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研究进展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进展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知识经济迅速发展背景下世界范围内国际经济技术联系的进一步密切,尤其是我国于21世纪初加入WTO以来,经济全球化问题引起世界各国以及我国的极大关注,经济全球化问题的理论研究也掀起新的高潮。由于经济全球化本身是一个发展过程,且在现代意义上的全球化过程还只是刚刚开始,对其进行的研究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所以关于现代经济全球化问题的任何研究,都有待于世界经济未来发展的实际检验,现在对经济全球化理论作出结论性的评价不仅不合时宜,而且难以做到。尽管如此,为了初步理清经济全球化的研究思路,有必要对经济全球化研究的新近动向进行分析。在检索近期国际、国内有关经济全球化文献的基础上(文献检索时间范围为1990~2002年),依据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的有关理论框架(经济全球化问题在整体上属于上述学科的研究范畴),对经济全球化研究的主要进展予以初步总结。
一、基本概念
丁伯根于1950年首次提出了“经济一体化”(Economic Integration)的概念,在他所著的《国际经济一体化》一书中进一步对世界经济一体化问题作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分析。而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概念的较早提出者则是莱维(1985)和经合组织(OECD)前首席经济学家奥斯特雷(1990)。现今西方国家广泛接受的经济全球化概念的定义为:对世界范围内商品、服务、资本等市场一体化联系不断增强的过程与趋势。而具体解释为:这一定义侧重于全球化的客观过程,而非某一社会机构的主张或原则,需要强调的是近年来世界经济活动本身的发展变化,是世界各国经济主体之间不断相互依赖与影响的结果,同时它也受到人们所制定的政策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同时是鼓励经济全球化政策的结果。
关于世界经济活动联系不断紧密的这一现实过程,国际、国内学者对到底是用一体化(Integration,Unification),还是全球化(Globalization),存在一定程度的争议。经济学家李慎之认为经济全球化符合实际,而不赞成一体化,认为即使欧洲现在也只处在一体化的初级阶段。而来自经济发达和一体化程度较高的欧洲联盟的学者,则主张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角度予以研究。(注:参见乐黛云的《“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论坛》原载《跨文化对话(2)》,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年6月版。http://www.slcm.com)
二、经济全球化理论基础
西方经济学创始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的国际分工理论和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的比较成本学说,主要从生产成本角度论证经济(当时主要是贸易)国际化发展的理论依据;赫克歇尔(E.F.Heckscher,1879~1952)和俄林(B.G.Ohlin,1899~1979)提出国际贸易的要素禀赋学说,是经济国际化发展的重要理论进展;而自从里昂惕夫(V.W.Leontief,1953)提出著名的“里昂惕夫之谜”(The Leontief Paradox)以后,经济国际化的理论学说不断丰富,从技术进步、生产周期、人力资本、相互需求等多方面解释经济国际化,使经济全球性化理论不断发展。
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波特(M.Porter,1990)教授提出了著名的竞争优势理论,指出世界经济中各国经济之间的联系建立于各国某些产业(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并提出关于支持产业竞争能力的‘钻石体系’理论:此后,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制定了用于测定一个国家(地区)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经济实力、国际化水平、政府管理、企业管理、基础设施、国民素质、科学技术等7个方面。国际竞争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是现代经济全球化理论基础的重要发展。
三、经济全球化影响因素
经济因素。世界范围内经济活动的持续进行与经济组织的不断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在和直接原因,其活动现象和运行机制的研究进展,将作为经济全球化内容展开叙述(见“四、经济全球化主要内容”)。
技术因素。国际、国内学者达成共识的关于经济全球化的首要因素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历史的三次科技革命,在引发产业革命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现代通信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与普及,使得国际经济技术交往(尤其是作为知识经济时代首要资源的经济信息的交流)的成本大为降低,有利于经济活动利润最大化的实现。因此,现代信息技术革命被认做是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因之一。
