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趋势: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新趋势论文,当代论文,人文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0)07-0207-04
一、科学与人文融合——内容、方法、精神交汇
科学与人文指的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两大主要领域,以及两大实践领域中形成的一系列观念、方法和价值体系。本文中“科学”和“人文”主要是在以下意义上使用的:“科学”是指狭义的科学,特指自然科学及其方法,关涉到其代表人物即自然科学家以及相应的科学观等,并主要将之视为关于自然现象的有条理的知识,是对于表达自然现象的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的理性研究。[1](p9)“‘人文’是指与‘科学’相对应的那部分知识尤其是‘人文科学’及其方法,关涉到其代表人物即人文学者,同时包括人文主义并关涉人文主义者。”[2]人文科学是指自然科学以外的社会科学及研究人的科学。它从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角度论述人文主义、人文学科与人文科学自身的历史起源及形态演变、对象与方法、范畴与逻辑、功能与现代意义等。
科学与人文曾经是一对孪生兄弟,但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分化和专业化,科学与人文开始走向了各自的繁荣,也开始了一段背离之路。近代工业革命使科技实践迅猛发展,促成了实证科学、工具理性的膨胀,加速了科学实践和人文实践的分离对立。这既生发出两种对立的哲学思想,又在对立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预设的反哺、催化下,形成了内容、方法和精神上的冲突对立。然而,随着人类问题域和研究域的扩展,科学与人文的分离对立势必严重影响实践活动的深入和展开。科学与人文融合回归之路便由此展开。马克思断言:“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象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3](p128)“人是自然科学的直接对象;……自然界是关于人的科学的直接对象。人的第一个对象——人——就是自然界、感性;而那些特殊的人的感性的本质力量,正如它们只有在自然对象中才能得到客观的实现一样,只有在关于自然本质的科学中才能获它们的自我认识。”[4](p128)这里的自然科学就是我们所指的科学,人的科学即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是对世界认识的两个方面,两者是内在统一的。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消弭了主客二分的鸿沟,为人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找到了复归的道路,使人在合规律(科学价值)与合目的(人文价值)的实践下达到真正的“自由”。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分为三个层次:(一)知识(内容)交融。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及其交叉学科的海洋中汲取自身学科建设的内容养分。(二)方法交汇。科学方法与人文方法作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两大工具,各有其专长和局限。科学方法可以用于对人文现象研究。人文方法也在一定的程度上为科学所用。科学方法与人文方法的互启互用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重要资源。(三)精神融合。科学求真,人文求善,两大价值诉求看似各有所指,但都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缺一不可的伦理要求。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善已成为价值复合体,与美的形式一道成为人类追求的最高思想境界,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在统一。
一方面,科学与人文在内容、方法、精神方面相互影响制约,形成了全新的实践和教育理念,成为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本质属性、功能发挥的新语境,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为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精神保证,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血液,从而进一步强化了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势头。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局面,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的重要趋势。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之维——科学与人文融合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从分离到融合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尊重和发展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遵循的价值目标和行动准则。人的全面发展是真善美的有机统一。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充分体现了对人本身的关注、尊重和重视,它着眼于生命关怀,着眼于人性,注重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意义,尤其是人的心灵、精神和情感。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把人的主体需要作为价值目标,没有把人的价值实现作为行动准则,而是将政治宣传、意识形态灌输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将外在于人的政治取向、任务导向作为其教学工作的坐标和指南。然而,“教育所培养的人应该是一个有德性的人,一个对自己,对社会生活负责的人,一个精神健全的人。”[4](p1)真正从个体内在需要出发,才是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身之本、价值之源应有的逻辑顺序。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对象,既是工具,也是目的本身。要达到“人是人的最高本质”[5](P461),只有致力于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既需要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双重武装,也需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双向熏陶。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本质上都源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科学求真,立世之基;人文求善,为人之本”[4](p1)。科学知识就是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行规律,使人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解放和延展人性。其价值取向是求真,真指的是事物的本质、规律及其认识。人文知识旨在对人类道德、真谛的感悟和追问,重视个体本质的完善,催人探索生命的真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价值取向是求善,善指的是对事物的意义和价值的探寻。真和善是对事物内在本质的全面揭示,是人类认识的终极目标,是提高人的全面素质的必要前提。换言之,这就需要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起来,共同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使其对人的潜在价值的唤醒和激发。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应停留在政治、意识形态认同的传统定位上,而应同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以科学和人文作为实体内容,以人文精神——求“善”、科学精神——求“真”以及求美(美的形式)作为价值取向,达到意识形态和科学、人文三者功能和价值的协调统一。在此基础上,遵循教育对象的多重需要实施教育,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达到真善美的思想境界。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由单面到全面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的本质应是全面的、完整的。“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3](P128-129),实现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6](p300)。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充实、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全面发展。然而,在发达工业社会,人们在科技理性、工具理性的畸形发展下,本质长期处于异化状态,呈现单向度、片面化的特征。马尔库塞在其著作《单向度的人》中用精辟的标题为我们呈现了在科技理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政治领域、话语领域封闭、压抑性俗化,抗议逻辑被击败、肯定性思维胜利,技术合理性和进行统治的真实现状。[7](P1)在当今中国,人的异化现象也普遍存在,这既与社会生产高速发展,工具理性、技术理性极度膨胀有关,也与思想教育导向缺乏对人的主体价值、人性关怀,倾向于外在化、单面化、功利化相关。作为人的社会化的重要过程,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8](p530),其实质是追寻人的本质的全面复归。作为研究人的思想、意识、价值和本质的最重要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将研究的对象指向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对人类实践活动进行前提式的哲学探索,提供世界观指导和方法论支持。