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护理人员个体心理冲突及自我适应(论文文献综述)
邵雪晴[1](2021)在《抑郁倾向大学生的阅读疗法干预》文中研究指明
刘倩[2](2021)在《基于技能的压力管理对青少年恶性肿瘤患儿心理社会适应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儿童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随着医疗技术和护理模式的不断创新,其生存率也同步增加。但恶性肿瘤患儿在其疾病诊断、治疗和康复等全过程中遭受严重的身心创伤并未得到及时修复,同时青少年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极易导致青少年恶性肿瘤患儿出现心理社会适应不良。目前,已有研究探索了恶性肿瘤患儿心理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但各因素间内在交互机制需要进一步明确,同时也缺乏基于技能的压力管理在提升其心理社会适应的应用研究。目的:1.了解青少年恶性肿瘤患儿心理社会适应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并基于自我调节转换理论明确各因素间的内在交互机制。2.探析基于技能的压力管理中提升复原力干预方案对青少年恶性肿瘤患儿心理社会适应的应用效果,为患儿及其家庭更好地应对疾病提供新思路。方法:1.横断面调查研究: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肿瘤外科和血液肿瘤科于2019年6月~2020年5月收治的青少年恶性肿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一般资料调查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社会关系网络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中文精简版和Conners父母用症状量表进行调查,了解患儿的心理社会适应现状,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筛选其主要影响因素后,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以明确各因素间的内在交互机制。2.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0年7月~2021年1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肿瘤外科和血液肿瘤科就诊的103例青少年恶性肿瘤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51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心理社会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提供基于技能的压力管理中提升复原力干预方案,在干预前、干预第4周和干预第8周采用简易Connor-Davidson复原力量表中文版、抑郁-焦虑-压力量表中文精简版和Conners父母用症状量表分别测量两组患儿的心理复原力及心理社会适应,并评价其干预效果。结果:1.青少年恶性肿瘤患儿心理社会适应现状及影响因素(1)358例青少年恶性肿瘤患儿心理社会适应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心理问题方面:负性情绪总检出率为54.47%(195/358),其中,抑郁检出率为33.80%,以轻度抑郁为主(60例);焦虑检出率为47.21%,以中度焦虑为主(85例);压力检出率为23.18%,轻度压力和中度压力的人数相等(各38例)。行为问题方面,学习问题维度得分中位数最高,为0.75分。将行为问题各维度得分与Conners父母用症状问卷中国城市常模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2.85%,其中,品行问题检出率为5.03%,学习问题检出率为4.19%,心身障碍检出率为7.26%,冲动多动检出率为3.35%。(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青少年恶性肿瘤患儿的性格、应对方式、疾病阶段、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月均收入为负性情绪各维度的影响因素(均P<0.05),性别、性格和疾病阶段是行为问题各维度的影响因素(均P<0.05)。(3)通过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青少年恶性肿瘤患儿的应对方式、疾病阶段、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月均收入是负性情绪各维度的预测因子(P<0.05),性别、应对方式和疾病阶段是患儿的行为问题各维度的预测因子(P<0.05)。(4)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社会支持方面,肯定与支持、陪伴与亲密维度分别与负性情绪、行为问题各维度得分呈两两负相关,满意度维度与抑郁、焦虑、压力、品行问题、学习问题维度得分呈两两负相关,冲突与惩罚维度和抑郁、压力、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维度呈两两正相关。此外,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负性情绪、行为问题各维度均呈两两负相关。创伤后成长方面,与他人关系、新的可能性、个人力量增强、对生活的欣赏维度分别与负性情绪、行为问题各维度呈两两负相关,精神的改变维度与抑郁、压力、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维度得分呈两两负相关。(5)结构方程模型路径显示,疾病所处阶段和家庭月均收入均能直接影响患儿的负性情绪,即与确诊期阶段、家庭月均收入“<3000元”的患儿相比,康复期阶段和家庭月均收入“3000~5000元”患儿的负性情绪得分较低。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和创伤后成长均可直接负向预测负性情绪和行为问题,其中社会支持还能通过自我效能感或创伤后成长间接影响患儿的负性情绪和行为问题。而应对方式仅能通过自我效能感或创伤后成长间接影响其负性情绪与行为问题。此外,通过Bootstrap检验证实自我效能感和创伤后成长在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负性情绪、行为问题之间具有链式中介的作用。2.基于技能的压力管理的干预研究(1)干预第8周,试验组青少年恶性肿瘤患儿的心理复原力得分显着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负性情绪与行为问题各维度得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试验组的患儿心理复原力得分在干预第4周和干预第8周均显着高于干预前(均P<0.05),且试验组在干预第8周心理复原力得分显着高于干预第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试验组中,患儿干预前与干预第4周的负性情绪各维度得分、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第8周的负性情绪和行为问题各维度得分均显着低于干预前(均P<0.05)。干预第8周的抑郁、焦虑、压力、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和冲动多动得分与干预第4周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1.青少年恶性肿瘤患儿普遍存在忧郁沮丧、紧张、脾气大、好争吵等心理社会适应不良的表现,其主要的影响因素为疾病所处阶段、家庭月均收入、患儿应对方式、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和创伤后成长等。临床医护人员应根据其影响因素制定个性化干预措施,预防或减少青少年恶性肿瘤患儿心理社会适应不良的发生。2.基于技能的压力管理中提升复原力干预方案,能有效提升青少年恶性肿瘤患儿的心理复原力,促进其心理社会适应。
李皓明[3](2020)在《山东省消毒供应专业护士心理弹性与领悟社会支持、自我效能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深入了解目前消毒供应专业护士心理弹性、领悟社会支持、自我效能现状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程度,对提升消毒供应专业护士群体的心理弹性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采取便利抽样的方法,于2019年7月-12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山东省设立消毒供应中心或供应室的医院所属的消毒供应专业护士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以消毒供应专业护士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表、心理弹性量表中文版、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中文版、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中文版作为研究工具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分类变量资料采用频数和构成比表示,连续变量资料统计描述用均数士标准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变量在人口资料方面的差异分析,心理弹性、自我效能,领悟社会支持三者间相互关联程度由Pearson相关分析,三者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由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消毒供应专业护士心理弹性总分为(65.13±15.94)分,心理弹性处于中等水平,坚韧、力量、乐观三个维度得分分别为(33.10±8.85)分、(22.29±5.29)分、(9.73±2.76)分;消毒供应专业护士心理弹性在婚姻状况、职称、收入、年龄、工作年限、子女情况、人事情况、职称、学历等方面有显着差异。