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语文高考回归全国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如何应对论文,语文论文,全国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5年,北京,“两会”期间,3月8日下午,教育部长袁贵仁宣布,到2016年,全国25个省使用国家考试中心命题试卷。高考命题权再度收归“国有”。自2004年起,“在不改变统一高考性质前提下,我国在部分省市实行分省命题”的“改革”,至此无疾而终,“自主命题”将成往事。 一、回望 长安回望绣成堆 有人说这是“新一轮高考改革”。并指,将带来高中三大变化:“走班教学模式”将取代“固定班教学模式”,“分层教学”将成为中学教学的“新常态”,不同学科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显著分化。都似乎是给语文带来的好消息。不提,还是来说语文。 语文的现状离不开整个教育的现状,整个教育的现状即改革进入了深水区。进入“深水区”,教育将沿着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龙头,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管、办、评分离为抓手的方向,推进改革。语文,一者首当其冲,二者当以服从导向为务。 可以细数一下,这一两年发生了什么。2014年3月,教育部连发两份文件:《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意见》。这两个文件和语文关系密切。往小里看,语文,在高考分值中的权重,150、180,乃至于200,对考生至关重要。往大里说,立德树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关涉到语文的全部。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这个国家最顶层设计的实施意见,涵盖了义务教育的招生改革,包括小学、初中,最主要还是高考制度改革。高考制度改革对高中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常说“高考是指挥棒”,就是这个意思。 而未来的高考,英语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区分度会降低;数学不分文理,难度也会降低。语文,在高考中,区分度最大,最容易拉开档次,因而显得更重要。有人说“得语文者得高考”,此言不妄。 未来几年将非常关键,最直接的是现在高一、高二教学及备考会有很大调整。全国卷与湖北卷有很大不同,全国卷阅读有选考,2015年全国考试说明增加了新闻传记。加上湖北学业水平测试的变革,对教学尤其是学校管理影响不可小觑。 二、审视 只缘生在此山中 近年,全国语文高考,有值得关注的五大特点或曰变化,它积淀在全国和各分省命题的具体实施及经验中。厘清这些特点,有利于我们认识过去、把握当下、引领未来。五大特点为: (一)三贴近——命题按钮 1.贴近时代 语文,是时代的产物,时代的聚焦;语文教学不能脱离时代,语文高考须贴近时代,这应该是必然必须的。比如,全国卷作文“喂食动物”,其所蕴含的文明、和谐与法治,“山羊过独木桥”,其所蕴含的平等、自由与公正,“农民工看病”,其所蕴含的友善、诚信与敬业等,无不与时代紧紧相连。 2014年全国卷新课标2作文题:“喂食动物” 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喜欢”和“禁止”是一对矛盾。“喜欢”乃本性,“禁止”是规则。硬由“喜欢”去碰“规则”,会带来严重后果。显然,在自然保护区喂食动物是不规范行为,因为它违反了规则。考生可以写,遵守公共道德规范,做文明遵规守纪人。 这道题目隐含的就是规则问题。自然保护区在制定规则,而“不少人”却在破坏它。考生可以写“规则”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要碰“规则”红线。由此还可反观当前的“反腐”,腐败者的实质就是在违规——党规国法。 同时这则材料还折射出一个教育的问题,如果我们一味地给孩子“喂食物”,就会让孩子像动物丧失觅食能力一样,失去基本的生存能力。考生可以写学会独立,学会生存,学会规划人生等等。 全国卷新课标Ⅰ作文题:“山羊过独木桥” “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规则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同时相向而行,走上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人数多少决定胜负。因此习惯上,双方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不过,2014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这种做法当场就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 事后,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还是“规则”。比赛,是要规则的。“山羊过独木桥”规定,比赛双方:两两对决、相向而行、突破阻拦(过桥获胜)。预赛中的“新情况”肯定违反规则了,因为这里面没有“对决”、没有“突破”(当然更没有“阻拦”)。而另一面,这里只是一间学校的非完全“对抗”的比赛活动,类似游戏。设若作为游戏,则开心、搞笑、精灵、益智,出人意表,又是另有情趣了。 “山羊过独木桥”蕴含平等、自由与公正;而其中“新情况”则更显出孩子们的娱乐天性,童真、狡黠、机灵,也并非不足称道。 2.贴近现实生活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语文即生活。如此,表现在高考命题的选题上,就得关注社会现实生活、积极回应社会热点。如大纲卷作文直接取材于社会新闻事件: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农民工老王突发胃穿孔,被送进医院。为救治这名贫困患者,医院开通“绿色通道”给他做了手术,又进行了十天治疗。虽然老板主动送来5000元,老王仍欠下4000多元医药费,而医院默许他出了院。老王刚一康复就回到了工地:“哪怕打工还钱再难,我也得努力。是医院和老板救了我。”可欠款还是像石头一样压在他心上,最终,老王鼓足勇气找到医院,说出了想在医院打工抵债的心思。院方深受感动,聘他为陪检员。老王也特别敬业,作为曾经的患者,他格外懂得怎样帮助病人。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它包含了农民工、老板、医院三方。问题“解决”似乎很圆满(偶然的“圆满”)。 其实,似还可提出一些问题。如:(1)老板。对老板,材料有所保留的(“虽然”一词即明了其“立场”)。那么,老板该不该送钱(因为不是工伤)?钱是送多还是送少了?(2)医院。医院的“默许”基于什么理由?是不是每个农民工都可得到“默许”?(3)农民工。感恩,应该不错。但“打工抵债”,是否又是以人身作为抵押?他人可否效仿? 这不是纯粹所谓“医患问题”,也不是如何对待“弱势群体”,而是一个完整社会保障体系如何构建的问题。