人们对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认识。本文结合河南省经济增长情况和存在问题,论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进一步加深和提高人们对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认识。

一、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历来都是经济学家关注的重要课题。从十八世纪的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十九世纪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创始人马克思,到二十世纪经济学家熊彼特,和近代经济学家多马、索洛、丹尼森等,他们在不同时期对经济增长理论都作出了不同的杰出贡献。索洛对经济增长源泉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经济增长,一方面依赖于生产要素的投入,生产要素一般可分为资本、土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另一方面依赖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即“技术进步”。这里所说的“技术进步”是一种广义的技术进步,它包括科技进步、生产管理的改善、规模效益、结构优化、生产效率的提高等。

我们简要地回顾一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的历史。早在十八世纪之前,当时工业作为一个产业尚未形成,国家经济主要是农业。如亚当·斯密所说的“那个在土地私有和资本积累尚未发生以前的原始状态”,土地相对充足,可供人们自由使用,还谈不上有任何资本的使用,这时经济的增长主要靠土地和劳动两大因素。随着人口的增加,土地由相对充足逐渐变为稀缺,每一个劳动者拥有的土地量相应减少,劳动边际产品递减,人均收入下降,经济增长开始低于人口的增长。这一问题的解决依赖于资本,随着19世纪的工业革命,经济增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资本的积累驱动了经济增长,是资本居于经济增长的支配地位。当资本的增长快于劳动(或人口)的增长时,每个劳动者的资本量增加,如果没有“技术进步”的变化,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资本利润率下降,(同时带来实际利息率下降)必然导致产出的增长(即经济的增长)慢于资本的增长。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初期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如上面所指出的,单依靠资本投入的增加,已不可能使经济得到较快增长,况且这种加大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也是“有极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经在自觉和不自觉地将“技术进步”和资本的投入结合起来。技术进步不但可以阻止因资本投入的增加而带来边际收益的递减,相反还会加大边际收益,促使经济的持续增长。近期资本主义持续发展的实践说明了这一问题。以“技术进步”为主结合生产要素的投入,促使经济的增长,是当代经济增长的特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回顾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历史不难发现,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经济的增长主要靠以加大要素(资本—包括资源—劳动)投入为主。十九世纪末期,特别进入二十世纪以后,经济增长是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的结合,以技术进步为主带动经济的增长。当前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已高达70%—80%,足以说明了这一问题。

依靠增加要素(资本、劳动)投入实现产出增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叫做“外延增长”,又称“粗放增长”;依靠提高生产率或叫技术进步,实现产出增长叫做“内涵增长”,又称“集约增长”。“外延”或“粗放”,“内涵”或“集约”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著作(西方著作,或俄文著作)中是同一个词,在翻译为汉语时,仅是用两种不同的中文词表示而已。“粗放增长”又叫“粗放经营”,“集约增长”又叫“集约经营”。“粗放经营”和“集约经营”是两种不同的生产要素利用方式。“粗放经营”主要强调生产要素的投入,“集约经营”主要强调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即提高生产率。无论是“粗放经营”或“集约经营”,这两种生产要素的利用方式对于经济增长来说都是必要的,问题在于以哪种方式为主。以“粗放经营”为主的经济增长称为“粗放型增长”。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主要是靠资本积累、加大资本投入带动经济增长,因此,这时的经济增长是粗放型的。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逐渐加大,经济增长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

在现代经济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管理水平的提高,人力资源的开发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目前,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贡献份额一般都在50%—70%。“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价额的大小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上先进与落后的重要标志,根据发达国家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和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贡献份额分析,我们认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应大于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及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经济增长为“集约型”;否则,经济增长为“粗放型”。而我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仅为30%,不仅远远低于经济发达国家(50%—70%),而且也低于某些发展中国家,这说明我国经济增长处于粗放型阶段。目前摆在我国经济增长面前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这是由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所决定的,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是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先简略地回顾一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在建国初期,我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面临资本主义的经济封锁,为巩固新生的政权,必须建立以重工业为主要支柱的经济基础。这种经济基础要在基本上没有工业的“一穷二白”的国土上建立起来,客观上必须靠资本积累,集中国家的物力、人力,大上、快上,发展重工业,扩大生产规模。这种以外延增长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或叫做粗放型增长,在当时是必要的;且由于自然资源的相对丰富,因此也是可能的,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时间的推移,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对经济增长已逐步失去了它的积极作用,暴露出了自身弊端。粗放型增长以高投入、高消耗为代价换来了虽说是比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这种高速度是低效益的,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这种增长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客观需要。这种客观需要至少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资源制约,二是社会经济环境制约。