2.消毒供应专业护士领悟社会支持总分为(60.55± 12.79)分,三个维度得分分别为(20.00±4.51)分、(20.61 ±4.60)分、(19.93±4.80)分。消毒供应专业护士的领悟社会支持在年龄、消毒供应工作年限、学历、婚姻情况、子女情况、人事待遇、职称、职务、收入等方面有显着差异。3.消毒供应专业护士自我效能总分为(26.50±6.25)分,消毒供应专业护士的自我效能在职务方面有显着差异。4.消毒供应专业护士心理弹性和领悟社会支持呈高度相关关系,消毒供应专业护士心理弹性与自我效能呈中等程度正相关。消毒供应专业护士自我效能对心理弹性有正向影响,消毒供应专业护士领悟社会支持对心理弹性有正向影响。结论1.山东省消毒供应专业护士的心理弹性、领悟社会支持、自我效能得分处于中等程度,护理管理部门应引起重视。2.消毒供应专业护士心理弹性与领悟社会支持之间存在显着的高等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心理弹性与自我效能存在显着的中等程度的正相关关系。通过探索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为日后提高消毒供应专业护士心理弹性水平、维护消毒供应专业护士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意见。
杨丽丽[4](2020)在《团体心理辅导对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职业教育发展,高等职业院校招录中职学校学生数量不断上升,数量的急剧增长带来一系列问题,学校适应便是其中之一。尽快适应高职生活已成为中职学生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学生对大学生活适应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身心状况及健康,还影响他们未来发展。学生经历由中职到高职的转校,面临和中职阶段不一样的学习生活,需要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群体。帮助中职学生如何快速的转换角色过渡到高职阶段,不仅是中职学生自身所要考虑的,也是教育工作者及社会所关注的。了解中职升高职学生学校适应的基本状态,进一步分析中职升高职学生适应不良的心理特点,探索提高学校适应水平的方法,对高职新生入学教育、中职毕业指导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并丰富职业学习阶段衔接过程中学生学校适应问题的相关研究。本研究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对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的学校适应情况进行了调研,用SPSS16.0进行分析,了解中职升高职新生的性别、学科、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留守与非留守、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之间的差异,中职升高职新生以及与单招新生、高考新生学校适应之间的差异,对适应不良的中职升高职新生进一步访谈发现在学习适应、自我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人际关系适应、校园适应、满意度适应上都有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并通过学校适应团体心理辅导,采用实验组与对照组前后测设计,对实验组的适应不良的学生进行8次干预;再次利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对团体辅导后的实验组和未做干预的对照组进行测试,从问卷评估、被试主观评估、观察评估中探究团体心理辅导对学校适应水平的影响。本研究结论如下:1.性别、民族、留守与非留守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差异比较中,差异不显着。2.文科与理工科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差异比较,在满意度适应上,存在显着差异。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差异比较,在择业适应、自我适应上,存在显着差异。4.贫困与非贫困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差异比较,在人际关系适应上,存在显着差异。5.中职升高职新生、单招新生、高考新生学校适应的差异比较,在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适应上,差异显着,有着不同的适应特点;在学校适应上,差异不显着。6.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团体心理辅导前学校适应总体情况、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学校适应、校园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适应方面,差异显着。7.实验组在团体心理辅导前后,学校适应总体情况、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适应、择业适应、自我适应方面,差异显着。但是情绪适应、自我满意度适应方面,差异不显着。
程梦吟[5](2020)在《冠心病患者情绪管理训练方案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基于健康信念模式构建以情绪调节策略为核心的情绪管理训练方案。(2)验证情绪管理训练方案对冠心病患者情绪调节能力、情绪状态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1.情绪管理训练方案的构建文献研究: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了解和分析有关情绪管理或情绪调节干预方案的设计及现状,为构建冠心病患者情绪管理训练方案提供参考。小组讨论:经课题组讨论,确定冠心病患者情绪管理训练方案内容、干预形式、干预时间和干预人员等内容,形成冠心病患者情绪管理训练方案初稿。前期调查:2018年11月-2019年3月,在郑州市2所三甲医院和2所二甲医院选取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279名冠心病患者,并用认知性情绪调节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半结构访谈:对8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提取相关内容对冠心病患者情绪管理训练方案进行初步修订。两轮专家咨询:咨询12位老年医学、康复医学、临床护理、临床心理等方向专家。通过计算专家对干预内容的熟悉程度与判断依据得分,评价专家的积极性和权威程度。根据专家建议对冠心病患者情绪管理训练方案进行修订。预试验:选取7例冠心病患者对干预方案进行调试。通过患者的反馈建议和干预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修订,形成冠心病患者情绪管理训练方案。2.情绪管理训练方案的应用在郑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选取94例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科室为单位采用抛硬币法进行分组,冠心病一病区为干预组(48例),冠心病二病区为对照组(46例)。干预组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实施情绪管理训练方案,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基本健康指导、康复助手推送健康知识)。在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后1个月采用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量表、情绪管理分量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和阿森斯失眠量表评估情绪管理训练方案对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的干预效果。结果1.干预方案的构建(1)文献研究:以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的癌症病人家属支持性团体方案构建逻辑框架图为设计思路,通过内容分析法初步提炼出干预方案的干预模式、干预次数、干预目的及内容、分组方法、评价量表及评价时间。(2)两轮专家咨询:第一轮发放12份问卷,回收11份,回收率为91.7%。第二轮发放12份问卷,回收率为100%。专家的熟悉程度Cs为0.933,权威系数为0.929。(3)冠心病患者情绪管理训练方案: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情绪管理训练方案经文献回顾、前期调查结果、半结构访谈、两轮专家咨询及预试验最终确定干预方案的干预时长为6周,共7次,面对面干预3次,康复助手网络干预4周,每周1次。干预方案包括感知情绪温度一认识情绪万花筒、合理掌控情绪—做情绪主人、积极认知—体验快乐、塑造阳光心态—体验拥有、关注康复计划—伴你我成长、体验益处—行动你我6个干预主题。