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教育杂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杂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西’方风来满眼春,花城柳暗愁杀人。”这句诗贴切地描绘出了工商管理教育从欧美舶来后蓬勃发展、满眼生机、如获至宝的景象,也抒发了行业发展中百家争鸣、莫衷一是的无奈愁绪。管理教育伴随中国经济实力及综合实力的崛起,迅速飞入了寻常企业,包括高等学校和社会机构在内,承办管理教育的主体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管理教育的主题也随企业倍速发展而日新月异,其主流也呈现出规模化和产业化趋势,并且自主研发的成分也越来越多,新格局正在出现。
改革开放的第一个30年,众多国内企业把握世界产业转移的契机、凭借劳动力优势,赢取了第一桶金。但财富的富足掩饰不了、更弥补不了管理要素的欠缺,在参与全球化竞争中,管理短板更是日趋显现。与此同时,以美国为代表的工商管理科学迅速走红,沃顿商学院、哈佛商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等不断创造着“造富”神话。1994年从中欧商学院第一个在国内开设MBA(工商管理硕士)课程开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掀起了MBA教育的高潮,并成为国内管理教育的引领者。中欧商学院、长江商学院以及北大、清华这些一流大学,凭借其品牌、师资、科研和国际化办学等优势,成了中国企业家争先加入的学习圈子,他们成为了国内管理教育的第一阵营。
第一阵营之外,还有近200所高校也在开展管理教育和培训,形成了管理教育的第二阵营。值得关注的还有管理教育业务拓展特别出众的社会培训机构,他们成了管理教育的第三阵营。第三阵营,效仿第一阵营的MBA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选择性地设置工商管理模块课程,把在职学习模式升华为“班级制”教学,整合了一批包含大学教授、著名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师资,再凭借其运作的灵活性,更贴近客户、贴近管理实践,在管理教育中三分天下有其一。
2012年国内教育培训市场总值近万亿,其中管理教育和培训市场总值接近4000多亿元。这个市场除了200多所开展管理教育和培训的高校外,还存在一个庞大的“校外”市场——全国2万多家企业管理培训机构。这些众多的市场参与者,在管理教育的领域里开发了若干个教育培训的主题:工商管理科学、精益生产、国学与管理、心理与心智模式等。虽然主题错综复杂,但根据中国企业家成长的过程,管理教育也显示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本世纪初,大学的管理教育主要集中在工商管理领域,这是大学教育体制下的主阵地,直到今天。作为社会管理教育机构,在本阶段主要开发了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实际问题的教育项目。于是与生产管理相关的教育培训主题大行其道,如精益生产、六西格玛、企业战略、领导力、执行力,衍生出国内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与国外大学合作开设的“精益生产管理研修班”、“高级战略管理研修班”等形式。本阶段的管理教育的鲜明特点就是解决管理、经营中的实际问题,管理教育的主题集中在“术”的应用层面。
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触角的确更敏锐,早在2008年,它们就以其亲近、了解客户的优势,开发了“企业家幸福”的相关课程。在这些课程中,管理教育不仅关注企业家的物质和精神层面,还特别强调家庭关系与人文修养。于是国学与管理结合在一起迅速走热,一批一流大学的人文社会导师和台湾的国学大师开始走进管理者视野。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的几位教授结合市场反馈,并利用自身优势开始研究后EMBA领袖心智的课题,以《大学》中“修齐治平”为根本,构建一套实现企业家实现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组织和谐和心智传承的管理教育课程体系。应该说,管理教育主题已开始上升到“道”的层面,强调“以道御术”,明体达用。
与此同时,随着国内企业管理逐渐向第二代管理过渡,家族企业的管理、传承及家业永续成为新一条热门。这个主题的强调既是一种科学的预见,也是对意大利、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百年企业发展历程的学习借鉴。这个阶段已经临近,并且有部分企业正面临家族传承的问题,那么围绕相关问题开发一些合乎中国传统文化和企业实际的管理课题将成为必然。
管理教育主题的更新会是持续的,但其核心应该是不变的,永远都是在研究人的规律,变的只是外在的具体形式。管理教育过去的近20年,是机会不断涌现、带有野蛮生长意味的20年。随着消费主体(企业家和企业)消费意识增强,管理教育产品更强调系统性、实效性和个性化;随着国际化办学的深入,管理教育资源更加均衡,竞争更加激烈;也伴随社会教育培训机构通过品牌建设、资本运作和研发构建,必然出现行业的整合,形成一批具有领导和影响地位的教育集团。作为与市场接触更亲密的社会教育培训机构,更应该把握管理教育发展的主题,与第一阵营开展深入合作,优势互补,进一步发挥自己市场化运作的强大能力,在未来十年管理教育的发展寻得先机,甚至占领制高点,成为第三阵营的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