资源制约。这里的资源主要指耕地资源、水资源、能资源、矿产资源和环境资源。我省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1994年全省人口9027万人,居全国第二位,因此人均资源不足,大部分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94年,我省人均耕地面积1.15亩,比全国人均耕地少12%,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的22.2%;人均水资源总量为476.35立方米,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20.3%、世界人均水平的5.1%;人均林地0.45亩,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28%、世界人均水平的3.5%。我省主要矿产资源保有储量占全国比例很小,煤储量占全国2.24%,铁矿石储量占全国2.17%。且近些年矿产资源破坏严重,不仅造成了对资源的大量浪费,而且破坏了生态的平衡;同时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注意环境保护,废水、废气、废物大量排放,造成严重污染。因此,随着我省经济总体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增长与资源不足的矛盾将日益加剧。例如,我省人均面积本已很少的可耕地,每年都因国家、集体基建占地和个人建房占地逐渐减少,1994年比1993年净减41千公顷,减少0.6%,而人口1994年比1993年净增81万人,增加0.9%。如果按照这样的增减速度,到2000年,耕地将减少282千公顷,人口增加524.44万。人口增加,粮食需求量增加,由于耕地减少,需要较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无论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已证明,农村劳动力过剩,农业劳动力投入对农业产出的增加已不起作用,甚至还会起负作用;资本投入,一方面受到资金紧张的限制,不可能有较多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资本投入由于受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投入对产量的增加是有限量的。因此,解决的根本途径就是依靠技术进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再如,根据统计资料计算可知,1994年我省每吨标准煤消耗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580元,低于同年全国平均水平。换一种说法就是我省每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对能源的消耗高于全国水平。我省1994年每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对能源的消耗为2.8万吨标准煤,“八五”期间我省国内生产总值按年增长率12.4%计,根据“九五”计划提出的我省经济发展速度,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10%进行测算,我省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按1994年不变价)应为3980亿元。按1994年每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费量计算,2000年我省能源需求量为11144万吨标准煤。河南省1994年能源生产量为8038.52万吨,消费量为6141万吨。生产量大于消费量,调出量占消费量的53%,调入量占消费量的17%,净调出量占当年消费量的36%。1991—1994年,河南省能源生产的平均增长速度为0.35%,如果按这样的增速计算,河南省到2000年能源生产量只能达到8066.65万吨,与需求量相差3077.37万吨,这就是说河南省2000年能源生产量全部供本省消费,还相差28%。如果按照过去那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九五”提出的我省经济增长目标是难以实现的。同时,更应该看到,从1993年起,我国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有关专家预测,下个世纪我国石油的供需缺口高达3—5亿吨。虽然这些资源可以通过外贸解决,但前提是必须在世界经济中具有十分强的竞争力,而这又要以效率为后盾。这一切都说明,除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外,别无选择。

社会经济环境制约。我省经济发展在国际、国内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根据有关统计资料计算,我省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94年)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8%,与其它省、市相比,位居全国第26位,职工平均工资居全国第27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居全国第23位,居民消费水平居全国第29位。若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1993年美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2万美元,日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3万美元,而1994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公布的汇率折算不足450美元,我省仅300美元。在今后15年内,我们不但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而且也面临着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体制转型国家的竞争。目前,新加坡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按近2万美元,韩国已将要达到1万美元,马来西亚1993年已达到3225美元,80年代初泰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中国的1.5倍,1993年已上升到1872美元,前苏联和东欧各国,由于资源条件、基础设施、科技水人员素质都比较强,随着体制转型的实现,也将增强其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由此可以看出,我省经济在国际、国内的市场竞争中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如果不改变过去那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以低效率、高成本生产的低质量、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仅不会改变我省经济相对落后的局面,而且还会进一步拉大差距。

我省人民生活水平在全国是比较低的,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降低人口增长率外,主要是加快经济发展。由上面分析可知,我省经济增长已经受到能源、资源的制约,靠加大能源、资源的投入已不可取。同样,靠加大资金的投入也不现实。一方面“九五”期间资金紧张问题仍将存在;另一方面,根据研究可知,靠加大资本投入来提高经济增长,只能出现低效益的恶性循环。唯一的办法就提高生产率(“技术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同样,改革开放后,虽然我省经济取得了较高速度的增长,但由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使得效益低下,我省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1994年)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三分之一,仅是上海的18%,广东的40%,江苏的44%,山东的55%,在全国处于低水平。对能源消费,1994年河南省每亿元工业总产值消费能源为1.35万吨标准煤,高于全国同年每亿元工业总产值消费能源的1.14万吨标准煤,更高于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单位产值能源的消耗量。对于主要物质消耗:如钢铁、水泥、木材、化工原料等,同样有相同的情况。这说明河南省工业产品由于人力消耗和中间产品消耗量过大,增加了成本,降低了市场竞争力,这是导致企业效益连年下降,亏损日益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河南省国有工业企业亏损面在30%以上。这种局面如不彻底改变,河南经济就很难持续发展,唯一的途径就是转变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综上所述,我省要实现“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与先进省份的差距,在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求得发展,单靠大量的生产要素投入,继续走粗放型增长的老路,无论是资金,还是能源、原材料、环境、资源都难以支撑,也难以承受。因此,我省经济发展必须走集约型经营的道路,必须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这是我省当前一项非常必要的、紧迫的战略性任务。

标签:;  ;  ;  ;  ;  ;  ;  ;  

充分认识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客观必要性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