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五四医院 天津河北区 300000;2第二七二医院 天津和平区 300000
摘要:目的: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诊断和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1月~2017年11月于我院就诊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80例,回顾性的分析患者在临床上的一般资料,均给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进行诊断,从中选出60例与介入治疗标准相符的患者行支架成型手术治疗,并利用DSA诊断治疗结果。结果:80例患者共发现血管病变66例;60例患者经介入治疗,置管成功率为100.00%,30例患者血管狭窄程度低于1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后经治疗全部消失,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SA技术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时应用价值高,可以极大的提高介入治疗评估,同时支架成型手术作为有效介入治疗之一,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诊断;治疗;临床研究
缺血性脑血管病在脑卒中患者群体中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病理机制为动脉硬化、脑血管收缩、伴高血压,临床症状以偏瘫、头痛、失语为主,准确的诊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科学的指导临床治疗。现阶段,临床上多采用各种影像技术来进行诊断,如多普勒超声、CT血管成像和彩超等,而上述技术均有各自的不足。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DSA作为一种新型的诊断技术,基于自身的优点被广泛的应用到临床诊断中,如不会对人体产生创伤、对脑血管动脉狭窄处都能够进行准确的检测[1]。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分析对象,均给予DSA技术进行诊断,并介入治疗符合标准的患者,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期间接收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男65例、女25例,共8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患者年龄34~88岁,平均年龄(46.6±7.9)岁,合并症主要有糖尿病、高血脂和较长吸烟史。全部患者的临床统计资料经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值得进行对比研究。
1.2方法
1.2.1造影方法
全部患者进行DSA技术进行诊断。(1)现行股动脉穿刺,将5F动脉鞘置入行主动脉弓造影时通常会用到猪尾巴造影管;(2)利用40ml造影剂,速度为20ml/s,在此基础上仔细的观察动脉各大动脉开口情况[2];(3)在行全脑血管造影时借助5F单弯造影,期间若患者的血管出现严重的扭曲,则需要利用5F人头造影导管进行造影。
1.2.2介入治疗
对符合介入治疗标准的60例患者进行经皮血管支架成型术治疗。全身麻醉,利用小球囊(直径控制在5毫米左右)对血管狭窄部进行扩张,方便之后置入支架;利用长度比血管狭窄部大6毫米的支架,将其与动脉内壁贴紧,避免影响外动脉供血;沿导丝逐渐送进狭窄部位,先将三分之一的支架释放,对其是否与内壁紧贴进行细致的观察,在此基础上对支架位置进行不断的调整,最后将所有的支架缓慢的放下[3]。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DSA诊断结果、血管狭窄程度、介入治疗结果和不良反应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比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DSA诊断结果与血管狭窄程度
全部患者通过DSA技术诊断,共发现66支病变血管,具体情况如下表1。其中有18例血管狭窄、狭窄程度超过70%的有20例、在40~50%之间的有14例、低于40%的有14例。
2.2介入治疗效果分析
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共有60例,全部置管成功;治疗后通过造影观察,血管狭窄程度较之前相比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扩张,其中血管残余狭窄度低于10%的患者有30例、15例10~20%、7例21~30%、8例31~40%。
2.3不良反应
治疗结束后通过随访,受颈动脉窦反应的影响下,4例患者出现心率减缓患者和2例出现血压下降,另外在手术过程中压迫方式的影响下2例患者出现血肿,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之后,采用阿托品与多巴胺治疗,不良反应在治疗一段时间后均全部消失。
3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自身存在较高的危险等级,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DSA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诊断技术,采用导管未介入材料和碘水对比剂,在目标血管中注入对比剂可以随着血液循环,之后利用计算机可以将血管各个时期的DSA图像及时的获取到,然后依据图像便可以对脑血管动态进行清晰的观察,根据血流动力学血管狭窄部位也可以同时获取到,以此所提供的脑血管解剖信息全面且精确。同时,关于该病的治疗主要有三种方式,如外科、药物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等,其中外科手术往往会造成较大的创伤、药物治疗不能有效的治疗重度狭窄患者,而介入治疗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创伤小[4]。在本次研究中,在DSA技术的诊断帮助下共发现66支病变血管,经介入治疗的患者共60例且全部成功置管,治疗后经造影观察血管均有所扩张,共有8例患者术后出现不良反应,经药物治疗后自行消失。
综上所述,DSA技术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能够极大地提高诊断准确率,且介入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进行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龙振钊,林耀波,陈汉威,唐郁宽.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诊断和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4:423-424页.
[2]汤传志.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全脑DSA结果分析[J].安徽医学,2011,32(01):87-89.
[3]Kang H,Yang PY,Rui YC.Adenoviral gene transfer of viral interleukin-10 protects cerebrovascular impairment induced by lysophosphatidylcholine.Eur J Pharmacol,2008,580(1-2):175-181.
[4]何永胜,潘少辉,王粮钢,曾光辉.颈动脉狭窄三维对比增强MR血管成像与DSA的对照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0,08(06):15-18.
论文作者:王瑞霞1,张维立2(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8
标签:患者论文; 血管论文; 缺血性论文; 造影论文; 狭窄论文; 脑血管论文; 介入治疗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