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能源独立”的地缘政治影响分析_沙特论文

美国“能源独立”的地缘政治影响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缘论文,美国论文,独立论文,能源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改日期:2014-05-16

      [中图分类号]D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55(2014)04-0007-12

      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同时也是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二战以来美国能源,特别是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自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之后,历届美国总统都把减少能源对外依存度,实现“能源独立”作为基本施政纲领之一。但由于美国本土能源产量有限,“能源独立”理念一直难以实现。得益于2008年以来非常规油气开发技术突破,本土油气产量激增,美国能源即将在15—20年内实现自给自足,进而成为能源净出口国,“能源独立”日渐成真。这一重大转变将使美国及美洲地区成为新的能源供应中心,有助于美国重振经济,开展能源外交并推动美国外交战略布局发生转变,进而引发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并影响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与作用。本文将就美国实现“能源独立”对其自身国际地位和外交战略、世界能源格局和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进行深入解析。

      一、“能源独立”是维持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的重要因素

      1.陆上非常规油气“革命”促成了美国“能源独立”

      虽然自尼克松总统以来,美国历届政府都孜孜不倦地追求降低美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实现能源生产自给自足,达成“能源独立”,然而美国本土油气生产一直乏力,能源消费水平居高不下。2005年,能源对外依存度已经高达近60%。到2008年非常规油气生产出现“革命”之前,美国的石油进口量已经达到了创纪录的1131万桶。[1]

      就在人们普遍认为美国“能源独立”已经遥不可及之时,美国本土油气水平压裂开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带来了以页岩油气为代表的陆上非常规油气产量“革命式”的增长。利用这一技术,原先被视为不可能被开发的页岩层油气资源得以大量开采。美国本土油气产量自2008年开始迅猛增长。2008-2011年,美国国内天然气产量年均增长率达4.49%,仅以2011年计,同比增长达7.81%。天然气产量的44%来源于非常规天然气。[2]2011年美国超过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从2009年起,美国扭转了石油产量下滑的势头,2012年美国原油产量达到了650万桶/天,同比增幅13.8%,增幅创美国石油工业产生153年以来最高,产量创15年来新高。同年美国越过了石油净进口量和进口依存度双双上升的拐点,开始出现下行趋势。[3]国际能源署(IEA)预计,到2020年美国将变为天然气的净出口国,美国将超过沙特阿拉伯成为世界第一大产油国,石油供应几乎可以自给自足。到2035年,美国将成为石油净出口国。[4]美国能源信息署(EIA)预测,美国能源整体对外依存度将从2012年的16%下降到2040年的4%(见图1)。[5]这意味着,从产量上看美国将在15到20年间实现能源供应自给自足。

      

      图1 美国能源总体生产与消费情况,1980-2040

      来源:EIA

      仅仅产量上实现自给自足尚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能源独立”。能源价格也要既能够使消费者支付得起,也能够使生产商得到相应的生产激励。从长期能源价格走势来看,美国天然气价格(亨利港气价)将维持在4~6美元/百万英热单位区间,这一价格符合页岩气的生产边际成本,基本反映美国天然气供需情况。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WTI)价格稳定在80~100美元/桶区间内,80美元/桶的下限基本可以覆盖页岩油较高的开发成本,而上限在100美元/桶则不会超出经济及社会的承受能力。因此,从价格上看美国“能源独立”完全是可以实现的。

      

      图2 到2030年原油价格和美日天然气价格预测

      来源:Wood Mackenzie Marco Oils Service,Global Gas

      2.美国“能源独立”将有助于重振美国经济

      首先,量大价低的油气产品助推美国工业快速发展。从图2中可以看出,反映美国油气供需情况的WTI价格将长期低于反映世界其他地区油气供需情况的布伦特(Brent)价格,如图2、图3所示,美国天然气价格大幅低于以日本价格为指标的亚太地区天然气价格和欧洲天然气价格水平。低廉的油气价格带动了美国石化原料、化肥、农药和燃料成本大幅下降,客观上促进了美国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重振,同时也增强了美国作为制造业投资目的地的吸引力。[6]例如,德国巴斯夫正在路易斯安那州兴建一座世界级规模的甲酸工厂,南非石油化工巨头Sasol也计划在该州投资210亿美元建造两家工厂。

      

