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与僭越:资本的现世价值与历史逻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僭越论文,逻辑论文,资本论文,价值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毋庸置疑,资本在现代社会生活尤其是经济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全球化的发展造就了新一轮的资本神话。然而,近年来频发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特别是当前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又唤起人们对当年马克思关于资本批判的回忆。就中国语境而言,中国的经济奇迹似乎验证了资本的现世价值,以至资本原则日益在社会生活其他领域扩展,在有些人那里,马克思当年的理论警告被抛诸脑后。而当金融风暴袭来并实际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的时候,难免会引发一种又爱又恨的情愫。这种直观层面的理解与认识不可避免地导致对资本理解与言说的混乱。它不仅容易导致对资本理解的不同层次、不同学科视角的混同与杂乱,而且极易形成对资本简单肯定或者简单否定的极端态度。对资本给予全面、历史的理性审视,完整地展现资本发展的逻辑本性,不仅是急迫的理论需求,对当前的社会发展特别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关于资本,首先应该在方法论上把不同层次和不同学科视角的理解与认知区别开来。就前者而言,应当把资本概念的理论界定和阐释与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资本通俗化、简单化的理解区别开来。绝不应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资本的简单通俗的理解当作理论的概念来对待和使用。比如,资本的常态是货币,然而绝不能认为金钱就是资本。同样,也不能把投资就理解为资本,个人为养家糊口的小商小贩式的投资与大规模的私人企业投资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在社会后果和社会意义上有质的不同。就后者而言,应当把哲学视野的资本概念与经济学、社会学等具体学科领域的资本概念区别开来,虽然因为研究的是同一对象,从而不同学科视野的资本概念在内涵上不可避免地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相同或者相似之处,但是不同学科视野因其特定的学科性质对资本概念理解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把不同学科视野的资本概念混同使用必然导致思维的混乱,比如用单纯经济学眼光理解哲学视野的资本概念,必然遮蔽哲学视野中资本概念的实质。资本即投资的简单化观念就是微观经济学理念泛化的结果。同时,在理论逻辑上还必须把资本的本性与资本的具体形式区别开来。在哲学层次上更注重对资本的一般本质即资本本性的理解和把握而抛开资本的具体形式。纠缠于资本的具体形式和样态常常会遮蔽人们对资本实质的理解。
在哲学视野中,资本是一个社会的、历史的概念。“资本不是一种个人力量,而是一种社会力量。”资本家“在生产中不仅占有一种纯粹个人的地位,而且占有一种社会的地位。资本是集体的产物,它只有通过社会许多成员的共同活动,而且归根到底只有通过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活动,才能运动起来”。①按照马克思的看法,资本根本上是一种社会关系。资本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社会的产物。作为一种既得的物质关系,资本是以往活动发展的产物,而这种物质关系又影响着社会生产过程和整个社会生活过程。认识资本,关键在于把握资本的社会本质。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但是如果从资本家作为人从而所具有的自然属性或者是个人身上包含的普遍的人性出发去分析和理解资本,必然会遮蔽资本的社会本质。而把资本的本性演绎成普遍的人性正是资本在意识形态上自我辩护的神话。分析资本关系绝不能从单个资本家的行为出发就做出简单的定性结论;同样,分析劳资关系也不能简单地从个别企业与工人的关系就得出一般的社会性结论。
资本关系主导下的经济是一种交换经济,因此资本产生和存在的第一个历史前提是交换的存在,没有交换活动也就不可能产生资本。换言之,商品经济的存在是资本关系产生和发展的首要历史条件。但需要注意的是,商品经济的存在是资本产生和发展的必要历史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绝不能认为有商品经济的存在就有资本的存在。把资本理解为投资,进而用商品经济的久远性来论证资本存在的普遍性是不合法的。这样的观念忽视了资本存在的另一个必要的历史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当劳动力作为商品用于交换的时候,交换活动在其社会意义或社会后果上发生了质的变化。“最大的交换,不是商品的交换,而是劳动同商品的交换。”②“一旦劳动人口不再作为商品生产者进入市场,不再出卖劳动产品,而是出卖劳动本身,或者更确切地说,出卖他们的劳动力,那么,生产就会在整个范围内,在全部广度和深度上成为商品生产。”③劳动力作为商品用于交换的时候,才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一般商品经济的区别以此为标志。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使用能够生产出比它自身价值(价格)更大的价值。因此,劳动力作为商品用于交换同其他一般商品之间的交换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社会意义。对于资本来说,其利润和增殖源泉不是因交换活动而产生,而是由于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使用而产生。劳动力使用所产生的超出自身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就成为资本的利润源泉并进而转变为更大的资本的构成部分,这时资本才真正成为“资本”,或者说资本才真正作为资本而存在。最大限度地攫取这种超值(劳动力价格)价值成为资本运动所环绕的轴心。因此,在最宽泛的意义上,把资本理解为能够用来产生额外财富的财富(小约翰·科布语)无可厚非,但是在深入把握资本逻辑的时候还必须结合这种额外财富产生的途径与方式来理解,否则就不能洞穿资本的实质。
