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作艳[1]2002年在《慢性酒精性胃损害及转化生长因子-α在胃的表达》文中认为前言 长期大量饮酒可引起肝脏、肾脏、神经、心脏、胰腺等多脏器的功能损害,产生一些特殊的临床表现。但有一些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如腹胀、食欲不振、恶心等用上述脏器功能异常难以解释,推测可能与乙醇造成消化道黏膜,尤其是胃黏膜的受损有关。众多的动物实验研究显示,短期内摄入大量高浓度的乙醇,可造成急性胃黏膜损害和一些细胞因子的改变,而相对少量、中(或低)浓度的乙醇长期摄取,对胃黏膜损害和细胞因子变化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应用乙醇灌胃的方法,建立慢性酒精性胃损害模型,探讨不同时期胃黏膜的病理改变,以及促进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分化的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的变化。 实验材料 一、实验动物 雌性Wister系大鼠46只,对照组16只,模型组30只。 二、主要试剂 1.无水乙醇 2.小鼠抗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α(1:100),链酶抗生物素-生物素(SABC)试剂盒及3,3-二氨基联苯胺(DAB)显色试剂。 叁、主要仪器 1.石蜡切片机 2.光学显微镜及照相装置 3.显微(荧光)图像分析系统 实验方法 一、动物模型 46只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历只,模型组30只。模型组给予40%乙醇门 y·by-‘·day-’厂分叁次灌胃至4周末;自第5周开始,将乙醇浓度增至50%乃·吨一’·抑一’入分叁次灌胃至8周末;自第9周开始,50%乙醇门·kg-‘·dw-‘)分叁次灌胃至12周末。对照组动物给予相同容积的生理盐水,日叁次灌胃。于开始灌胃4周末S周末*2周末分别处死模型组10*2在只及对照组动物55在只。 二、病理学检查 沿胃大弯将胃剪开、冲洗,展平于玻璃板上,置光学显微镜下,用微尺测量损伤情况,损伤指数计分参考Guth等标准。每隔0.3cm作全胃横向平行系列切块,制成石蜡块。连续切成 5 pm的切片,常规HE染色,光镜下观察其病理改变。以Mascuda等标准进行损伤程度累计积分。 叁、免疫组化ABC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心(TGF0) 石蜡切片脱蜡至水,灭活内源性酶,抗原修复,加正常兔血清,力一抗***a(二:100)4℃过夜,滴加二抗Zo-37℃20分钟人*复合物20—37℃20分钟,以上各步均以 0.olM的朋S充分洗涤。DAB显色,苏木素轻度复染,显微镜下观察。以细胞浆中有棕黄色颗粒的细胞为阳性细胞。应用显微(荧光)图像分析系统对选取视野内TGF心免疫组化阳性信号进行分析。 五、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0.0软件,计量资料各组间比较采用ANOVA检验。 ·2· 实验结果 一、一般状况 模型组大鼠同对照组相比,一般状态差,毛色无光泽,易激惹,体重减轻瞩叩.01八 二、胃组织病理学改变 对照组胃大体标本可见部膜光滑pE染色标本镜下擂膜未见异常。酒精灌胃4周末,胃摊膜点状糜烂、充血水肿、中性粒细胞浸润;8周末,胃城膜多发糜烂,主、壁细胞肿胀,数量减少,多种炎性细胞浸润;12周末,胃薄膜见点状出血,多发糜烂,腺上皮萎缩,腺体变小,数量减少,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叁JGF忙在胃的表达 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胃TGF心的表达均增加,具有显着性差异河<o.0门;随着乙醇刺激时间的延长和剂量的不断加大,各模型组之间胃**卜a的表达也逐渐增加评<0.01人 讨 论 胃是乙醇无需吸收人血而直接损害的器官,因此保持胃励膜的完整、减少胃部膜的损害程度,对减少乙醇导致各脏器的损害至关重要。短期内大量高浓度的乙醇可导致胃效膜急性损伤,而慢性摄取低浓度的乙醇导致胃新膜损害的研究较少。 在临床上常常看到一些酒依赖者或酒精性肝病患者,出现上腹饱胀、纳差或各种各样的消化不良症状,而肝功能又无明显的改变,考虑可能与慢性酒精刺激造成胃肠新膜的损害有关。本研究中可见,随着酒精的持续刺激模型组不仅体重明显比对照组降低, ·3·而且病理改变也逐渐加重。低倍镜下可见自糜烂到小溃疡形成,高倍镜下见自部膜的充血水肿到腺体萎缩。并发现炎性细胞浸润在不同的阶段表现不同,由最初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变成后期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这种现象的详细机制不清,可能是机体对乙醇慢性刺激的一种适应性反应,主要是免疫反应。腺体的萎缩和过度的免疫反应是消化道症状出现的病理生理基础。 胃的主细胞、壁细胞表面有乙醇脱氢酶(ADH)的表达,后者参与乙醇在胃的首过代谢(FPM人FPM可减少机体对乙醇的生物利用度,缓解乙醇对肝脏、脑等器官毒害作用。实验中随着乙醇作用时间的延长和剂量的增加,主细胞、壁细胞由水肿到萎缩,ADH的表达减少,FPM下降,从而加重了慢性嗜酒者的乙醇生物利用度,加重了对肝脏的负荷,加速了酒精性肝病的发生和发展。 有研究表明,受损伤的胃新膜能分泌表皮生?