      图3 到2035年美、欧、日天然气价格预测

      来源:IHS Cera

      其次,本土油气产量提高有助于降低贸易赤字。由于进口量减少和原油价格下降,截至2013年12月美国的贸易赤字已经降至4年来最低。美国与沙特阿拉伯和其他欧佩克国家(OPEC)的商品贸易逆差已下降到641亿美元。得益于制造业的振兴,美国商品和服务出口到2013年11月份已攀升至1949亿美元,创历史新高。[7]

      最后,石油石化工业重振将提高就业,增加政府收入。据能源咨询机构IHS Cera估算,美国非常规油气产业在2012年为联邦、州和地方税收带来了总计630亿美元的收入,为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贡献近2380亿美元。预计到2020年这两个数字将分别上升到1130亿美元和4160亿美元。非常规油气产业到2020年将支持近300万人的就业。[8]

      3.美国“能源独立”将赋予美国外交更大的实力

      提出“软实力”概念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S.Nye Jr.)认为,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中,国家实力来自于相互依存的不对称性。一方对其他参与方的依存度越小,其所获得的实力就越大。约瑟夫·奈认为,“能源独立”的美国正在经历这样的过程。他以美国与沙特阿拉伯的双边关系为例:在美国实现“能源独立”之前,美国与沙特阿拉伯是等价的相互依存关系。美国需要沙特的石油,而沙特需要美国的军事保障。而当美国实现“能源独立”之后,美国对沙特的石油进口需求将减少,而沙特对美国的军事保障需求则一如既往,这就导致美国与沙特的相互依存关系出现不对称性,美国将对沙特获得更大的自由,换而言之,美国将获得更多的实力。[9]

      “能源独立”将强化美国在国际政治中的优势。天然气、煤炭和石油出口将成为美国加强对外合作的新工具。“能源独立”与能源出口也将使美国有更大的能力去影响一些全球性的议题,甚至改变现行的全球治理结构,如全球石油安全机制、气候变化应对机制等。

      非常规油气的发展是美国过去5年暗淡的经济环境中为数不多的闪光点。非常规油气发展带来的“能源独立”不仅为美国经济重振提供了能源基础,也强化了美国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一超”优势,可以说是经济外交的双重强心针。

      二、美国“能源独立”重塑世界能源格局

      伴随着非常规油气技术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展,全球能源版图在未来10年内将发生根本性的巨变。以美国为代表的新供应中心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消费中心即将崛起,全球能源贸易流向将发生大转向。

      1.美国及美洲地区将崛起为能源“新中东”

      美洲地区将凭借着页岩油气、油砂、超深水油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崛起为新的能源供应中心。石油方面,加拿大凭借丰富的油砂资源占据石油储量全球第三的位置;委内瑞拉将凭借重油与超重油资源,取代沙特成为全球探明石油储量最大的国家;得益于深海盐下层石油勘探开发,巴西石油探明储量已经增加到美国的一半,明显多于OPEC成员国墨西哥;加拿大与巴西的石油产量都在快速增加。天然气方面,北美储量已与中东不相上下。2020年前,北美地区将成为世界液化天然气(LNG)主要供应地区。美国由于在把储量转化为产量方面行动迅速、效果显著,已经成为能源供应的主力。北美的石油和天然气预计将在2020年实现翻番,到达每日2660万桶。[10]

      在未来全球能源版图上,以美国等美洲国家为代表的西半球非常规能源供应轴线将和东半球以沙特等中东国家为代表的传统常规能源供应轴线并驾齐驱。

      2.中国及亚洲地区将成为最大的能源消费者

      当美国从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转变为主要供应国之后,亚洲地区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地区。据IEA预测,中国在2020年后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到2030年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到2035年将成为天然气消费量增长最多的国家。印度将在未来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煤炭消费国,到2020年后成为世界最大煤炭进口国,同时也将成为石油消费量增长最多的国家。到2035年,中东地区将成为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费地区。[11]

      3.全球能源贸易流向将发生大转变

      随着全球能源生产重心西移,消费重心东移,能源贸易流向也发生了重大转变。越来越多的原本流向大西洋盆地的能源产品将改道太平洋盆地。在美国油气进口量逐步下降的背景下,沙特、卡塔尔等国原本计划出口到美国的油气将分流到亚太、南亚市场和欧洲市场。

