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视域下青海河湟地区的农村文化建设研究
杨佩嘉
(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海西宁 810061)
摘 要: 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是传承和发展农村文明的重要方式。当前,青海河湟地区的文化建设存在文化公共服务落后,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消极文化现象等限制其发展。对此,青海河湟地区应该建立农村公共服务网络,发展文化产业,弘扬良好的习俗文化,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推动乡村振兴。
关键词: 文化建设;乡村振兴
农村文化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农村文化的发展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完成现代化的目标。
1 农村文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也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要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促进城乡均衡发展。“脱贫攻坚工程”正是为了应对农村发展滞后这一现状,随着政府制定因地制宜的脱贫政策,农村的发展也逐渐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各个农村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改造计划,一方面实现“物质脱贫”,一方面实现“精神脱贫”。要真正实现农村的“精神脱贫”,就要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文化建设的推动,能够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发展特色民俗文化,传承优秀文化,衍生文化产品,进而发展文化产业,丰富农村的物质生活。所以农村文化建设不仅对农村经济具有促进作用,也能够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的实现。
第二、农村文化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实现文化振兴,即将文化纳入到乡村振兴的方方面面,通过定制各个村独有的文化基因,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持续的动力支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本身就成了重要的资源,通过整合农村的文化资源,选择特色文化产业进行培育和发展,能够促进当地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和生态等要素深度融合,形成经济振兴、文化振兴、教育振兴和生态振兴的良性互动。
第三、农村文化建设是传承和发展农村文明的重要方式。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推进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破坏了传统农村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导致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难以传承。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丰富了农村的生产方式,但是另一方面,也使得一些利己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观念传入农村,导致不良民风出现。而传统的乡村道德和宗教观念也备受影响,它们被市场经济所影响,导致农村内部出现精神空虚、道德失范等问题。为此,只有加强文化建设,才能够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自觉抵御不良风潮的影响。进而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转“重金钱”到“重文化”,重建农村文明。
“为了求学,你即使在操场的杠子上摔死,在讲堂上得脑充血昏死,都没有什么。主要的你必须做一个人!你必须为三千万亡国奴争一口气。你个人的光荣,就是这三千万人的光荣!好好苦干吧!”
2 乡村振兴视域下青海省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第一、文化公共服务发展滞后,服务形式单一。青海省河湟地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包括汉族、藏族、土族、回族和撒拉族,它们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保持着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习俗,又有历史形成了具有神秘宗教特色的文化,青海有旧、中、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众多的宗教建筑群;历代的文物古迹;动物岩画和宗教岩画;悠扬的民歌“花儿”;奔放的藏族歌舞;抒情优美的土族明见舞蹈《安昭》、《纳顿》;民间佛教绘塑“热贡艺术”,藏族卷轴画“唐卡艺术”,酥油花艺术;独具特色的民间刺绣。它们都有各自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共同构成了青海省河湟地区丰富的农村文明。由于经费有限、人力不足等因素影响,当前青海省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缺失,产品供给不足,因此不能很好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束缚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比如,农村的图书室、广播室和文化广场等处于闲置状态,政府人员管理不到位,无法为村民提供有效的服务。
第二、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缺乏创新活力。河湟地区的农村也在践行脱贫攻坚工程,因此农村发展的着力点集中于农业发展,从而忽视了对文化产业的扶植。究其原因,河湟地区的文化市场发育还不够成熟,大部分农村都未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无法将丰富的农村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比如,一些乡镇文化企业缺乏市场营销的能力,不能妥善运营文化品牌,拓宽文化品牌的知名度,使得其衍生品在市场重缺乏竞争力。此外,地方政府对农村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到位,还未将有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产品有机结合起来,限制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4.4.3 强化绩效评价,确保效益发挥。为确保“创投”项目效益发挥,建立全市“创投”项目“红黑榜”。对已实施完成的项目,按照行业管理要求,开展绩效评价,公布榜单。对绩效评价未达到一定标准的项目进行通报,并对管理较差、骗取项目资金等情况的项目,责令收回财政投入资金。
硫酸根的理论塔板数为8 974,钠离子与硫酸根的分离度为3.01,后相邻杂质与钠离子的分离度为2.55。
第三、农村内部消极的文化现象阻碍文化建设。河湟地区大多数农村的常驻人口多为幼儿、中年人和老年人,他们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一些农村地区低俗文化不断,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观念兴起。部分村民的小农意识导致人际关系变得冷漠。同时,在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一些地方的人民误认为所有传统文化都是文明成果,误将一些封建糟粕当作传统优秀文化践行传播,导致农村的道德危机日益呈现,主流文化日渐式微。
3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途径
3.1 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首先,由于当前的文化活动场所和设备不能满足农民的文化需要,因此应该加大文化资金的投入,购置相关设备,储备文化发展基金。政府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农村的文化建设中来。政府为了更好地引领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还可以设立专门的文化基础设施为村民的文化活动提供基础,以便为村民提供多层次的文化服务。同时,可以成立一只专业的文化发展队伍,由政府人员领头,发动村民自主参与,发挥他们的创新意识。其次,建立和完善文化活动场地。对于闲置的文化广场进行修缮,根据村民的意见和需求,重新设计文化活动广场,以满足不同人员的需要。除此之外,更新村图书馆、影音室等文化室的配置,增加书本种类,配备更丰富的音响设备,增加文化活动的器材。最后,政府应该因地制宜,根据本村的人员构成和民族分布,来组织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动,以达到传承文化的目的。
3.2 利用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充分发挥青海河湟地区多民族聚居的优势,整合文化资源,对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加工。如今,在各大文博会、文创会上,随处可见青海特色工艺品,如盘绣、唐卡等富有青海特色的手工制品,也有创意产品。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建立“政府牵头、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机制,将具有青海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借助展会平台呈现在观众面前,带着青海印记远销国内外。同时,文化产业应立足本土深厚的文化资源,全心打造文化精品,如剧目《藏羚羊》,以优秀的作品增强着青海人的文化自信,努力推出青海特色文化品牌,力争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实现在文化领域异军突起,使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3.3 弘扬良好的习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农村文化建设中重要的文化资源,它凝结着中华民族先辈们的智慧结晶。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要把民俗文化和现代元素有机结合,即立足于历史文化,又着眼于现代发展。首先,发挥传统节日的作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精神需求也变得更好,一些颇具历史的节日越发收到重视。因此,通过大力倡导传统文化节日,不仅可以宣扬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还可以抵御社会中一些不良的思想观念。其次,注重吸引文化建设中的专业人才,让他们对农民进行培训,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文明的农村风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
[3]杨琼.试论乡村文化教育在助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J].海峡科学.2018(03):52-54.
[4]孙闪闪.乡村振兴战略下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8(6).
作者简介: 杨佩嘉(1994-),女,四川成都人,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文化发展。
收稿日期: 2019年8月10日。
标签:文化建设论文; 乡村振兴论文; 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