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干预模式在手术室患者护理中应用的优势探讨论文_肖颖珩

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室 湖南常德 415000

摘要:目的:探讨个体化干预模式在手术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优势。方法:将择期行手术治疗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分别对两组实施常规护理和个体化干预模式,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术后两组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降低(P<0.05),而干预组低于常规组(P<0.05);干预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5.0%,高于常规组的83.3%(P<0.05)。结论:在手术室患者的护理中应用个体化干预模式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个体化干预模式;心理状态;护理满意度

手术室是现代临床医学中抢救和治疗患者的重要场所,但是该治疗方式属于有创性治疗,具有一定的风险,因此对护理有着更高的要求[1]。个体化干预模式一种创新性的干预模式,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患者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护理手段,以减轻影响手术的相关因素,保证手术的顺利完成,提高治疗效果。本次的研究中以随机对照研究方式,对个体化干预模式在手术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优势进行探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期间在我院行择期手术的患者120例,按照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两组。常规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18-78岁,平均(45.5±6.0)岁,手术类型:普外科16例,骨外科20例,神经外科18例,泌尿外科6例。干预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18-79岁,平均(45.5±6.0)岁,手术类型:普外科15例,骨外科20例,神经外科17例,泌尿外科8例。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常规组:采用手术室常规护理,包括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根据医生的需要配合手术的完成,术中密切观察患者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各项监测指标,手术完成后做好包扎及清理工作。

干预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实施个体化干预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1)术前访视:手术前天由手术室组织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访视,除了为患者讲解手术室环境、具体手术步骤等情况外,要了解患者目前的全身功能状态,分析患者的手术风险,根据所了解信息制定个体化的护理计划,考虑到各种应急情况处理对策,确保手术顺利完成。

(2)心理护理:多数患者对于手术带来的疼痛及手术治疗效果存在担忧、焦虑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在术前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需求。向患者解释术中麻醉药物的使用会使降低的痛感,并告知手术治疗的必要性。患者对于手术提出的任何疑问都要耐心解答,通过语言鼓励和安慰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使其以正确的态度面对手术。

(3)术中护理:入室后交代相关注意事项时要保持和蔼的态度,对于紧张患者可与患者握手为患者提供鼓励,非全麻患者在书术中可及时告知手术进程,并以“很好”、“表现很棒”、“很勇敢”等词语对患者进行鼓励。同时与施术医生做好密切配合,及时处理不良情况。

(4)术后护理:手术结束及时告知患者及家属手术结果,清理患者伤口并做好包扎,为患者整理衣物。搬运时保持动作轻柔、平稳,与病房护士合作将患者送回病房,并做好护理交接工作。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的手术前后的心理状态,并比较术后患者对手术室护理的满意度。

1.4评价指标

分别在患者入室前1h及术后2h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的心理状态,SAS量表与SDS量表均以50分为界限,50分以下表示无焦虑、抑郁症状,超过50分,分数越高表示焦虑、抑郁症状越严重。以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量表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该量根据评分结果将护理满意度分为A(90-100分)、B(70-89分)、C(50-69分)、D(0-49分)四个等级,护理满意=(A+B)/总例数×100%。

1.5统计学分析

以SPSS19.0软件作为数据分析工具,计量数据资料以()表示,两组间数据比较为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数据比较为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理状态比较

手术前干预组和常规组的SAS、SDS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的SAS、SDS量表评分均降低(P<0.05),干预组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1。

3 讨论

手术虽然是一种治疗手段,同时也是一项重大的应激源,而多数患者本身受到疾病影响伴有一定的负性情绪,再加上对手术治疗的认识度不足,担心手术效果和手术费用,从而加重患者的应激反应,增加手术风险[2]。在传统的手术室护理中,护理人员主要是根据手术类型做好手术准备及术中配合,与患者的互动较少,无法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因此护理满意度较低。

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传统护理向“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转变,个体化干预模式也因此得到发展。个体化干预,即在护理干预过程中不仅将患者作为一个病人,同时将其作为有性格、社会、家庭特征的完整个体,在综合了解患者的信息后制定最佳的护理计划,在护理过程中更加强调针对性,充分体现人文主义。在手术室护理中应用个体化干预模式,在传统的护理基础上从术前访视、心理护理、术中护理和术后护理四个方面添加“个体化”内容。在术前访视中增加患者对手术治疗的认知,在沟通中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分析护理风险,做好准备措施。心理护理则是通过有效的疏导改善患者的负面心理,让患者以最佳的身心状态做好手术准备。术中的护理为患者提供了极大的鼓励和安慰,使患者顺利度过手术阶段。术后的护理中让患者体会到更多的关心,将患者平稳送回病房,为患者的恢复打好基础[4]。从结果中可知两组在护理后的SAS、SDS评分均降低,而干预组分数低于常规组,提示个体化干预模式对于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有更好的效果,另外干预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说明个体化干预模式可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将个体化干预模式应用在手术室患者护理中,对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护理满意度均有明显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岳培茹,周玉冰.个体化护理模式在肿瘤内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29):3549-3550,3551

[2]任桂云. 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5,57(s1):386-388.

[3]周敏,张铭光,唐莉,等. 个体化护理模式干预对肠易激综合症患者的焦虑抑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5,42(3):88-90.

[4]饶学燕,郑红彬,万雪梅,等. 个体化护理干预在肿瘤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5,18(12):2106-2110.

论文作者:肖颖珩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5

标签:;  ;  ;  ;  ;  ;  ;  ;  

个体化干预模式在手术室患者护理中应用的优势探讨论文_肖颖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