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心理学体系建构之我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见论文,心理学论文,体系论文,编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93(2001)01-0143-06
在当代急剧变革的信息社会里,面对纷乱繁杂的信息,编辑主体对信息的选择越来越具有重要的价值。这是因为没有控制和无序的信息在信息社会里并不构成资源。编辑主体通过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改造客体,不仅在整理、传播、积淀科学文化精神成果的过程中发挥着自己对精神文化产品的导向作用,而且也在选题、策划、组织、加工和评鉴等编辑实践活动中日益凸现出自己的主体地位和独特价值,从而使编辑主体从传统型编辑劳动向现代型编辑职业劳动转变,并形成了一支庞大的专业编辑工作群体。编辑活动的现代化迫使我们需要从科学化和学科化视角不断研究总结编辑工作的具体活动规律,开辟编辑学研究的新领域。从心理学的视角研究探索编辑活动这一特殊领域从业人员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无疑是深化和细化编辑学研究的主要途径之一。苏联科学分类学家指出,“心理学在整个科学系统中占有中心位置。迄今的二千五百多门学科,惟有心理学家和人人都有最密切的关系。因为,人既是从事各种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主体和中心人物,又是心理活动的载体和主要承担者,没有人的参加,没有符合人的心理规律的活动,任何一个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都不能得以实现”[1]。心理学之于编辑学及编辑实践活动的意义也正是如此。只有认识了在编辑实践活动中编辑主体的心理现象及规律,才能有的放矢地激励编辑主体的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丰富编辑主体的知识技能素养,增强编辑主体心理素质,提高编辑职业劳动效能,以便更好地推动编辑出版事业的发展。
目前编辑心理学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编辑学界对此有一些探索性、尝试性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编辑心理学的研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建构一个编辑心理学体系,从而为编辑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一个宏观的参照系和理论组织框架,使编辑心理学的研究能够在更为自觉的基点上深入探索编辑主体心理的主要问题。由于编辑心理学体系建构是一个庞大的命题,不仅需要众多同仁的共同努力,而且需要几代人的辛勤劳动。在本文中,笔者仅就编辑心理学体系建构的框架及编辑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编辑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任何一门学科能否独立存在,判断标准在于它是否具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对于什么是编辑心理学,其研究对象是什么,目前编辑学界仅有的一些研究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无一致的看法。笔者认为,编辑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编辑主体在编辑劳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2]编辑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指编辑主体在编辑劳动中的心理现象及规律。编辑主体就是指从事编辑劳动的人,它不仅指作为个体的编辑劳动者,而且还包括存在于一定组织形式下的作为群体的编辑劳动者。这里,作为个体的编辑劳动者仍然是编辑主体的主要构成要素。但是,由于当代社会信息量急速膨胀,文化产品日新月异,编辑对文化精神产品的鉴审、选择和传播,是依靠现代化传播手段和设备通过编辑群体来进行的,并非个体所能及,它需要一个有合理组织机构的编辑群体通过分工协作来共同完成。编辑群体不是全部编辑个体的简单相加,也不是一堆杂乱无序的乌合之众。因为,这样的群体是不具有任何效能的。编辑群众只有处于一定的组织结构之中,彼此通过分工协作才能实现其共同目标。编辑劳动根据编辑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通常包括收集信息、进行策划、制定选题、组稿、审稿、加工、发排、校对等程序化的序列。其实际上就是采集资料、整理定稿、提供出版。其目的与实质在于发扬与传播。在当代,由于传媒手段的发展,传媒不再局限于文字手段,它已经包括了音响、电视手段等等,编辑劳动也已不再局限于著书立说的传播,而是范围更加广阔。这不仅说明编辑已成为一个内涵庞大的概念,而且也预示着编辑主体的范围也在不断地延展。这就需要我们从更为广阔的范围去构建编辑心理学体系。
