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部大开发中经济建设与环境改善的“双赢”伦理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建设论文,大开发论文,伦理论文,西部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21世纪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西部大开发,作为我国新时期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尤其要遵循这一原则和规律。
历史上,祖国西部曾经是植被良好繁荣富庶,山川秀美之地,后来历经战乱破坏,加之自然灾害,特别是随着人口急剧增加,大规模无序滥伐乱垦造成的损失,导致许多地区严重沙化、荒漠化、石漠化,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经济文化的发展因此受到极大的制约。今天,我们进行西部大开发,较之其他任何地区,任何时期的经济建设,都要把环境改善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开发中,不仅要保护,而且要改善生态环境,在经济建设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也能得到相应的改善。由此,笔者认为,西部大开发中,必须树立经济建设与环境改善的“双赢”伦理观念。
一、双赢伦理观念基本内涵
双赢一词来源于国际谈判之中,本意指围绕某一事件、问题,国家之间、集团之间经过协商沟通,相互谅解妥协,使原来的立场逐步接近,原来的分歧逐步缩小,进而消除,达到双方都满意的结果。双赢,就是双方都取得成功。
这一概念运用于生态环境伦理学领域,曾见于徐嵩龄的《伦理性生态人:一种生态伦理学的人类行为模式》一文[1],意指开发资源,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注重保护生态平衡,不断的改善和建设环境,促使两个方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伴随着经济的发达繁荣,生态环境也能不断的得到改善。概而言之,就是“进行人与自然”双赢“的竞争方式”[2]。美国哲学家罗尔斯顿将其概括为“赢——赢”理论,“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妥协,二者都赢。”[3]双赢伦理观的思想基础是人与自然地位平等,其实践原则是经济建设与环境改善并重,其道德目标是两个方面相互促进和谐发展。
1.人与自然地位平等。这是生态环境伦理的理论基础,亦是双赢伦理观的重要思想基础。唯有肯定人与自然的地位平等,双方才能相互尊重,才能共享道德伦理权。必须承认“您是动物,是自然过程的一部分,是宇宙的进化和运动的一部分,是地球上‘生命工厂’的一部分,是地球上原子能结合的必然过程的一部分。”[4]人类并非自然界的缔造者和统治者,也并非大自然的主人,而只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在辽阔的宇宙中,人类只占据着一席之地,只是一个物种而已,只要和周围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对于人生本身便能够造成一个实用而合理的观念。
2.双赢伦理观重在“赢”字,强调积极主动发展避免消极被动顺应。经济建设如此,环境改善也是这样。笔者在论及环境问题时更多的运用了“建设”“改善”等词语,而较少运用“保护”“保持”等词语,其意就在突出“积极主动”的色彩。“保护”“保持”有维持之意,即使将来的生态环境不比现状差。笔者认为对生态环境仅限于维持现状是不够的,而是应该使之比现在更好,越来越好。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运行规律和生态平衡,但这并非说人在自然面前不能有所做为,完全听命于自然的摆布。人类作为地球上唯一有理性、有智慧的生物,应该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创造性,利用自然规律,改善自然状态,显示人类的价值和意义。改善自然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恢复或重建人类活动、自然界本身造成的生态破坏的所有方面。具体而言,一是恢复或重建原有生态景观,特别是土地和植被的恢复;二是创造新的人工生态系统,以“因地制宜”和“地尽其利”为原则,同时关注人类的需要,建设城市、乡村和田野的自然生态系统。黑格尔曾经说过,自然界对人无论施展和动用怎样的力量——寒冷、凶猛的野兽、火、水,人类总会找到对付这些力量的手段。发达国家走过的历史,无疑有助于人们认识到黑格尔这段话的意义。人类应该坚定运用自己的力量(包括人类所拥有的科学技术)去改造自然的信念,首先表现出对自然的控制能力,才能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的。双赢另一个重点是强调协调共进。一方面要避免为了发展经济而破坏生态环境,重犯已有过的历史错误;另一方面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为保护生态环境,不进行经济建设,象现在一些环保激进主义者所主张的那样,把人完全归于自然,听命于自然,不能有任何所为,重回刀耕火种甚至以山洞为室野果为食的原始时代,这是违背历史规律的,也是与人的主观愿望相悖的。譬如,倘若不进行西部开发,西部地区落后的状况就永远难以改变,自然生态环境就会越来越恶化,这样是会阻滞国家发展步伐的。
3.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并重。两者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轻视或忽视任何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最终也难“赢”。经济发展受制于生态环境,恶劣的环境条件终将阻碍经济的发展,现实生活中许多事例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与此相对应,环境改善反过来亦受制于经济条件,环境改善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一定的物质基础,资金缺乏,技术手段落后,环境改善很难取得成效。西部部分地区沙化、荒漠化、石漠化已非一回,特别是水土流失问题由来已久,其所以迟迟难以治理,除了认识方面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经济落后,过去几千万人的生活温饱问题都没法解决,那里还谈得上保护环境生态。不仅如此,许多环境恶化问题就是经济落后造成的,滥伐乱垦,植被大量被破坏,不就是人们为了寻求衣食生活来源吗?
