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教学实践探索论文

中国音乐史教学实践探索论文

中国音乐史教学实践探索

蔡俊超 苏娅婕

内容摘要: 中国音乐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对中国音乐史有一个全面且清晰的了解,并且在学习中能够协助专业课的学习。但是中国音乐史有一定的自身特点,长久的固定模式教学会产生枯燥感和距离感,这是中国音乐史教学面临的问题,要想改善音乐史教学的现状,教师的素养和教学手段都要有所改变,特别是抓住音乐史教学内容的整合,对学生知识储备、专业课学习的情况了解,都成为中国音乐史教学实践探索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教学手段 专题 模块 实践

一.引言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从夏、商、周开始我国的音乐发展历程就是我国文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历朝历代关于音乐的造诣,对音乐的痴迷,体现了中国文化在音乐上的继承发展,特别是从打击乐到当下的多种类、多形式的发展,将具有深厚底蕴的中华文化以音乐的方式传达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学生在学习中国音乐史的同时就是在接受中国文明进程的洗礼,因此中国音乐史教学不仅具有音乐教学意义同时还具有历史意义。

就中国音乐史这门课程来说,狭义上讲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的课程,更多时候我们把它定义在文化常识课范畴,广义上说音乐史其实还有更多的价值,从内容上看学生可以准确的认知到中国音乐史的知识内容,构筑学生的音乐历史意识,从而发现、判断中国音乐发展历程中出现的变化、本质及适者生存的规律。长久来看,音乐史的教学内容能够为学生的价值观、知识储备提供有效的帮助,夯实学生的人文情怀和道德基础,构建一个全面的人格。

学生的评价是对带教老师教学工作直接和客观的评价,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指标之一[5]。PDCA 循环带教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后和带教老师,直接交流,对问题的共同探讨,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加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同时增加了学生对老师的满意度。年度考核学生对老师的满意度达到89%,较前一年同期满意度提高15%。

二.当前音乐史教学的现状

2.1 教学方式影响学生思考。音乐史首先具有历史学科的特性,是一门针对过去的学科,专属于感兴趣与音乐过去的学科,音乐本身的特性,如:声音性、时间性等。造成了音乐史课程的时空分离,过去的音乐许多都成为逝去的声音,无法还原全貌,纵然乐器留下,我们恢复历史原貌也有很多困难,这就造成了学生和课程之间的距离感和神秘感,这样的感觉在课程之初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兴趣,但是学习音乐的学生长期无法亲身实践和感受历史上的音乐,就会导致逐渐的疏远它。所以当前中国音乐史的教学重课本、轻感受已经成为常态,至于这个教学过程中有没有进行“接通”也就是是否搭建了一个有效的桥梁让当今的学生和古代的音乐进行沟通。音乐历史本身就是一种被发现、被书写的课程,编写完成的教材成为教师主要依靠的教学工具,长时间以来故有的教学模式和教材依赖性导致大多数教师只想着明确教学目标和知识点,至于如何接通音乐史和当代学生的桥梁较少有下心思。常常是和其他历史文化课一样,强调某个朝代、某个时期、某种乐器的特点,影响等本上的固有文字。这样的教学学生肯定是难以完全理解我国音乐史的魅力,全面了解中国音乐发展历程更无从谈起,强迫性的记忆后完成考试任务很容易就遗忘了。所谓“提纯”“速成”“灌输”式的教学定式看似删繁就简、直奔主题,实则不仅割裂了历史与当下的整体性和延续性,更制约了学生思考的能力和探求的欲望。

2.2 纵向历史顺序讲解,忽略横向联系。历史课的学习,初学者要培养其对历史发展的顺序,所以按照历史朝代顺序进行纵向讲解音乐史既能了解音乐发展过程中的改变,也能符合历史学科的特性,有一定的便利性,许多音乐史的教材也是按照历史朝代发展的编年进行编写的。但是就是音乐史的历史特性来说,历史学科学习到一定程度就要懂得时空比较,专题研究等学习方法,不是一味的了解历史的顺序和变化而忽略各个事件之间的联系。学习音乐史的学生基本上都具有中国历史发展常识,所以中国音乐史教学中可以尝试进行改变。在经过历史学科的训练后的学生在看到音乐史中关于音乐背景的描写,容易产生抵触心理。教学就无法深入学生内省,从而陷入死记硬背的恶性循环。更谈不上发现内在逻辑和音乐现象的对比和关系。我们常说的哑巴音乐史,可能是对当前音乐史教学的一种嘲笑,但是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本身音乐史让学生能够从多方面进行了解和接触就很难,如果我们还是照本宣科,学生的厌倦情绪难免日益增加。

3.1 多元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多元化教学已经是所有学科改善教学效果的手段,并不新鲜,但是在中国音乐史的教学上,进行多元化教学首先就要对教师的个人素养进行一定要求。因为课程本身能够提供的客观工具比较少,教师就要对中国音乐史有明确的认知,对中国历史产生一定人文关怀才可以先将自身融入历史环境中。想要对音乐史有深刻的理解,就要对中国历史有深刻理解。了解每一个时期的历史背景,不通过书上生硬的文字进行讲述,尽量做到以一个亲历者的感觉进行讲述。这样才有助于把中国音乐史的历程详细的在课堂上呈现出来。