有了一个完整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则不论老王,还是老张、老李,包括老板、医院,都可按章办事、循例处置。也就不会有材料中的老王、老板、医院的“煞费苦心”了。制度、法规,比随意处置(哪怕是做了“好事”)更重要! 其他如甲卷论述类阅读《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关注我国当前社会热点中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古(唐代、汉代)为鉴,重在梳理对今天治理食品安全问题的启示。 全国卷还有一个“我国五年来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图,也是语言运用题的考试。 3.贴近考生的实际 注重考生在未来甚至终身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实际应用的语文素养,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如上海卷现代文阅读,要求用阅读文段中提供的解读新闻的方法,具体分析一则新闻报道,将阅读能力考查与考生实际运用结合在一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北京高考开始的10分微写作,开启了高考写作的新样式,应是高考作文命题的新“动向”。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①毕业前,语文老师请同学们把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写下来,与下一届同学分享。要求所写的体会具体、切实,易记忆。 ②今天早晨是家长送你来考场的吗?请对“家长送考”现象予以评论。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③写一段抒情文字(可写诗歌),纪念自己的18岁。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三道题(选一),无不与学生生活实际关联,且叙述、议论、抒情,皆可选择。内容与表达,极大的“自我”(彰显独立的“我”)的选择空间,真正体现出高中课程的特质。 (二)注重思辨能力——命题命门 逻辑思维(正在修订中的高中语文课标,提出“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养之一,也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高考通过科学严谨的语言材料,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等方法,在多角度、多层次的材料中,发现事物间的联系,对提高考生的辩证思维和多元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如2014年的湖北卷作文题。 游客们来到山脚下,这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游客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吗?有人答没有,有人答有。 于是有人留在山脚赏景,有人继续爬山。来到山腰,这里古木参天,林静山幽。问下山的人:上面好看吗?有人答没啥好看的,有人答好看。 于是有人在山腰流连,有人继续攀登。来到山顶,只见云海茫茫,群山隐约。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如何有效检测考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和创新意识?对此,试卷在作文命题中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关注考生多向思维,突出思辨色彩,给考生提供了广阔思维空间,引导考生进行哲学思考和理性分析。从空间角度看,材料呈现出“近”与“远”(山脚、山腰、山顶)等角度;从思辨(认知)角度看,“好看”与“更好看”、“有”与“没有”、“登”与“不登”等思辨角度,可以更为全面地检测考生的思维品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考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历练等状况也可进行整体性的考查。较好地处理了可写性、选择性、导向性、探究性等之间的关系,可更好地满足高考语文的测量要求。 再如2014年上海卷“自由与不自由”,北京卷的“老规矩”,江西卷的“探究性学习”,广东卷的“黑白照片与数码时代”,这些题目都容易调动学生想象与联想,更由于内含富于哲理性思考,在思想上和思维方式上都具有积极导向。 (三)文化素养考查——命题核心 语文高考改革要进一步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引导考生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审美修养和人文精神,进而理解文学作品、文化著作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等内容,从不同角度反映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如2013年全国卷“现代文阅读”,选文为何丹《试说明凤文化的“历史素地”及其在文化类型上的深层涵义》(摘编),以20世纪后期,陕西凤雏村出土刻有“凤”字的甲骨4片为例,就其形象展开的对凤文化的论述。要求考生依文本,辨析“凤”的形象,探讨凤崇拜的起源等。是对华夏先民图腾文化的祭奠与彰显。 还有名篇名句的默写,给出一个情境,要求写出相应名篇中的名句。这种考查难度增加了,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诵,比单纯测试默写,更有难度,其文化价值、文化含量更高。如: 文化素养题还有价值观的引导作用,比如选一段文言文人物传记,用主观题的方式,考韩文谥号为“忠定”的理由。像这样的题目也是考查传统文化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意识地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四)材料来源——命题拓展 语文高考考的虽然是语文,但具体材料却不能局限于语文,而应树立宏观的语文考试观,以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融合。在多学科、多领域的背景材料中,通过阅读社会生活中内容丰富、渠道多元的文字、公式、图画、表格等材料,将收集到的庞杂信息进行筛选和判别、分类和排序、分析和再造,挖掘信息价值,生成新的信息。从高考试卷的材料来源看,既有语文本体的、有哲学的(辽宁卷《幸福的哲学》)、有科学的(重庆卷《科学美》)、有历史的(课标卷《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有数学的(《中国珠算》)、有生物的(《爱国科学家邓叔群》)、有物理的(《科学巨人玻尔》)、有建筑的(大纲卷《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也有信息科学的(大纲卷语用题“网络阅读”)。