强调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存在和发展的历史条件,对于深入把握资本的逻辑本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深入把握资本的逻辑本性又为全面认识资本的现世价值以及在当代我们对资本应具备怎样的合理态度提供了认识论基础。有几个方面是我们必须注意的:第一,资本的增殖不是产生于流通领域而是生产领域,产生于劳动力的使用而不是劳动力的交换。第二,虽然资本的增殖根源于生产领域,但是资本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流通领域,离不开交换。一方面劳动力商品和其他生产资料的获得要通过市场交换,另一方面资本的实现也要通过交换活动才能完成,即生产出来的产品要销售出去资本才能实现自身。而这最终又和消费领域密切联系在一起。第三,资本存在和发展的核心在于通过劳动力商品的使用而获得最大限度的增殖,至于劳动力商品在哪个生产部门使用,生产什么样的具体财富却无关紧要。因此,哪个生产部门能够带来最大限度的利润,资本就会流向哪个部门的生产。可以看出,资本追求的不是具体形式的财富,而是一般财富。“每种劳动所生产的都是一般财富而不是特定形式的财富。”④虽然资本追求的财富不是财富具体而是财富一般,但是这种财富一般却是现实的、现世的。现实性、现世性是资本的内在原则。最大限度地攫取利润、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增殖成为资本的逻辑本性。这种内在的本性一方面造就了资本深层的巨大创新和发展本能,造就了一个又一个资本神话,另一方面也造就了资本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资本原则的无限制扩张致使资本僭越了其固有的历史合理性,从而走向了“创造性毁灭”的历史逻辑。
二
最大限度实现自身增殖的逻辑本性使资本内在地具有不断创新的冲动和能力,“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⑤资本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前提与条件表明,资本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历史性的存在物。作为社会性的历史存在物,资本创新的本能具有狭隘性,因为根本上来说,所有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最终都是为了实现资本自身的无限增殖而不是社会发展或者人自身的发展。这种创新可以概括为如何最大限度榨取剩余劳动的创新。另一方面,从社会进步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言,资本的创新本能与冲动又具有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一面,尤其是在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的社会状态下,创新客观上促进了社会进步。“资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同以前的奴隶制、农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⑥概括起来,这是资本的现世价值。
资本的增殖产生于生产领域,产生于劳动力商品的使用,因此资本的创造本能首先在生产上表现出来。资本利润的源泉在于劳动力使用所产生的价值增殖,因此在劳动力价格不变的前提下,劳动时间越长,资本所获得的利润越大。尽可能压低劳动价格并延长劳动时间,榨取更多的绝对剩余价值是资本发展初期首先采取的最大限度地增殖的手段。绝对剩余价值直接而真切地表露了资本的狭隘本质。但是,绝对剩余价值并不是资本运动的核心,这时,“真正由资本本身所造成的劳动生产力还不存在”⑦。绝对剩余劳动时间有一个天然的限度,因而不能充分发挥资本最大限度实现自身增殖的逻辑本性,资本运动的核心在于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不仅充分体现了资本固有的创造本能,也从特定的角度体现了资本所具有的积极的现世价值,这也是为什么资本具有狭隘的本性却能产生巨大的社会生产力的原因。可以从两大方面来说明:第一,从单个劳动来看,资本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本性总是要求不断创新和提升劳动者个体的劳动效率。为此,资本首先是不断创新和提升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方式。比如,泰罗的科学管理体制对于工人的工作姿势和频率等有严格的规定和限制。在现代企业中,资本家鼓励员工学习进修,甚至免费为员工提供知识、技能培训。其次是不断改进生产工具。资本的发展历史表明,为获取更大限度的利润空间,资本总是致力于生产技术的革新。关于这一点,仅举产业革命一例就足以说明。最后,资本还不断扩大劳动对象,把越来越多的对象纳入到生产过程中间来,不断提升和促进人与物的结合。第二,更为重要的是,资本无限增殖本能总是不断促进和创新劳动的结合,从而不断创造出巨大的社会生产力。“资本不是同单个的劳动,而是同结合的劳动打交道,正如资本本身已经是一种社会的、结合的力量一样。……资本把人和机器科学地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发生作用。”⑧资本家支付报酬的只是单个的劳动力,而劳动力的结合使用却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这些财富都成为资本的利润并进而成为更大的资本的构成部分。