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和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观之比较_邓小平理论论文

毛泽东和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观之比较_邓小平理论论文

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发展观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观论文,毛泽东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937(2004)03-0004-03

一、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发展观

(一)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中的重大问题。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经过10年至20年 的建设时间,中国就可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新中国建立后,1954年6月,毛泽东提 到15年左右只能打下一个基础,而真正建成社会主义国家需要50年的时间。1955年他又 指出:“我国可能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但要建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 义工业化的国家,就需要有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比如说,要有五十年的时间,即本世纪 的整个下半世纪。”[1](P390)毛泽东从当时中国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的现状出发,对 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性得出了客观的符合实际的认识。经历了1958年“大跃进”和 “人民公社化”之后,毛泽东认识到超越阶段发展的错误。他指出:“在我们这样的国 家,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艰巨任务,建成社会主义不要讲得过早了。”[3](P116) 他提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3](P116)毛泽东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多次表示:“对于社会主义建设, 我们还缺乏经验。”[3](P300)“至于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 ,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3](P301)这是毛泽东在当时中国生产力水平极低 、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情况下,结合实践中的教训做出的极其可贵探索。

(二)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目标。1945年4月,毛泽东就在《论联合政府》的政 治报告中把“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的近代化”作为党和人民的奋斗目标。1953年6月毛 泽东指出:“现在是在打社会主义之仗,要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 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全国人民的总任务[1](P280)。随后,在过渡时期 总路线中,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工业化之前又加上“国家的”,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 主义工业化”[1](P316)这是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思想 ,可以认为是他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目标的近期目标。而这一时期,毛泽东尤其重视中国 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之后,这一思想逐步发展形成了“四个现代化”思想。1956年4月 ,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报告,总结了我国的建设经验,号召全国人民“把我国 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2](P44)1957年2月,他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 矛盾》中指出:“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和现代化科学文化 的社会主义国家。”[2](P207)1960年初,毛泽东又提出“国防现代化”思想,标志着 毛泽东对“四个现代化”的认识已经比较完整了。至此,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战 略目标就是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 [3](P341)。这表明了他要在中国摆脱贫穷落后,摆脱挨打境地的决心以及他对社会主 义发展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一贯性。

(三)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步骤。在1950年6月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要 用3年或者多一点的时间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 准备条件。1951年2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三年准备,十年计 划经济建设”的战略设想。在1953年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明确规定:“要用十至十 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12月,他在对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提纲的批语和修改中提出 :完成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任务,“大约需要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就是大约十五年左右 的时间(从一九五三年算起,到一九六七年基本上完成,加上经济恢复时期的三年,则 为十八年,这十八年中已过去了四年),那时中国就可以基本上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 1](P316)。这就是毛泽东设想的“基本上建成”,在他看来,十年的时间,只能为社会 主义打下一个基础,离建成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还有很大差距。1954年6月14日,毛泽 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所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讲话中 提出:“我看,我们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大概经过五十年即十个五年计划 ,就差不多了,就像个样子了,就同现在大不一样了。”[1](P329)毛泽东以后又反复 论述了这一思想。从毛泽东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两 步走”的战略的设想:第一步,用15年时间,在完成从新民主义社会过渡的同时,初步 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为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打下一个基础。第二步,再用 50年到75年的时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956年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 开,毛泽东两步走的思想进一步深化,尤其是经过“大跃进”的挫折后,他对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长期性又有了更深的认识。1962年1月,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 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 年,或者更多的时间。”[3](P301)“在我国,要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我估计 要花一百多年[3](P301)。毛泽东百年战略思想是对1958年“大跃进”时提出的“七年 超过英国,十五年或二十年赶上美国”这一战略步骤的根本纠正。同时,也是他对社会 主义发展步骤认识的深化。

