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式英语普遍存在于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当中,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产生的畸形英语。本文试图分析中式英语的成因及其规避策略,以期帮助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了解英汉语言的差异,减少中式英语的使用。
关键词:中式英语 英语教学 英汉语言差异
一、中式英语
近年来,中外学者对中式英语进行了广泛的研究。Joan Pinkham 认为,中式英语是具有汉语言特点的英语。李文中认为,中式英语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英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的英语和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
中式英语的表现存在于词汇和句子各个层面。英语词汇经常会被误用而产生中式英语,例如,中国人初学英语经常会说“Welcome you to come to China.”(欢迎你来到中国。)这种表达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因为是按照中文的语序直译过来的,英语的习惯用法应该是“Welcome to China.”就可以了。在句子层面上也很容易犯中式英语的错误,比如:“Our city built a big library this year.”“城市”是不会建图书馆的,所以“城市”不是句子主语,整个句子应用被动语态:“A big library was built in our city this year.”
本文将对中式英语的成因及规避策略进行分析,从而帮助我们使用地道英语和外国人进行交流,同时更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实现跨文化交流。
二、中式英语的成因
1.思维方式的差异
东西方迥异的思维方式导致了语言的差异,中国人谈论一个问题时,不是采取直线式或直接切题的做法,总有一个由次要到主要、由背景到任务的从相关信息到话题的发展过程。而英民族谈话或写文章习惯开门见山,把话题放在最前面,以引起听话人或读者的重视。 例如:能为他的这本散文集作序,我觉得非常荣幸。这个汉语的句子把评论的话放在最后;而英语则放在开头:“I find it a great honor to be asked to write a preface to this collection of essays.”
2.母语的负迁移
受母语和目的语相似点影响在目的语学习中的正确输出称为正迁移;受母语与目的语相异点影响在目的语学习中的错误输出则被称为负迁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He comes from Beijing.”这个英文句子中国人很容易就学会了,这是因为,它和表达同样意义的汉语句子“他来自北京”的语序相同。这就是“正迁移”。然而,当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差异较大时,学习者就会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在学习目的语时产生错误。汉语特有的诸多特征总是被学生有意无意地迁移到英语中去,这就出现了中式英语。例如,“Although she was ill,but she went to school as usual.”这个错误的英文句子就是受到了中文里“虽然……但是……”的习惯表达的负迁移影响。但是在英文中 Although用于主从复合句,引导一个让步状语从句,but 是连接一个并列句,若一个句子中既有主从连接词,又有并列连接词,那这是主从句还是并列句就不清楚了,因此两者不能同时出现。
3.文化背景的差异
任何语言都是与其文化紧密相连的,如果对文化背景知识一无所知,那么出现中式英语是不可避免的,即使说出来的话没有语法错误,也一样会造成沟通上的困难。譬如,中国文化里很崇尚谦虚,当听到别人表达赞美的语言时,我们往往会说“哪里哪里”;而英文里则没有这个概念,外国人对赞美之言的反应是一句由衷的“Thank you!”,所以当外国人听到中国人似乎不接受赞美的中式英语时就会感到十分困惑。
三、中式英语的规避策略
1.要注意培养英语思维
很多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写作时都是在做翻译练习,脑子里都是先出现中文词句,这样写出的句子怎么都摆脱不了“中式英语”的影子。我们在学习或教授英语时应重视英语思维的培养,多背诵、多朗读一些原版的英语美文,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语感,逐渐摆脱中式英语的束缚。
2.要重视语言环境的创造
外语的学习离不开适合的语言环境,尤其是在语言环境缺乏的情况下也要努力创造英语学习的环境。各种各样的英文网站,各类重要活动、新闻发布会的英文翻译,电影、夏令营等都能让我们置身于英语的环境中,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环境的影响,逐渐降低母语对英语的负迁移作用,进而提高英语语言能力。
3.学习英语是一个既要学语言又要学该语言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的过程
中国与其他英语国家在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上的差异成了语言交流过程中极大的障碍。掌握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了解他们的生活经验、传统习俗、宗教信仰及思维方式可以减少使用中式英语。
参考文献
[1]李文中 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18-24。
[2]方慧英 浅析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0,(5),143-144。
[3]李雪红 浅析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5,19,(4),119-123。
[4]琼·平卡姆 中式英语之鉴[M].外语与研究出版社,2009。
论文作者:王洁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5月总第2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12
标签:英语论文; 句子论文; 语言论文; 目的论文; 母语论文; 差异论文; 中国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5月总第2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