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若干问题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若干问题论文,核心价值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11)03-0004-06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有它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是一个社会制度长期普遍遵循的相对稳定的根本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精神和价值体系中最根本、最重要和最集中的价值内核,它的成型和系统化,必将成为人们共同遵循和维护的行为准则,潜入人们的思想和心灵深处,进而作为人们的价值传统和文化精神长期稳定下来,发挥代代相传的价值传递效用。在当代中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客观要求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旨归
在当代中国,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和深刻的时代背景,它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鲜明价值诉求,也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价值取向,还源自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内在逻辑关联的价值规定。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的鲜明价值诉求
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成效明显。但也面临不少的现实挑战,多方面因素制约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丰富性制约着人民大众对其的全面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构成一个富有层次性的有机整体,各方面的内容内涵丰富,居于不同的地位,需要人们作整体深入的把握。然而调查表明,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的内容,不少人把握不够全面细致,停留于笼统、片面的层面,就连大学生中从整体上全面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也仅占40%左右。人们之所以出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不够全面系统,除了宣传教育不充分、学习重视不够等因素外,不少人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便于记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人们普遍希望能提炼简洁明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学理性制约着人民大众对其作深入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是对党的优良传统的高度概括和深刻总结,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内容体系及其具体表述具有一定的学理性。从历史的发展逻辑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后的最新理论贡献。调查显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的学理性、理论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走向大众,不易于为大众所理解和接受。人民大众在日常生活的阅读学习中更倾向于对一些与生活贴得更近的内容的学习,而不是对一些学理性较强的理论内容的学习,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理内容进行转化,赋予其生活化的色彩,依据人民群众的理解能力、认知水平、接受习惯等开展宣传和教育。而现实中,在一些地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并没有做到贴近群众、贴近实践、贴近生活,不够通俗生动,大众化的水平不高,不被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这也是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解不力、把握不够的原因之一。
因此,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一个最鲜明的价值诉求就是要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炼简洁明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价值取向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命题。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普及和推广,把深邃的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把深刻的道理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使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变为形象的生活逻辑,让科学理论从书斋走向生动的社会实践,成为广大党员普遍信仰、人民大众普遍认同的强大思想武器。党的十七大在部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时曾提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的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要求”。[1]这实际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要遵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去开展,要始终以群众为中心,深入了解群众需求,这就要求广大理论工作者走进群众、贴近群众,了解群众的喜怒哀乐,把握群众的所思所虑,析事明理、解疑释惑,让理论学习成为群众的自觉行为。
按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贴近实践、贴近生活、贴近大众,富有感染力、吸引力,为大众所喜闻乐见,能深入人心。什么样的宣传教育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无疑,愈是简洁通俗,愈是为老百姓所容易理解的教育总是更为大众所喜欢、所接受。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不能不分对象、条件、场合,照本宣科,生搬硬套,老生常谈,要讲究方式、方法,要警惕和防止形式主义,要立足实际努力用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生动形象的方式开展,这就要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进一步的凝练、具化、转化工作,使之更简洁、更生动、更通俗。实践也表明,按照大众化的要求开展宣传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能取得显著成效。可见,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遵循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原则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必然要求。
3.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内在逻辑关联的价值规定
之所以说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在于实践建设的迫切呼唤,另一方面在于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之间紧密的内在关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紧密联系、辩证统一,二者在根本上具有一致性,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动实践。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讲,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不会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演进;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高度概括和最高抽象,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决定着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正如有学者指出,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内容。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没有灵魂,就会显得庞杂、分散而不集中、不精炼。[2]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应进一步对其进行提炼,形成简洁通俗明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紧密的逻辑关联,并不意味着二者之间缺乏明确的区分性,也并不意味着提炼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可以取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际上,二者各有侧重。对于这一点,有学者指出,从切入点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念入手,更倾向于立场、观点、态度等总的价值理念的建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从体系着手,倾向于层次明确、内容具体、更加直观的价值意义的整体建构;从目标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一个更加深入准确的理解和把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强调实践上的操作性;从内容来说,二者有从属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和灵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3]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进到一定时候,进展到一定阶段,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源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密切、互补的内在关联,也是为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向深入。