4.双赢就是两方面和谐共处。经济持续发展,不断繁荣发达;环境日益改善,山川永远秀美,这两个方面都是人们所追求的高质量生活所包含的内容。经济高度发达,技术手段先进,人们的生活方式实现现代化,这是高质量生活内容的一个方面。但仅仅如此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青山绿水,清洁的空气,秀美的天空田野,这才是未来人们高质量生活的全部内容,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试想一下,高楼大厦有空调,出门有汽车,生活处处自动化、现代化,但沙尘暴日日蔽天,绿草地变成荒漠,大小河流都被污染,那里还谈的上生活质量高。因此,双赢伦理观就是强调,从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两个方面着眼,建立人们完善的高质量生活。
二、双赢伦理观的理论基础
双赢伦理观强调经济发展和环境并重,发达繁荣的经济与和谐秀美的环境协调发展共进。其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肯定人与自然地位平等,两者应和谐相处;其二,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类在利用自然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该不断地改善环境。这些理论观点在中国古代哲学家和现代生态伦理学家的诸种学说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我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合一”、“天道生生”、“道法自然”和“制天命而用之”、“与天地相参”的学说,是双赢伦理观的重要哲学基础。
“天人合一”思想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周代,那时表述为天地人“三才”的思想:“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5]。这种思想发展到宋代趋于成熟,儒家学者在吸收了墨家的“兼爱”,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以及惠施的“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的思想后,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张岱年先生明确提出了“天地合一”的深刻含义:人是天地生成的,人与天的关系是部分与全体的关系,而不是敌对关系,人与万物是共同相处的关系,应该和睦相处。
“天道生生”是与“天人合一”并列的深湛的道家哲学思想。“天道”是指自然界的变化过程和规律,“生生”指产生,出生,一切事物生生不已。具体的说,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具有一定的规律的,生命的产生和生生不息,既是自然之“道”,又是自然之“德”。儒家哲学也主张“天道生生”,孔子著《周易大传》,它的基本思想有二:一是“生生之谓易”,二是“天地之大德日生”。这里说,“易”就是生生,世界万物生而又生,生生不息,这就是“易”,即“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而且,“圣人之情见乎辞,天地之大德日生”。这是对生态伦理的哲学思想非常深刻的阐述。
“道法自然”是老子哲学的主要观点,他认为,“道”是世界万物运行的基本规律,“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唐代人李约将其理解为:人以地为法则,以天为法则,以道为法则,这便是以自然的本性为法则。清代哲学家王夫之把它读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道,自然无为,但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事不是它所为。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自然之“道”。
基于以上认识,儒家看到了人们的生活同自然的依赖关系,十分重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孟子甚至将此纳入“王道”即政治的轨道。他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也,鱼鳖不可胜食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地也”[6]。直截了当地把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同国家政治联系起来,认为这是王道政治的起点,是同“养生丧死”息息相关的大事。这种认识不仅在当时是真知灼见,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不失其光辉。他们还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为了合理的利用自然,人们必须自觉地维护生态平衡,在树木、鱼鳖的生长繁殖期“斧斤不入山林”“罔罟毒药不入泽”,“不灭其生,不绝其长”。只有“谨其时禁”才能使百姓“有余材”、“有余用”、“加施万物之上”[7]。
以上几种观点,较为充分的表现了古代思想家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思想。与此同时,古代哲人也强调人的卓越,人的价值,人应当积极行事,利用自然,改善自然。其中尤以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观点最为鲜明。