资源环境因素。世界资源的国际化开发与利用在16世纪地理大发现以后就开始了,随着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减少,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对本国资源的保护和对他国资源的开发不断加强,不仅通过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进行控制,而且伴随军事、政治等手段客观地说,资源利用的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因素;全球工业化的直接后果之一是全球性环境污染,环境保护与治理越来越需要全球采取统一和协调的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不同国家联合起来,利用经济手段来保护共同的环境,近期《京都议定书》的签署,说明了全球绝大部分国家对全球协同治理环境的共识。
社会因素。尽管世界各国之间在社会制度上存在诸多差别,但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与协调合作,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国际犯罪问题,而美国“9·11”事件之后,国际化恐怖活动更成为首要的国际社会问题。上述问题需要国际社会作出协调决策,但根本问题还是平衡发展国际经济,例如实施国际经济援助,减轻经济落后国家债务,促进向发展中国家投资等。
政治因素。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区域性国际军事政治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等)一度阻碍了经济的全球化,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国家政治体制的变革,全球政治组织之间的交往不断发展。尽管也出现了一极化国际政治格局,但美国“9·11”事件之后,美国不断调整与大国之间的政治关系,虽然很难判断今后国际格局的发展未来,但国际政治格局对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在具体影响方面,存在着较多的分歧,有的学者认为有利于经济全球化发展,其他一些学者则持相反的观点,或者认为这一趋势无助于世界经济两极化的发展现实。
四、经济全球化主要内容
全球贸易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研究的传统领域,由于中国刚加入WTO,我国学者对贸易自由化问题的研究是经济全球化研究的重点。世界范围内对于国际贸易中的服务贸易比较重视,尤其是对于其中的技术贸易予以更多的关注。
经济要素全球化流动与交易是经济全球化研究的基本领域。跨国直接投资研究是二战后国际经济研究的重点,近期大型企业之间的国际并购(merger)与战略联盟(strategic alliance)研究是其中的重要方向;金融全球化是一个争议颇多的问题,1997年以来开始于东南亚,波及亚洲和世界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国际社会对金融国际化持谨慎态度;而欧洲联盟欧元货币的统一进程却在坚定地向前推进(欧元2002年1月1日已经正式在欧盟大部分国家之间实现自由流通);人才国际化是引起全球和我国注意的经济全球化领域的新话题,跨国公司及专业人才中介机构开始了全球范围内的人才争夺战;技术流动问题已如服务贸易所述,新近趋势为技术垄断和保护程度不断提高,直接获取廉价技术的时代似乎一去不返,而跨国公司内部技术转移成为技术贸易的特色。
与经济要素全球化相联系的是企业生产与研究开发(R&D)的全球化。企业生产全球化是20世纪中期以来的国际经济现象之一,新近发展表现为国际生产分工的细化和标准统一化(例如电信设备规格的统一,汽车生产的规格趋向统一等),而企业非核心业务生产的国际转包,接受跨国公司委托定制等成为新时尚;企业研究开发(R&D)全球化是近年兴起的国际经济现象,在不同国家的人才、技术、信息或市场集中地建立公司的R&D分支机构,成为现代跨国公司企业获取技术、人才、信息资源的重要方式。这一领域同时引起国际、国内学者的极大重视。
与经济各要素和各方面相对应的是区域经济整体的全球化,国际学者对作为经济全球化发展重要推动者和示范者的欧洲联盟予以了充分而持续的关注,容易检索到关于欧盟发展的详尽文献。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研究是国际学者研究的又一热点,我国学者(尤其是2001上海APEC会议之后)对此给予了更多关注;其它如北美自由贸易区、非洲及拉丁美洲自由贸易组织等,也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发表。关于国际经济区域化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关系问题,是一个经常探讨而答案经常出现分歧的问题。
五、经济全球化表现形式
不断发展和健全的全球化要素(资金、技术、人才、原材料、中间品等)市场和终端产品市场网络,是经济全球化最基本和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各种类型的国际博览会、拍卖会、交易会、金融与证券交易所等是其有形的场所,而遍及全球的电子化信息网络和各种交通运输网络是实现上述交换的基本渠道,不同的生产者、服务者、消费者和管理者共同组成全球市场的运作主体。
为了维持和促进世界经济全球化有序运行,全球化经济组织的建设与完善十分必要,国际学者对新时期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功能提出了质疑,并进行了重现探讨;而我国学者则更多地从如何适应WTO规则角度研究该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一段时间曾经扮演了不少国家“救世主”的角色,但是其附加诸多超越经济援助范围的限制条件,使人们对该组织的国际公正性提出批评;世界银行(WB)是世界经济运行检测和预警的重要国际机构,同时是通过贷款向发展中国家(地区)提供发展机遇的主要国际经济组织之一,但是其在经济全球化的公平与合理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却不能令人满意。
