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简述了我局运行中的110kV小升乙线电缆终端出现故障的情况,进而对故障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电缆;终端;故障;分析
1.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深,架空输电导线由于占据土地、空间面积较大,逐渐被占地面积小、供电可靠性高的地下电缆所代替。以中山供电局为例,输电线路达到2264千米,其中电缆长度就超过270公里,户外终端数超过400个,在城区范围内,几乎看不到输电架空导线。电缆线路如此之多,保障其安全运行也就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而电缆终端头作为电缆的重要附件,它的故障会直接导致线路跳闸停电,严重影响电力传输。本文主要通过对110kV小升乙线电缆终端故障发生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而提升运维能力,避免同类型事件再次发生。
2.故障情况
2.1 电缆概况
110kV小升乙线为混合线路,由220kV小榄站至110kV东升站,110kV小升乙线顺安支线由GIS电缆终端T接至顺安站,其中110kV小升乙线小榄站至N13塔为架空线路,N13塔至顺安站、顺安站至东升站为电缆线路,N13塔至顺安站电缆线路长1.15km,顺安站至东升站电缆线路长2.415km。N13电缆终端塔所处地形为平地,位于公路边。电缆终端型号为CDL-YJZWCF4-64/110-1×630,生产厂家为深圳市长园电力技术有限公司(负责终端安装),生产日期2008年1月31日,投运日期2008年11月28日。
2.2 事件经过
2017年3月2日16时48分,220kV小榄站小升乙线(1140)发生故障,重合闸失败。保护测距距小榄站侧2.6kM,故障录波测距2.72km,故障相别C,故障相电流8169.6A。结合杆塔明细表,大概在N11至N13塔附近。故障后110kV顺安站 10kV#1分段 5012备自投动作合上5012开关,10kV 1M母线负荷转由#2主变供电,#2主变供全站负荷。经故障巡线,发现110kV小升乙线N13塔C相电缆终端头附近塔材明显灼伤熏黑、尾管处热缩管炸裂,电缆主绝缘击穿,铜芯外露可见。(见图1)确认为110kV小升乙线故障点,与保护测距结果吻合。
图1 电缆故障点图片
2.3 日常运维情况
1、2017年2月28日,110kV小升乙线N13塔三相电缆终端红外测温,电缆终端及尾管三相温度分布均衡,未发现发热点及相对温升情况(见图2)。(110kV小升乙线运维策略等级为IV级(一般),要求测试周期 6月1次,对电缆户外终端进行红外检测。)
图2 电缆终端红外测温(从左向右依次A、B、C相)
2、110kV小升乙线N13塔安装了环流在线监测装置(安装的时间:2013年12月3日),查询故障当天A、B、C三相护层电流分别为2.1A、2.2A、2.1A,未出现环流突变情况(见图3),满足预试规程要求。
3、2012年5月22日,110kV小升乙线(N13塔-顺安站)N13-#1接头段外护套绝缘电阻测试,A、B、C三相分别为13.8 MΩ、20.9MΩ、27.8 MΩ,满足预试规程不低于0.5MΩ的要求。(注:该项试验预试周期6年)
图3 电缆环流在线监测数据
4、2012年5月22日,110kV小升乙线(N13塔-顺安站)#1接头护层保护器绝缘电阻测试,A、B、C三相分别为499 MΩ、76MΩ、313MΩ,满足预试规程不低于10MΩ的要求。(注:该项试验预试周期6年)
5、经查询,故障当日晴天,无风雨,气温25度,湿度70%。
3.终端解剖分析
通过对红外测温、环流、气象情况、电网运行方式的检查结果可知,在故障发生之前,并没有能导致电缆击穿的外部因素存在。故障只可能是由内部因素导致。因此,采取解剖分析查找故障原因,处理如下:
3.1 解剖分析
电缆故障点位于终端尾管封铅处,熔成一直径约40mm圆孔,临近击穿点电缆和铜尾管表面灼烧发黑,铅封松脱。拆除尾管,在击穿点上端5cm处绝缘屏蔽上有2道凹痕。拆除电缆头本体套管检查开线、应力锥装配尺寸、半导电断口斜坡处理等未见异常,但同塔另两相电缆终端尾管封铅经检查均存在虚焊情况。(见图6)由此可得出110kV小升乙线N13塔C相终端故障原因:
1.附件厂家安装人员附件安装工艺存在问题,铜尾管与铝护套铅封存在虚焊、铅封不牢情况,经长时间热胀冷缩及旁边道路过车振动等原因,存在虚焊、焊接不牢等铅封逐渐松脱。松脱后的铅封感应出较高的悬浮电位与地电位的铜尾管产生电位差,形成空气击穿放电,空气电离可产生上千度高温,在高温作用下电缆主绝缘逐步碳化,绝缘性能下降,最终导致电缆击穿故障。
2.封铅松脱的原因除安装工艺外,终端塔运行方式下的震动、重力等因素也会加剧铝护套下坠移位。
图6:非故障相铅封(左图A相,右图B相)
4.结语
此次事件主要暴露了三个问题:1.电缆附件安装工艺存在不足,但是仍然能中标成施工单位,可见资质审批方面把关不严。2.班组验收过程并没有发现工艺问题,说明施工过程的监管存在漏洞。3.日常的运维手段有限,无法发现尾管处电压升高的隐患。针对这三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提高110kV电缆附件施工人员准入门槛,把好工程质量关。
(2)从运维角度出发,有必要加强对运维人员进行电缆附件的验收培训,使每一位验收人员都练就一副火眼金睛,重点关注电缆附件的关键部位,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监管。
(3)环流检测无法满足运维需要,尾管在封铅的基础上应在铝护套与铜壳之间加多一条引流线,提供双重保护,防止类似事件发生。
论文作者:戴泽雄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6
标签:终端论文; 电缆论文; 故障论文; 铅封论文; 护套论文; 环流论文; 情况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