2.干预方案应用:在干预和随访过程中共有18例因猝死、转院、中断干预等原因失访(流失率16.07%),最终参与全部干预内容94例冠心病患者。(1)干预后两组冠心病患者认知性情绪调节得分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认知性情绪调节得分的广义估计方程分析显示,认知性情绪调节各维度(除渴望接纳策略外)在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及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在不同时间点的两两比较发现,干预后非适应性情绪调节各维度得分低于干预前,适应性情绪调节各维度得分高于干预前(P<0.01),干预后与干预后1个月的认知性情绪调节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2)干预后两组患者情绪管理得分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情绪管理得分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情绪管理得分在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及交互效应有统计学差异。干预组在不同时间点的两两比较发现,干预后的情绪管理得分高于干预前(P<0.01),干预后与干预后1个月的情绪管理得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3)干预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得分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得分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焦虑抑郁得分在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及交互效应有统计学差异。干预组的焦虑抑郁得分在不同时间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干预组的焦虑抑郁得分随时间变化且变化趋势不同(P<0.01)。(4)干预后两组患者失眠得分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失眠得分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失眠得分在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及交互效应中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失眠得分在不同时间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干预组的失眠得分随时间变化且变化趋势不同(P<0.01)。结论(1)冠心病患者的情绪管理训练方案专家权威性高,积极性较好,专家意见一致认为干预方案对促进冠心病的身心健康具有临床意义。(2)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情绪管理训练方案能有效促进冠心病患者消极应对的积极转变,提高患者的情绪管理能力,改善其消极情绪和睡眠。
李晓[6](2020)在《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发展特征及与社会支持、心理韧性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是个体逐渐独立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发展的好坏决定着其青年及成年期是否能顺利适应社会。社会支持是研究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影响个体行为的外部系统。心理韧性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被证实与社会适应存在密切关系,心理韧性是个体的内部系统。社会支持作为心理韧性重要的外部保护性因子能够促使个体自信、乐观和坚韧,有利于促进个体心理韧性的培养。社会支持和心理韧性是研究青少年社会适应的两个重要变量。本研究从发展的角度选取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大一、大二六个年级的学生为被试,考察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发展特征。同时将社会支持和心理韧性纳入到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研究当中,探索两者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一运用青少年社会适应状况评估问卷对781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以期了解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发展特征。研究二使用与研究一相同的被试,在研究一基础上增加了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和心理韧性量表,运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中介模型检验等方法来探索社会适应与社会支持、心理韧性的关系,以期为提高青少年的积极适应和减少消极适应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研究一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青少年的消极适应在性别上有显着差异。女生的亲社会倾向、自我烦扰、消极退缩水平显着高于男生;男生的积极应对、违规行为水平显着高于女生。第二、青少年的积极适应、消极适应各维度均在年级上有显着差异。初一学生的积极适应最好,高二学生的积极适应最差,初中生和大学生的积极适应高于高中生;初一的消极适应最少,高二的消极适应最多,高中生的消极适应高于初中生和大学生。第三、青少年的消极退缩在父、母受教育程度上有显着差异。父母亲的受教育水平越高,青少年的消极退缩就越少。青少年的消极适应在母受教育程度上有显着差异,母亲的受教育水平越高,青少年的消极适应状态越少,母亲对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影响更大。研究二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青少年的社会支持正向预测青少年积极适应,负向预测消极适应,社会支持越高的青少年表现出越多的积极适应和越少的消极适应。青少年心理韧性正向预测积极适应,负向预测消极适应,心理韧性越高的青少年表现出越多的积极适应和越少的消极适应。青少年社会支持对心理韧性有显着的正向预测。第二、青少年的心理韧性在社会支持与积极适应、消极适应之间分别起着部分中介作用。综上所述,在学校及家庭教育中,提高青少年的社会支持,开展提升个体心理韧性的干预方案,对于促进青少年的积极适应和减少消极适应具有实际意义。
陈晨[7](2020)在《二元工作旺盛感:主管支持/阻抑和自我调节的影响》文中认为作为组织心理学界的新生构念,二元工作旺盛感探索由于动机内化过程的差异,导致的组织个体工作旺盛感的“质”的差异。构念维度上,二元工作旺盛感包括主动旺盛感和被动旺盛感。二元工作旺盛感的最大贡献在于,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形同而神异”的工作旺盛感相呼应,从“质”的视角突破了学术界原有的工作旺盛感构念体系。目前,学术界对主动和被动旺盛感的探索,从短期视角,论证了工作旺盛感的内在二元性。从“形同”上讲,两类旺盛感均会对工作绩效,情感承诺等行为结果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然而,主动比被动旺盛感能带来更多的积极行为结果。从“神异”上讲,两类旺盛感会给个体的情绪体验和身心健康带来截然相反的影响。主动旺盛感可提升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增益其身心健康水平;被动旺盛感则会加重个体的消极情绪体验,有损于个体的身心健康水平。然而,造成主动和被动旺盛感的原因尚未可知。事实上,对二元工作旺盛感前因的探索,理论上,既有助于挖掘导致两种差异化旺盛感的因素;也有助于拓展二元工作旺盛感的理论框架(目前二元工作旺盛感的理论基础只有自我决定理论)。实践上,有助于启发管理者从源头上甄别组织个体主动和被动旺盛感的产生原因与机制,甄别有助于主动旺盛感的因素,警惕有助于被动旺盛感的因素,从而助益于维持组织员工积极的工作状态和工作效率的持续性。由此,本文建构了二元工作旺盛感的前因理论模型。具体来说,依据二元工作旺盛感的可变性(或情境依赖性、可调节性)特征,基于自我调节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和特质激活理论,从个体外所从属的“领导——下属”关系和个体内特质两大视角,构建了主管支持/阻抑,以及自我调节的调节定向和调节模式影响二元工作旺盛感的前因模型。尤其是,通过将主管支持/阻抑视作“特质激活线索”,构建了主管支持/阻抑会通过激活个体的调节定向或调节模式,进而影响二元工作旺盛感的逻辑链条。同时,多角度验证了在“主管支持/阻抑”的个体外情境因素、“自我调节”的个体内特质因素,以及两者有机交互的视角下,自主和受控动机的中介机制解释作用。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研究一:基于二元工作旺盛感的情境依赖性和自我决定理论,运用情境模拟的实验研究,拟验证主管支持/阻抑对主动和被动旺盛感的差异化影响,以及自主和受控动机的中介解释效应。研究二:基于二元工作旺盛感的可自我调节特征、自我调节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拟验证自我调节的调节定向和调节模式对二元工作旺盛感的差异化影响,以及自主和受控动机的中介解释效应。