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把多媒体技术引入学校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多媒体信息技术只有与语文学科进行有机的整合,才可使语文课堂教学更显工具性与人文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 多媒体 语文课堂 融合
中图分类号:G65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636(2019)10-222-02
视听觉的刺激是课堂上最具吸引力和最感官的教学方式。在高科技迅猛发展,人才类型深刻变革的时代,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当代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是我国的教育事业。课堂上,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更新了教学观念、革新了教学手段,增加了课堂容量、优化了课堂结构、拓宽了学生视野、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和效益。尤其是具有多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综合学科之称的语文学科。课堂上多媒体课件的恰当运用,可让学生深化感知构建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互联网”,体现“生活教育”的理论,使“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课堂上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无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不再是呆板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一台录音机。但是,多媒体信息技术只有与语文学科进行有机的整合,才可使语文课堂教学更显工具性与人文性。下面我想谈谈多媒体课件在语文课堂上有机融合的一点体会。
一、巧用多媒体课件,让语文课堂教学重点突破,中心开花
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人类教育最微妙的工具——言语可以触及人的心灵最敏感的角落。”而要让言语触及人的心灵最敏感的地方,有时候则要靠一些视听觉上的刺激,这样才能够“触景生情”。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诵读直至积累运用,是学生实现语文学习工具性的一个重要途径。但课堂感悟毕竟所得有限,视野难免受到一定的局限,因此,多媒体课件的巧妙运用,可让学生在信息技术手段的巧妙运用中,开拓他们感性的课堂视野,这可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可体现语文教师们的“见仁见智”,这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教育智慧”。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生命”这个单元的《野草》一文时,就曾巧妙设计了几张幻灯片,使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进行有机的整合,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时,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后,直奔教学重点,让学生精读课文,感悟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当时学生找重点句相当容易,但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时总读不出语感,这时,我适时播放了各种恶劣环境下的草的相关图片,让学生在接受了视觉的刺激下再配乐诵读,这样在视听觉的双重效果辅助下,学生有感情朗读的积极性大大加强,课堂注意力高度凝聚,一向不喜朗读的学生终于读出了野草的不屈不挠的顽强生命力。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突破课堂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了解野草的象征意义,我又适时播放了抗日战争的相关视频,让学生在视觉的享受中进入对文本语言的感悟,走进文本,走进抗日战争时代,感悟野草、盆花的象征意义,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这比枯燥的讲授更有说服力。当加深了理解后,对文本的诵读和积累就显而易见了,这是多媒体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是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新突破,更是一种有效的尝试!它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更优化了课堂教学的结构,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
二、课堂巧设多媒体课件,让语文教学更显生活化
刘国正先生说过:“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的隔离层,应是多孔的海绵,通过各种孔道使教学与生活息息相通。”语文教学理应打破教室的壁垒,使学生联系丰富多彩的生活资源学习语文,实现“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使语文学习回归生活。语文课程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信息技术意识,要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多媒体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如果学生课前对来源于生活的课本内容有了感性的了解,有了直接的体验那么,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儿童来说,将特别有利于其对文本的学习,尤其是课前布置学生观察或对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等综合活动,如果课前的实践能在课堂教学上适时重现,那么极易勾起学生生活中的联系,从而提升综合活动的效果。我在教学一年级语文《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在课堂教学中就恰当运用了多媒体课件,让南方的学生观察了雪地,然后让学生再让学生观察枫叶、梅花、竹叶、月牙等图案,然后鼓励学生摹一个手印在白纸上,体会“不用颜色不用笔”的“自然画”的特色,也减少了许多空洞的说教,更可激发想象,哪些画家还可以在这天然的白色地毯上绣上什么图案?这样就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对来源于生活的课本内容有了更感性的了解。接着,我再布置学生想想,在这美丽的雪景下,还有哪些动物却睡着了?然后,课件再现冬眠动物,学生的思维立即被激发起来了,七嘴八舌,许多课堂上不可预设的资源在不知不觉中生成了,你能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样的课件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已有的生活联系,让学生在无形中走出文本,走进生活,然后又在生活中运用文本中的语言说说生活中的所见,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出来了,课后,他们就会在课外查找有关书籍,在查找的过程中还不知不觉认识了许多新字!这难道不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技术的开放,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最好的实证吗?这样的课堂才会让学生趣味盎然,激发潜力的自能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语言的积累,为自能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巧设课后发散性多媒体课件,让语文教学更显理性。
课堂上再现生活的时间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对问题的探究又是不断深化的,同时由于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新的问题和新的学习需要将不断产生,这就要求教师还要加强课堂教学与课后生活的联系,使课堂教学不断向课后生活延伸拓展。而开展发散式的多媒体课件,则可以促进学生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如教学《詹天佑》一文,教学后,可向学生展示“近年我国铁路建设新成就”的视频,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巧妙渗透中,开阔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实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导航和落实。还可培养他们关注时事,留心观察新事物的好习惯。又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课堂上可适当设计冰天雪地里小女孩卖火柴的课件,并适当出示相关的重点句段,通过图文并茂的视觉效果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然后,课件出示《安徒生的童话》、推荐学生课后阅读,从而扩大课堂教学容量。又如教学了《匆匆》一文后,可课件推荐展示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片段,让学生品读;教学了《只有一个地球》、《鸟儿的侦查报告》等课文后,可课件展示当地的生态和环境状况的相关图片,让学生对家乡的现状有更深的理解,然后要求学生为保护家乡环境写倡议书,设计保护环境的标语。这样发散式的多媒体课件,可打破语文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类似这样的活动,把语文课堂学习和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直接联系在一起,扩大了语文学习和实际运用的范围,使语文教学在突显个性的同时更有一种理性的回归,学生亦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自己的综合语文素养。
四、巧设课堂交融性多媒体课件,让语文教学更显灵性。
交融式的多媒体课件,如一个倒置的漏斗,表面看入口窄,可是学生一旦进入课件场景,就会发现有着广阔的空间。如在教学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叶如丹》一文时,我曾设计了“枫之韵”的交融性多媒体课件:1、先让学生观察有关枫叶的图片和资料2、课件展示收集好的有关描写枫叶的诗歌3、设计重点句段的图文并茂的课件,适时展现并配乐让学生朗诵。4、设计枫叶卡片或枫叶书签,让学生在课后动手制作。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探究的触角伸到现实生活中,延伸到文学、美术、音乐等学科,不但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美感,更懂得了学以致用。以课文学习为生长点,有机地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是课文学习的延伸和拓展。
总之,课堂是学生生机勃勃的生命和智慧张扬的广阔天地,是浮想联翩、想像驰骋和创意生长的沃土,是知识交流、碰撞、丰富、壮大的窗口,而多媒体信息技术课件则是打开这一窗口后的一道亮丽风景,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看到这一风景,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深化教学内容,并为学生的想象、思维适当描画上多彩的颜色。让课堂教学更显灵性,让语文教学生成更多智慧!让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碧海蓝天!
参考资料:
[1]《中华教育科研文选》 人民教育出版社 博览主编 小学篇——《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信息技术运用(卢顺德)》
[2]《有效教学,和谐课堂》熊生贵主编 光明日报出版社
[3]《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李家栋主编 开明出版社
论文作者:黎德鸿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9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0
标签:学生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语文论文; 多媒体课件论文; 课件论文; 课堂论文; 《教学与研究》2019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