最大限度追求利润的本能促使资本在这方面不断创造和革新。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和结合,是不费资本家分文的机构。资本家支付报酬的,只是单个的劳动力,而不是他们的结合,不是劳动的社会力。科学的力量也是不费资本家分文的另一种生产力。其次,人口的增长,也是不费资本家分文的生产力。”⑨正是由于这样,资本最为重视管理、重视科学、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结合。由此我们才真正理解为什么马克思强调资本剥削的重心不在于绝对剩余价值而在于相对剩余价值。虽然资本的创新本能源自于资本追求自身无限增殖的狭隘本性,但在客观上却造就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资本的趋势,为了增加相对剩余时间,必然把生产力提高到极限。”⑩在这样的意义上,资本对于发展社会生产创造社会财富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价值。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述的:“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的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11)
资本促进生产的现世价值不仅表现为社会生产力无限发展的趋势方面,也表现为生产全面发展的趋势方面。“资本的趋势在于……尽最大可能增加劳动的——或者生产部门的——使用价值的多样化,所以,资本的生产一方面力图发展和提高生产力的强度,一方面又追求劳动部门的无限多样化,也就是追求生产的全面性。”(12)生产的全面发展无疑是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的基本内容。
前面指出,虽然资本的增殖根源于生产领域,但是资本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流通领域,而这在根本上又和消费领域密切联系在一起。与此相联系,资本积极的现世价值不仅表现在促进社会生产的巨大发展上面,同时也表现为经济上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发展,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这里,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资本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流通领域,资本主导的生产是以市场为基础的生产。市场交换的最基本的原则是平等和自由。只有遵循这一原则,资本才能以最符合自己本性的方式获得资本生产所必需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即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限度的生产要素。这在客观上有利于生产要素配置的优化。第二,资本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实现自身,资本获得生产要素的市场原则同时也是资本实现自身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即卖出自己产品时也必须遵循平等和自由的原则。这样一来,资本要实现最大限度的增殖不仅要进行最大限度的生产,同时还要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需要,即生产最大限度满足社会需要的产品,只有这样资本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因此,一方面资本追求的是一般财富而不是具体形式的财富,一般财富才是终极目标;另一方面资本又必然要考虑财富的具体形式,只有满足社会需要,资本创造的利润才能实现,具体财富是手段。第三,由此,展开了资本之间的竞争。谁越是能够发现社会的需要,谁就越能够生产满足社会需要的产品;谁越是能够高效地生产社会需要的产品,谁就越是能够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由此可见,资本的目的是狭隘的,是为了实现自身的最大限度增殖的需要,但是以狭隘目的驱动的资本生产客观上却成为最有利于社会需求满足的方式。
资本的创新本能不仅造就了生产的拓展,而且造就了流通的扩张,从而造就了人的生活的全面性与丰富性。首先,资本要想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不仅要进行能最大限度满足社会需要的生产,而且要最大限度地开拓产品的流通范围。因此不断扩大流通范围是资本的一个基本趋势。这使人的生活日益丰富而全面。其次,资本的增殖源自生产而不是流通,流通时间不是资本创造价值的时间而只是把生产过程创造的价值实现的时间,因而流通时间越短越符合资本的本性。“资本的必然趋势是没有流通时间的流通,而这种趋势又是资本的信用和信用业务的基本规定。”(13)资本的逻辑本性导致和促进了现代交通、通讯、网络、信贷、银行等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三
无限增殖的逻辑本性使得资本在促进社会发展尤其是社会经济生活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价值。从现代经济和现代社会的发展来说,资本是最有效的经济发展方式。另一方面,资本的终极价值取向是自身的无限增殖,这一逻辑理路使得资本在创新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出现非法的僭越,资本的积极的现世价值并没有限定在合理的限度内,从社会进步和人的终极发展价值目标来看,资本蕴涵着并且走向了与之相悖的历史逻辑。这种历史逻辑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已经日益展现。理性地审视这种历史逻辑是我们在当代合理地对待资本的认识论基础。
