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千阳》读书报告论文_吴肖莉 陈颖

《灿烂千阳》读书报告论文_吴肖莉 陈颖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光明似乎不舍昼夜地在我们身边流淌,或幸福地包裹着我们,或欢欣地在我们身旁腾跃,或就在你的掌心凝眸注视着你。许多人视若无睹,因为光明仿佛如此地廉价和唾手可得。然而,对于在过去30年的岁月里经霜沥雨的阿富汗妇女而言,光明是奢侈的,它永远在“屋顶之上”,在“墙壁之后”,近在咫尺地于睡梦中,远在天边地于现实里。这样令人心痛的生活,日复一日地摧残着她们的心灵,她们怀疑、愤怒、委屈、恐惧、自卑,她们逆来顺受、心存希望、孤注一掷……

看胡塞尼的《灿烂千阳》一书,让我了解了阿富汗——这个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和《群山回响》不同,《灿烂千阳》让我内心更难过。这是胡塞尼的第二部作品,继《追风筝的人》之后的又一力作。这是一部阿富汗民族的血泪史。“每一个阿富汗人的故事都充满了死亡、失去和无法想象的苦难。”胡塞尼写道。30年的战乱,国王被推翻,政变之后是新的政变,苏联人的入侵,然后又是塔得班,一幕一幕历史现实让人触目惊心。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月亮,也数不清她那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这是《灿烂千阳》这本书书名的来历,一首阿富汗的诗歌《喀布尔》中的一句。这是室友介绍我读的一本书,一开始会疑惑,灿烂千阳?代表着什么呢?会给人温暖美好的错觉吧。但读下去,你会发现,太阳象征着美好、温暖、平安,而这些对于彼时的阿富汗人民来说,可望而不可即,不过是一种奢求罢了。连阳光都几乎看不到,又如何奢求灿烂?

《灿烂千阳》中的两位主人公便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玛丽雅姆是一个哈拉米(私生子),似乎就为经历命运的捉弄和苦难而来。7岁那年为去寻找父亲回家看到是母亲的尸体挂在了树上,15岁又被父亲当做包袱一样嫁给了喀布尔的中年鞋匠拉希德。而另一个主人公莱拉虽然度过了完整而幸福的少女时代,受过良好的教育,却在战火中失去双亲,被拉希德救回了家成了他第二任妻子。

在阿富汗,女性只有一种功用:生养。而玛利雅姆没有生育能力,可想而知她将面对的是怎样的生活:男人拉希德是收容者,更是家庭中的统治者和施暴者,在这样的家庭中,不管是亲情还有爱情那简直是遥不可及的事。所以,18年来,玛利雅姆所承受的只有冷落、侮辱和殴打。她遵从着母亲的教导——身为女性,特别是一个哈拉米,只有忍受。当少女莱拉来到了这个家,玛利雅姆除了苦难之外又多一层恐惧:自己被驱逐出门!所以她一直仇视着这个小姑娘。但是有着反抗精神的莱拉绝无此意,时时心怀歉疚地护着她。这两个心底都潜藏着悲苦与忍耐的女人就这样生活着,直到一次莱拉以自己的身体救下棍棒中的玛利雅姆,仇恨就此化解。

随后几年的生活是玛利雅姆一生中最为幸福的日子。在莱拉和她的孩子身上,她懂得了爱,体会到了被人需要的美好,有人牵挂的甜蜜。娜娜(她妈妈)说,像她这样的哈拉米,是永远也不会得到幸福的!不,现在,莱拉和阿兹莎已变成了她生命中的一部分,玛利雅姆望着窗外的雪花纷纷飘下,两朵新的花朵始料不及地在她的生命中生长出来,她仿佛听到了真主安拉的恩典。

哈拉米注定是苦难的吗?也许是,也许不是,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好像不能单单从一个人的生与死再来给“幸福”下一个定义。为了救莱拉,玛利雅姆最后一次没有再忍让,她打破了阿富汗传统家庭伦理,她第一次做了自己的主人。她把铁锹对准了拉希德的头部砸了下去,她承担了所有罪行……最终,她让自由与幸福抵达了穿越了战乱的莱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多年以后,莱拉每次与孩子们诵读经文面向西方(玛利雅姆墓地的方向)时,她知道玛利雅姆无时无刻不在自己心中,她发出了一千个太阳般灿烂的光芒。

“每一个布满灰尘的面孔背后都有一颗高贵的灵魂!”是的,玛利雅姆有,莱拉有,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应该有。