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其真正实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特指以每个人为实践对象,通过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对象化过程不断地促进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其本质应该是以人自身为对象,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超越性实践活动”[9]。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的融合统一。人的全面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有机统一的过程。合规律性是科学的主旨,合目的性是人文的精髓。人既要在追求自然、社会、人自身规律的过程中合乎客观规律,也要合乎主体目的,尊重主体价值,从而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达到教育主体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共同、协调发展。因此,科学与人文的复归、融合,既可以规避人类当前对工具理性的崇拜迷信、索欲无度,也是人的本质回归的重要前提。人们在探索自然世界、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过程中,既追求规律,又关怀意义,从而丰富自身才能,确证人格本质。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由消极适应到积极超越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结果,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外在集中显露。它包括保证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调节功能和转化功能。”[10](P130-135)
社会的发展及其目标的实现迫切需要呼唤思想政治教育超越功能的发挥。科学与人文融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目标)应该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需要、人的素质和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其中也包括思维的能力。”[11](P330)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价值不仅体现为人的劳动技能的提高,更体现为人的精神水平和政治素养的全面升华,体现为人对社会要求的顺应及超越。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随着社会现实主题的转换,经历了从为政治斗争服务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转变,从过去侧重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社会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理想的宣传教育工作转变为服务经济建设,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支持和智力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要服务于当前的经济工作,但又不能只顾经济、政治、科技进步等片面利益,把人培养成“经济人”、“政治人”、“科技人”,而应找寻人的本位价值和全面价值。
融合科学与人文,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功能。历史唯物主义在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下,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恩格斯指出:“虽然物质生活条件是原始的起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条件起作用。”[12](p474)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新的进步的社会思想和理论对实现社会物质生活发展中的新任务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功能表现在对教育主体超越精神和超越能力的培养上。一是要实现精神的超越。在科学与人文日益耦合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探索立足于时代又超越时代的思想观念,开拓具有前瞻性、远景性的价值观点,完善自身理论体系;把教育主体视为具有自由思想、独立人格、价值追求、主体能动性的现实的人;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创新意识,让他们接触社会现实,知晓社会动向,洞悉社会发展规律,站在历史的高度,用开放式的眼光去解决当前的矛盾。二是要实现能力的超越。思想政治教育在具备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功能的同时,还有非意识形态的功能,包括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科学素质是指在接受一定教育的基础上所形成的适应人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基本品质和能力,诸如科学知识、科学情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等。[13]人文素质是与科学素质相对应的人的基本素质,是指对广义的人文科学所创造的人类精神财富的认知与运用程度。[14]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不仅是人类全面提升认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而且是针对人的主体需要,多方位的创新意识、创新理念的培养以及在超前、超越意识的指导下从事创造性的活动力量源泉。
三、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之路——实现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大潮流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必须在科学思维和人文思维、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相互交织下,结合科学方法和人文方法,顺应教育工作的规律,寻求教育活动的真意。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对受教育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包括教育过程中运用的操作程序、方式方法、技巧等。[10](P362)人文方法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使用的主要方法。它指的是从人文实践和人文思想中所提炼出来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以关注人的内心价值冲突为核心,以关注人的情感体验为纽带,以关注人的审美要求为契机,强调主客体的统一,强调人的体验。一般有社会调查法、文献法、比较法等。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吸收借鉴古代道德教育和西方国民教育的经验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形成了描述阐发与定性把握的释义法、直观感悟与内省慎独的体验法、学思并重与亲身躬行的调节评估法等具体人文方法,对追溯教育主体价值、实施道德伦理教育、规范公民行为有积极作用。然而,人文方法由于自身缺乏直观性、可测性和准确性等先天缺陷,容易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开展和学科发展陷入非专业性和欠理论性的囵囹,难以独自实现预期效果。作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另一大方法体系,科学方法以其可验证性、可预见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成为人文方法的有益补充。
科学方法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遵循和运用的、符合科学一般原则的各种途径和手段。一般科学方法指的是科学实验法、数学方法、系统科学方法。它强调精确性和普遍适用性。具体来讲,就是借助自然科学成果如控制论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等以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交叉混合而成的一切复合式方法,从制订方案、实施计划、反馈评估等环节,在咨询辅导、管理评估、网络教育等方面借助自然科学的先进成果作为自身载体、中介、手段,大胆创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引入科学方法并不是搁置人文方法或者唯科学方法至上。现代科学方法已经超出了经验实证和逻辑推理的范围,而向人文方法寻求直观、情感、审美、体悟等因素,从而规避科学方法的弊端,修正当今人类工具理性的倾向。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对融合科学方法与人文方法提出了客观要求:“形成包括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相结合的方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追求在研究成果中体现事实与价值、数量与质量、真理性与合理性的辩证统一。”[15](P127)所以,科学方法与人文方法的融合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功开展的制胜法宝。
综上所述,作为研究、改造人的思想情感、价值取向、政治理想的重要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实现人的最高本质即真善美的统一作为指导方针。这一统一建立在科学求“真”精神与人文求“善”精神的融合之上,实现于科学方法和人文方法的交叉运用之中。只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才能真正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实现人的价值追求和工具理性的全面回归。