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伴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论文_袁静,朱友菊,程红(通讯作者)

2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伴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论文_袁静,朱友菊,程红(通讯作者)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新生儿科 出生缺陷与相关妇儿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伴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2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伴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例资料。结果:22例患儿的住院时间为1~46天,平均住院时间为27天。放弃治疗自动出院3例,其余均恢复出院。结论:诊断明确后及时规范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合理的体温管理、营养支持及院感防控,可以提高救治成功率。

【关键词】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8-0203-02

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指出生时体重为1000g~1500g之间的新生儿。由于这种特殊群体的新生儿各器官脏器发育极不成熟,生活能力极为低下,容易发生各种严重并发症,其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发生率较高。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PS)缺乏导致患儿出生后数小时出现呼吸窘迫,并呈进行性加重,是新生儿常见的危重症,也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科自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2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伴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通过积极地治疗及精心的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2012年8月-2013年8月我科共收治极低出生体重儿伴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22例,其中男12例,女10例;入院时间13min~3h,平均为生后22min;出生体重1050~1480g,平均为1340g,胎龄为29+1周~35+2周,平均为31+4周;院内产科转入18例,外院转入4例。

2.方法

所有病例经诊断[1]明确后均清理呼吸道分泌物,经口气管插管,复苏囊正压通气,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18例拔出气管导管,采用无创持续气道正压辅助通气,4例使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

3.结果

22例患儿的住院时间为1~46天,平均住院时间为27天。放弃治疗自动出院3例,其余均恢复出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护理

4.1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使用的护理

4.1.1药物准备 PS按使用说明储存于2~8度的冰箱内,取出后对PS进行温化,通过温箱1小时加热或手心逐渐加热,使温度接近体温。抽吸前轻微颠倒转动,使药物均匀又防止泡沫产生。

4.1.2给药体位 对给药的体位不同的文献有不同的报道,有的文献指出患儿正中仰卧位时分次药物注入即可[2];有的文献指出分别通过左侧卧位、右侧卧位进行分次各一半的药物注入[3]。我科采用的左、右侧卧位、仰卧位各自注入三分之一的药量,每次注入0.5ml,缓慢注入后,使用复苏气囊加压使其均匀分散至双肺内。

4.1.3给药方法 通常配合医生气管插管后,听诊双肺呼吸音对称,确认气管插管位置正确后进行外源性PS注入。使用注射器将预热的PS抽吸处,取下注射器乳头,暂停复苏囊正压通气,断开气管导管接口,注入PS。有文献报道,该方法可能存在PS被患儿呼吸冲出,出现浪费药物的情况,因此可使用一次性头皮针剪去针头后连接到注射器上,通过气管导管插入后再近些注入,能减少药物浪费[4]。也有文献报道,使用5号一次性头皮针与抽取准备的PS相连,消毒气管插管壁,使用头皮针刺入气管导管进行注射,此时可以在持续供氧通气中进行药物注入,能减少患儿缺氧情况,且防止了因药物外喷而造成浪费[3]。

4.1.4使用后护理 PS使用后肺的顺应性会改善,此时复苏囊正压通气时需减少通气压力,使用呼吸机机械通气患儿应及时降低呼吸机压力支持水平以免发生气漏。PS使用后6小时内暂停气道内吸引[6]。

4.2 病情观察

密切关注患儿反应、体温、自主呼吸、心率、经皮氧饱和度、面色、四肢末梢循环等,特别对患儿呼吸频率、呼吸次数、呼吸深浅度及两侧胸部的运动幅度、呼吸对称度进行监测,看患儿是否出现呼吸暂停、发绀等状况。对患儿的氧疗护理应注意尽量保持小于40%的浓度,防止出现氧气中毒等现象[7]。

4.3 体温管理

预热暖箱,提供患儿的适中温度,每4小时监测体温一次,并根据体温动态调节箱温,体温异常者,每30min监测一次,直至体温正常。我科采用电子耳温测量仪进行测量,本组病例中有2例入院时体温<36℃,通过保暖后2小时内体温升至正常。

4.4 营养护理

提供合理、充足均衡的营养支持是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伴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存活率的重要环节。病情相对稳定者可于生后12h内开始喂养,首选亲母母乳,无母乳者选择院内早产儿配方奶。对于吞咽吸吮能力差的患儿给予鼻饲喂养的同时采取非营养性吸吮及吞咽功能训练,喂养时观察有无喂养不耐受等。对肠内营养不能满足热量需要的患儿,通过静脉输注全合一营养液。本组病例中20例进行了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

4.5 预防感染

护理人员必须时刻谨记无菌操作的理念,做好有关消毒、隔离、探视检查等工作。接触患儿前后必须洗手或者喷手,对患儿眼部、脐部、臀部、口腔、会阴、皮肤等进行严格的定期护理。每天为患儿进行湿化液的更换,做好衣服、毛巾、床被、医疗器械等的日用品消毒等,减少感染发生。

5.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是由于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所引起,导致肺泡进行性萎陷,患儿在数小时后呻吟、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紫绀、吸气性三凹征和呼吸衰竭等症状,胎龄越小,体重越轻病死率越高。因此对体重轻的极低体重儿,治疗护理难度更大,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早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适时机械通气,建立有效呼吸,加强呼吸道管理,严格无菌操作,提供营养支持,从而提高救治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第4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375-455

[2]李海霞,张卫星,刘芳.呼吸机辅助呼吸下采用俯卧位通气在抢救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8):1293-1294.

[3]李文斌,常立文,刘伟等.86例新生儿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回顾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5,24(3):258-262.

[4]王金花.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23(3):328-331.

[5]刘郴州.3种无创模式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5):734-736.

[6]李芳.80例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配合[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23(1):185-186.

[7]李花.INSURE技术防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23(1):87-90.

论文作者:袁静,朱友菊,程红(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8

标签:;  ;  ;  ;  ;  ;  ;  ;  

2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伴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论文_袁静,朱友菊,程红(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