由于调节定向和调节模式在变量性质上均兼具情境性和特质性,因此,采用情境模拟实验,探索了情境性调节定向(研究二(a))和调节模式(研究二(b))对二元工作旺盛感产生的差异化预测作用,以及自主和受控动机的动力机制作用。采用横断研究,探索了具体的特质性调节定向和调节模式对二元工作旺盛感产生的差异化影响,以及自主/受控动机的动力机制作用(研究二(c))。研究三:基于特质激活理论,采用情境模拟实验,拟验证情境性调节定向何以在主管支持/阻抑的情境下被激活,进而产生二元工作旺盛感的,以及主动和受控动机在上述被中介的调节模型中的中介效应。研究四:同研究三,基于特质激活理论,采用情境模拟实验,拟探索情境性调节模式何以在主管支持/阻抑的情境下被激活,进而产生二元工作旺盛感的,以及主动和受控动机在上述被中介的调节模型中的中介效应。上述四个子研究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可基于自我调节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和特质激活理论,构建“领导——下属”关系(主管支持/阻抑)和自我调节对二元工作旺盛感的影响前因模型。第二,以主管支持/阻抑为代表的“领导——下属”关系会对主动旺盛感产生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对被动旺盛感产生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第三,自我调节的调节定向和调节模式均会对二元工作旺盛感产生显着的影响。其中,情境性调节定向和情境性调节模式均对主动旺盛感具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对被动旺盛感具有显着负向预测作用。特质性调节定向中,促进定向会同时对主动和被动旺盛感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预防定向仅会对主动旺盛感产生显着的负向影响。特质性调节模式中,运动模式仅会对主动旺盛感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评估模式仅会对被动旺盛感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第四,特质激活理论的理论框架下,主管支持/阻抑的“领导——下属”关系可以同时调节“情境性调节定向——主动/被动旺盛感”的关系。其中,主管支持在调节“调节定向——主动旺盛感”和“调节定向——被动旺盛感”关系时,分别起着“要求”和“干扰”的特质激活线索作用。主管阻抑在调节“调节定向————主动旺盛感”和“调节定向——被动旺盛感”关系时,均起着“限制”的特质激活线索作用。同上,主管支持/阻抑的“领导——下属”关系可以同时调节“情境性调节模式——主动/被动旺盛感”的关系。其中,主管支持仅在调节“调节模式——主动旺盛感”关系时,起着“要求”的特质激活线索作用;主管阻抑在调节“调节模式——主动/被动旺盛感”关系时,均起着“限制”的特质激活线索作用。第五,自主和受控动机可以有效的解释个体外情境(以“主管支持/阻抑”为代表),以及个体内特质(以“自我调节”为代表)对二元工作旺盛感的影响。尤其是,在“主管支持/阻抑”对“自我调节——二元工作旺盛感”关系产生特质激活的调节作用时,自主和受控动机中介解释作用依然稳健。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如下:第一,拓宽了二元工作旺盛感的理论框架。从自我调节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和特质激活理论三种理论整合视角,拓展了目前仅有的自我决定理论,进一步验证了二元工作旺盛感的构念体系。第二,本研究是对主动和被动旺盛感前因模型进行探索的首次尝试,为未来学界继续探索个体外情境和个体内特质对二元工作旺盛感的影响提供了初步证据。一方面,本研究将主管支持/阻抑、以及自我调节的调节定向和调节模式纳入二元工作旺盛感的前因范畴。尤其是,验证了主管支持/阻抑会作为“特质激活线索”,调节“情境性调节定向/调节模式——二元工作旺盛感”的关系。另一方面,从动机的视角,论证了自主和受控动机在主管支持/阻抑、自我调节的调节定向和调节模式和二元工作旺盛感间的中介解释作用。第三,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了实验研究和问卷研究,论证了主管支持/阻抑和自我调节会作为前因变量,影响二元工作旺盛感结论的稳健性。
李芬[8](2020)在《心理资本干预和高职大学生学校适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本世纪初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很多心理学的研究者将注意力从二战以后的关注疾病和创伤转移到探索和开发人类的优势和美德,帮助人们提升幸福感,生活得更有意义。在这一背景下,Fred Luthans和他的同事们在2004年提出了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以下简称PsyCap)的概念。近年来国内有关大学生PsyCap的研究和学校适应研究文献较多,而高职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关实证研究文献较少。本文以湖北某高职院校为例,对300多名在校高职大学生的PsyCap现状,大学适应现状做了调查,对大学生的心理资本和学校适应进行相关性检验和回归分析。基于PsyCap的干预模型(简称PCI)对实验组20名高职大学生实施干预实验,探索PCI理论对高职大学生PsyCap的影响。通过对样本325份《心理资本自评量表》有效问卷调查研究,高职大学生PsyCap合计均值高于柯江林(2015)对本科生的测量值,二阶维度中,事务型心理资本低于本科生,人际型心理资本高于本科生,三阶维度中,高职大学生在自信勇敢,尊敬礼让两个维度低于本科生,坚韧顽强一个维度与本科生持平,其余四个三阶维度均高于本科生,高职大学生与本科生心理资本及其各维度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本研究结果显示:高职大学生心理资本及其二阶三阶维度,存在显着年级差异,性别差异,生源地差异,在某些三阶维度,学生干部和非学生干部也存在显着差异。通过对样本305份《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有效问卷调查研究,湖北地区高职大学生学校适应总体均值高于沈茜(2018)对上海地区高职大学生的测量值,在大学适应的七个二阶维度中,湖北高职大学生在人际关系适应和满意度两个二阶维度得分低于上海高职大学生,其余五个二阶维度均高于上海。两个地区的高职大学生在学校适应及其各个二阶维度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本研究结果显示:湖北地区高职大学生大学适应及其二阶维度,存在显着年级差异,性别差异,生源地差异,学生干部和非学生干部在某些二阶维度也存在显着差异。通过对样本《心理资本自评量表》和《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300份有效问卷分析研究,高职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大学适应呈显着正相关,心理资本与高职大学生学校适应的七个二阶维度均呈现显着正相关。心理资本总均值和大学适应合计均值一元回归方程有效,拟合优度检验显示,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高职大学生心理资本得分可以解释50%以上的大学适应得分,高职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水平可以部分预测其大学适应水平。基于PCI理论,随机抽取的20对40名学生分成2组,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首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干预前同质性检验,然后对实验组实施为期两周共6次的干预活动,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心理资本自评量表》和《心理资本他评量表》测量值,心理资本总均值及其二阶维度都有所提升,其中实验组《心理资本自评量表》得分,心理资本总均值,事务型心理资本以及八个三阶因子后测值均显着高于前测值。实验组《心理资本他评量表》的前后得分,二阶维度中事务型心理资本和三阶维度的八个因子的后测值均显着高于前测值。对照组自评量表和他评量表各个维度在干预前后均无显着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自评量表和他评量表各个维度得分在干预前后也不存在差异。以上统计分析结果可能带来5种不同的结论:1.干预实验有效;2.干预实验有效并且对对照组产生“传染效应”;3.干预实验有效,但干预活动并非导致实验组和对照组心理资本提升的唯一因素;4.干预实验无效,导致实验组和对照组心理资本提升的原因是干预实验之外的其他未知因素;5.本研究采用的本土化大学生心理资本量表和PCI模型不匹配。