荀子认为人类生活的理想应是“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8]。这种观点显然充满唯物主义思想。现代人对此观点应作一分为二的理解,一方面他对人类地位的强调,对征服自然精神的高扬,与现代生态伦理学中万物平等和保护自然的主旨难以相容;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此观点含有人类利用自然,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积极理念的合理内核。事实上,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人类一直都在积极、主动地利用自然,改善自然,因而才有了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发展。否则,人类倘若只是一味消极地遵从自然,今天或许还停留于刀耕火种的年代。
关于天地人三者关系的定位目标,我国古代哲人认为应是“与天地相参”,“天子者,与天地参,故德配天地,兼利万物,与日月并明,明照四海而不遗微小。”[9]参,即三,天、地、人三者相互作用,兼利万物。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和谐发展与协同化的思想。
“天人合一”、“天道生生”、“道法自然”等观点肯定人与自然地位平等,人类应该遵从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制天命而用之”观点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类应该积极地改善自然。这两种思想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与天地相参”作为天地人关系定位的目标,就够成了“双赢”伦理观的哲学思想基础。纵观我国数千年社会发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出,什么时候全面正确地理解运用优秀传统思想,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改善就协调发展,反之,片面的强调一个方面,两者的发展就出现偏颇。
三、双赢伦理观的实践意义
双赢伦理观在如何认识、处理经济建设与环境改善的关系问题上,具有一般性的普遍意义,对西部大开发而言,尤其具有相当的典型意义。
1.西部大开发,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西部地区环境改善的需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既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客观需要,也是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适应世界范围经济结构调整,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西部地区占我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人口占全国二分之一,其经济建设如果没有突破性发展,整个中华民族的腾飞就无从谈起。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程度已非常严重,其影响不仅仅是西部地区,而且波及全国,花大气力改善生态环境,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而改善环境,同样需要发展经济。经济发展了,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科技手段,才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从而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遏制人们对大自然掠夺性的开发,才能有条件进行诸如退耕还林还草等改善生态环境的工作,否则,一昧贫穷落后,生活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那里还谈的上其他。
2.较之东南沿海的经济建设,西部大开发起步初期就应该把环境改善放在重要地位。东南沿海地区生态环境基础较好,后来由于工业废水、废气排放等等经济发展中负面因素的影响,生态环境出现了恶化,现在的问题主要是治理恢复。而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原因,现在的生态环境已经恶化,经济开发起步初期,就应该同时进行环境改善工作。经济建设与环境改善互为条件,现在不开展改善工作,急剧恶化的生态环境必将制约经济建设,甚至最终阻滞开发工作的进行,这方面的教训应该从已有的历史中汲取。
3.经济发展优先,环境改善并重,双方共赢为目标。西部大开发,是经济建设大发展,政策、投资等等都应该向其倾斜,这是毫无疑义的。但与此同时,鉴于西部地区的特殊性,环境改善也应放在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不仅在开发起步初期,而且应该贯彻始终,永远不能松懈。现在环境已经恶化,需要治理,开发过程中,还会出现新的问题,应该继续解决,继续治理。环境改善,应该确立这样一种思想观念,伴随经济建设的发展,环境状况越来越好,待到经济繁荣发达之时,生态环境也应该出现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也就是说,以双赢为长远目标,而不应该象历史上已经出现过的那样,经济发达之后,又回头补环境治理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