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霞 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石磊幼儿园 甘肃 宕昌 748500
【摘要】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维生素,其能够提升儿童对世界的主观认知,激发儿童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前苏联著名诗人、作家高尔基就曾说过:“儿童通过游戏,非常简单、非常容易地去认识周围的世界”,可见游戏在幼儿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联系“学讲计划”对学前儿童游戏进行研究,提出对中小幼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和课程改革有借鉴指导意义的建议。
【关键词】学前儿童游戏;幼儿教育;学讲计划;实践性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11-142-0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学前儿童游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行)就指出幼儿园教育应该以游戏作为基本的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选择有动作、有情节、有益智玩具及材料,符合幼儿发展认知的游戏。
1.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性研究
1.1让•皮亚杰的游戏发展理论
让•皮亚杰是近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由认知发展理论派生出的游戏理论是儿童游戏理论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派别。其强调了游戏能为儿童提供获得新的认知结构及发展情感的机会。通过练习性游戏、建构游戏及象征性游戏,儿童不断获得心理、身体上的进步与发展。
1.2各派别游戏理论使游戏理论研究多元化
随着心理学派理论进入教育领域,研究者对儿童游戏研究由单一化逐渐走向了多元化。例如从马洛斯高峰体现理论角度出发强调的儿童自我实现;从杜威儿童游戏理论出发强调的儿童模仿与想象能力;从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出发强调的外界刺激体验能力。从各角度对儿童游戏进行了研究,为其实践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可谓“集百家之长,容百家所思”。
1.3“学讲计划”肯定了游戏理论必要性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学讲计划”在各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学讲计划”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做到“学进来”、“讲出去”。而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游戏是最好的辅助手段,能够调动儿童自主学习积极性,寓教于乐。
2.学前儿童游戏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
学前儿童具有好模仿、情绪性强、活泼好动、自制力差等特点,而游戏恰好满足儿童的天性与品行。学前儿童游戏的有效利用能够提升儿童身体、智力及语言发展、培养良好品行、促进创造力发展。
2.1学前儿童游戏能够促进儿童身体发育
游戏分为许多种类,而又以运动类游戏为主。这类游戏对儿童生长发育有重要意义:首先,游戏促进了儿童身体机能的发展。通过运动,儿童骨骼、肌肉、关节等得到了有效的锻炼,提高了灵活性与协调性,同时,也使内部的器官的到了相应锻炼。其次,运动提升了儿童适应能力。不同的运动环境具有不同的特点,儿童在这些环境中逐步去适应、去克服,最终获得成长,尤其是自然户外活动,能够帮助儿童去享受自然,认识自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学前儿童游戏可以提升儿童智力及语言能力发展
游戏是一种娱乐性活动,更是一种思维性活动。通过游戏,儿童将已有知识经验进行了巩固练习,游戏中道具材料等的出现能够帮助儿童掌握不同事物的性能与用途,获得初步的认知能力。同时,游戏中的相互配合能够刺激儿童不断提升表达能力,促进对语言能力的应用。
2.3学前儿童游戏帮助儿童培养良好品行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以说品行的形成源于儿童时期的良好教育。儿童善于模仿的天性使学前游戏变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在游戏中积极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纠正其不当的言行、培养恰当的待人接物的态度、锻炼克服困难的品质。
3.学前儿童游戏实践性探索
了解了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依据与作用,进一步探索其实践意义就变得尤为重要。
3.1进行中国特色儿童游戏理论研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虽然我国引进了许多西方游戏理论,但至今未形成系统的中国特色理论。由于中国与西方在发展水平、思想观念上都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所以照搬西方理论并不适应中国国情。面对这一状况,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吸取西方理论精华,形成中国特色儿童游戏理论。
3.2提高学前儿童游戏教育规范性
3.2.1师资队伍的规范性
教师,是处在第一线上的角色,他在学前儿童教育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学讲计划”中就强调教师要在儿童游戏中成为优秀的指挥者、引导者、决策者。目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师范类高校已经开设了“幼儿园游戏”课程,虽然,还面临着许多困难、专业性不够等问题,但相信,通过不断的探索,经验总结,最后能够形成专业化的理论课程,进而推动师资队伍的发展。同时,身为教师,也应该不断进行自我能力提升,成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3.2.2教学内容的规范性
虽然游戏具有一定的不可控性,但规范性的游戏规则与方法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游戏活动。教师可以通过科学的理论方法提升游戏的安全性与可操作性,帮助儿童在游戏中提升兴趣、获得知识。
3.3培养“游戏教学化”的学前儿童课堂
学前儿童,玩是他们的天性,因此,尊重学前儿童的特点,形成“游戏教学化”的观念非常重要。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把游戏作为主导,而非为了学而玩,这样既会造成游戏的无趣性,也使课堂变得过于理论化。
结束语
总之,游戏是儿童成长最基本的活动,也是幼儿园教育中最基础的活动形式,它促进了学前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在学前教育中,应该增加有益的游戏活动,形成儿童为中心的科学的幼儿园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王小英.学前儿童的游戏与学习:内在的连结性[J].学前教育研究,2013,07:3-7.
[2]曾彬,姜晨.近二十年来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综述[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4,09:6-10.
[3]丁海东,朱德琴.学前儿童游戏发展的三种认知水平[J].教育导刊,2002,20:6-10.
论文作者:王小霞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11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9
标签:儿童论文; 游戏论文; 学前论文; 理论论文; 能力论文; 教师论文; 认知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11月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