马古兰丹姆[9](2020)在《舞蹈/动作治疗对自闭症儿童身心健康影响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上世纪60年代起,舞蹈/动作治疗在国外被运用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干预与治疗中,并形成—套相应的治疗模式。国外研究表明,DMT治疗的形式与内容使自闭症儿童拥有愉悦的身体体验,同时对其感知运动、社会交往等各方面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而国内在此领域则起步较晚,尤其在治疗流程、内容、具体实施、整体性评估等各个环节仍处于探索阶段,少数研究对自闭症儿童舞蹈/动作治疗个别训练进行了报告,涉及团体自闭症儿童舞蹈/动作治疗效果研究的几乎属于空白。本研究在非临床环境下,立足于国内外学者对自闭症儿童舞蹈/动作治疗的研究成果,在身心范式的背景下研究舞蹈/动作治疗对自闭症儿童干预的有效性,旨在探究自闭症儿童接受舞蹈/动作治疗干预后在身心领域的发展变化,归纳并总结出针对适合我国自闭症儿童的舞蹈/动作治疗干预模式、实施流程和方法,并对此提出相关建议与展望。本研究在上海彩虹雨儿童智能康复中心的支持下,分别采取以下方案:1、选取28名自闭症儿童分为舞蹈/动作治疗组17人和对照组11人进行为期12个月的DMT干预实验,探讨干预前后在身体机能测试、身体素质测试、大动作能力测试、ABC量表、CBCL量表、SRS量表、SCQ量表RBS-R量表、情绪识别测试等方面的变化情况。2、选取17名自闭症家长进行深度访谈,从质性研究角度进行三级编码分析,探讨舞蹈/动作治疗对自闭症儿童干预的影响效果。3、选取1名自闭症儿童进行凯斯腾伯格动作KMP侧写分析,量化分析5次视频录像中视频动作,了解个案的动作风格及情绪障碍,探讨其动作模式与心理活动的内在联系,为舞蹈/运动治疗评估提供—定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得出:舞蹈/动作治疗对自闭症儿童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在社会交往领域和身体动作领域具有显着疗效。尤其是对自闭症儿童核心症状中的社交退缩及身体动作笨拙、协调性不佳等具有积极的提高作用。舞蹈/动作治疗以其丰富的干预内容和健康、绿色的干预方式为自闭症儿童提供了身体感知、音乐律动、情感体验的机会,能有效促进其感知运动、社会交往、情绪管理、认知等方面地发展。本研究中对舞蹈/动作治疗核心理念的正确把握、动作评估的实施、团体治疗方案的制定、干预内容、强度和时间的合理安排以及家长及时的反馈对治疗效果起关键作用。舞蹈/动作治疗中的创造性舞蹈、镜像、模仿、双人合作动作和同步动作以及团体融合的音乐舞蹈/动作形式对于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有积极影响。拉班芭特尼夫动作体系从身体教育角度对自闭症儿童的身体能力具有重要的改观。KMP动作观察工具可以了解、反映和扩展非言语的表达,并可以通过动作评估建立可行的动作处方,帮助自闭症儿童改善社交和沟通,建立身体意识。总之,本研究结果表明,舞蹈/动作治疗对自闭症儿童的治疗是有效和可行的,舞蹈/动作治疗可以积极影响自闭症儿童的社交技能和身心健康。本研究是自闭症儿童舞蹈治疗中国本土化推广应用的先行者,成果转化的“星希望”自闭症儿童舞蹈治疗公益项目,分别获得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大赛公益创业赛金奖,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公益创业赛铜奖、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项目等奖项。编写的《自闭症儿童舞蹈治疗康复手册》以及六级电视教学片,让更多自闭症儿童及家庭受益。此外,本研究成果还得到上海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多次报道。
朱亚平[10](2019)在《大学生学校适应与管理对策研究 ——以广西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大学生学校适应问题是高校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本研究通过对广西大学2017级新生进行问卷调查与追踪分析,了解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基本状况,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适应的变化情况。根据研究结果,借鉴疾病的三级预防模式,探讨促进大学生学校适应的预防对策,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广西大学2017级新生进行随机抽样,并对抽取的样本进行4次追踪施测,测量工具为方晓义等编制的《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四次施测均有参加的被试共计554人,将有效问卷录入SPSS20.0中,对数据进行基本检核和相关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四次测试,大学生的学校适应水平整体上处于中上水平。2.四次测试“相对适应不良”所占百分比始终最高,其次是“适应良好”,最后是“适应不良”。3.四次测试,大学生在情绪、人际关系和校园生活三个适应维度上表现良好,在满意度维度上表现的最不乐观。4.大学生学校适应水平在四次测量时间上存在显着性差异。5.在性别上,四次测试男女大学生的学校适应水平均不存在显着差异,然而将男女生的学校适应水平进行对比,女生的适应水平相对较高,男生则相对较低。6.在生源地上,四次测试农村和城市大学生学校适应水平均不存在显着差异,但城市大学生学校适应水平整体上高于农村大学生。7.在来源省份上,四次测试本省和外省大学生学校适应水平均不存在显着差异,但是本省大学生学校适应水平均高于外省大学生。8.在专业类别上,第一、二次测试大学生学校适应在专业类别上有显着差异,第三、四次测试则无显着差异。四次测试,自然学科类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平均水平始终最低,人文学科类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平均水平始终最高。9.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四次测试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学校适应水平均不存在显着差异。但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学校适应水平整体上高于非独生子女。10.在专业意愿的选择上,四次测试,大学生学校适应状况均存在显着差异。此外,按照自己意愿选择专业的大学生学校适应水平最高,因其他情况而最终读此专业的大学生学校适应水平始终最低。11.四次测试,大学生学校适应水平在不同的家庭经济层次上均存在显着差异。此外,,在四个家庭经济层次中,家庭人均月收入大于6000元的大学生学校适应平均水平始终最高,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1500元的大学生学校适应平均水平始终最低。
二、护理人员个体心理冲突及自我适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护理人员个体心理冲突及自我适应(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技能的压力管理对青少年恶性肿瘤患儿心理社会适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相关概念 |
2 恶性肿瘤患儿心理社会适应研究现状 |
3 基于技能的压力管理中提升复原力干预方案 |
4 研究内容 |
5 技术路线图 |
第一部分 青少年恶性肿瘤患儿心理社会适应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基于技能的压力管理的干预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恶性肿瘤儿童心理社会适应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3)山东省消毒供应专业护士心理弹性与领悟社会支持、自我效能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护士心理弹性的研究概述 |
2.2 护士领悟社会支持的研究概述 |
2.3 护士自我效能的研究概述 |
第三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调查方法 |
3.3 研究工具 |
3.4 质量控制 |
3.5 伦理原则 |
3.6 统计分析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4.1 消毒供应专业护士的一般人口学资料 |
4.2 消毒供应专业护士心理弹性、自我效能及领悟社会支持得分情况 |
4.3 不同人口统计资料对消毒供应专业护士的心理弹性、自我效能和领悟社会支持的差异比较 |
4.4 消毒供应专业护士心理弹性、自我效能及领悟社会支持各变量间的相关性 |
4.5 消毒供应专业护士心理弹性、自我效能及领悟社会支持各变量间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五章 讨论 |
5.1 消毒供应专业护士一般人口学资料分析 |
5.2 消毒供应专业护士心理弹性、自我效能、领悟社会支持的现状分析 |
5.3 消毒供应专业护士的心理弹性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影响因素分析 |
5.4 消毒供应专业护士的领悟社会支持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影响因素分析 |
5.5 消毒供应专业护士的自我效能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影响因素分析 |
5.6 消毒供应专业护士心理弹性与领悟社会支持、自我效能各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
5.7 建议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研究创新性 |
6.3 研究局限性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学位论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团体心理辅导对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研究背景 |
2.问题提出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的目的 |
2.研究的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学校适应的内涵研究 |