还有材料形式的拓展,人物传记以相关链接的形式,出现非连续性文本…… (五)课外阅读——命题引导 课标规定高中一年内课外自读五部以上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50万字。 初中9年级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万字以上。7至9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 这个要求很多学校没有落实。 2013年四川卷,请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卫·科波菲尔中任选一人续写。2014年福建卷,读《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题目。二者都涉及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将会在新高考中得到不断的体现。 从课外阅读来说,我们和国外的差距很大,例如法国规定,高中二年级应阅读:16、17世纪作家蒙田和帕斯卡的作品节选,高乃依、莫里哀和拉辛格两部作品;20世纪罗曼·罗兰等22位作家的28部作品。高中三年级应阅读:16、17世纪作家的作品;18、19世纪雨果等19位作家的30部作品;20世纪普鲁斯特等13位作家的21部作品。而作为语文课本的《英文文学》有2800多页,包括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节选或全文。我们则只有那么一本薄薄的语文课本,增大学生阅读量将是对语文的一大要求。 三、应对 山顶千门次第开 请先尝试做一道曾经用于中央机关招考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正式试题: 正是由于有人像哥白尼、开普勒那样执着地坚持长期得不到实践支持的理论,有人像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那样大胆地怀疑得到无数实践支持的理论,科学才得以进步。 这段话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之一。 C、有些实践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D、实践是我们关于真理的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被认为是毋庸置疑的,其实在学理上,站不住脚。以屠呦呦的青蒿素为例,其研究成果,被命名为“191样品”,即它曾经190次被“实践”所否定,幸亏屠呦呦没有所谓的“实践标准”,她不言放弃,终在191次试验中取得进展。真理概念只在宗教领域中有意义,在科学领域中,真理概念完全没有意义。在科学史上,正是由于有人执着地长期坚持得不到实践支持的理论,也正是由于有人大胆地怀疑得到无数实践支持的理论,科学才得以进步。只能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重要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正确答案应该是C。 这是批判性思维。我们熟知的美国高考SAT,研究生考试GRE等等,都将这种批判性思维作为重要的考查内容。这对我们的语文教学、语文高考,都将带来启迪。 语文高考考查理念、要点: (1)坚持立德树人,加强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和传统文化考查; (2)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 (3)加强独立思考能力考查,引导学生发展创新思维; (4)突出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研究制订能力评分方案,改进评价方式。 (1)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充分体现语文的基础性和作为母语学科的重要地位,注重考查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融汇多学科知识内容,考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2)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获取和加工信息能力的基础上,结合文字、表格、图片、数据等多种形式的材料,在语言环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逻辑思维能力。发挥语文学习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 (4)语言运用和文章写作能力。规范使用汉语普通话的词语、句式及段落表达的能力;在社会生活、工作学习中常见的实用文写作能力;满足学习与研究所需要的辨析论证的分析性写作能力。作文命题将处理好开放与限制的关系,既要有利于不同水平学生的发挥,又要注意防止套作、宿构和模式化写作倾向的出现。 (5)文化素养。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引导学生思考、领悟和汲取蕴含在其中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审美修养和人文精神,形成现实生活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动。 (1)试题材料渲染核心价值理念,体现法治精神,反映传统文化活力。比如,在语文学科中,选取四书五经中倡导社会和谐、尊亲重道等有积极意义的文化经典内容,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中有审美意义和人文关怀的文学经典内容,给考生提供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空间,思考作品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创新试题设计,调动思维,使学生通过理性思考,达到对试题价值理念的透彻理解。 (3)通过试题设问,有效引导学生形成以积极、发展的眼光思考和看待问题的态度,形成积极主动、进取的态度。 总之,坚持能力和素养立意,突出语文的综合性、应用性和基础性,拓展试题材料来源,创新试题设计,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激发创新思维,引导积极的价值取向,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承,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是语文高考命题的正确走向。如何应对高考回归全国卷_高考论文
如何应对高考回归全国卷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