构建科学的编辑心理学体系除了明确其研究对象外,还离不开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不仅是从一种方法开始而且它的真实本质就是它的方法论。”[3](P18)要建构科学的编辑心理学体系就必须遵循科学研究的方法。因为“任何科学发现或概念的有效性取决于达到该发现或概念所采取的程序的有效性”[3](P19)。这就是说,一项实验的成果和研究从中得出的结论绝不能超越其所采用的方法论。编辑心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主要是应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即心理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心理测量法及观察法等来研究编辑主体的心理现象。而目前,我们的编辑心理学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缺乏心理测量、心理实验和调查这样“小心求证”的定量分析,从而导致了论点诱人而论证不足的研究状况。为此,编辑心理学体系的建构必须建立在心理实验和科学心理观察的基础之上,必须进行研究方法的更新、借鉴,以便使之更加完备化、科学化。这样才能保证编辑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
二、编辑心理学的体系框架
在明确了什么是编辑心理学及其研究对象后,本着构建知识体系宜粗不宜细、突出重点、加强主干的原则,笔者以为编辑心理学的体系框架应由三个层面构成:第一个层面是编辑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二个层面是由编辑主体的心理现象规律与群体组织心理活动规律构成。第三个层面是由编辑心理学的应用操作理论和技术构成。这一部分的知识和技术内涵是凸现编辑心理学实用价值的主要方面。为进一步明确其体系,从这三个层面出发,将其具体的学科知识体系内容细化如下:
(一)编辑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编辑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是指编辑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定位、研究方法论、研究任务和研究原则。它是编辑心理学体系建构的理论基础,是为进一步探索编辑心理学的研究范式而进行的理论研究上准备和方法技术上的支持。编辑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依据心理学的原则,在编辑劳动中协调编辑主体的人际关系,努力满足编辑主体的心理需要,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千方百计地把编辑主体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从而提高编辑劳动的效能。编辑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主要有开放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以及整合性原则。关于研究原则,笔者已另文撰述,在此不再赘述。
(二)编辑主体在编辑劳动中的心理过程及规律
编辑主体在编辑活动中的心理过程是指编辑主体在这一活动中所具备的认识、情感和意志过程。具体地说,就是编辑主体在注意、感觉、知觉、想象、记忆、思维、情绪、情感以及意志等方面的心理特点。例如编辑活动需要编辑主体的思维具有创造性、敏锐性、超前性、逻辑性等特点;在校对中,要求编辑的注意品质具有稳定性等特点,此外还要研究校对中的注意规律等。
(三)编辑主体在编辑劳动中的个性心理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括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两个方面。编辑主体在编辑活动中所具备的个性心理,是指编辑主体在这一活动中所表现出的需要、动机、理想、信念及编辑主体的性格、气质和能力等特点。研究编辑主体的需要、动机是编辑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编辑能力是编辑主体各方面素质的综合体现,是保证编辑活动顺利完成的重要条件。构成编辑能力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文字处理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等。而创造能力是编辑能力的本质要求。
(四)编辑主体在编辑劳动中的群体心理和组织心理
编辑主体无论是作为个体还是作为群体都必须处于某种群体、组织形式或组织结构之中,其心理活动也必定受到群体规模或组织结构的影响。人们在群体中通过相互交往会产生相互感知和相互理解,会发生模仿、感染、暗示、沟通、冲突等各种心理现象。而组织结构、规模、模式等也会影响组织成员的心理。此外,群体与组织通过对群体或组织成员的心理的影响而影响着工作效率的高低。研究编辑主体的群体心理和组织心理主要是运用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研究编辑主体在编辑劳动中的激励问题、人格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组织结构问题、领导行为、职业满意感等复杂问题。
(五)不同类型编辑工作和不同性质编辑工作对编辑主体心理素质的特殊要求
不同类型编辑工作和不同性质编辑工作对编辑主体的心理素质有着不同的要求。如对学术期刊的编辑要求具有一般能力外,还要有较高的科研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胜任工作。而艺术类刊物的编辑要求具备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等等。可见,不同性质的编辑工作对编辑主体的心理素质的特殊要求也应成为编辑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六)选拔培养和训练编辑主体所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和编辑技能