2.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 |
3 学校适应研究方法及测量工具 |
4.团体心理辅导对学校适应教育或辅导的相关研究 |
5.研究评价 |
(四)概念界定 |
1.学校适应 |
2.中职升高职 |
3.团体心理辅导 |
(五)相关理论阐释 |
1.团体动力学理论 |
2.社会学习理论 |
3.人际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
二、研究设计 |
(一)研究假设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工具 |
1.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介绍及选用 |
2.有关人口统计学信息的学生情况调查表 |
3.有关中职升高职新生学校适应的学生、教师、辅导员访谈提纲 |
4.甑选团体心理辅导被试及有关学校适应不良学生访谈提纲 |
5.学校适应团体心理辅导单元反馈表 |
6.学校适应团体心理辅导记录分析表 |
7.学校适应团体心理辅导学生自评表 |
(四)研究对象 |
(五)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问卷测量法 |
3.统计分析法 |
4.访谈法 |
5.实验法 |
6.观察法 |
三、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调查研究 |
(一)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人口统计变量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
1.不同性别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比较 |
2.不同专业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比较 |
3.不同民族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比较 |
4.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比较 |
5.留守与非留守经历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比较 |
6.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比较 |
7.中职升高职学生、单招学生、高考学生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比较 |
(二)调查结论 |
(三)调查结果的分析 |
1.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自身学校适应情况分析 |
2.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与单招新生、高考新生学校适应对比分析 |
四、团体心理辅导在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干预研究 |
(一)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依据 |
1.学校适应问卷调查数据依据 |
2.团体心理辅导前访谈依据 |
3.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依据 |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与性质 |
1.团体心理辅导目标 |
2.团体心理辅导性质 |
(三)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内容设计 |
1.方案设计思路 |
2.方案设计内容 |
(四)团体心理辅导干预过程 |
(五)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效果评估 |
1.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效果的问卷评估 |
2.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效果的被试主观评估 |
3.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效果的观察评估 |
(六)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效果的讨论与分析 |
1.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人际关系适应的讨论 |
2.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学习适应的讨论 |
3.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校园适应的讨论 |
4.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择业适应的讨论 |
5.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情绪适应的讨论 |
6.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自我适应的讨论 |
7.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满意度适应的讨论 |
五、不足与展望 |
1.不足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大学新生适应调查问卷 |
附录2 :中职升高职新生学校适应的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3 :中职升高职学校适应的教师、辅导员访谈提纲 |
附录4 :甄选团体心理辅导被试及有关学校适应不良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5 :团体心理辅导实施方案 |
附录6 :学校适应团体心理辅导单元反馈表 |
附录7 :学校适应团体心理辅导学生自评表 |
附录8 :学校适应团体心理辅导记录分析表 |
读硕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致谢 |
(5)冠心病患者情绪管理训练方案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1.1 情绪调节策略的相关概念 |
1.2 情绪调节策略与冠心病的现状研究 |
1.3 冠心病患者情绪管理的干预研究现状 |
1.4 健康信念模式的干预研究现状 |
1.5 小结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3 操作性定义及理论框架 |
3.1 操作性定义 |
3.2 理论框架 |
4 技术路线 |
一、冠心病患者情绪管理训练方案的构建 |
对象与方法 |
1 文献分析 |
1.1 文献纳入 |
1.2 分析方法 |
2 小组讨论 |
3 前期调查 |
4 半结构访谈 |
5 专家咨询 |
5.1 专家选择 |
5.2 咨询问卷编制 |
5.3 问卷咨询与反馈 |
5.4 统计分析 |
6 预试验 |
结果 |
1 干预方案的形成 |
1.1 文献研究 |
1.2 干预方案初稿 |
2 干预方案的修订 |
2.1 前期调查 |
2.2 半结构访谈 |
2.3 干预方案的初步修订 |
2.4 专家咨询 |
2.5 预试验 |
3 情绪管理训练方案 |
3.1 干预形式 |
3.2 干预方案构建框架 |
3.3 情绪管理训练方案的干预进度 |
3.4 干预方案终稿 |
讨论 |
1 干预方案系统、全面 |
2 函询结果可靠 |
二、冠心病患者情绪管理训练模式的应用研究 |
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设计 |
2 研究对象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退出标准 |
2.4 样本量计算 |
2.5 研究对象分组方法 |
3 研究工具 |
4 干预方案 |
4.1 干预组 |
4.2 对照组 |
5 资料收集 |
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7 质量控制 |
7.1 研究设计阶段 |
7.2 研究实施阶段 |
7.3 资料收集阶段 |
7.4 数据处理分析阶段 |
8 伦理原则 |
8.1 知情同意原则 |
8.2 保密原则 |
8.3 有益原则 |
8.4 公平原则 |
结果 |
1 研究对象流失情况 |
2 两组冠心病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 |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2.2 干预前两组患者认知性情绪调节得分比较 |
2.3 干预前两组患者情绪管理得分比较 |
2.4 干预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及失眠得分比较 |
3 情绪管理训练模式对冠心病患者的影响 |
3.1 情绪管理训练模式对患者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 |
3.2 情绪管理训练模式对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
3.3 情绪管理训练模式对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
讨论 |
1 情绪管理训练模式对冠心病患者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 |
1.1 情绪管理训练模式有利于患者非适应性性情绪调节的积极转变 |
1.2 情绪管理训练模式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情绪的管理能力 |
