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营口市教师进修学院 115003
学校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一个主阵地。如何让传统的文化形式更好地为现代的学生所喜欢,让他们主动地感受、体验、表现一直是我们所思考的问题。通过近两年录制“一师一优”音乐课,我们发现,有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使原来公开教学中无人敢问津的京剧在一师一优课的平台上大放异彩,越来越受一线教师的青睐。
一、探寻京剧文化内涵,拓展信息技能应用
京剧艺术走进课堂,对于音乐教师来说确实有很大的难度。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京剧功底的音乐教师如何把博大精深的京剧艺术原滋原味地传递给孩子们,一方面要不断充实自我、提升内涵;另一方面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与学科教学相融合,对提高音乐教学有效性事半功倍!
1.提高自身素养,掌握京剧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1)京剧艺术普及教育的关键在教师,要鼓励广大音乐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培训,提高掌握京剧教学的知识和能力。通过专家口传面授,让每一位教师都能胜任日常京剧教学。(2)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应用,让教师学习京剧表演条件更加便捷。
2.运用信息技术,呈现精彩多元戏曲音像资料。教师需要熟练操作同屏镜像、白板、ppt课件等,以便更好地教学。利用音频、视频等编辑软件将搜集到的京剧相关图片、音频、视频资料进行整理归纳,以便在课堂上应用。
二、自主开发数字资源,提供广阔学习空间
小学人民音乐出版社已经把传统戏曲文化引入到教材中,但所涉及的教学资源较少。京剧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理应引导学生进行全面深入地了解,借助网络平台为孩子们准备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制作的大量与京剧相关的教学资料放在网络资源平台上,供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了解到更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京剧知识。
三、丰富微课教学资源,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在“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活动中,小学音乐课有了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持。不仅丰富我们的课堂内容,而且丰富的微课类型更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博大精深的国之瑰宝京剧的相关信息制成微课,通过网络、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前置课堂、预设学习、补充学习等由教师的教变成学生自主的学,是学习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
1.前置课堂,丰富学生学习内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节京剧课可能会引出很多相关知识,如果放在课堂上去学习会占用大量的时间。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微课等学习资源;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进行前置课堂自主预设学习,解决了相关知识学习的任务,这样有利于我们在课堂上有更充分的时间解决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2.注重细节,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学生课业繁重,没有大段的时间系统学,而微课短小精悍,利于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随处利用碎片化时间去学习,使学生学习充实而不乏味。通过微课视频放大动作细节,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知识并加深记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把知识点变静为动、化难为简,打破空间局限,引领学生走出课堂。
四、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助力高效京剧课堂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活动,为教师提供了很好地晒课平台。教师以强大的信息技术为依托,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又一个自主与引领、分层与集中的菜单式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自由地学习、观赏和模仿,使京剧更加近距离地贴近孩子,真正地让孩子们感悟到传统文化所带来的神奇魅力!
1.运用各种手段,营造京剧舞台氛围。教师在设计《校园小戏迷》这一课时,教师为学生创设了戏曲化的舞台。把课堂教学变成了京剧舞台上的上场和退场;其次,围绕京剧的四门功课“唱念做打”设计教学环节。同时,整节课从问好开始,到ppt的制作风格,还有学生表演时所穿的表演服饰的设计都充满了京剧的元素。
2.借助音像视频,名家名段直观再现。在14年的“一师一优课”活动中,一节京剧风格的课程《校园小戏迷》,在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出京剧表演的氛围,通过视频欣赏再现了专业京剧演员的表演,从而弥补了教室表演所无法达到的遗憾。
3.学会分工合作,上传资源成果共享。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小组之间互助整理。角色分担,达到知识共享、资源共享,利用网络终端传输数据,为学生建立一种新的学习理念。
4.音乐软件介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音乐软件的介入,改变教学模式。由原来教师教,变为生生互教互学,激发了学生学习京剧积极性,提高了自信心。
5.菜单教学环节,达到分层教学目的。在《京剧行当》一课中,利用数据终端网络平台为学生准备了四大行当的学习资源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以及学习能力,利用菜单式的学习界面来选择自己喜欢的行当进行学习。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可以只学习一个行当,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全都学习,从而达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目的。
五、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线上专家引领
以网络平台为依托,通过网络、视频直播,我们可以和专家面对面交流与沟通。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教师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学习交流平台,构建多维高效音乐课堂,不仅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多地通过多维丰富的视听材料全方位地去感受与体验京剧曲调的清丽婉转、词的凝炼诗意、表演的含蓄写意,更使学生在动手、动脑表现过程中将京剧的美内化于自身,从而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品味。
论文作者:杨东晖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6
标签:京剧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 教师论文; 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手段论文; 音乐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