编辑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对编辑主体的心理素质和编辑技能有特定的要求。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适应编辑工作。我们研究编辑主体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和编辑技能,就可以据此制定相应的量表,以此来选拔适合编辑工作的员工。当然,有些素质和编辑技能是可以培养和训练的。任何初任编辑工作的人都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和职业训练才可能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熟练的编辑技能,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编辑。因此,如何培养和训练编辑主体的心理素质(如人际关系训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训练等),训练其编辑技能,使其更快更好地适应编辑工作。这也应是编辑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之一。
(七)作者心理、读者心理与编辑心理的互动
编辑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包括作者和读者的心理现象,但这并不是说他们之间没有任何联系。编辑主体在编辑活动中直接面对的不是作者和读者,而是作者的作品。编辑主体与作者和读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独特的交往关系。作为编辑工作者,在与作者和读者的独特交往中,应该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这是对编辑主体知识能力的要求。此外,编辑是传播过程中的中介,或称把关人。因而,作为中介的编辑主体与作者和读者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种心理互动。在传播过程中编辑主体既是受者,也是传者。作为受者,他与作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心理互动。作为传者,他又与读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心理互动。这种双重心理互动对编辑主体的认知心理特征和人格特征有着重要的影响。
(八)编辑主体的心理卫生
《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关于心理卫生的涵义是,心理卫生包括一切旨在改进及保持心理健康的措施。诸如精神疾病的康复及预防:减轻充满冲突的世界带来的精神压力以及使人处于能按其身心潜能进行活动的健康水平。在编辑活动中,影响编辑主体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就人际关系来讲,编辑不仅要处理好与同事、主编、领导之间的关系,还要处理好与作者之间的关系。由于编辑工作内容杂,联系面广,难度高,尤其是当代编辑职业劳动不仅强度大,工作负荷重,压力大,竞争激烈,而且还面临着新的生存发展危机,这必然导致编辑主体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因此,研究影响编辑人员心理健康的因素,防治编辑人员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提高编辑主体的适应能力,保持其身心健康,对提高编辑工作效能是十分必要的。
以上所构想的编辑心理学的这一框架体系只是一种初步的体系,而不是一种绝对封闭的、一旦形成就凝固不变的体系。它必然随着编辑学、心理学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科学发展本身就是辩证的发展过程,既有量的积累,也有质的飞跃。“理论是一种演化的产物,每一新的理论或体系都是部分新颖又部分陈旧。”[3](P17)库恩认为,“在危机中从一范式到一新的范式——从中可以涌现出一新的正规科学传统——的过渡远不是一种积累的过程,一种由于旧范式的接合或延展而完成的过程。而是根据基本原理对这一领域的一种改建,一种使这一领域某些最基本的理论概括以及这一领域的许多方法和应用发生变化的改建。在过渡阶段,将会有既能由旧范式又能由新范式解决的问题交迭,这种交迭可能是大量的但绝不会是全部的。但在解决的方式中也会有决定性的不同。过渡完成时,有关专业将改变其对有关领域的观点、方法和目标。”[3](P18)当然,目前编辑心理学的科学体系还远未形成,根本达不到库恩所说的范式,其体系建构仅仅处在一种构想阶段。这要求我们应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去对待它,这不仅是科学发展本身所要求的,也是编辑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定位所决定的。
三、编辑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定位
编辑心理学既是编辑学的分支学科,又是心理学的应用学科,也是一门多极交叉学科。它与编辑学、心理学以及传播心理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编辑心理学是编辑学的分支学科
编辑心理学与编辑学相互联系,不可分割。首先,编辑心理学作为编辑学的分支学科,它的发展不仅深化和丰富了编辑学的研究内容,而且完善了编辑学的理论体系。其次,编辑学的发展又为编辑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编辑心理学研究的是从事编辑劳动的编辑主体的心理现象。随着时代的变迁,编辑手段不断更替,编辑范围也不断扩大。这不仅意味着编辑主体的范围在不断扩大,而且也意味着编辑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也在不断地丰富与拓展。
