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典型都市圈发展对我国都市圈建设的启示_国家中心城市论文

国外典型都市圈发展对我国都市圈建设的启示_国家中心城市论文

国外典型大都市区发展对我国大都市区建设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区论文,对我论文,国大论文,启示论文,典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F299.2

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政府在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时十分注重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及其与此配套的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象征和生产力空间载体,聚集了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生产资料、资本、劳动力和科学技术,从而成为区域经济活动的导源地,一定地域内经济集聚实体和纵横交错经济网络的枢纽。纵观全球经济发展态势,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巨大城市带,如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巨大城市带,欧洲西部巨大城市带等。此外,中国东部沿海城市密集地带也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实力最强地带之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城市及其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才会有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随之而来的大城市人口过分集中,造成环境、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负效应,影响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大城市在以其为中心的一定区域范围内城市集聚区的作用,是实现城市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探索国际上典型大都市区形成和发展的一般特征和共同规律,力图寻求其对我国大都市区建设的启示,以实现我国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1 典型大都市区建设的基本途径和共同特征

1.1 大都市区概念及分类

大都市区是国际上进行城市统计和研究的基本地域单元,是城市化发展到较高阶段时产生的城市空间形式。它的出现在发达国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如美国在1910年人口普查时就定义了大都市区, 1950 年和1960年相继修正为标准大都市区和标准大都市统计区,许多发达国家也已建立了相应的地域概念和统计指标。

国外大都市区形成发展及对大都市区的研究早于我国,我国使用这一名称来自对外文资料的翻译,由于语种不同以及不同学者对同一单词的译法不同,因此,同一概念的内容有几种不同的译法,主要有大都市区、大都市圈、大城市区、大城市群等,欧美国家称大都市区居多,日本则称大都市圈,为规范称呼,笔者在本文中统一称为大都市区,但不同国家对大都市区的划分范围却有差异。

大都市区是城市化过程中客观形成的城市空间形式,其地域范围划分不同,国际上主要有两种类型的大都市区,一种是欧美国为代表类型的西方大都市区,一种是以日本为代表类型的大都市区。西方大都市区主要是以郊区通勤人口比率的标准来定义的,一般是以一日为周期的城市工作、居住、教育、商业、娱乐、医疗等功能所波及的范围,它以城区为核心,还包括与城市建成区存在密切社会经济联系,并有一体化倾向的城市外围地域,以相当我国的县这一级行政单位为基本组成单元。日本大都市区突破了大都市区周围这一地域范围,其直径距离为200 ~300km,人口为3000万上下,在每个大都市区内都有1~3个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大都市作为中心城市,中心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可占到1 /3~1/2以上。

1.2 形成和发展过程

探寻国际上典型大都市区形成和发展过程,首先要追溯城市的发展,而城市化是城市和大都市区形成和发展的直接动力。

1.2.1 城市化与大都市区的形成。 城市化是指农村地区人口向城市集聚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的过程,它是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城市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城市要素的空间增长和空间格局变化。空间增长在平面上表现为城市地域的蔓延,在垂直方向上表现为城市空间的增厚——城市向高空和地下发展。空间格局的变化表现为城市功能区的替代和某些城市要素空间密度的增加。城市化导致已建成城市向外层空间扩展,这种扩展分为空间充填和空间蔓延两种形式,具体体现在城心地区由于物价飞涨,使得建筑开始向高空和地下扩展,三维空间上形成了密度高、能量大的核心区。中间市区主要表现为充填,城市活动逐渐加剧,城市要素空间密度逐渐增加,占有现有的空地,而且有可能在中间市区出现次级城心。外围市区在城市化中表现为地域平面的蔓延,这种蔓延使城市地域面积不断扩大。

城市化是一种随社会经济活动而向前发展的动态过程,它主要经历3个阶段:(1)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阶段,中心城市人口增长很快。(2)郊区化出现,人口向近郊扩散, 在人口和产业继续向中心集聚的同时,郊区人口增长超过了中心城市。(3)郊区化更为显著阶段, 表现为人口和产业开始向远郊扩散,中心城市周围卫星城市出现,这一过程称为郊区化。

郊区化使大城市周围出现的一批卫星城镇在持续不断的城市化进程中,又会经历从城市人口集聚阶段到扩散阶段,拓展出新一轮的“子卫星城镇”。中心城市向近郊区、远郊区扩散,使整个地区逐渐成为都市区,规模不断扩大的城市郊区相互联结,发展成为大都市区。毗邻的大都市区相互融洽、渗透,成为巨大都市区。巨大都市区相互联结,在更大地域范围内形成城市带或城市聚集区。可见,大都市区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城市地域空间形式,是一个以城市化地区占绝对优势并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城乡结合特点的相对独立的地理单位,其形成和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孤散中心阶段,城市间弱联系阶段, 大都市区雏形阶段和大都市区成熟阶段。