与区域经济整体全球化相对应的是不同国家政府间的合作。其中欧洲联盟成员国的政府间合作最为有效和突出,不仅有健全的政府间合作机构,而且制定具有约束力的经济合作规划与政策,以及相对完善的经济争议问题解决机制;相比之下,其他国家政府间的合作组织更多地具有国际论坛的性质,APEC的经济合作议程和计划也正在趋于规范化,但其约束力和经济合作基础远不及欧洲联盟;其它国家政府间的合作组织尽管各有特色,但也只能对区域经济合作起到有限的作用。国家政府间的合作组织对经济全球化的作用存在不小的差异。
六、经济全球化影响作用
对经济全球化的经济影响研究是国际、国内学者关注的主要问题,而其中的关于利与弊的分析又是多数学者的研究目的。如果忽略不同经济主体的不同利益,经济全球化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影响是值得肯定的,它优化了全球资源配置,实现经济要素的充分流动,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但是经济全球化加剧了经济的产业(企业)及地区非均衡性,使有的国家和有的行业失去发展的空间,这正是为什么有些发达国家的某些行业组织和有些发展中国家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对经济全球化的其他影响,分别受到各自研究领域专家的关注,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对国际政治、社会安全、文化思想、资源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影响。总体看法应该是认可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及其带来的影响,主要是分析其作用关系,为提出相应对策奠定基础。
七、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
对经济全球化整体趋势的研究是其中的焦点,多数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会继续发展,此观点的支持者众多,国际、国内研究文献也相当丰富,在此不再展开叙述。
也有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即将终结,认为世界经济从来没有在一个单一自由市场贸易体系中存在过,世界经济在走向两极分化,主要经济联系局限于美国、东亚(主要是日本)和欧洲之间,政府对国家经济,尤其是服务经济的管理依然十分严格,非政府组织的影响力十分有限,进而经济全球化进程将不会像多数人想象的那样持续发展下去(A.Rugman,2001)。
八、经济全球化对策
从总体上说,经济全球化的不同参与主体所采取的对策是不一样的,但都是为了既分享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利益,又尽可能地避免其产生的不利影响。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发展对策,是世界各国和我国学术届探讨的首要领域。发达国家更为关注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全球化背景中的发展对策;我国首要考虑和研究的是如何在稳定的基础上发展民族工业,实现传统产业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上的突破,新兴产业如何超越式发展,等等。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地区)发展对策,是学术届关注的另一重要话题。发达国家(尤其是欧洲联盟)的学者是经济全球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历史证明过欧洲团结的力量,而各成员也在享受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利益;众多发展中国家通过各种渠道反映自己应对全球化的主张,除了积极适应、准备和调整(改革)以外,联合起来参与规则的制定和争取更大程度上的经济自主权,是其较为一致的声音。
中国加入WTO和世界经济进一步接纳中国,是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经济全球化在国家间的互动中向前发展,我国学者越来越多地表达出中国经济国际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相互促进的观点。
九、小结
通过对经济全球化研究进展的初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经济全球化研究既具有共同性,又具有明显的个性。前者旨在探讨经济全球化本身的现象和规律;后者侧重于不同利益主体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过程。这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既要关注经济全球化本身的发展规律,又要时刻明确自己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服务;
2.理论研究与现实发展具有同步性。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和信息咨询业的完善,对经济全球化的研究与经济全球化本身发展之间的时间跨度大为降低,有些研究基本达到与时俱进,如“美国9·11”事件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研究在数日内见诸权威研究传播媒体,这启发我们在研究经济全球化问题时首先应及时掌握最新信息和研究动向,还应该积极自主地探讨并发表自己关于经济全球化问题的见解,争取研究的主动权;
3.理论研究与经济全球化实践具有互动性。经济全球化理论研究和现实告诉我们,不仅是世界改变了我们,而且是我们在改造世界,国家(地区)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决策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经济全球化本身的进程,所以我们应在研究中有所创新,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提供决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