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与沿海研究的建立*_经济建设论文

改革开放与沿海研究的建立*_经济建设论文

改革开放与沿海学的创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沿海论文,改革开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中华文明是一个以农耕文明为主、并被游牧文明所交融的多元化综合文明,但沿海文明和海洋文明在近代以前却始终处于中华文明圈的边缘或半边缘地带。近代沿海地区虽有很大发展并在经济实力上超过内陆地区,但其发展却是畸型的。仍未列入国民经济最先和最重点发展地区,仍未发挥沿海地区的巨大的潜力。实行改革开放后,沿海地区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龙头和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因此,加强和深入对沿海地区“区情”的调查研究也就显得更为必要。沿海学的创建因而也提上了日程。

〔关键词〕 自然—地理环境 文明 沿海地区 多元交叉 沿海学

一、创建沿海学的必要性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并进行各种活动的客观物质基础,是进行物质生产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世界上所有国家和任何民族都不能脱离和超越这一客观基础并不受其制约。自古至今,地球上曾产生过许许多多的文明。这些文明之所以各有特色,彼此有别,除了其他种种因素外,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是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譬如,以尼罗河中下游冲击平原为基础的古埃及文明,以滨海大小岛屿为基础的古希腊爱琴海文明,以安弟斯高山和高山湖为基础形成的古印加文明,从阿拉伯半岛沙漠、半沙漠及小块绿洲为基础的古伊斯兰文明等,彼此就很不相同,各自具有自己明显的特色。

以往,习惯上把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此说固然不错,但从历史实际和新近的一些考古发现来看,却又不甚全面。首先,长江流域也同样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发源地,其历史并不亚于黄河流域;其次,如辽河平原,燕山山脚,淮河平原,西南山地等,也都是古老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因此,中华文明是一个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主,并由多个区域文明组成的多元化综合文明。这与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中代中南美洲等比较单一的文明相比,要博大、复杂得多。中华文明地域辽阔,腹地纵深,地形地貌和气候生态复杂多样,人文景观缤纷多彩,语言多变,……。这无论在古代还是在近现代是很少有哪几个文明能与之相比的。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辽阔和多样性、复杂性造成了中华文明的多元化和复杂性,各地区的物质文化的精神文化发展很不平衡,水平参差不齐。

在长达数千年的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中,中华文明的活动中心都在中原地带,亦即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区。所谓“中原逐鹿”,便是这种情况的一个写照。中国在封建社会中以农桑为立国之本,重农轻商,重陆轻海,对凡是农耕事物,都十分重视,并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中国是世界上农书出现最早的国家之一,即使象秦始皇那样的暴君,焚书坑儒,却不烧农书,也很懂得农耕的重要性。近代以前,对中国封建皇朝生死攸关的国防重地,都在西北和东北,而东部和东南沿海,却几乎没有哪一个国家或哪一个民族,能对中原皇朝构成较大的威胁。而西北和东北游牧民族都曾数次困扰中原,甚至建立自己的皇朝,造成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融与混合,但直至鸦片战争之前,海洋文明对中华文明的影响一直很弱。历代统治者都把自己关注重心放在内陆与大河,乃至西北、东北边疆(不论和平时期的边关贸易,还是战争),而对沿海及海洋事业,除略有例外,是远远不够重视的。中国的古代名城、大城市几乎全在内陆和大河两岸,沿海重要城市,一是极少,二是出现很晚。中国历史上曾有几次重大的远航事件,如三国东吴时期派船队进行的近海航行与贸易,元朝时期的大规模渡海远征日本,明朝的郑和下西洋等,都是些孤立的断续性,没有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沿海地区的开发和海运事业的进步产生什么太大的影响。中国的经济重心仍然是在内陆与大河,“湖广熟,天下足”。交通也是以陆路为主。中国的沿海地区在近代之前,始终处于中华文明圈的边缘和半边缘地区。