大都市区形成与发展除受城市化发展的自发力量驱动外,还受国家区域政策直接影响,如日本把全国划成九大都市区,按大都市区来组织经济活动,英国大都市区的建设则建立在城市和区域发展理论之上等等。

1.2.2 国际上典型大都市区的形成与发展。 尽管大都市区形成的动力机制相同,其发展演变也经历了相同的阶段,但不同国家,由于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历史基础不同,国家区域发展政策不同,其大都市区发展道路也各不相同。这里主要探寻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大都市区形成和发展过程。

(1)美国大都市区的形成和发展。美国是个地域辽阔的国家, 与世界城市化进程所经历的几个阶段相一致,美国城市化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变经历了孤立的城市—都市区—大都市区—巨大都市区—城市带几个阶段,尤其是大都市区和巨大都市区在二战后迅猛发展。大都市区原是一个地理统计单位,即标准大都市区和标准大都市统计区,它由中心城市、卫星城镇和郊县组成,现在,大都市区已由一个单纯的地理统计概念发展成为衡量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标志。1980年与1950年相比,美国大都市区由169个增加到318个,人口从8485万增加到16943 万人,大都市区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重由56.1%上升到74.8%。战后美国大都市区迅速增长,得益于战后全国性高速公路系统的形成及战后“郊区化”的出现,且随着城市化进一步发展,巨大都市区数量增加。到1983年,美国共有18个巨大都市区,其人口达8122.6万,分别占到全部大都市区人口和全国总人口的45.6%和34.75。70年代初, 美国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3/4聚集在大都市区内,制造业中最大公司的绝大部分以及第三产业机构的大多数,其总部均设在几十个最大的大都市区内。大都市区和巨大都市区在美国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大都市区和巨大都市区在空间上进一步扩展,形成了城市带。城市带在国家乃至世界的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美国现在已出现了3 个大的城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波士华士”城市带,五大湖沿岸“芝匹兹”城市带和太平洋沿岸加利福尼亚“圣·圣”城市带。美国8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这3个城市带中。

(2)日本大都市区的形成与发展。 日本是一个平原面积狭窄的群岛国家,其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高。由于平原面积小,城市化程度高,使得关东、浓尾、畿内三大平原地区密集着众多的大中小城市。在城市化较早阶段,人口向大城市集聚,日本城市人口大都集中在大城市中。随着城市化发展,大城市人口由内向外迁移,零售业和批发业也迁至城郊地区,而许多工厂迁到更外围的地区形成郊区化。与此同时,大城市周围的大中小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扩大,这个过程的持续发展,使得大城市与周围中小城市连成一片,形成大都市区。

日本大都市区的形成除城市化发展自然驱使外,还得益于政府采取的区域政策。早在1956年,日本公布的“首都圈整备法”中,强调要在东京100km范围内大规模发展卫星城市。1960年, 日本政府制定了一个大都市区建设的基本规划,其中规定了大都市区中心的相应标准。对中心部分的限定是“必须是一个50万人以上的城市,或者是几个50万人以上相邻城市组成的区域。对周边部分中小城市的限定是其行政范围至少有50%的人到中心大城市通勤上班,位置邻近中心大城市或者虽然城市居民往中心城市上班人数低于50%,但该市被其它确认为大都市区范围内的中小城市包围,该市也属于大都市区范围。

日本根据本国的国土资源条件,以大都市区为单元进行区域分工。1980年,日本全国确定了九大都市区,其中最著名的有东京大都市区、阪神大都市区和名古屋大都市区。从50年代起,日本各地的人口不断向三大都市区集中,各大都市区内部的各类产业也随日本工业化的推进逐步发展。日本在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中,以大都市区为中心,以大城市为骨干,分别部署三套相对独立的产业结构。三大都市区在日本社会经济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成为日本经济心脏,日本四大工业区有3 个在三大都市区中。随着城市郊区化的推进,通过高速新干线联结,三大都市区在空间上连成一体,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城市带—东海道城市带。