3.2 整合教材内容。与其他课程一样,中国音乐史不是一两节课可以讲完的,况且音乐史可很大的深度可以挖掘,一学期的教学让学生完全掌握所有内容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要学会对教材进行整合,在完成教学要求的同时要注重进行重点内容讲解,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先用几节课找到学生的兴趣点然后做出更加深入的备课,有的放矢。每一章节的重点教师要了然于胸,然后进行专题分类,设立专题讲解,在一定的课时范围内进行专题教学,特别是史论的部分整理后可以突出重点,易于理解。专题讲解避免了之前的通篇大论一把抓的弊端,把中国音乐史课程的内容分析为各类专题,以专题为主轴组织音乐史教学。古代音乐中的律制、音阶、曲谱、乐器都可以进行专题教学,比如律制这个专题,从专制王朝开始到清朝的结束,历代律制的变化如何都要阐明,同时还要与历代音阶、调式等方面进行对比、解读。专题教学的目的是在于将中国音乐史学科内部的知识点进行整合,有机的结合,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三.中国音乐史教学实践的建议

2.3 缺乏多元化教学。在面临音乐史教学的诸多困难下,让学生全面接触历史上音乐的模样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客观上讲,我们相对于其他音乐课程,我们缺乏应有的教学硬件。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随着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各类课程都进行着多元化的教学,中国音乐史没有多元化的教学导致课堂气氛沉闷,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缺乏互动和民主的课堂是教学效果的致命杀手,学生感受不到参与感和主体地位,自然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意识,学生在教学中被动学习,与教师缺乏互动交流,使教学内容显得死板、生硬。影响了音乐史教学效率的提高。

其次,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寻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比如图书馆的资料、博物馆的文物、网络视频等,让学生走出课本,走进音乐历史。比如进行《五四运动时期的音乐》教学时,首先将五四时期的环境让学生有深刻认识,不要急于进行音乐本身的教学,通过视频资料、影视资料、回忆录等工具将历史氛围打造的浓郁一些,然后找出五四运动时期的音乐,通过音乐感受历史。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发言,讲述其对当时音乐和历史的感受。除了教学教材外,教师应该找到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的书籍在课堂上进行阅读和课下学习,教材难以深入某一个时期,这时候课外辅助的教材就会发挥作用,但是这类书籍不宜过多,毕竟是辅助作用。同时教师要对固定的教材进行丰富化,对教材中有趣的点和没有详尽讲述的点进行适当的引文、图示等,突出每一章节的教学重点,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学习方式走出去,学习目标引进来,将本节课的知识线索理清楚,让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音乐历史的价值。

对照组中药材利用现代鉴定法进行鉴定,利用现代显微技术进行分析。紫外光谱法鉴定特征性极强的药材,气相色谱法用于鉴定以气体为流动相的药材,X射线衍射用于鉴定矿物药材,Fourier谱法用于鉴定引流熊胆汁与天然熊胆、熊胆及其仿品,DNA分子标记法鉴别基因规律与性状。利用现代鉴定方法可以鉴定药材中的有效成分,观察药材中细胞含有的物质及细胞壁的分布情况等,进而确定中药材含量。

除了专题化教学,还可以进行模块化教学,由于中国音乐史的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专业侧重,所有自己对音乐史这门课程的需求也有轻重之分,这不并是说我们音乐史的课程要有所删减或者进行选择性的讲解,这是要求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各个专业方向和专业课课程的进展,能够恰当在音乐史教学中有所侧重。模块化整理后既能满足实用、适用的原则,还可以正确的引导学生的兴趣,协助专业课程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模块更加彰显专业化,可以与主要专业课构成一个高度融合的教学整体,这样的教学整体做好了,每一学期的教学内容都可以依托不同的教学模块开展,适用于很多的音乐史的学生,就能够更好地发展音乐史对专业主干课教学的支持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3.3 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有着各自的特征,不同阶段的学生也有着不同的需求,所以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将每学期的教学目标更加细致化、针对性更强。比如在古代音乐是教学中我们更加注重的是对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分期和变迁,了解具有典型代表的乐器、乐章等史实,力求掌握该时代的音乐语言,在历史中理解音乐,最终达到让学生无论是感性还是理性的层面上都能理解中国音乐的历史,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近代音乐史教学的教学目标可以更侧重于中国音乐特征的转变,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中国音乐自身的发展和西方音乐的融合,了解今天中国音乐的面貌是如何来的,其中的合理性又在哪里。通过对不同时期的优秀作品欣赏,理解在近代每一个历史事件都可能在音乐的发展上有所反映,特别是要注重以艺术作品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3.4 打造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的网络体验平台。打造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一体化的网络体验平台,打通网络化教学渠道,比如通过音乐史微信平台、网站建设等,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引导他们在学习音乐史知识的同时,来进一步地强化他们的体验能力,不断对相关的视频、音乐等进行赏析,实现个人的欣赏能力的提升。保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实现对于中国音乐史教学内容进一步解读,并放到新型网络教学平台上来,在保证音乐史教学新鲜感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对于学生音乐学习能力的训练,从根本上促进了教学质量的强化。

24 h动态心电图用于记录日常活动下昼夜的心电变化情况,便于识别临床症状与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的关系,也是继心电图之后较为普及、便捷,性价比较高的现代无创检查项目之一。长时程的记录分析可以发现一过性、阵发的心电异常,为临床诊断、治疗以及风险评估提供线索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张艺帆.浅探高校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的若干问题[J].音乐时空2015(8)

[2]郑琳.高校音乐史课程教学改革的几个问题[J].黄河之声,2014,(17)

[3]孙颖.试论中国音乐史的实践教学现状[J].艺术评鉴,2016(2)

[4]吴雨华.试论中国音乐史教学[J].北方音乐,2016,36(2)

(作者介绍: 蔡俊超,江南大学人文学院音乐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二胡演奏与视唱练耳;苏娅婕,江南大学人文学院音乐系2017级学生)

标签:;  ;  ;  ;  ;  

中国音乐史教学实践探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