二、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准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对人类社会价值诉求的基本看法和总体要求,深刻反映着社会主义基本的、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及价值追求。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单从个人的主观想象出发,而应通过严密的科学论证对怎样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深层次的科学解答。
1.把握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制度属性
任何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说,都是对这个社会基本制度的集中反映,体现着这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姓“社”,从本质上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根本上区别于任何其他社会形态的核心价值观。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牢牢把握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制度属性,鲜明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方向,高扬社会主义旗帜,紧扣社会主义主线。
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本身就带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追求中,逐渐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集中反映出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化发展和价值追求。为此,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立足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按照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内涵的要求加以提炼。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务须避免盲目地乱抓乱碰,把中心任务忘记了”。[4]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先后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6]社会公平和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7]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8]等一系列重要论断。党的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的科学论断,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新认识,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境界。这些论述为在社会主义价值层面提炼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逻辑基点
基点问题实质是基础和出发点问题。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逻辑基点,这既反映了二者紧密的逻辑关联,也体现了把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向深入的发展取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以来,经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和深入持久的实践建设,已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普遍了解。实践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在对中国社会的一般价值观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提炼的基础上,总结概括而成的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内在要求以及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基本价值体系,具有高度的科学性与广泛的适用性,它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广泛性要求,符合不同层次群众的思想状况,涵盖不同社会群体和社会阶层的不同诉求,是先进的、正确的和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体系,对于人们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深入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紧迫需求,也是核心价值观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内在要求。离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异于离开人们核心价值观念生成的实践根基进行提炼,无疑将使所提炼的核心价值观失却现实基础和群众根基。调研表明,广大党政干部、社会群体普遍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之作为逻辑起点,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提炼。
3.遵循逻辑与历史、理论与现实相统一的原则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个不断生成和发展的概念,在不同社会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与形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的、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及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并指导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观念,是反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规律的根本原则和价值观念的理性集结体,在更深层次上影响着人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中的思想方法与行为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历史继承性。因此,只有根据社会主义价值观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其规律,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艰辛探索的理论成果,才能高度概括和凝炼出能全面反映共产党执政经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核心价值观内部各价值要素不是孤立、单独的存在,而是层次分明、作用具体、相互关联的逻辑整体的不同部分。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实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既充分汲取历史智慧,又遵循核心价值观的固有逻辑。
任何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必须来源于现实,又必须在现实展现和检验中高于现实。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将社会主义在价值问题方面的理论抽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相结合,把握时代发展与人民大众的现实需求。只有这样,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会有强大的现实基础和动力,才能使人们不断深化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把握核心价值观。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也是人们对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期待。调查显示,不论是党政干部还是普通群众,都普遍认为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重实际情况、联系实际”,“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国情”,“紧跟时代脉搏”。
4.充分汲取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的价值资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不仅需要汲取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而且需要借鉴西方资本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成果和价值资源。