正因为政治、经济、国防交通等方面如此,中国人的海洋观与欧洲、西亚、中东和北非的各海上民族也有着很大差别。后者一直把海洋视为他们的生命线和主要活动天地,把海洋看作是通往财富和市场,追求利润的主要活动途径,把争夺出海口和制海权视为国家兴亡的一大关键。而古代中国人,却完全没有这些观念,仅仅只是把海洋看成是获取鱼盐之地,作为中国国民生计的一个小小的补充,而很少侧重海上贸易和航海业。中国古代产生过许许多多描写和赞美海洋的诗词文章,但绝大多数都为抒情奇想之作,视大海为虚无飘渺神秘莫测之乡,而极少有实在航海经验和技术之谈以及科学的考察纪录。在中国古籍中,对大海及海外地域的描写,想象、神异大于理性科学,多的是荒诞不经之言,少的是准确的科学考察纪实。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后,中国的海洋事业更是大大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沿海地区十分贫困、萧条。

进入近代之后,中国被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大炮轰开了国门,被迫开放了沿海的一些通商口岸。以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逐渐建立和民族工商业的兴起,以上海、天津等为代表的一些沿海城市与地区在经济上才获得迅猛的发展,并在中国历史上首次上升为超过内地的经济发达地区,沿海经济才在整个中国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是畸型的,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与官僚买办资本主义的性质,是严重依附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而且,沿海得到开发的地区并不广阔,只是集中在以上海、天津、广州等几个大城市为中心的几个点上。孙中山在民国成立后所制定的“建国方略”中曾有一份很美好的开发沿海地区与港口的规划,但以后由于频繁的内战和抗日战争,这些规划绝大部分都未能实现。蒋介石虽把上海和江浙地区视为自己的财政基地,但他最关注的仍然是中原和内陆地区,与其他派系军阀的交量,与共产党的斗争及与日本人的争夺,主要也都在中原及内陆地区。因此,从整体上说,从近代到解放前夕,沿海除几个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几个地区外,其他地区仍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和有效的开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发展。全国各地都兴起了建设高潮,沿海地区和城市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并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由于受当时整个国际形势和国内建设指导方针的影响,从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及之后的几个五年计划来看,我国的工业建设重点项目和重心仍不是沿海地区,而是中原及内陆,沿海城市和地区只是为了配合和支持内地建设而作一些相应的发展。特别是在60-70年代,在大搞国际国内阶级斗争,“准备打仗”,“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等错误思想和方针指导下,把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扔到了效益极低,困难极大,浪费极重的荒山僻岭中。相反,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却采取“索取”政策,上海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解放后,虽然我国的对外经贸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也成立了一些远洋轮船和运输公司,但由于整个国家国策处处强调自力更生,搞内向型计划经济,把建设重点放在内陆地区,而不是以外向型经济和海洋事业为主,因此并没有拥有与我国作为一个有一万多公里海洋线的海洋大国相匹配的远洋船队和世界级大港口,我国的远洋运输能力和船队规模甚至都不及希腊、荷兰等这些小国家。特别是福建东南沿海地区,由于离仍被国民党控制的台、膨、金、马距离最近,当时两岸形势十分紧张,军事第一,经济第二,因此除主要作为军事用途而搞的建设外,其他建设几乎都处于停顿状态,福建沿海几乎没有搞什么大的建设和开发,经济上也谈不上什么大发展,在华东六省中属落后省份。至于外出远航,更是谈不上了。

进入80年代后,在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导下,沿海地区才得到了高度的重视,才真正得到了大踏步的发展。因为要搞好对外开放,搞外向型经济,沿海地区从地理上首先就占据了有利的地位和优势,再次成为“得风气之先”的地区。从北方的辽东半岛到南部的海南岛相继成立了一些沿海特区,成为向世界开放与交流的前沿阵地,引进国外资金、人才和技术的基地和带动内地经济发展的龙头。

在国内经济形势发生了如此大变化的同时,近十几年来,国际形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显著的表现之一便是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东亚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崛起与强大,世界经济和贸易重心渐渐移向环太平洋地区。因而,作为与东亚各国和世界经济体系接轨的前沿阵地与衔接地带的我国沿海地区及城市,其地位和作用也就显得更为重要和巨大,其开发和发展也就越来越具有紧迫感。