2 情绪管理训练模式对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 |
2.1 情绪管理训练模式有利于减少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
2.2 情绪管理训练模式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
结论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建议 |
2.1 创新性 |
2.2 局限性 |
2.3 建议 |
参考文献 |
综述 老年抑郁患者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6)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发展特征及与社会支持、心理韧性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核心概念界定 |
1.1.1 社会适应(Social Adaptation) |
1.1.2 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 |
1.1.3 心理韧性(Resilience) |
1.2 社会适应的文献综述 |
1.2.1 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 |
1.2.2 社会适应的理论 |
1.2.3 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 |
1.3 社会支持的文献综述 |
1.3.1 社会支持的分类 |
1.3.2 社会支持的测量 |
1.3.3 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
1.3.4 社会支持的理论模型 |
1.4 心理韧性的文献综述 |
1.4.1 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 |
1.4.2 心理韧性的相关研究 |
1.4.3 心理韧性的理论研究 |
1.5 社会支持、心理韧性和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综述 |
1.5.1 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 |
1.5.2 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的相关研究 |
1.5.3 心理韧性与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 |
1.5.4 三者之间的相关研究 |
2 问题提出 |
2.1 研究背景 |
2.2 研究意义 |
2.2.1 理论意义 |
2.2.2 实践意义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一: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发展特征研究 |
3.1.1 研究目的 |
3.1.2 研究假设 |
3.1.3 研究方法 |
3.1.4 研究结果 |
3.1.5 讨论分析 |
3.1.6 结论 |
3.2 研究二:青少年社会支持、心理韧性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 |
3.2.1 研究目的 |
3.2.2 研究假设 |
3.2.3 研究方法 |
3.2.4 研究结果 |
3.2.5 讨论分析 |
3.2.6 结论 |
4 教育建议 |
5 创新、不足与展望 |
5.1 研究创新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7)二元工作旺盛感:主管支持/阻抑和自我调节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创新之处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二元工作旺盛感 |
2.1.1 二元工作旺盛感的内涵 |
2.1.2 二元工作旺盛感的特征 |
2.1.3 二元工作旺盛感的理论基础——自我决定理论 |
2.1.4 二元工作旺盛感的研究与述评 |
2.2 二元工作旺盛感与相关构念的辨析 |
2.2.1 工作旺盛感 |
2.2.2 二元工作激情 |
2.2.3 小结:三个构念间的辨析 |
2.3 主管支持和阻抑 |
2.3.1 主管支持和主管阻抑的内涵 |
2.3.2 组织情境下主管支持和主管阻抑的研究和述评 |
2.4 自我调节 |
2.4.1 自我调节的内涵 |
2.4.2 自我调节的内容——调节定向和调节模式 |
2.4.3 自我调节的性质和测量 |
2.4.4 组织情境下自我调节的研究与述评 |
2.5 自主和受控动机 |
2.5.1 自主和受控动机的内涵 |
2.5.2 组织情境下自主和受控动机研究及述评 |
2.6 特质激活理论 |
2.6.1 特质激活理论模型概览 |
2.6.2 特质激活的内涵界定 |
2.6.3 特质激活的情境分层和特征分类 |
2.6.4 特质激活理论在组织情境中的研究进展 |
2.7 文献述评 |
第3章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
3.1 二元工作旺盛感:主管支持/阻抑的影响及动力机制 |
3.1.1 主管支持/阻抑对二元工作旺盛感的影响 |
3.1.2 自主和受控动机的中介效应 |
3.2 二元工作旺盛感:自我调节的影响及动力机制 |
3.2.1 调节定向对二元工作旺盛感的影响 |
3.2.2 自主和受控动机在“调节定向——二元工作旺盛感”间的中介效应 |
3.2.3 调节模式对二元工作旺盛感的影响 |
3.2.4 自主和受控动机在“调节模式——二元工作旺盛感”间的中介效应 |
3.3 情境性调节定向对二元工作旺盛感的影响:主管支持/阻抑的“特质激活”作用 |
3.3.1 主管支持/阻抑的“特质激活”作用 |
3.3.2 自主和受控动机的中介效应 |
3.4 情境性调节模式对二元工作旺盛感的影响:主管支持/阻抑的“特质激活”作用 |
3.4.1 主管支持/阻抑的“特质激活”作用 |
3.4.2 自主和受控动机的中介效应 |
3.5 理论模型 |
第4章 二元工作旺盛感:主管支持/阻抑的影响及动力机制(研究一) |
4.1 实验方法 |
4.1.1 实验设计 |
4.1.2 实验程序 |
4.1.3 实验操纵 |
4.1.4 变量测量 |
4.2 实验结果 |
4.2.1 操纵检验 |
4.2.2 假设检验 |
4.3 补充研究 |
4.4 研究一结果讨论 |
第5章 二元工作旺盛感:自我调节的影响及动力机制(研究二) |
5.1 情境性调节定向对二元工作旺盛感影响的实验研究(研究二a) |
5.1.1 实验方法 |
5.1.2 实验结果 |
5.1.3 实验结果讨论 |
5.2 情境性调节模式对二元工作旺盛感影响的实验研究(研究二b) |
5.2.1 实验方法 |
5.2.2 实验结果 |
5.2.3 实验结果讨论 |
5.3 特质性自我调节对二元工作旺盛感影响的问卷研究(研究二c) |
5.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
5.3.2 变量测量 |
5.3.3 统计方法 |
5.3.4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5.3.5 结果讨论 |
5.4 研究二结果讨论 |
第6章 情境性调节定向对二元工作旺盛感的影响:主管支持/阻抑的“特质激活”作用(研究三) |
6.1 实验方法 |
6.1.1 实验设计 |
6.1.2 实验程序 |
6.1.3 实验操纵 |
6.1.4 变量测量 |
6.2 实验结果 |
6.2.1 操纵检验 |
6.2.2 假设检验 |
6.3 研究三结果讨论 |
第7章 情境性调节模式对二元工作旺盛感的影响:主管支持/阻抑的“特质激活”作用(研究四) |
7.1 实验方法 |
7.1.1 实验设计 |
7.1.2 实验程序 |
7.1.3 实验操纵 |
7.1.4 变量测量 |
7.2 实验结果 |
7.2.1 操纵检验 |
7.2.2 假设检验 |
7.3 研究四结果讨论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与讨论 |
8.2 主要研究结论 |
8.3 研究贡献 |
8.4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问卷材料 |
附录 B 实验材料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心理资本干预和高职大学生学校适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心理资本概述 |
2.2 心理资本及其各个维度的理论和测量研究 |
2.2.1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理论及测量研究 |
2.2.2 希望理论及测量研究 |
2.2.3 乐观理论及测量研究 |
2.2.4 韧性理论及测量研究 |
2.2.5 心理资本的测量研究 |
2.3 心理资本及其各个维度的干预研究 |
2.3.1 自我效能感的干预研究 |
2.3.2 希望的干预研究 |
2.3.3 乐观的干预研究 |
2.3.4 韧性的干预研究 |
2.3.5 心理资本(PsyCap)的干预研究 |
2.4 大学生心理资本研究 |
2.4.1 大学生心理资本的调查研究 |
2.4.2 大学生心理资本量表 |
2.4.3 大学生心理资本相关变量研究 |
2.5 大学生学校适应研究 |
2.5.1 大学生适应的测量研究 |
2.5.2 大学生适应的现状调查研究 |
2.5.3 大学生适应的干预研究 |
2.6 心理资本与学校适应研究 |
3. 问题的提出 |
3.1 以往研究的不足 |
3.2 本研究拟探讨的问题 |
4. 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 |
4.1 设定研究目标 |
4.1.1 高职学生心理资本现状调查 |
4.1.2 高职学生大学适应现状调查 |
4.1.3 心理资本现状和学校适应现状的相关性研究 |