      美国正在积极谋求向欧亚大陆出口LNG、煤炭。日本、韩国和印度的LNG买家已与美国签订了进口LNG的长期合同。预计到2016年第一批美产LNG将出口亚太市场。由于页岩气主要替代的是煤炭,美国国内对煤炭的需求大幅下降,美国的燃煤发电比重已经从2011年46%跌至2012年的37%。美国煤炭行业有着强烈的出口冲动。由于欧洲市场需求不济,美国煤炭企业开始转向亚洲市场,而中国的用户成为其重点“公关”对象。[12]

      美国能源出口欧洲将“逼迫”俄罗斯天然气南下亚洲寻找新的市场。由于出口价格低廉及美欧拥有传统盟友关系,美国出口LNG和煤炭受到了欧洲市场的热烈欢迎,这对俄罗斯天然气出口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俄罗斯转而更加重视亚太和南亚市场,目前,俄罗斯对东北亚没有管道气销售,俄出口LNG在亚太市场份额也不到1%。俄罗斯计划到2030年将这两项天然气产品在亚太地区的市场份额分别提高到13%和14%。[13]到2035年,俄罗斯将把自产的32%的原油和31%的天然气运往亚太市场。[14]

      三、“能源独立”将带来美国外交战略一系列调整

      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的强化与全球能源格局的大变动将促使美国外交战略进行一系列的调整,以适应新的形势。

      1.美国的中东政策将减轻“石油负担”

      在美国爆发非常规油气“革命”之前,从中东的石油进口量占其石油总进口量的比重就已经从1977年最高点时的28%下降到15%左右。[15]换而言之,美国在中东不仅看重稳定石油进口所带来的现实经济利益,更加看重通过掌控该地区局势维护世界经济平稳发展所带来长远经济利益,通过控制这一地缘政治“边缘地区”达成“两洋战略”,通过维持其在中东的军事存在和传统盟友关系防止极端恐怖主义势力蔓延并推行美式民主。从近几年中东局势发展来看,石油实质上已经成为了伊朗等“对手”与美国周旋的武器,成为了沙特等“盟友”向美国开价的筹码,石油对美国在该地区的行动更显得是个“负担”而不是“动力”。

      一旦实现“能源独立”,美国一方面拥有了摆脱中东石油“羁绊”的资本,另一方面也拥有了替代中东成为全球能源供应基地的实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中东国家对美的制衡能力。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多重利益使其不会轻易“放弃”中东,但卸掉“石油包袱”的美国有可能在一些复杂问题上抽身让步,减少实力消耗。对于试图拿石油限产来制约美国的某些中东国家,美国只需要做出“我不再需要你”、“我可以取代你”的暗示就可形成威慑,而不需要真正提高美国石油产能。对于伊朗等所谓“不听话”的国家,美国可以加强对其制裁而无需顾虑世界石油市场发生震荡,因为美国拥有可以稳定市场的投放能力。一言以蔽之,减轻石油包袱的美国拥有了在中东“可进可退”的能力与空间,美国将在处理中东问题上更加超然、灵活、主动。

      2.美国的外交战略重心将进一步向亚太地区移动

      经济方面的考量是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首要动因。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曾言:“利用亚洲的增长和活力是美国经济与战略利益的核心,也是奥巴马总统确定的一项首要任务。亚洲开放的市场为美国进行投资、贸易及获取尖端技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国国内的经济复苏将取决于美国公司的出口,以及它们开发亚洲的巨大且仍在增长的消费市场的能力。”[16]“能源独立”将助推美国“重返亚太”的进程。亚太地区未来将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地区,需要进口大量能源。美国能源界将会积极推动与亚太地区的能源合作,向亚洲出口能源技术及产品,抢占亚太市场,促使美国经济外交的重心更多地放在亚太地区。

      其次,美国需要与亚太地区国家合作稳定全球能源市场。稳定的市场状态来自于稳定的供需关系。美国作为供应方,无论其自身供应量多么充足,没有需求方的合作,仅凭一己之力是无法发挥稳定市场的作用的。因此,美国将积极关注在需求方发挥决定作用的亚太地区国家,希望通过两个地区的协作,达成某种“默契”,把全球能源价格稳定在美国所希望的水平上,避免能源市场出现大的波动,以能源市场的稳定来保障全球经济的稳定,进而确保美国主导的全球治理结构的稳定。