资本增殖的源泉在生产领域,最大限度增殖的需要促使资本进行最大限度的生产。原则上来说,社会生产能力越强,社会财富越多,越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终极价值目标的社会生产当然是如此的。资本主导的社会生产,虽然客观上存在着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一面,但是在终极价值导向上却存在着根本性差异。资本的轴心是获取无限的利润。这种根本价值目标的差异,使得资本主导的生产在不断的扩张中出现了僭越,资本原则的不合理性也因此不断显现并加剧。在当前深度全球化的时代,有两个方面最能表现资本生产的不合理性。第一,“过度”生产。社会生产的意义在于提供人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服务于人的生存和发展。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是相对有限的,对资源的占用与消耗是相对有限的。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只有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大大缩短而自由时间大大增多的前提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有可能。社会必要劳动之外的物质生产虽有可能却无必要。(14)资本主导的生产则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占有财富,对资本而言,社会必要生产之外的生产也是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资本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增殖。资本主导下的社会生产必然表现为过度生产。物质生产当然需要物质资源,过度生产必然过度占用和消耗资源。当代风险社会的资源、环境、生态等问题都可以追溯到对资本的批判。这是资本主导的生产在生产的必要程度上的僭越。在必要生产的问题上,资本的不合理性还在另一个方面表现出来,这就是当前困扰发达国家的失业问题。造成失业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一个基础性的社会因素长期以来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在失业问题上,人们看到了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因素,这当然是对的。劳动效率提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人的自由时间增加,从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了更大的现实性。生产力越是发达,人的劳动时间越是缩短,不再是每天8小时,而应逐渐缩短为6小时,5小时或者是4小时,甚至更短。问题在于,在资本主导的社会前提下,为保证最大限度的利润,全日制工作被想象为固定不变的合理界限。在每天只要工作6小时或者5小时(甚至更短)的劳动生产率条件下,8小时工作制仍然被理解为法定的合理工作时间。其后果一方面是过度的生产,另一方面是,在生产资料相对有限的前提下,一部分社会成员的劳动时间被“强行”剥夺(失业)而“强加”给了其他成员。用一个不太贴切的比喻,是两个人承担了本应是三个人的工作。结果是造成了双重的社会不公正。而在这一过程中,资本的利润空间则进一步加大,以另一种方式降低了劳动力成本,增加了相对剩余劳动时间。第二,生产领域的扩张与僭越。资本追求的是财富一般而不是财富具体,只要能实现最大限度的利润,生产什么、在哪个领域生产都是无所谓的。无限增殖的本性使得资本生产的部门和领域不断扩张,不仅表现为向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的扩张,也表现为从物质生产领域向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扩张,教育产业化,体育产业化,文化产业化,艺术产业化,如此等等,一切都被纳入了资本的生产体系。当资本渗入到这些领域并主导这些领域的生产的时候,资本原则就成为这些领域的主导原则。资本渗透到这些领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这些社会领域的发展,但是以资本原则为最高原则必然弱化甚至扼杀这些领域生产的社会意义和价值。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渗透到非经济领域成为主导原则就是资本原则的僭越。
资本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流通领域,最终和社会需要与社会消费密切沟连。资本创新本能的僭越也在这方面表现出来。资本的内在原则是现实性、现世性,利润最大化的要求促使资本集中于具有最快、最大利润的领域或方面。在社会生活中,有诸多领域和方面是社会生活所必需的,但却缺乏丰厚利润,资本原则必然是对这些领域发展的遮蔽与遏制。关于这一点,这里不再赘述。我们所要强调的是资本创新本能的僭越所导致的消费异化与消费社会。消费的本义是维持和促进人与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这其中也包括一些奢侈性消费。一个社会的消费状况是和社会的发展状况、人的发展状况相对应的。换言之,一个社会的消费需要是有相对的客观尺度的。资本主导下的社会生产是过度生产,生产的扩展必然要由消费的扩张来维系,过度的生产需要过度的消费。当社会消费不足时,资本关系就以各种力量(尤其是大众传媒)引导需求、创造需求,把虚假需求变成实际需求,把奢侈需求变成必要需求,把心理需求变成物质需求。消费主义的扩张是整个资本生产体系的必然结果。社会消费、社会需求本应是资本生产的客观标杆和制约,原则上资本主导的生产只有符合社会需要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然而,资本自身的创新发展再一次出现了“越界”:不是社会需要制约资本生产,而是资本在创造社会需求!资本创造的需求远远超出了社会实际发展所造就的需求。这样一来,在资本的意识形态的神话中,消费社会不仅是合法而且是合理的,而我们每一个人却在消费主义中迷失了自身。消费社会并不是单纯的消费问题,而是意味着资源的过度消耗、生存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全球性风险和危机的增加和加剧。用一个似乎危言耸听的词,资本的创造性僭越造就的是“创造性毁灭”。