我无法想象在我们的高中大学时代,当我们处在花季雨季,在地球的另一个角落的女人,也许是同龄人,已经开始生儿育女,她们不但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没有独自出门的权利,没有独自乘车的权利,没有和男士对视一眼的权利,甚至也没有看医生的权利……她们没有基本可以生活下去的权利!而这一切,都是冠冕堂皇的政令。所以,娜娜,玛丽雅姆,莱拉,她们的不幸不是个案,是不尊重女性社会的必然结果,是战争的必然结果。起初,我为娜娜给女儿灌输的思想感到难过甚至愤怒,认为即便自己遭遇了不幸的命运,也应鼓励玛丽雅姆自信自强,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为玛丽雅姆敢于离开泥屋去寻找爸爸而欣慰,但是接下来却为她的懦弱感到悲哀。她就那样接受了自己的命运,扎里勒的真相,娜娜的死亡,将她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所以,当我看到莱拉,觉得她是多么幸福,她有爱她的父亲,理解女性,尊重女性,倡导男女平等,懂得用诗歌用知识去装扮女儿。毕竟,在那个时代,有几个父亲会在经济拮据的时候带女儿去看巴米扬大佛?会在逃难的时候纠结要带哪5本书?这样的父亲培育出来的女儿必然是不平凡的了吧?至少是有争取幸福你能力了吧。然而,一枚火箭弹就轻易扭转了人生,这样的莱拉,也逃脱不了跟玛丽雅姆同样的命运。她们嫁给了同样一个男人,这个男人,当你写下他的名字都会觉得侮辱自己的手指。当两个女人,一个私生女,一个被当上掌上明珠的女人,都走上同样的路,你知道,造成这一切的,不仅仅是娜娜,是扎里勒,甚至也不是扎希德,虽然他是实际的执行者,造成这一切的,是战争,是打着各种名义发起战争的人。

当然各种残酷现实的背后,也有让人觉得温暖感动触人心弦的地方。玛丽雅姆与原来的争锋相对到后来的惺惺相惜,玛丽雅姆对莱拉的照顾或许才让莱拉挺了过来,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玛丽雅姆填补了莱拉没有得到足够母爱的那部分空白。而玛丽雅姆也因莱拉而感觉到了快乐,两个人在一起喝茶,梳头发的日子美好得像幅画。历经波折,莱拉最终还是和自己的初恋塔里克重逢并成婚,过上了圆满的生活。

还有两处让我感触最深的地方。一处是玛丽雅姆在执行死刑的判决书上签字同意的时候,她回忆起上一次签字是在二十七年前与拉希德正式成为夫妻的协议书。这一细节在书开始的时候也有提到。玛丽雅姆一生中只有这么两次重要的签字,前一次永远改变了她一生的走向,后一次则伴随着她一生的终结。最让我感动的还是扎里勒的忏悔信,扎里勒经历过事业从巅峰跌入谷底的痛楚,儿女一个个被肆虐的战争夺去生命,自己变得几乎一无所有,唯剩下的就是还能凑合着生活的为数不多的财产和他的女儿——玛丽雅姆了。可惜在他的有生之年,玛丽雅姆未曾原谅他抛弃她这一行为。人临死前都是心善的吧。最终我们还是看到了扎里勒人心本善的一面。扎里勒至死都没有成功送出这封信,玛丽雅姆至死也没有看到这封信。命运总是如此悲情,可也正是这悲情扣动灵魂深处最为柔软的地方。两位主人公的身世如此悲惨,从侧面也呈现出那个年代世界的不公平与阴暗。所幸,故事最终还是以较为幸福的结局收尾。

读完这本书会让人从心底祝福他们——那些经历了重重战争,挣扎困苦,心中仍怀有信念的人们。抛去那些战争带来的巨大伤害及其残忍不说,这本书让我明白,只要有爱,只要有希望,只要有信念,相信战争总会过去,痛苦总会过去,光明总会到来。而现在我们的周围没有那样残酷的战争,没有性别歧视,我们有权利追求自己的幸福,有什么理由不倍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不好好地努力地活着呢?没有什么艰难是过不去的,无论何时都不要轻言放弃,无论生活多么糟糕。

论文作者:吴肖莉 陈颖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0

标签:;  ;  ;  ;  ;  ;  ;  ;  

《灿烂千阳》读书报告论文_吴肖莉 陈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