(3)英、法两国大都市区的形成与发展。 作为产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是世界上工业化和城市化起步最早的国家。早在1851年,英国就成为第一个城市化超过50%的国家,1990年城市人口达到75%。其典型大都市区伦敦是在城市化与区域规划政策指导下形成和逐步完善的。比其它国家大都市区形成和发展更进一步的是,大伦敦区的发展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当大量人口涌向伦敦市区,伦敦市出现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问题时,英国政府根据霍德华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在伦敦周围建设新城以控制伦敦中心区的人口,把多余的人疏散到周围接近自然的小城镇中去,这样既可以控制中心城市的发展,又可创造优美的居住环境。从中体现“城乡一体化”的概念。根据这一模式,1903年在伦敦郊区建起了最早的田园城市式的卫星城市。1946年英国政府制定了“新城市法”,把在特大城市周围建设新城市这件事,作为政府的计划予以实施。现在,整个大伦敦区包括33个市镇。

法国大巴黎区的建设与大伦敦区建设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点。1965年以前,巴黎郊区化发展较为凌乱,没有伦敦郊区那种规划兴建的卫星城镇。1965年以后,巴黎也在郊区规划建设城市化中心,以求将巴黎建成多中心城市。与伦敦规划思想不同的是,巴黎建设的郊区城市化中心,是被看作整个巴黎的一部分,以寻求市区、郊区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

除上述国家外,还有一些国家在大都市区建设中也有成功经验,如韩国的汉城市。60年代中期,随着韩国工业化的启动,汉城市作为韩国工业化的火车头,带动了工业化进程,使当时的韩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工业化带动了城市化,作为首都的汉城市其经济迅速发展,大量人口流向汉城市,城市地区不断扩大,随之而来出现了大城市通病。为有效地解决汉城市的问题,同时也为支持工业化政策,60年代后期韩国政府开始规划建设新城。80年代中期开始,汉城市周围地区经济和人口以极高速度增长,共开发新建了14座新城。今天的汉城大都市区已成为世界上最有活力和增长最迅速的大都市区之一。

2 对我国大都市建设的启示

从上文可以看出,大都市区的形成和发展是城市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地域空间形式,它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这对于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如何在这一过程中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大发展,从土地上释放出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正不断涌向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面向21世纪,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仍在加速,有研究预测,2010年我国约有人口14亿,按基本完成工业化的要求,城市化率将提高到60%。人口在大量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中,大城市已开始面临着人口和生态环境的压力,大城市尤其是特大中心城市理应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发挥重要的带动作用,却因上述问题的出现制约了其应有的功能。顺应城市化发展的自然趋势,积极引导大城市向大都市区发展,减少大城市在发展中必然出现的大城市病,将大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建设大都市区,这将是今后我国城市与区域发展的一种较佳的模式选择。

2.1 在城市密集区建设大都市区

在我国现今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密集地区,应率先建设大都市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京津唐地区,现已成为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处在较高水平,它们各自都有1~2个大城市在区域中起着重要的社会经济作用。一方面,这些中心城市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目前已开始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大城市病;另一方面,在这些区域的众多城市中,城市发展战略、产业发展结构趋同现象严重,出现了一轮又一轮争资源、争市场的无效竞争。为实现城市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应充分借鉴日本大都市区建设的经验,把这些区域作为大都市区建设,使其内部各城市分工合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成为规划布局合理、配套设施齐全、有利工作、方便生活、住区环境清洁、优美、安静、居住条件舒适的人类住区的典范。

2.2 在有特大城市的区域建设大都市区

在城市化水平中等却有特大城市的区域,应把特大城市的发展规划与周围区域的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都市区,如武汉、沈阳、重庆等城市,均属此类。在这类城市建设大都市区,首先应充分借鉴英国、法国两国大都市区建设的经验,在周围地区规划建设卫星城镇,并在此基础上,以大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有效影响范围为边界,合理划定大都市区范围,充分发挥特大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形成以中心城市为管理中心、周围地区为生产基地的大都市区合理分工模式,以有效地控制中心城市发展,最终达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2.3 发挥国家在大都市区建设中的作用

大都市区既是城市化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地域空间形式,也是国家区域政策积极引导的结果,日本、英国、法国等国家在大都市区建设中都成功地制定了建设大都市区的区域政策。因此,面临21世纪,我国在选择区域发展战略模式时,应通过政府部门和立法机构制定并实施促进大都市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发展战略,引导大都市区健康发展。

2.4 为中心城市扩大权限

扩大特大中心城市的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权限,使中心城市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心。建设大都市区,是我国大城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而大都市区由多个城市组成,要使其内部布局合理,分工有序,必须给中心城市足够的规划、管理权限,使中心城市在大都市区内有权调动次级城市的各种要素,以向行政组织与管理职能一体化迈进。

标签:;  ;  ;  

国外典型都市圈发展对我国都市圈建设的启示_国家中心城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