概而言之,资本发展进程中的僭越表现为资本权力无限扩张的要求。无限追求财富的逻辑本性必然使资本不仅要求经济权力而且要进一步要求政治权力、文化权力、社会权力,必然会向这些领域渗透,用资本原则占领这些领域,直至资本原则成为所有社会生活领域的最高的基本原则。这是资本的逻辑本性也是资本发展的必然趋势。从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终极目标来看,资本的价值逻辑指向在终极的意义上是与之相悖的,就这个视角而言,一旦资本权力的扩张有害于社会进步和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资本的僭越。资本原则“越界”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资本原则侵占政治领域导致政治腐败,资本原则侵占精神领域导致精神堕落,资本原则侵占道德领域导致道德沦丧,资本原则侵占生活世界必然是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就人的存在而言,资本原则的僭越不是人的自我发展与自我提升,而是人的自我伤害与自我毁灭。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说“创造性毁灭”是资本创造性发展的历史逻辑。
四
资本的逻辑本性及其发展表明,资本的历史作用呈现出深刻的两面性:一方面,资本对人类社会的生存、稳定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积极的历史进步作用,尤其是在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状态下,资本在促进社会生产、丰富社会生活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价值。从现代经济和现代社会的发展来看,资本是最有效的经济发展方式。另一方面,资本的逻辑本性又会使资本在发展中超出其固有的历史合理性,呈现为对生活世界的“越界”。以资本为最高原则的社会必然走向异化,走向人自身的“创造性毁灭”。这里,我们不打算就如何最终历史地克服资本展开论述,这也不是一两篇文章就能说清楚的问题,而只想指明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条件下对于资本我们应具有怎样的合理态度,什么样的观念和态度才是我们的现实选择。
既然资本是现代社会最有效的经济发展方式,在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仍然相对落后的历史条件下,在现代化发展依旧是我们时代的历史任务的历史前提下,承认资本,利用资本,发展资本就成为我们发展经济无可回避的历史选择。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坚持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利用资本原则发展经济是我们的必由之路。也正是基于此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那种片面强调资本的消极性,把资本看做是万恶之源并加以阻止的教条主义观念和态度无疑陷于谬误。但是如果有人加以夸大,认为资本不仅是经济而且是解决一切社会的最高原则,那么他同样陷于谬误。事实上,由于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有些人迷惑于经济成就的光环,有意无意地把资本原则应用领域加以扩大,导致资本原则的滥用,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这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最基本的因素。资本由于其追求最大化利益的逻辑本性而具有最大限度追求现世权力的冲动,这必然导致资本发展中的不断“僭越”。因此,在承认资本、利用资本、发展资本的同时还必须引导资本、规范资本、驾驭资本。这包括两个层次的问题:第一,资本的现世价值主要体现在经济生活方面,因此,利用和发展资本应主要限制在经济生活方面。在现阶段利用资本关系发展经济不仅是可能也是必需的。而在非经济生活方面,就国家和社会发展战略而言则必须积极、努力限制资本原则的扩张与滥用。即使一些非经济生活领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入资本机制,比如私人投资教育,但资本原则既不应当是主要原则更不应该是唯一原则。是人本第一而非资本第一,是人驾驭资本而非资本驾驭人。第二,即使是在经济生活方面,资本原则也不能成为唯一原则。如上文所述,即便在单纯经济生活中,资本的无限制发展也会导致经济生活的失范。就是说要规范资本、驾驭资本,是资本为人的发展服务而不是人为资本服务。
注释:
①⑤(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7、275、277页。
②④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1、173、409页。
③⑨(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53、553、555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25~926页。
⑦⑧(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87、21、174页。
(14)参见拙著《跨越风险社会》,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6页。
标签:经济资本论文; 消费社会论文; 社会资本论文; 交换价值论文; 商品价值论文; 现世论文; 经济利润论文; 创新原则论文; 社会财富论文; 关系逻辑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