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发展观

(一)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正确认识现今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 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问题。1978年以后,在我国党内逐步确立了邓小平在第二代 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地位。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 问题的决议》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阶段。”这是第一次使用“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概念。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 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物质文明还不发达。”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指出 :“我们党的十三大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 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 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 [6](P252)根据邓小平的意见,十三大报告第一次从战略高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指出:从50年代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 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也就是说至少要到21世纪中叶。十三 大闭幕后不久,邓小平又强调指出党的十三大“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坚定地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6]( P258)十三大标志着邓小平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准确定性,我们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同 时,对中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做出了客观的估计,即“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并充 分认识到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澄清了长期以来在社会主义发展 阶段问题上的迷与混乱,第一次明确而系统地提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制度 确立以后,必须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的观点,它不仅解决了落后国家进入社会主 义社会以后的发展道路问题,更为这些国家提供了正确认识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国情 的理论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一个重大突破,大大发 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目标。邓小平继承毛泽东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 想,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发展。1979年,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 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5](P208)这是对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一种新概括。据此1981年6 月《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规定为: “把我们的国家,逐步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 、具有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这里,把“四个现代化”同“高度民主 ”和“高度文明”并提,给“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注入了新的内容。1987年党的十 三大报告明确指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富强、民主、文明”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个目标是从中国政治、经济 、文化的实情出发而确立的,更符合中国的国情,具有切实可行性。

富强,是指以经济高度发达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大幅度提高。将富强作为现代化发展 的目标,是对毛泽东四个现代化目标的继承、综合和发展。富强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 、国防、资源、科教、外交等在内的综合指标。富强是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尤指物质文明的发达程度。邓小平适时地提出“富强”的目标,既符合中国人民的愿望 ,又能同国际竞争接轨。

民主,就是建立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民主,就是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邓小平多次指 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政治上的体现。中国要建设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 国,就必须建立和健全政治上的民主制度。

文明,既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邓小平最早看到了两个文明的重要性,199 2年,在南方讲话时指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毛泽东从中国“一穷二白”的现状出发,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完全符合中 国国情的,是切实可行的,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四个现代化”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奋 斗目标,有高屋建瓴之功效。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的思想,从实际出发,提出建设“富 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使奋斗目标更具体、更实际、更直 接、更容易为人民群众接受,是对毛泽东思想的一大发展。

(三)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步骤

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小康”的概念。后来, 他进一步明确“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所 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八百美元。”[6](P64)而“我们要在本 世纪实现四个现代化……只有二十年,就是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对于我们的建设 事业来说,八十年代是很重要的,是决定性的。这个十年把基础搞好了,加上下一个十 年,在今后二十年内实现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就可靠,就真正有希望。”[5](P241) 这是在邓小平提出小康目标的基础上,对如何实现小康目标提出的“两步走”战略。19 87年,他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明确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987年10月,党的十三 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 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 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1992 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又将“三步走”战略纳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 中,标志着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理论的日趋成熟。

在实际的战略上,邓小平继承毛泽东艰辛探索的积极成果,又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做 出重大的发展。毛泽东的“两步走”战略和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无论是在构想的理 论依据、出发点,还是具体内容都有许多相同之处。例如:毛泽东预计用100年时间建 成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设想下个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二者对实现现代 化的预计基本一致。但是,“两步走”战略和“三步走”战略形成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因此,两者还具有许多不同。一是邓小平认为实现现代化是一 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他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最低 标准,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小康之后还要继续向前发展,逐步达到更高级程 度的现代化。这是“三步走”的一个重要认识论根据。二是邓小平“三步走”战略规定 了实现现代化的三个阶段性目标,以使发展目标与每个发展阶段相一致,可以避免盲目 推进,随意跨越阶段提出过高的目标。三是每个发展阶段的目标量化,使目标更加具体 、明确,可操作性强。四是三个发展阶段提出了“温饱”、“小康”和“富裕相对应着 的标志着不同生活水平的目标。把国家经济发展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紧密 联系起来,使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激发了群众参与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积极性。邓小平“三步走”战略更具体、更系统、更现实、更科学,是对毛泽 东“两步走”战略的重大发展。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发展观有许多相似之处,邓小平在实 践中发展了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发展观。通过比较,也可以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 结合上把握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观的异同,有助于我们站在21世纪的高度回顾 历史、反思现实、预见未来的发展战略。通过比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中国实现社 会主义现代化的规律,为实现我国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提供强大的理 论支持。

收稿日期:2004-03-12

标签:;  ;  ;  ;  ;  ;  ;  ;  ;  

毛泽东和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观之比较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