(二)编辑心理学是编辑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所谓编辑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编辑主体在编辑劳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然而,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知识领域在其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并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统一的理论,而且“现存的任何理论都没有也不可能成为一种统一的心理学范式”[4](P399)。“心理学的广泛一如人类的大脑,其丰富程度也分毫不差”[4](P400)。美国心理学会现在承认了58种心理学领域[4](P400),其中,主要有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知觉心理学、心理治疗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及生理心理学等等。那么,研究编辑心理学如何应用心理学理论呢?虽然,心理学理论繁多,但这并不说明心理学的多种理论是相互排斥的,相反,由于人的心理现象是一个立体的、多层面的极其复杂的现象,并不是某一种理论所能解决的。现有的这些心理学理论只是从不同角度和侧面研究了人的心理现象,也就是说“它们各自倾向于集中说明一个复杂问题的不同方面”[5](P5)。编辑主体在编辑劳动中的心理现象也是复杂多样的,它不仅涉及到编辑主体的感觉、知觉、情绪、意志等的心理过程,编辑主体的个性心理,而且涉及了编辑主体的社会心理、群体心理、组织心理等等。因此,编辑心理学的研究同样也应涉及当代心理学研究的各种理论,如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知觉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以及心理卫生等。
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在编辑心理学的研究中,心理学与编辑学的结合是一种有机的融合,而不是二者之间的简单相加或某种程度的“捏合”。应是着力发现、论证编辑实践活动中独具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而不是套用心理学的一些概念、术语及心理学的知识去解释、说明编辑主体在编辑实践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因为,从科学理论本身来看,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不是概念和规律的简单堆砌,也不是各种互不相关的论据的机械的组合,而是根据自然现象本身的有机联系所做出的系统的、合乎规律的说明,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6](P171)。“任何一门科学总是要通过系统化的方法把已经获得的各种理论知识——概念、定律和原理构成一个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这是一门科学发展成熟的标志。……科学理论系统化的基本特征是:严密的逻辑性、全面性、统一性、简单性等。”[6](P202)惟有如此,才能构建出科学的、系统的编辑心理学体系。
(三)编辑心理学是传播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编辑心理学作为传播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二者在研究对象上虽有包容,但侧重点却不同。传播心理学是“研究传受者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及规律”[7](P5)。而编辑心理学则侧重于研究编辑主体在编辑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规律。作为传播活动的把关人——编辑主体在传播活动中担任着两种角色,它既是传者,又是受者,但又不是简单的传者与受者的角色互换(网上成员)。在编辑活动中,作为受者的编辑主体接受信息的主要目的是过滤信息,使信息达到传播要求,然后再传播给更多的受者。编辑主体在编辑活动中的这一独特的心理过程就成为编辑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可见,编辑心理学体系并不是凭主观臆想和主观需要来构建的。但是,这决不意味着编辑心理学的发展与传播心理学的发展互不相干。传播心理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为编辑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而编辑心理学的发展又会丰富传播心理学的体系和内容。
当代科学发展的方向可概括地分为两大趋势。第一是传统的微分方向。这一方向是在以解析完整性、强调可分性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新的科学探索。第二个趋势是以多学科或多分支整合为宗旨的研究。整合研究的发展是由科学规律的本质决定的,这种研究旨在使各层次的学科或同一层次不同分支的各种信息关系整合归一化。作为多极交叉学科的编辑心理学在其体系构建中,既要深入研究编辑心理学的微观层面,又要注意编辑学、心理学及传播心理等等学科的综合与整合,把与之相关的各种信息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之整合归一化,从而使编辑心理学形成一门科学的、系统的、开放的学科体系。
收稿日期:200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