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为重要理论来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与提炼只有遵循马克思主义有关社会主义价值追求的基本思想,才有深厚的理论根基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进而才能真正体现继承与创新发展的有机统一。注重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基点概括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能够有力地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明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而且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指导和推动作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对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作出的科学论断和预测,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实目标都反映了人类对未来社会的美好追求,都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中有所反映。
借鉴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在人类各种价值体系中,不仅有反映本民族、本阶级要求的内容,也有反映人类共同要求的内容,即使是某些反映剥削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内容,也包含着可以重新加以诠释和改造的积极因素,经过扬弃,可为我所用。例如,自由、民主、平等、公平、正义等价值观念,就是西方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中创造的,具有历史进步作用。其实,西方社会不少有价值的思想,并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也不是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非卖品”,而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因而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借鉴和吸纳的。当然,借鉴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有益成分,应坚持批判的原则,吸收其合理内核。
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价值思想积淀深厚,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很好地继承这份历史智慧和价值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只能扎根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不能切断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血脉和价值传统。当然,对于历史文化血脉和价值传统,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和态度,注意防范价值观上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民粹主义错误,结合现代文明,予以发掘、归纳和整理,使其焕发出更加灿烂的时代光辉。
三、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达要求
表达问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的一个核心问题,关系它能否发挥其应有价值,能否为广大人民群众普遍认可和接受。笔者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达至少有以下几方面要求:
1.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9]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世界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成为传遍全球、震撼世界的最有影响的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识和信仰,成为指引我国实现新时期历史任务的强大思想武器,都是因为它们是科学的理论,具有深刻的思想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作为人们共同遵循和维护的行为准则,潜入人们的思想和心灵深处,进而作为人们的价值传统和文化精神长期稳定下来,发挥代代相传的价值传递效用,必然要求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具备深刻的思想性,才能“说服人”,才能为人们所认同、接受,才能入脑入心。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表达,首先应当具有思想性。所谓思想性,就是指在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遵循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形成发展规律,深刻反映人们对价值观念的追求,凝炼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认识,内涵准确丰富。
2.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简单照搬西方社会价值观生成的模式和实践,而务必要立足中国实际,从中国社会特有的国情、文化传统出发去加以提炼,使所提炼的内容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价值本质的最高抽象,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内涵、方向、取向方面都体现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本质特征,这要求从价值层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子深深扎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之中。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达要符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特点。众所周知,从《诗经》、《论语》到唐诗宋词,中国传统社会那些能够流传甚广,为百姓所广为接受的东西往往都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比如语言往往都简洁通俗、朗朗上口,易于传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也有必要照顾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一特点。再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达要借鉴继承传统价值观的核心思想,比如中国自古以来重和谐,和谐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特质。只有很好地吸收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智慧,才能使所提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中国文化传统,从而彰显中国特色。
3.表达务求简洁通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的普遍价值观,而不是某部分人的价值观,一种价值观要能为广大人民大众所普遍接受,则必然要求能为人民大众所理解,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表达上要顾及大众化和对象性,就是要将提炼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从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也就是说要在表达的准确性、简洁性、难易度,甚至辞藻与字数等方面下工夫,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和入耳入脑的传播效果,使其内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外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行为自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邓小平曾讲,学马列要精,要管用,老百姓不可能读大部头,大部头的东西是搞专业的人读的,老百姓需要的是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东西。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这样,不可能要求老百姓去普遍把握需要深刻的理论阐释才能明白的内容,而是应该给老百姓以通俗化的东西。调研显示,当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的表达风格”时,党政干部的首选是“简洁明快”和“通俗易懂”,分别占64.7%和64.1%,然后依次是“朗朗上口”(44.2%)、“准确就行”(28.9%)、“对仗工整”(22.4%)、“讲究辞藻”(5.6%)。大学生的选择情况是:“简洁明快”(63.2%)、“通俗易通”(52.1%)、“朗朗上口”(46.1%)、“准确就行”(27.7%)、“对仗工整”(26.7%)、“讲究辞藻”(8.4%)。社会群体的选择是:“简洁明快”(51.8%)、“通俗易懂”(49.9%)、“朗朗上口”(37.7%)、“准确就行”(32.2%)、“对仗工整”(19.2%)、“讲究辞藻”(8.1%)。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字数设置,被调查者则一致以“四字词语”为首选项,其次为“三字”、“二字”和“五字”词语。可见,人民大众普遍希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尽可能简洁通俗。
4.获得广泛的群众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才能变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达,只有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鲜明的生动性,才能为大众所认可和接受。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和表达,最为关键的是要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否则就没有实际意义。如果提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论上无可辩驳,但不能为人民群众所感知、认同与接受,这个核心价值观只能是空中楼阁,没有任何实际作用。只有获得群众的广泛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具有生命力,才能真正指导人们的价值实践。
标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个人核心价值观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