因此,在当前国内改革开放要迈大步、上新台阶和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要求下,花一番大力气,下一番苦功夫对我国沿海地区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为更快更好地开发和发展沿海地区献计献策,做好科学的理论准备和规划准备,已成为必然和必要。这也就是创建沿海学的前提和条件。

二、沿海学应是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

近二、三十年来,各种新兴的交叉学科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据统计,现已有三千多种新兴的交叉学科。但据笔者之陋见,在如此众多的新兴学科中,似乎没有“沿海学”这一学科。由于前节所述的理由,创建“沿海学”已成为当前经济建设和国际形势发展之必要。因此有志者理应群策群力对如何创建这一门新学科提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为此,笔者不妨冒昧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首先,笔者认为,沿海学实际上就是“国情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或为分支学科。解放后,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不容抹煞的巨大成就,但也勿庸讳言,也曾多次出现重大的曲折和失误。原因虽然有多种,但其中极为重要的一条就是对我国的国情没有真正地科学地摸准、吃透,做出了许多违背国情的傻事、蠢事。譬如搞所谓大三线、小三线、全国学大寨等,就是完全违背实际情况条件和经济规律的。所谓“国情”,就是指一个国家的自然—地理环境,地下资源分布,生态,社会历史沿革,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人口,文化传统,人文特征和国民心态,各民族分布及其关系等。当前,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对国情的调查和研究。我国沿海地区和大陆架是整个中国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既有与其他地区(如内地,大河,高原,山地等)有着紧密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及共性(同属中国),但也有自己独具的个性和特征,有自己的“地区情”,因而也是整个中国国情的一个组成部分或分支。只有对“地区情”有了全面深入、详尽确切的了解和考察,研究一个地区中的种种客观条件对当地和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哪些有利和不利的条件,并结合社会因素加以综合分析,才有可能为制订符合本地区并有利于全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规划提供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论据和资料,才能使地区发展规划真正摆脱掉主观随意性,尽可能避免失误。

其次,沿海学应是一门多元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如上所述,既然沿海学是国情学的一个分支,包括了自然、地理、社会、人文等诸种条件和因素,因此就应该用多学科配合的方法对其进行综合性考察和研究。如果是采用单一学科去进行“单兵团作战”,肯定是研究不好的,研究出来的成果也是片面的,狭窄的。笔者认为,沿海学首先是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科学的交叉,即首先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把沿海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地形地貌、资源分布状况(土地,森林,矿产,淡水,生物圈等)、周边状况及与内陆的联系等,调查研究清楚,吃透情况,建立沿海环境学。然后以此为基础,首先与经济交叉,建立沿海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再以沿海环境学和沿海经济学与历史学、社会学、沿海民族、民俗学等交叉,建立沿海历史学、沿海社会学、沿海民俗学等;再将中国沿海地区与其他国家沿海地区进行比较研究,……;最后,再将这些小分支学科一一综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沿海学。因此,创建沿海学就不仅仅是哪一类学科的学者和专业工作者的事情,而是多学科、多部门学者与专业工作者的共同事业。当然,每一个部门和专业的学者和工作者都可以为创建沿海学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是一个有着长一万多公里的海岸线国家。沿海地区因而也极为辽阔。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民俗、文化及历史状况,可分为辽东、华北、山东、华东、闽东南、广东、海南等几个沿海小区。这些小区虽然都属沿海地区,但各自又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和情况,彼此间存在着不小的差异。譬如,从人文——历史角度看,山东沿海地区隶属齐鲁文化圈,带有很强的正统中原传统文化特色;而华东沿海地区则属吴文化圈,两者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开展沿海学研究时,一方面要进行总体性研究,研究沿海地区一些带有共同规律、特点和互相联系的东西,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各个沿海小区的特点,进行单元性研究,甚至个案研究。这样,才能使沿海学研究更切合实际,更紧密也配合当地的建设和经济发展。

标签:;  ;  ;  ;  ;  ;  

改革开放与沿海研究的建立*_经济建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