      3.美国与欧亚盟国的能源合作有深化的趋势

      美国的传统盟友如欧盟国家和日本、韩国、印度都存在本国油气资源匮乏、能源对外依存度比较高的问题。在过去几年,欧盟与日、韩、印等国都积极仿效美国开发非常规油气。然而受制于不同地质和技术应用条件,这些国家的开发项目并未取得理想效果。这些国家的油气供应仍将长期依赖进口。

      对美国的欧亚盟友而言,美国是比中东、非洲更加理想的能源供应国。美国本土环境安全,能源供应低廉稳定,又是传统盟友,风险要相对低得多。欧盟及日、韩、印一直积极谋求开展与美国的能源贸易,分散油气进口来源渠道,提高自身能源安全。美国也乐见通过能源合作深化与传统盟友的关系,加深其对美国的依存度。2013年美国商务部批准了2份向英国,2份向意大利出口海外生产原油的申请,这是多年来的首次。

      4.美国可能减少全球公共安全产品供给

      “霸权稳定论”的创始人、美国学者金德尔伯格(Charles P.Kindleberger)把公共产品的概念从经济学引入国际政治研究。他认为,在国际政治领域,公共产品主要有三大类。一是建立在最惠国待遇、非歧视原则和无条件互惠原则基础上的自由开放贸易制度;二是稳定的国际货币;三是国际安全的提供。[17]在冷战结束后,美国一直承担着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的主要责任,以维护美国主导的国际机制的有效性与权威性。然而近年来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重创,国内财政预算吃紧以及阿富汗和伊拉克形势持续动荡的拖累,美国开始进行全球战略收缩,减少介入海外事务的力度。

      在全球化的今天,美国已经深度融入世界体系,所以“能源独立”后的美国不会一步跨入“孤立主义”的道路,但有可能通过减轻部分全球公共安全产品供给负担减少实力消耗。例如,当今世界的主要海上通道都由美国军队守卫。当美国“能源独立”后,这些海上通道对于保障美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将有所降低。美国有可能将部分守卫责任转移给更需要这些通道的盟友承担。美国还有可能降低介入高加索、中东、波斯湾和阿富汗地区矛盾的力度,转而要求与上述地区有更深利益关联的盟友国家承担更多的调停维和义务。伴随着美国对全球公共安全产品投入力度降低,美国对海外美军基地的投入也将相应减少。

      四、美国“能源独立”引发部分地区地缘政治格局新变化

      虽然“能源独立”强化了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客观上稳固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当今世界格局,但是由于世界能源版图发生变动、美国外交战略相应进行调整,世界部分地区地缘政治格局将发生新的变化。

      1.部分资源型国家国内局势或不稳定

      资源型国家是指对资源的依附力强,增长方式单一的国家。这一类国家往往是以对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为对象的采掘业为主,靠自然资源等初级产品的贸易来带动GDP的增长。典型油气资源型国家包括沙特、卡塔尔、科威特等中东国家,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及俄罗斯。这些国家需要高油气贸易回报来维持高昂的社会福利成本,维护国内政局稳定。

      尽管笼统来看,美国“能源独立”将使油气市场未来长期处于供应相对宽松的局面,给上述国家提高油气贸易收益带来了压力,进而威胁到了这些国家的政局稳定。但细分来看,美国能源出口对以天然气为主的资源型国家的冲击程度要比对以石油为主的资源型国家来得大。这是因为:

      第一,美国天然气成规模出口欧亚市场即将在两年后成为现实,而石油大量出口欧亚市场则要到2030年之后。天然气的市场竞争压力更为紧迫。

      第二,美国不希望造成石油价格大幅波动,而对天然气价格的态度则正好相反。石油是军事战略储备资源与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基础,石油市场早已实现全球一体化,油价的大幅震荡会对全球经济产生负面影响,最终将不利于美国的发展。而天然气市场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天然气对全球经济、军事的影响要明显弱于石油。美国可以放心开展价格竞争,而无需担心造成全球性的经济动荡。