4.1.4 基于PCI模型探索心理资本干预对高职大学生的作用研究 |
4.2 确定研究对象 |
4.3 选择研究工具 |
4.4 提出研究假设 |
4.5 研究过程和结果 |
4.5.1 研究一: 样本高职大学生心理资本现状调查 |
4.5.2 研究二: 样本高职大学生学校适应现状调查 |
4.5.3 研究三: 样本高职大学生心理资本和学校适应关系研究 |
4.5.4 研究四: 基于PCI模型的微干预对高职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效果研究 |
4.5.5 研究结果 |
4.5.6 讨论 |
4.5.7 研究结论 |
4.5.8 本研究的不足与局限性 |
4.5.9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5. 附录A |
5.1 基于心理资本微干预PCI模型干预实验 |
5.1.1 准备阶段 |
5.1.2 实施阶段 |
5.1.3 结束阶段 |
5.2 干预实验情景再现 |
5.2.1 第1次活动 |
5.2.2 第2次活动 |
5.2.3 第3次活动 |
5.2.4 第4次活动 |
5.2.5 第5次活动 |
5.2.6 第6次活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舞蹈/动作治疗对自闭症儿童身心健康影响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自闭症人数的剧增 |
1.1.2 国家对特殊人群的重视 |
1.1.3 舞蹈/动作治疗的独特效果 |
1.1.4 舞蹈/动作治疗交叉学科理论研究的亟需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3 研究假设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1.5.1 研究视角创新 |
1.5.2 研究成果创新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自闭症 |
2.1.2 舞蹈/动作治疗 |
2.1.3 身心健康 |
2.1.4 干预 |
2.1.5 评估 |
2.1.6 具身化 |
2.2 关于自闭症 |
2.2.1 自闭症的病因 |
2.2.2 自闭症儿童身心特征 |
2.2.3 自闭症的主要疗法 |
2.3 DMT概述 |
2.3.1 DMT的发生 |
2.3.2 DMT的先驱者们 |
2.3.3 DMT的基本特点 |
2.3.4 心理学对DMT影响 |
2.4 DMT与自闭症 |
2.4.1 自闭症儿童的动作感觉 |
2.4.2 DMT对自闭症儿童的作用 |
2.4.3 动作分析与自闭症儿童DMT |
2.5 研究现状 |
2.5.1 DMT相关研究 |
2.5.2 自闭症儿童DMT相关研究 |
2.5.3 研究现状评述 |
2.6 本研究理论基础 |
2.6.1 拉班芭特尼芙动作体系(LBMS) |
2.6.2 凯斯滕伯格动作侧写(KMP) |
2.6.3 具身理论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验法 |
3.2.3 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3 干预设计与实施 |
3.3.1 干预目标 |
3.3.2 干预阶段 |
3.3.3 干预强度、频率、时间 |
3.3.4 干预内容 |
3.3.5 处方设计 |
3.3.6 实施过程描述 |
第4章 DMT对自闭症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 |
4.1 所有身体指标的变化 |
4.1.1 身体机能指标的变化 |
4.1.2 身体素质指标的前后变化 |
4.1.3 大动作能力的变化(TGMD量表) |
4.1.4 分析小结 |
4.2 心理指标的变化 |
4.2.1 自闭症儿童行为量表(ABC)干预前后的变化 |
4.2.2 社会反应量表SRS干预前后的变化 |
4.2.3 智商水平干预前后的变化干预方法 |
4.2.4 表情识别能力的变化 |
4.2.5 社交沟通能力SCQ量表的变化 |
4.2.6 社会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变化CBCL社会能力 |
4.2.7 重复刻板行为(RBS-R)的变化 |
4.2.8 分析小结 |
第5章 家庭成员反馈 |
5.1 身体维度的反馈 |
5.1.1 开放式编码 |
5.1.2 主轴式编码 |
5.1.3 选择式编码 |
5.1.4 代表性访谈内容摘录 |
5.2 心理维度反馈 |
5.2.1 开放式编码 |
5.2.2 主轴式编码 |
5.2.3 选择式编码 |
5.2.4 代表性访谈内容摘录 |
5.3 小结 |
第6章 基于动作观察视角下的个案分析 |
6.1 情况与动作诊断 |
6.2 干预描述 |
6.2.1 第一次描述 |
6.2.2 第五次描述 |
6.2.3 第十次描述 |
6.2.4 第十五次描述 |
6.2.5 第二十次描述 |
6.3 数据分析 |
6.3.1 预力效Pre-Efforts |
6.3.2 力效Effort |
6.3.3 形体流Shape Flow |
6.4 KMP动作分析结论 |
第7章 总结论 |
7.1 DMT有助于自闭症儿童的身体重建 |
7.2 DMT助长或增进自闭症儿童人际间的交流 |
第8章 分析与讨论 |
8.1 “圈”的力量 |
8.2 镜像、模仿、同步动作和动作合作 |
8.3 自信与领导力 |
8.4 具身化认知 |
8.5 团体的节奏性 |
8.6 音乐与道具 |
8.7 “缺陷动作”的利用 |
8.8 身体动作能力 |
8.9 动作观察分析 |
第9章 不足与建议 |
9.1 不足 |
9.2 建议 |
9.2.1 提升对DMT的认知 |
9.2.2 建立健康的安全的治疗 |
9.2.3 治疗前全方位评估的重要性 |
9.2.4 亟需适合特殊人群的动作评估方法 |
9.2.5 中国本土化推广的价值 |
9.3 研究前景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博士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
(10)大学生学校适应与管理对策研究 ——以广西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起源 |
1.2 研究综述 |
1.2.1 学校适应概念的界定 |
1.2.2 学校适应的构成维度和测量工具 |
1.2.3 学校适应的影响因素研究 |
1.2.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大学生学校适应概念的界定 |
2.1 适应的概念 |
2.2 学校适应的概念 |
第三章 大学生学校适应现状的调查与追踪分析 |
3.1 调查的对象及方法 |
3.1.1 调查对象 |
3.1.2 测量工具 |
3.1.3 数据处理 |
3.2 调查的实施 |
3.2.1 预测 |
3.2.2 正式施测 |
3.3 调查结果与分析 |
3.3.1 大学生学校适应4次测试的基本状况 |
3.3.2 不同背景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差异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基本状况 |
4.2 不同背景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差异 |
4.2.1 性别差异 |
4.2.2 生源地差异 |
4.2.3 来源省份差异 |
4.2.4 专业分类上的差异 |
4.2.5 是否为独生子女差异 |
4.2.6 专业意愿差异 |
4.2.7 家庭经济状况上的差异 |
4.2.8 家庭结构上的差异 |
第五章 大学生学校适应问题的对策研究 |
5.1 一级预防 |
5.1.1 学生角度 |
5.1.2 外部环境 |
5.2 二级预防 |
5.3 三级预防 |
第六章 总结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6.3 本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护理人员个体心理冲突及自我适应(论文参考文献)
- [1]抑郁倾向大学生的阅读疗法干预[D]. 邵雪晴.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基于技能的压力管理对青少年恶性肿瘤患儿心理社会适应的影响[D]. 刘倩.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3]山东省消毒供应专业护士心理弹性与领悟社会支持、自我效能的相关性研究[D]. 李皓明. 山东大学, 2020(10)
- [4]团体心理辅导对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干预研究[D]. 杨丽丽.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5]冠心病患者情绪管理训练方案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程梦吟. 郑州大学, 2020(02)
- [6]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发展特征及与社会支持、心理韧性的关系研究[D]. 李晓.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6)
- [7]二元工作旺盛感:主管支持/阻抑和自我调节的影响[D]. 陈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8]心理资本干预和高职大学生学校适应研究[D]. 李芬.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9]舞蹈/动作治疗对自闭症儿童身心健康影响的干预研究[D]. 马古兰丹姆.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1)
- [10]大学生学校适应与管理对策研究 ——以广西大学为例[D]. 朱亚平. 广西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