钟艳[2]2009年在《不同配穴法针刺对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采用“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他经配穴法”选穴观察针刺对急性胃黏膜损伤大鼠的保护效应,从胃黏膜的组织形态学、前列腺素E2(PGE2)、生长抑素(SS)、胃动素(MTL)、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表皮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的表达比较不同配穴法针刺对大鼠胃黏膜损伤的保护差异。为经脉(穴)脏腑的内在联系及不同配穴法的针灸临床处方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即:空白组(A组),模型组(B组),本经配穴组(C组针刺足叁里、冲阳穴),表里经配穴组(D组针刺足叁里、太白穴),同名经配穴组(E组针刺足叁里、合谷穴),他经配穴组(F组针刺承筋、京骨穴)。采用无水乙醇灌胃法制作急性胃黏膜损伤模型,按Guth法记录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光镜下观察胃黏膜组织形态学变化;放射免疫法测定PGE2、SS.MTL、TNF-α;免疫组化法检测胃黏膜EGF和TGF-α的表达。结果:①模型组及各针刺组大鼠与空白组比较胃黏膜损伤指数升高,其中模型组、表里经配穴组、他经配穴组升高更明显(P<0.01或P<0.05);本经配穴组、表里经配穴组、同名经配穴组与模型组比较胃黏膜损伤指数显着降低(P<0.05),他经配穴组回降不明显;同名经配穴组与他经配穴组比较,胃黏膜损伤指数降低更明显(P<0.05)。②肉眼及显微镜观察大鼠胃黏膜,结果显示:本经配穴组、表里经配穴组、同名经配穴组胃黏膜色泽红润,略有少数点状出血,上皮基本完整,腺体排列较整齐,少量炎细胞浸润,胃黏膜无充血或充血较轻微。模型组及他经配穴组大鼠胃黏膜充血、水肿,可见点状出血和糜烂,上皮不完整,腺体受损,结构紊乱,细胞排列无序,胞核胞质模糊,毛细血管增生及出血,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③模型组、各针刺组大鼠与空白组比较胃黏膜及血浆PGE2含量无明显差异;各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仅见本经配穴组胃黏膜及血浆PGE2含量升高(P<0.05);本经配穴组与他经配穴组比较血浆PGE2含量升高明显(P<0.05),其他针刺组之间比较未见明显差异。模型组、表里经配穴组、同名经配穴组、他经配穴组大鼠与空白组比较胃黏膜SS含量显着降低(P<0.01);本经配穴组、表里经配穴组、同名经配穴组大鼠与模型组比较胃黏膜及血浆SS含量均显着升高(P<0.05或P<0.01),其中本经配穴组血浆SS含量升高明显强于表里经配穴组、同名经配穴组及他经配穴组(P<0.01)。模型组、各针刺组大鼠与空白组比较胃黏膜及血浆TNF-α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P<0.01),本经配穴组、表里经配穴组、同名经配穴组大鼠与模型组、他经配穴组比较胃黏膜及血浆TNF-α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其中本经配穴组、表里经配穴组血浆TNF-α含量与同名经配穴组比较降低更为明显(P<0.05或P<0.01)。各组胃黏膜及血浆MTL含量未见明显差异。④各组大鼠均可检测到胃黏膜EGF、TGF-α的表达,阳性表达主要集中在胃腺部。本经配穴组、表里经配穴组均能上调EGF的表达,与空白组、模型组、同名经配穴组、他经配穴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01)。本经配穴组能上调TGF-α的表达,与空白组、模型组、同名经配穴组、他经配穴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①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7d后,胃黏膜损伤指数升高,胃黏膜SS含量显着降低,胃黏膜及血浆TNF-α含量明显升高,提示上述物质的异常变化与酒精性胃黏膜损伤的病理机制有关。②本经配穴组、表里经配穴组、同名经配穴组均能降低胃黏膜损伤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改善胃黏膜组织形态学的病理变化,他经配穴组大鼠组织形态学变化不明显,说明叁种相关经脉配穴针刺均可促进大鼠胃黏膜损伤的修复,而他经配穴针刺作用不明显。③“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选穴针刺对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炎性介质TNF-α释放,促进内源性保护物质PGE2、SS合成、促进EGF和TGF-α在胃黏膜的表达有关且存在差异,他经配穴组的对上述调整作用不明显。本经配穴法的保护效应与这叁个方面均相关,表里经配穴法可能更侧重于调整TNF-α、SS的合成、释放及促进EGF的表达,同名经配穴法可能更侧重于调整TNF-α、SS的合成、释放。其作用差异机理有待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 慢性酒精性胃损害及转化生长因子-α在胃的表达[D]. 吴作艳. 中国医科大学. 2002
[2]. 不同配穴法针刺对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D]. 钟艳.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