      第三,美国有意以天然气“价格战”促使俄罗斯和中亚等国“变色”。普京治下的俄罗斯更多地被视为美国的竞争对手而不是合作伙伴,中亚主要产气国也被美国视为价值观不同的另类。美国希望以低价天然气为武器,挤压这些国家的外部市场空间,减少其政府财政收入,造成其国内经济社会困难,“倒逼”其国内政治改革。因此,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的领导人未来将面临更大的执政压力,不排除该地区由于经济压力发生“变色”的可能性。

      2.中国将获得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机会

      首先,不断提高的能源对外依存度要求中国更多地参与到本地区外的事务中去。中国作为未来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将成为各供应国争抢的贸易对象。中国与中东、非洲和美洲资源供应国的关系将得到全面深化,对于相关地区与国家地缘政治事件的介入程度将有所加深,例如在南北苏丹、中东、伊朗和叙利亚等热点问题上,中国有可能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次,中国有可能要承担更多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的义务。美国进行全球战略收缩客观上为中国介入国际安全事务提供了空间。随着中国海外能源进口来源地的不断增加,中国的国际视野将从地区层面逐步提高到全球层面。中国将有意逐步改变在国际安全事务中“搭便车”的角色,更加主动地承担维护通道安全和地区安全的国际义务。

      最后,中国将在全球治理体制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在全球能源供应充足的背景下,供应方更担心能源的需求安全问题,因为需求发生问题将严重影响资源输出国的收入。美国等供应方国家已经通过各种渠道表达了希望中国加入IEA或者其他类似的全球能源治理机制的意愿。无论中国是否同意这一建议,单从中美两国的体量来看,最大的供应国和最大的需求国有可能在能源领域实现实质上的“G2”。而这一趋势将伴随中国介入更多的国际事务,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而逐步延伸到其他领域。

      3.新兴经济体将面临发展的“双刃剑”

      美国的“能源独立”带动原材料产品价格下降,这为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世界各地的动荡局势——如利比亚、伊朗、尼日利亚、伊拉克等国的动荡或危机会让全球的石油供应出现每天2700万桶的波动。而美国现在的液体燃料产量约为2500万桶/天。如果没有这每天2500万桶产量的支撑,国际油价会发生大幅震荡,甚至飙升至140美元/桶的高位。美国的稳定供应使石油这一大宗商品的价格能够长期稳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从而保证原材料成本不会出现大幅上升。[18]而页岩气副产品丙烷正从美国流入欧洲市场,欧洲市场富余的石油产品流入亚洲市场,带动了亚洲炼化产品价格走低。这在客观上缓解了亚洲新兴经济体工业成本压力,利于从金融危机中重振经济。

      新兴能源消费大国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到2030年,中国和印度将分别成为世界上最大和第三大经济体。由于区域内能源需求与供给不平衡,中、印两国为了保障本国能源供应安全都在寻找稳定优质的海外资源基地,并有可能围绕着中东、中亚地区的油气资源展开争夺战。预计未来围绕油气资源的核心矛盾将从OPEC与经合组织(OECD)之间的利益冲突,逐步转移到新兴经济体与OPEC之间的供需稳定问题上。

      美国“能源独立”给世界能源格局带来了深刻的变革。美洲崛起为新的能源供应中心,而亚洲崛起为新的消费中心。贯穿整个20世纪的“以中东为供应中心,以美欧为消费中心”的能源格局将被彻底打破。“能源独立”增强了美国综合实力,增加了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与灵活性,巩固了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一超多强”的世界政治大格局将得以延续。美国将基于世界能源新格局对其外交战略进行调整,更加灵活地处理中东地区事务,进一步深化与欧亚传统盟友的能源合作,更加重视亚太地区在其外交战略中的地位并获得减少全球公共安全产品供给的机会。受美国“能源独立”影响,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的外部能源市场空间将受到挤压,维持国内政局稳定的压力增大;新兴经济体一方面可凭低价的原材料发展经济,另一方面也将不得不展开激烈的资源竞争。虽然美国扼制中国的战略主基调没有变,但其“能源独立”客观上将给中国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中国将通过与美国的能源合作提高能源供给安全性,通过填补美国留下的地缘政治“空白”以及参与全球能源治理机制提高国际话语权,打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世界能源与政治新机制。

标签:;  ;  ;  ;  ;  ;  ;  ;  ;  ;  ;  ;  ;  ;  ;  ;  

美国“能源独立”的地缘政治影响分析_沙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